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敦煌網名字的由來
敦煌網是採用了絲綢之路的寓意,希望促進全球通商。目前敦煌的買家已經遍布230個國家。未來希望賣家和買家都可以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為全球交易的平台!
㈡ 敦煌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
敦煌起源:「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但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眾說紛紜。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
敦煌歷史:敦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
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後大月氏強盛,兼並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後來又將大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至敦煌充邊。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築嘉峪關、明長城,重修肅州城。為加強西北邊疆防衛,又設置關西七衛。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
(2)敦煌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敦煌位置境域: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4.5%。
㈢ 敦煌的地名的由來
關於「敦煌」名字的含義,一直眾說紛紜。
《漢書·地理志》中注釋「敦煌」二字的意義「敦,大也。煌,盛也」,認為敦煌是一個繁華的城市。
《元和郡縣圖志》中解釋「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認為此地對於廣開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為敦煌。
對於敦煌的漢名解釋,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許多學者都認為「敦煌」一詞應是當地土著少數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譯。但到底是哪一個少數民族對地名的稱呼,學術界也是莫衷一是,有匈奴語音譯、吐火羅的音譯、羌語的音譯等多種說法。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敦煌」一詞既不是漢語的語詞,也不是少數民族的語詞,而可能與希臘人有關。現在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是,「敦煌」為少數民族語詞的音譯。
㈣ 敦煌為何叫敦煌
古敦煌的地域范圍,包括黨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縣、玉門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總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這里曾是連接著東西方文化的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舞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關於「敦煌」名字的含義,一直眾說紛紜。《漢書·地理志》中注釋「敦煌」二字的意義「敦,大也。煌,盛也」,認為敦煌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元和郡縣圖志》中解釋「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認為此地對於廣開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為敦煌。對於敦煌的漢名解釋,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許多學者都認為「敦煌」一詞應是當地土著少數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譯。但到底是哪一個少數民族對地名的稱呼,學術界也是莫衷一是,有匈奴語音譯、吐火羅的音譯、羌語的音譯等多種說法。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敦煌」一詞既不是漢語的語詞,也不是少數民族的語詞,而可能與希臘人有關。現在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是,「敦煌」為少數民族語詞的音譯。
㈤ 為什麼以敦煌為名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舉世無雙的「佛教藝術聖地」。「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相傳,遠古的敦煌,為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麗富饒的綠洲,是由一塊綠色寶石變來的。漢唐以前,中國西部的匈奴,屢犯中原,而漢族統治者,為了避免戰爭,便採取「和親」政策,以求睦鄰友好。有一年,一位公主要遠嫁了。臨行時,皇帝給她金銀綢緞、茶酒馬匹無數,她皆拒收,說:「此行千里,一去難歸,我只要皇上後花園里的那顆綠色寶石。」皇帝只得依允,把綠色寶石交給了公主。但他卻派了兩個武官送行,暗示在途中盜回。公主看穿了其用心,時時提防。當護送公主的大隊人馬快到匈奴地界時,公主便把綠色寶石悄悄塞進皇母給她的那隻仙鶴嘴裡。第二天仙鶴死了,公主便差人把仙鶴埋進深沙里,同時告訴大家:「昨夜仙鶴被人害死,綠色寶石也被盜了。」武士們嚇得失魂落魄,那兩個武官只好溜走,回朝廷報信。從此,與匈奴和好,天下太平。沒過多年,埋了仙鶴的地方,卻出現一片綠洲,往來賓客商隊,稱它是絲綢之路上的綠色寶石。這地方就是現在的敦煌。
㈥ 敦煌的由來
《漢書·地理志》中注釋「敦煌」二字的意義「敦,大也。煌,盛也」。分布現代研究,「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㈦ 簡述莫高窟名稱由來
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
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本生、佛傳、福田經變、彌勒經變、寶雨經變、楞伽經變及供養人題記,可幫助了解古代經濟生活的狀況。法華經變、涅槃經變提供了古代軍隊操練、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戰圖,及兵器裝備的寶貴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保存有屬於體育屬性的資料,如騎射、射靶、馬技、躍馬、相撲、角力、舉重(舉象、舉鍾)、奕棋、投壺、武術、游泳、馬球、蹴踘等。
㈧ 古代的時候敦煌有哪些稱呼也就是叫什麼名字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但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說紛紜。日本學者藤田豐八考證說,敦煌可能是都貨羅(Tokhara)譯音,而都貨羅也就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敦煌的詞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維認為「敦薨」或敦煌為「吐火羅」的音譯,並推斷敦煌為吐火羅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賢則認為敦煌為古羌人語言「朵航」(義為誦經地或誦經處)的對音。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
㈨ 為什麼以敦煌為名敦煌是什麼意思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佔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盪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台、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里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一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游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一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乾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一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一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麼,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一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一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幾點建議:
一、不求城市規模 但求特色經典
在多數人的眼裡看城市發展,總是覺得規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態環境不允許過多的發展規模型城市,敦煌水資源極其匱乏,城市規模不宜擴大。敦煌市城市建設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城市建設首先擺脫「向大看」的思想,應借鑒參考歐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設成就,強化總體規劃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綠化環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好,加大城區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專業性商業小區。比如將一些商業零售企業改造,建設旅遊文化交易市場。對主要街道進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勵民營企業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畫等高消費文化企業,以此吸引日、韓、台遊客。保持現有城區規模,最大限度的發揮民營資本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老建築進行外表改造、裝修,突出敦煌文化內涵。形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景觀,小而精製、小而獨特、小而經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經典城市。
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形成產業鏈條 實現再造敦煌
全球經濟發展的資料表明,經濟越是發達,其國內的文化產業越是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以現代文化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機械製造業產值,日本的文化產業2000年也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可見,經濟的繁榮發達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基礎,文化產業是一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湖南的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所在,數千年的沉積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從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碩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書本上,沒有人用商業的眼光去開發和利用這些成果。敦煌旅遊經濟這些年來一直都在迎來送往和收取門票上下功夫,這樣的發展如何能滿足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來敦煌旅遊的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萬人次。日本遊客來敦煌旅遊一次,路費佔全部費用的60%,因為敦煌路途遙遠和進出不便,很多人想來又來不了。如何讓不來敦煌的人去消費敦煌,這就需要利用敦煌這個品牌來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擴散敦煌文化產品,真正讓敦煌這個品牌成為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熱點,讓敦煌這個品牌變成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應樹立走出去的經營戰略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敦煌藝術團應該成為對外傳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敦煌文化。建議以敦煌研究院經營性部門為為依託,組建文化企業,推陳出新,及時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商品。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一批文化企業發展。敦煌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觀上能夠充分認識並挖掘這種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旅遊經濟的鏈條產業,文化、旅遊互動發展才是實現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
敦煌這個品牌遠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市場上很多以敦煌、飛天等命名的產品,沒有一個產自敦煌本地。在發展敦煌經濟的思路上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擴思路,客觀因素制約這是事實,但敦煌的優勢就是有一個「巨無霸」的品牌,如果論無形資產的話,敦煌這個品牌是個無價之寶。現代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概念,實體經濟搞不了,可以參與虛擬經濟。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樣。在鄭州偶遇一咖啡館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闆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門面裝潢讓人啼笑皆非,但回頭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這塊牌子賺錢,而敦煌怎麼就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品牌來賺錢呢?這件事我想了很久。來中國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處,因為敦煌的遙遠和交通不便,很多遊客大多到西安為止。敦煌雖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需要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用商業手段去經營敦煌這個品牌。西安是漢、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營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關系,讓遊客在以上兩地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樣和介紹。一方面從感官上拉近遊客與敦煌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讓遊客知道敦煌雖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有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另外,敦煌市應採用法律手段收歸與敦煌有關的商標使用權,通過授權、聯營、OEM方式參與生產商的商業活動,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關系 謀求共同發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為解決本企業四萬多職工長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於1984年開始陸續告別青海海西地區,在敦煌七里鎮戈壁灘建設新家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油田基地已建設成為道路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開始企業進行了改制,非核心企業正在脫離油田。因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屬企業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發展,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企業,目前一些企業正在面臨轉產。敦煌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關系,全方位開放本地市場。引導這部分企業參與敦煌發展,這些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資金補貼。幫助這些企業依託敦煌市場走出困境,從而使這些企業本地化。藉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聯合有關企業進行礦業資源開發和發展天然氣下游產業,使本地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
㈩ 為什麼以敦煌命名它是什麼意思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佔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盪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台、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里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一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游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一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乾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一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一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麼,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一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一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幾點建議:
一、不求城市規模 但求特色經典
在多數人的眼裡看城市發展,總是覺得規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態環境不允許過多的發展規模型城市,敦煌水資源極其匱乏,城市規模不宜擴大。敦煌市城市建設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城市建設首先擺脫「向大看」的思想,應借鑒參考歐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設成就,強化總體規劃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綠化環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好,加大城區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專業性商業小區。比如將一些商業零售企業改造,建設旅遊文化交易市場。對主要街道進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勵民營企業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畫等高消費文化企業,以此吸引日、韓、台遊客。保持現有城區規模,最大限度的發揮民營資本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老建築進行外表改造、裝修,突出敦煌文化內涵。形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景觀,小而精製、小而獨特、小而經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經典城市。
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形成產業鏈條 實現再造敦煌
全球經濟發展的資料表明,經濟越是發達,其國內的文化產業越是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以現代文化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機械製造業產值,日本的文化產業2000年也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可見,經濟的繁榮發達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基礎,文化產業是一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湖南的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所在,數千年的沉積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從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碩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書本上,沒有人用商業的眼光去開發和利用這些成果。敦煌旅遊經濟這些年來一直都在迎來送往和收取門票上下功夫,這樣的發展如何能滿足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來敦煌旅遊的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萬人次。日本遊客來敦煌旅遊一次,路費佔全部費用的60%,因為敦煌路途遙遠和進出不便,很多人想來又來不了。如何讓不來敦煌的人去消費敦煌,這就需要利用敦煌這個品牌來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擴散敦煌文化產品,真正讓敦煌這個品牌成為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熱點,讓敦煌這個品牌變成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應樹立走出去的經營戰略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敦煌藝術團應該成為對外傳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敦煌文化。建議以敦煌研究院經營性部門為為依託,組建文化企業,推陳出新,及時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商品。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一批文化企業發展。敦煌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觀上能夠充分認識並挖掘這種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旅遊經濟的鏈條產業,文化、旅遊互動發展才是實現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
敦煌這個品牌遠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市場上很多以敦煌、飛天等命名的產品,沒有一個產自敦煌本地。在發展敦煌經濟的思路上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擴思路,客觀因素制約這是事實,但敦煌的優勢就是有一個「巨無霸」的品牌,如果論無形資產的話,敦煌這個品牌是個無價之寶。現代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概念,實體經濟搞不了,可以參與虛擬經濟。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樣。在鄭州偶遇一咖啡館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闆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門面裝潢讓人啼笑皆非,但回頭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這塊牌子賺錢,而敦煌怎麼就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品牌來賺錢呢?這件事我想了很久。來中國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處,因為敦煌的遙遠和交通不便,很多遊客大多到西安為止。敦煌雖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需要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用商業手段去經營敦煌這個品牌。西安是漢、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營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關系,讓遊客在以上兩地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樣和介紹。一方面從感官上拉近遊客與敦煌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讓遊客知道敦煌雖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有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另外,敦煌市應採用法律手段收歸與敦煌有關的商標使用權,通過授權、聯營、OEM方式參與生產商的商業活動,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關系 謀求共同發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為解決本企業四萬多職工長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於1984年開始陸續告別青海海西地區,在敦煌七里鎮戈壁灘建設新家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油田基地已建設成為道路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開始企業進行了改制,非核心企業正在脫離油田。因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屬企業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發展,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企業,目前一些企業正在面臨轉產。敦煌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關系,全方位開放本地市場。引導這部分企業參與敦煌發展,這些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資金補貼。幫助這些企業依託敦煌市場走出困境,從而使這些企業本地化。藉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聯合有關企業進行礦業資源開發和發展天然氣下游產業,使本地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