① 淹城春秋樂園名字的由來
常州淹城遺址位於常州南郊武進,坐車約15分鍾便可到。淹城被裡外三道河流圍環。從里向外,子城、子城
淹城遺址
圖冊 12張
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這種建築形制,在我國的古城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這一點,又印證了淹城是座建於2500多年前的古城。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歷史。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
淹城古跡,三道圍牆逶迤起伏,三道護城河常年清波盪漾,曲水流暢。水護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蒼松郁秀。草木土石大都不加修飾,寂寂富於野趣。城內和外圍有大小土墩七十餘座,大多為春秋時期墓葬。站在子城河的荷花池畔,荷花謝了,枝葉猶在,一陣秋風吹過,荷葉搖曳不定,顯得很落寞,好一派空山無塵絕俗之境,令人發
② 常州郾城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有什麼理由嗎
應該是淹城吧,常州好像沒郾城啊,叫淹城是因為她在春秋時期就這么叫的啊
③ 淹城的地名由來
關於淹城的來歷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誰,史學界和考古界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一說淹城是夏桀的離宮 。一說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奄君就是當時在山東曲阜之東的奄國君主。相傳奄君就是周成王時與商代後人武庚勾結發動叛亂的奄國君王,被周成王所滅後,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這里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因為古代三點的淹字與沒有三點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傳至今,遂有淹城之名。另一說是春秋晚期吳國公子季札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心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終身不入吳國,便在封地延陵築城挖河,以示淹留之決心,邦名淹城。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牆最高達20米,牆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築而成。
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瓮、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鍾、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隻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④ 淹城春秋典故,春秋淹城內 有哪些景點 景點有什麼故事
春秋樂園里有百家春秋、市井春秋、百靈水世界、王侯春秋、兒童春秋、征戰春秋、歷險春秋、古城春秋,百家春秋裡面主要是觀賞的,市井春秋就是一些市井街道裡面有一個小戲台,可以聽聽,如果感興趣的話,百靈水世界裡有潑水廣場、兒童戲水區、成人戲水區、海嘯池、戲水城堡等水上運動項目,王侯春秋區域包括春秋九坊、淹城傳奇、淹君殿、西施謎宮、編鍾樂宮等等,兒童春秋就是名字上可以看出了的,不過裡面有一個彈跳塔可以試試,不過也不是很刺激的那種,征戰春秋和歷險春秋裡面就是些比較好玩的項目了,有飛舟激浪、極速飛龍(飛行過山車)、吳楚決戰、九龍問鼎、昭關漂流等等,這些都還好,
不過去玩一定要注意天氣,如果下雨,那麼這些項目是不開的
⑤ 常州市的由來
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左右歷史的文化古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
常州是長江文明和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齊梁故里。常州境內風景名勝、歷史古跡較多,有中華恐龍園、嬉戲谷、春秋淹城等主題公園和天目湖、南山、太湖灣等自然風景區。
資料來源:http://ke..com/subview/5198/14942555.htm?from_id=633262&type=syn&fromtitle=%E5%B8%B8%E5%B7%9E%E5%B8%82&fr=aladdin#13
⑥ 江蘇鹽城為什麼會被稱為"淹城"
中國從古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兩淮鹽,天下咸」這里的兩淮就是先如今的淮河流域,而江蘇鹽城就在淮河的南邊,這里纏鹽, 叫淮南鹽。鹽城的東部就是太平洋的西海岸,在這里的先人們用煮海為鹽的方法提煉了鹽。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這里也設立了多個鹽場,產鹽的手段也有煮海為鹽發展成了先進的礦鹽,礦鹽也足見取代了傳統的海鹽。
鹽城的鹽不僅創造出了輝煌的歷史,這里應運而生的鹽文化也是只得我們稱道的,由於鹽的歷史就是鹽城的歷史,所以以鹽而衍生出的研究被稱作白色文化。
當下,鹽城的經濟發展勢頭依然強勁,它的發展可不僅僅是依靠鹽了。當然,這里沒有山,最多的就是濕地以及濕地公園了。
⑦ 淹城的十大傳說100字左右
摘要
基本信息
歷史
地名由來
十大傳說
歷史記載
旅遊信息
榮譽
微信文章
公眾賬號
新聞動態
查看更多圖片
淹城(Yancheng City),是我國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遺存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從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築城形制在中國的城市建築史上,可謂舉世無雙、絕無僅有。因為當時的城,大多為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而三城三河,在國內僅此一家。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中心城區湖塘鎮大壩行政村,佔地一千畝。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瓮、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鍾、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隻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快速導航
微信文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淹城
外文名稱 :Yancheng City
別 名 :奄城
面 積 :1平方公里
榮 譽 :中國第一水城
所 屬 :江蘇常州市
著名景點 :淹城遺址、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等
地理位置 :江蘇常州市武進區
歷史
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歷史。
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
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
淹城為何方人士所居?這個問題目前考古界尚無定論。查閱東漢《越絕書·吳地傳》、北宋《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得知,常武地區在春秋吳國時稱延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夢壽四子季札的食邑。季札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篡位,立誓「終身不入吳」,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築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起了一個「獨立王國」,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也有人推測,這里曾經有一個淹國,淹城為都城,但此說缺乏足夠根據。
淹城的最早歷史文字記載是東漢袁康《越絕書—吳地傳》:「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縣十八里,吳所葬。」常武地區,在春秋時稱延陵,至漢改曰毗陵,春秋時期為吳王壽夢四子季扎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記》雲:「常州府春秋時為吳國內地。」《史記》雲:「吳公子季扎所據,是為延陵之邑。」吳為越所滅復屬越,到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屬楚,故《越絕書》謂之「淹君城」。清代《讀史方輿紀要》雲:「淹城,在(常州)府東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墊深寬,周廣十五 里。」除此之外,常武地區的一些地方誌亦有零星的記載,如宋《咸淳毗陵志》雲:「淹城在陽湖延政鄉」等。
念奴嬌。淹城懷古 文、荒村野鶴
狼煙散去,嶂層林,靄里隆顯庄穆。三水橋邊,愁周室,幾多冤魂怨苦。
城闕如鐵,森森壁箭,蕭里千聲咽。斜霞送晚,暮里殘陽如血。
曾憶奄君尊顏,鎖眉皆弱小,夢里嗟呀。築城屯兵,御列強,何須三山五嶽?
撫今懷古,看強者食弱,版圖幾劃。人生有何?風雨情濃同越。
地名由來
關於淹城的來歷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誰,史學界和考古界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一說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 ,奄君就是當時在山東曲阜之東的奄國君主.相傳奄君就是周成王時與商代後人武庚勾結發動叛亂的奄國君王,被周成王所滅後,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這里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因為古代三點的淹字與沒有三點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傳至今,遂有淹城之名。另一說是春秋晚期吳國公子季札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心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終身不入吳國,便在封地延陵築城挖河,以示淹留之決心,邦名淹城。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牆最高達20米,牆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築而成。
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瓮、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鍾、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隻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十大傳說
神龜救奄
相傳,商湯時期,山東泰山南側的汶泗流域有一黽(miǎn音免,古水名,在今山東。)姓的部族方國,族民素有崇龜的習俗,因而由「大龜」合文為「奄」,作為國名,標志著其氏族徽神聖意象的升華:龜族即
⑧ 春秋淹城的來歷 速度點
關於淹城的來歷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誰,史學界和考古界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一說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 ,奄君就是當時在山東曲阜之東的奄國君主.相傳奄君就是周成王時與商代後人武庚勾結發動叛亂的奄國君王,被周成王所滅後,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這里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因為古代三點水的"淹"字與沒有三點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傳至今,遂有"淹城"之名。另一說是春秋晚期吳國公子季札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心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終身不入吳國",便在封地延陵築城挖河,以示淹留之決心,邦名"淹城"。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牆最高達20米,牆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築而成。 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瓮、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鍾、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隻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⑨ 春秋淹城歷史背景
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700餘年歷史。
關於淹城的來歷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誰,史學界和考古界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一說淹城是夏桀的離宮。一說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奄君就是當時在山東曲阜之東的奄國君主。
相傳奄君就是周成王時與商代後人武庚勾結發動叛亂的奄國君王,被周成王所滅後,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這里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
因為古代三點的"淹"字與沒有三點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傳至今,遂有"淹城"之名。
另一說是春秋晚期吳國公子季札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心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終身不入吳國",便在封地延陵築城挖河,以示淹留之決心,邦名"淹城"。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
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牆最高達20米,牆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築而成。
(9)淹城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淹城神龜救奄的傳說:
相傳,商湯時期,山東泰山南側的汶泗流域有一黽(miǎn音免,古水名,在今山東。)姓的部族方國,族民素有崇龜的習俗,因而由「大龜」合文為「奄」,作為國名,標志著其氏族徽神聖意象的升華:龜族即奄族。
後來,奄族因追隨商紂,被周武王討伐殷紂時滅國。族民遷移山東曲阜東部。不料數年後,奄國又因牽涉「三監」叛亂,再次被周公旦東征時趕殺,奄君遭殘。
族民只得擁新君徙至淮夷之地。但周朝新君成王擔心奄族還存謀反之心,欲以趕盡殺絕而後快,於是率兵親征。小奄君無奈,只得再次帶著族民向東南方逃避。
他們逃到長江邊,卻被滔滔江水阻攔。小奄君聽得追兵殺聲越來越近,急得手足無措,仰天長嘆一聲:「天亡吾奄耳!」說罷欲跳江自盡。
此時,他隨車攜帶的一隻烏龜突然開口說道:「主公勿憂!」說罷跳下車來。這是一隻怪異之龜,身長六隻腳,被他人嫌棄,是小奄君自幼飼養。
只見這六腳烏龜飛快爬到水邊,伸長脖子喝起水來。但聽得水流嘩嘩作響,被烏龜大口大口吸入肚中。烏龜呢,見水便長,不一會大若丈余見方。
此時,六腳龜示意小奄君和族民站到它的背上。說來也怪,小奄君和族民依次往上站,卻不覺得擁擠。烏龜見族人全部站上去後,囑咐他們千萬不可睜眼。
六腳龜一聲長嘯,頓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六腳龜中間兩只腳變成一對二丈長的翅膀,騰空而起,眨眼功夫便飛過江面。
落在南岸後,六腳龜收回翅膀,竟向東南方飛快爬去。族民站在龜背上雖然穩當,只是聽得耳邊呼呼風生,也嚇得都抱成一團,誰也不敢睜開眼睛。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六腳龜爬到了江南一片沼澤荒地,終於累垮了。它停下腳步,轉身看看背後是否還有追兵。當它艱難地轉身向西北方一看,只有一望無際的荒蕪沼澤之地,才放下心來。
不料,它這一轉,卻再也無力動彈了,僅僅一爐香的功夫便氣絕身亡,身體慢慢地陷入濕地里,凸現出一個方圓數里的龜形圖案。小奄君和族人見狀,放聲大哭。
為紀念六腳神龜的大恩大德,小奄君即下令按地面龜形開河築城,讓神龜永遠留在奄族人身邊。後來,奄城成了龜形,神龜的頭尾和六隻腳成了八條河浜,奄城大門設在龜口之處,朝著西北方了。
⑩ 我國的江蘇常州在古時候被稱作是什麼地方
我國的江蘇常州在古時候被稱作是延陵、毗陵、晉陵、南蘭陵、武進。
常州,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南、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製造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與蘇州、無錫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截至2018年,常州轄天寧區、鍾樓區、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區五個市轄區和溧陽市一個縣級市,25個街道辦事處、36個鎮、807個行政村、323個居委會,總面積4385平方公里。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晉陵、南蘭陵、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於1949年設市。中國大運河常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常州的歷史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餘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圩墩新石器遺址出土的文物圩墩新石器遺址出土的文物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於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於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於崧澤文化時期。
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於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後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百越之地建立句吳(吳囯的前身),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歷史。
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抗周。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後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
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為縣治。
王莽改毗壇,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分無錫縣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並統諸縣。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毗陵郡,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於此。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司馬毘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沿用290多年。
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僑置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
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
宋代,常州屬兩浙西路。宋元之際,發生常州之戰。伯顏攻克常州後,下令屠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兩縣同城),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