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字的來源是什麼
【「安」的造字法】:
「安」是會意字。從「女」在「宀」下,表示無危險。
【「安」字演變的過程】:
——明代王鐸的草書「安」
【字義】:
〈形容詞〉
1、本義:安定;安全;安穩
【出處】:
好和不爭曰安。——《周書·謚法》
【引證】:
安,定也。——《爾雅》
共給之為安。——《莊子·天地》
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辭下》
居安思危。——《左傳·襄公十一年》
2、安逸,安樂
【引證】: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
3、安詳,從容不迫
如:安童(僮僕,小廝);安嫻(安詳文雅);安諦(安詳審慎);安矜(安祥穩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穩重)
4、安寧
【引證】:
毅良久稍安。—— 唐·
李朝威《柳毅傳》。
5、緩慢
【出處】:
安步以當車。——《戰國策·齊策四》。
〈動詞〉
6、使安定
【出處】:
與魏質以安其心。——《韓非子·存韓》
【引證】:
可以為富安天下。——漢·
賈誼《論積貯疏》
安身立命。——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7、安撫,安頓撫慰
【引證】: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 司馬光《資治通鑒》。
8、安排;安置
【引證】: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
9、安心。習慣、滿足於
【出處】:
郊境之內,民不安業。——《三國志·司馬郎傳》
【引證】:
始而慚焉,久而安焉。——清· 黃宗羲《原君》
10、安裝
【引證】: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諸葛亮《與兄瑾言趙雲燒赤崖閣書》
〈副詞〉
11、表示疑問,相當於「豈」、「怎麼」
【引證】:
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爾安敢輕吾射。——宋·
歐陽修《歸田錄》
〈代詞〉
12、誰;何;什麼
【引證】: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吾谷為難,安始而可?——《國語·晉語》
13、哪裡,何處
【引證】:
沛公安在?——《漢書·高帝紀》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史記·魏公子列傳》
B. 安徽名字的由來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它位於中國中東部,是長江三角洲組成部分。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45%。2018年年末全省戶籍人口7082.9萬人,常住人口6323.6萬人。
截止到2018年安徽現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16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
(2)安所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安徽風景名勝:
1,三河古鎮
三河古鎮,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端,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交界處,古鎮總面積2.9平方公里。三河古鎮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後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
2,黃山
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安徽旅遊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
C. 安的姓氏起源和鼻祖是什麼
安姓-來源黃帝 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子孫世代姓安。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安氏出自西域少數民族,略有三支: 一﹕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漢靈帝時安息國(伊朗東北部)太子安清,潛心佛學,來到當時的京都洛陽定居(見本網的「安世高」)段,其後有安氏。南北朝時又有安息世子來到中國定居,亦為安氏。 二﹕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安遲」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安」氏。 三:北魏時安遲氏改姓安;唐朝節度使安祿山,本姓康,後跟繼父姓而改姓安。 編輯本段安姓-得姓始祖安清。 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遠古時被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今伊朗,在 安祿山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後,不願繼承國王,欲削發為僧,於是主動讓位於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共譯佛典九十五部、一百十五卷,為中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時與太子清一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今伊朗)名為氏,稱為安氏,後世安氏奉安清為安氏的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安姓-各支始祖安 壽:字厚卿,宋進士第,調蔡州親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閣校理檢正中書,修起居,元豐初使高麗,加左諫議大夫,遷龍圖閣直學士,改戶部尚書,六年同知樞密院,元佑二年進知院事,拜親文殿大學士,授光祿大夫,傳戴宋史,元佑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揮麈前錄稱公,在政府父尚康寧,且具慶焉,宋史載父曰華封光祿大夫,年九十餘歲,子扶,給事中,殉靖康難。是為江蘇安氏 楊貴妃始祖。 山東日照安姓是相傳明洪武年間,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日照西碌軸溝(今安家溝),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江蘇東海遷至雲南景洪。 安天樂:元至漢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時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吉水版籍鵝勁大丘,於明洪武初年來賓慶邵邑,旦落南門數年,轉住城東關外張家沖,歿葬張家沖。元妣,袁氏,系守後哉門袁宦官之女,興扈陳三姐妹,生歿佚葬張家沖。繼妣,何氏,生歿佚葬張家沖。三妣,段氏,生歿佚,葬張家沖。生子五:佐;偉;億;任;伯。是為貴州安氏始祖。 編輯本段安姓-宗族特徵1、安姓起源於漢代西域國家入中原定居者,後又加入鮮卑、胡人等少數 武則天民族血統,是一個剛開始就象徵民族融合的姓氏。 2、安姓名人多出唐代以後,如唐代有中書令安重晦、宋代有石匠安民、元代有四川提督參贊安慎、明代有寧國府通判安孝宗、清代有安致遠等。 編輯本段安姓-名望手下大臣安同,博學多才,很受重用。唐朝代國公安金藏,以忠義聞名。後唐有中書令安重晦,宋代有知樞密院安惇,元代有集賢殿大學士安祐等,也可算是安姓中的名人。 編輯本段安姓-家譜文獻山東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譜六卷,(清) 白光劍、梅澤漢、安保元、梁義禮纂,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即墨縣博物館。江蘇無錫膠山安氏黃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發輯,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江蘇無錫 唐玄宗膠山安氏黃氏家乘合抄不分卷,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註:一名《瞻族錄》(膠山安氏家乘瞻族錄同續編)。江蘇無錫膠山安氏黃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安榮光、安宗愈編輯,民國年間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無錫安氏族譜不分卷,(民國)安濤輯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無錫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圖書館。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縣博物館。浙江安海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貴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編輯本段安姓-後裔安是一個源自黃帝軒轅氏,曾經一度"遠嫁",最後又重回母親懷抱的中國姓氏。 此話怎說呢?原來,在大約五千年以前,黃帝有一個叫做安的孫子住在遙遠的西方,曾經自立為"安息國",成為了一個自行為政的小國家,長時間跟中原幾乎沒有關連。一直到一千八百年前漢朝的聲威遠播時,才又重歸中國,其子孫並且以國為氏,我國也因而開始有了"安"這個姓氏。如此說來,安之得姓,豈非有如"重回娘家"? 關於安姓的這段淵源, 《唐書》的《宰相世系表》中記載得很清楚說:"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復入中國以安為姓。"古安息國在今西域古代的安息國,是在漢族所居的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一千六百里,北面是康居國,東面是烏弋山離國,西面是條支國,地方數千里,漢書稱乞是西域最大國。 黃帝後裔的安息王黃帝後裔的安息王,是在漢代初年入侍皇室而"重回娘家",並且以安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我國的歷史上的有安姓名入出現也是在漢代以後的南北朝時期。這一點,自然又是關於安氏姓源考正的一項有力支持。頭一個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安姓人士,是遼東人氏安同。他仕於曹魏, 安姓以其有濟世之才而見稱於世,曾經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輔的高官。他的兒子安頡也是當時的名人,曾經以"尋死當戰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語,大破來犯的賊軍,而被皇帝封為西平公,光宗耀祖。 同一時期,還有另外一位也以戰功輝煌而顯達一時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經被封為武原侯的安原雅。這位大將,也是當時的遼東人,以況勇多智略而著稱於世。 胡人安祿山取漢唐代,是安氏一段最為多彩多姿的時期,一方面文人名士輩出,表現優異,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脈,使這個源遠流長的古老姓氏,茁壯龐大不少。 安祿山 當時加入中國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經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祿山。算起時間,應該是在距今一千兩百多年以前的事。那麼,安祿山這個胡人,是怎麼會以安為姓的呢? 原來,安祿山是當時居住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鯀)的胡人,本來姓康,名軋犖山,由於其父死後隨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為安,並且給自己取了一個漢族的名字。後來, 安姓他的子孫世代沿用安姓,於是看似外來的漢族姓,果然滲入了胡族的血統,使後世的安姓中國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後裔。 北方部族安遲入關另外,根據《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安姓還有另外一支"新力軍",那就是南北朝時期侵入中原的安遲氏的改為安氏。因此,後世的安姓應該是有三支不同的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漢裔的安息國王之後,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遲氏之後,第三支則是胡人安祿山之後。 安氏自西北和東北入中原以後,主要仍繁衍於我國的北方,《姓譜》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內",姑臧指的是現在甘肅省的武威縣一帶,河內是指的河南省境內黃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見得安氏是一個在北方繁榮滋長的中國姓氏。 楊貴妃 大名鼎鼎的安祿山,以及他的事跡,相信國人必然已經熟悉萬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的養子,備受恩寵,權傾當朝,當時唐室的滿朝文武,幾乎只有那位身為國房的楊國忠可以與他頡頏,後來,他認為羽翼已成,就以跟楊國忠有隙的藉口,舉兵造反,並又來勢洶洶 安期生,把互許"天長地久有時盡"的唐明皇和揚貴妃逼得從長安倉皇出奔,途中,楊貴妃而又被迫縊死於馬嵬坡前,風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憾事。 羞與為伍改安姓李</B>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在歷來詩人墨客的生花妙筆之下,凄美絕倫,不知打動多少人的心弦。當時的安祿山,雖然曾經南面為王,建國號為燕,並且自稱雄武皇帝,很是風光了一段時間,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凄美故事陪襯,千百年來他的名氣也不會這樣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安祿山是我國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亂搞一通,幾乎斷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後,我國原來的安姓,卻也有不屑與他為本家而改為他姓的,這就是《唐書》上所記載的:"李抱玉,本姓安,恥與祿山同姓,賜姓李氏。"換言之,在後世不計其數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時傳自安氏。 唐代安氏極為出色</B>在唐代的兩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現的確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堅、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書留名的傑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氣最為響亮。 武則天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據史載,當唐睿宗當太子的時候,有人向其母武後誣告皇嗣將要反叛,於是武則天就命令來俊臣治太子之罪,這時,身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來俊臣大聲喚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並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當場五臟皆出,血流滿地。這驚天動地的一舉,終於使專橫的武後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場不知最後命運為何的大災難。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當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兩位唐代安姓名士,則都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人。 唐玄宗 安庭堅是當時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當地百姓立碑紀念;安敬忠,則是當時的會州刺史,以治水使會州免道淹沒而傳名。 五代時期最有權勢</B>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三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西川節度使安潛: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三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當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留芳百世。 後唐明宗時的應州人安重誨,家世更為顯赫,曾經做到取決國家大事的中書令的高官,並且盡忠補過,甚吳賢名。當時的應州,是在今湖北省內,可見得在五胡亂華時期原來居住在甘肅、河南一帶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遷。宋仁宗的時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將安俊,他守邊多年,把當時動不動就跑到邊境來騷擾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貼貼,羌人並又公開承認"僅畏安太保"可見他的聲威之隆。 在東室最為衰微的微宗年間,安氏也曾出過一位倡議北伐的名臣安堯臣,他上書向皇帝提出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說明"女真不可結與燕雲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納,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統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實、安儼、安燾、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見稱。其中,安實是榮安人,安儼是郃陽人,安燾是開封人,安丙是封邱人,顯示宋時的安氏,仍主要繁衍於我國北方。 明代以後,短短數百年間,安氏的播遷甚快,不但大陸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灣,也出現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跡。
D. 誰知道百家姓中 安氏 的由來
第一個淵源: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孫安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
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孫就以安為姓。
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想當高僧,於是就出家為僧。
安清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回到祖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下來,他的子孫也就世代相傳姓安。
第二個淵源:出自改姓,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鮮卑安遲氏,北魏孝文帝將其改為安氏,其後代世代相傳至今。
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明太祖朱元璋賜為安氏,其後代世代相傳至今。
清朝康熙、嘉慶年間,清軍擊敗俄羅斯侵略軍,俘獲的俘虜押解北京,由清帝賜姓為安氏並留居中國,其後代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外夷,出自古蘇祿國(今菲律賓)國王的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現家族主要在山東德州。資料有待補充。
第四個淵源:源於外夷,屬於以國名漢化諧音為氏。
唐朝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外夷,出自俄羅斯戰俘,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清康熙年間中俄邊境之戰中俄羅斯俘虜被留置中國,其後裔被康熙大帝賜為安姓。
資料有待補充。
第六個淵源:出自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唐時安祿山原為康姓,後隨繼父姓冒姓為安氏,其後代世代相傳至今。
唐時有回鶻族人、奚族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氏者。
滿族中原任姓改為安氏。
得姓始祖:安清。
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遠古時被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今伊朗,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後,不願繼承國王,欲削發為僧,於是主動讓位於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共譯佛典九十五部、一百十五卷,為我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時與太子清一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今伊朗)名為氏,稱為安氏,後世安氏奉安清為安氏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安 壽:字厚卿,宋進士第,調蔡州親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閣校理檢正中書,修起居,元豐初使高麗,加左諫議大夫,遷龍圖閣直學士,改戶部尚書,六年同知樞密院,元佑二年進知院事,拜親文殿大學士,授光祿大夫,傳戴宋史,元佑黨人碑,名列政大臣,揮麈前錄稱公,在政府父尚康寧,且具慶焉,宋史載父曰華封光祿大夫,年九十餘歲,子扶,給事中,殉靖康難。是為江蘇安氏始祖。
安天樂:元至漢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時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吉水版籍鵝勁大丘,於明洪武初年來賓慶邵邑,旦落南門數年,轉住城東關外張家沖,歿葬張家沖。元妣,袁氏,系守後哉門袁宦官之女,興扈陳三姐妹,生歿佚葬張家沖。繼妣,何氏,生歿佚葬張家沖。三妣,段氏,生歿佚,葬張家沖。生子五:佐;偉;億;任;伯。是為貴州安氏始祖。
E. 姓氏"安"的由來
歷史上裕固族曾長期保留古老的部落(又稱「家」)組織,每個部落由若干戶族(氏族)組成。新中國成立前後,裕固族共有10個部落、29個戶族。每個戶族的名稱又起著「姓」的作用。因此,裕固族的傳統姓氏就有29個。現在裕固族通行的單字漢姓,都是由這29個本民族姓氏名稱音譯或意譯而來的。如安帳-安、索嘎勒-索、托鄂什-妥等。其中「安」姓是大姓。因為過去統轄各部落的大頭目和各部落頭目都姓安,故有「天下頭目都姓安」的說法。
關於安姓的由來,裕固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裕固族遷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王子召集大家商量,要派人去京城求見皇帝辦些事情,可很多人都膽子小,不敢去。當時,有個勇敢善騎的青年說:「我去」,並要求王子:「我去晉見皇帝,如果皇上把我殺掉就算了,若事情辦成了,就得讓我當頭目」。王子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這個青年便騎馬去了京城,見了皇帝,稟報了事情的原委,皇上欣賞他的才幹,把問題給他解決了。臨走時,皇上問他姓什麼,他沒有聽懂,只順手拍了一下馬鞍,便揚鞭而去。皇上誤以為他姓「安」(與鞍諧音),遂賜為「安」頭目。這位青年回到部落後,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迎他,他向王子和鄉親們敘說了晉見皇帝的經過。王子也履行諾言,封他和他的兄弟們為頭目。他有兄弟七人,分領七個部落,稱為七族。之後,七族頭目便都姓「安」了。
裕固族的安姓,可上溯至五代、北宋時的回鶻人,如安鹽上、安鐵山、安進、安殿民等。這些回鶻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鶻官吏,說明安姓有著悠久的歷史。
F. 安家鄉的地名由來
據探訪研究當地人們口頭流傳已久的「安家」地名之說,只有一種說法最令人信服:在很早以前,這里河水清澈、山林茂密、土地肥沃,是個鳥語花香、氣候溫和、景色秀麗、水草豐茂、環境清幽的「桃花源之地」,十分適宜人們安居興家,其中居住在此的有「安」姓族人,因為勤勞和樂善好施終得天時、地利、人和,逐漸發展成為本地最大的名門望族,倍受鄉鄰的尊敬,樹為治家立業的典範,故贈名為「安家」。寓意居住此地可永遠安居樂業、和諧幸福,直接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大環境得無限嚮往與呵護。後來整族全遷,本地再無安姓人家,為了表示懷念從此沒有再更換地名。
G. 帶有「安」字的詩詞典故
陳子善學問,正色鉏其驕。束身居言前,析理在意標。心隨出處樂,性與寂寞超。安安而雅雅,不以行險徽
窗明兩不借,榻凈一籧篨。栩栩幽人夢,夭夭老者居。 安能問香積,誰可告華胥。獨飯牆陰轉,看雲坐久如。
不隨黃綬去仇樓,歸著親前五色衣。安得紫皇知此意,喚教霜鳳帶雛飛。
玄圃蒼洲莽空闊,安得赤腳踏層冰。秦城樓閣鶯花里,南極老人自有星。
安晚閑身晚更安,蛩宵無夢落金鞍。通心白發難為染,對面青編盡耐看。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老來尤委命,安處即為鄉。
朝來戶前照鏡,額角輕黃細安
玲瓏撒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此心安處即吾家
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詩詞名:箜篌謠 作者:李白 朝代:唐
2、道在身何拙,心安體自舒。
——詩詞名: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3、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詩詞名:夜雨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4、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詩詞名:初出城留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5、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詩詞名:種桃杏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6、五十六十卻不惡,恬淡清凈心安然。——詩詞名:耳順吟寄敦詩夢得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7、起坐思量更無事,身心安樂復誰知?——詩詞名:睡覺偶吟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8、身穩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無?——詩詞名:即事重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9、朝欷暮唶不可解,我心安得如石頑。——詩詞名: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 作者:韓愈 朝代:唐
10、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詩詞名:吾土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11、才許誓心安玉壘,已傷傳首動金門。——詩詞名:聞邊將劉皋無辜受戮 作者:許渾 朝代:唐
12、女子異心安足聽,功成何更用陰謨。——詩詞名:春秋戰國門黃歇 作者:周曇 朝代:唐
13、竹蔭庭除蘚色濃,道心安逸寂寥中。——詩詞名:留題胡參卿秀才幽居 作者:李中 朝代:唐
14、不知冠蓋朝天客,也得心安似我不?——詩詞名:晚秋野興 作者:陸游 朝代:南宋
15、心安已到無心處,病去渾如未病前。——詩詞名:晨起 作者:陸游 朝代:南宋
16、大隱悠悠未棄官,俸錢雖薄卻心安。
——詩詞名:初春遣興三首始於志退休而終於惓惓許國之忠 作者:陸游 朝代:南宋
17、琴調養心安澹泊,爐香挽夢上青冥。——詩詞名:道室即事 作者:陸游 朝代:南宋
18、體倦尚憑書引睡,心安不假酒攻愁。——詩詞名:道院雜興 作者:陸游 朝代:南宋
19、厭煩只欲長面壁,此心安得頑如石。
——詩詞名: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 作者:陸游 朝代:南宋
20、心安白發何勞掃,葯熟黃金固可成。——詩詞名:醉題 作者:陸游 朝代:南宋
H. 謝嘉安名字的由來
嘉慶平安,我覺得這個名字應該是非常的好聽,而且意義很好
I. Anna 名字由來
名字的本身並沒有太多意義,
當你很熟悉一個叫ANNA的人時,你會覺得這才是你心中的ANNA
但當你遇見另外一個叫ANNA的人,而你又並不討厭她時,你會發現,原來ANNA還可以這樣演繹。
如同同一個名字的電影,看著卻有著不同的感觸。
如同生命里,你在不同的時間遇上了同樣性格的人,照樣著迷,生活由此美麗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