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家莊名字的來歷
石家莊的由來石家莊市的名稱來源於石家莊村。一百年前,石家莊是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餘戶,六百多人。從1902年起隨著京廣、石太、石德鐵路的興建,逐漸發展為現代都市。現在石家莊市面積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萬,成為「天下第一庄」。
石家莊村名最早見諸於明代。現在上京毗盧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記中,有石家莊村名。清光緒四年本《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當時石家莊村的位置和范圍,在今新華區東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橋路以北,北後街以南,北於家胡同以東。石家莊由何而得名,傳說頗多,有說因「石」姓而得名,有說由「十家莊」訛傳而得名,還有說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無史籍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石家莊之所以從一個小村發展為大城市,關鍵是由於京漢(今京廣)鐵路與正太(今石太)鐵路交匯點的確定。1897年4月,津海關道兼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受清廷委派興建盧(溝橋)漢(口)鐵路。同時,山西巡撫胡聘之籌劃修建正太鐵路。幾經勘測,權衡利弊,決定將兩條鐵路交匯點選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鋪。因此,山西人將正太鐵路稱為「柳太鐵路」。1901年,在八國聯軍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將盧漢鐵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陽門,從此改稱京漢鐵路。1902年,京漢鐵路通至石家莊村東,並建站。因當時石家莊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鎮——振頭作為站名。這一站的設置,對石家莊的發展起了歷史性的決定作用。為了壓縮開支,就將正太鐵路東端起點由柳林鋪向南移至振頭站(今石家莊站)。正太鐵路,1904年動工興建,1907年全線竣工通車。從此,石家莊成了京漢、正太鐵路的交匯點,成為晉冀間物資轉運樞紐,有力的促進了石家莊的經濟發展,成為城市崛起的先導。
石門市是石家莊市的前身。在談石門市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休門的情況。「休門」,在當地方言中讀作Qiu men。休門位於今橋東區中部,北臨中山東路,南臨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東段,東臨建設大街。休門原是獲鹿縣的一個村鎮。據村民介紹,約於1939年在小站村東南地內,曾出土一塊古磚,上刻:「大隋大業七年石邑縣休門鄉趙氏」字樣。由此可見,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獲鹿縣志》也有「休門鄉」名。休門原為一較大集鎮,每逢舊歷四、九為集日。東西大街有店鋪,一些街巷名稱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跡,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當年的棉花市。這個街市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才逐漸消失。
由於京漢、正太鐵路通車,火車站建立,石家莊的工商業迅速發展。1925年初,石家莊商務會要求石家莊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經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批准,籌建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由於人口不足等原因,臨時執政又於8月29日指令,將休門、栗村並入,取石家莊、休門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同時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門」之名,就始於此。1928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撤銷市政公所,籌建中的石門市遂告擱淺。1938年1月15日,經偽中華民國臨時執行委員會批准,成立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直屬偽河北省公署領導。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呈文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稱:「石門當地沖要,居京漢鐵路中樞,正太路起點,物產集中,工商會萃,人口不足三十萬,而政治、經濟具有特殊情形,擬請准予設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簽發《行政委員會指令》批准石門設市,並按照《普通市組織大綱》擬具市政公署辦事細則。11月13日,偽石門市政公署舉行成立慶祝大會。當時,石門市的行政區劃是:
東北至北宋、尖嶺;西至大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談村、西崗頭;南至五里庄、塔談村、塔冢、東王村;北至大安舍、趙陵鋪、董家莊、西古城、東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國民黨統治時期仍稱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門。12月26日,《石家莊市政府通知》中說:「石門市自即日起改為石家莊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家莊。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1987年,石家莊市列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些都是石家莊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使石家莊成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則是修建了三條鐵路交匯點的石家莊火車站。
最早這個村子是當時直隸省巡撫衙門(相當於現在河北省省會)正定道南20里,下屬的一個小村子,是10戶軍官駐扎的一個營房,後來省會從正定搬遷到保定,10戶軍官沒有隨軍搬遷,而是就地轉業,因此,軍營變成村民,當地人俗稱為"十家莊",慢慢的訛傳為"石家莊"
1901年,正太,正定--太原的鐵路修建,當時是法國人修建的,修到石家莊這個位置的時候,要建設跨滹沱河的大鐵橋,當時滹沱河水量很大,是一個浩大工程,建設鐵橋所需要巨額資金,遠遠超過預算,正好法國籌備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金融吃緊,這座橋就沒有修....
再後來,一戰爆發,法國人把鐵路權賣給了比利時人,比利時人准備修完最後一個大橋,但是此時比利時也牽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此,正太鐵路的終點就成了石家莊,慢慢的石家莊變得繁華起來,到現在,石家莊市中心還有很多法國,比利時的老房子.
石家莊開始了城市化之路,1937年,成立石家市(注意,沒有庄)後來被日軍佔領,成立石門市,1947年解放後,毛主席親自更名為石家莊....
原來的石家莊只是一個小村莊,明朝時就已經有了記載,清朝的地方誌記得比較細一些,石家莊原屬獲鹿縣,面積不足0.1平方公里,200戶人家,600口人,6眼水井。最早時只有十戶人家,故稱「十家莊」。後來因為這里靠近太行山,莊裡的人除了日常耕作外,經常加工石頭,出了許多石匠,於是就正式叫成了石家莊。清末修蘆漢鐵路時,在離原石家莊村十幾里的振頭建了個火車站。為什麼是蘆漢鐵路而不是京漢鐵路呢?因為,當時老佛爺慈喜太後不讓把這種西洋的怪物通到天子門前,怕沖了大清王朝的地脈,只讓把鐵路通到蘆溝橋,等慈喜死後,才通到前門,成了京漢鐵路。山西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俄國人瞄上了這塊肥肉,就申請修建正太鐵路(正定至太原),後因山區築路太難,又把築路權轉給了德國人。由於施工條件太差,德國人沒有把鐵路通到正定,只是通到了石家莊村,但並沒有和京漢鐵路接通,因為從山西過來的鐵路是窄軌(便於在山區修築),而京漢線是寬軌,所以山西運下來的煤碳等貨物,只能卸在石家莊村。這就為石家莊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轉車的乘客要住宿、購物,轉運的貨物要裝卸、存儲。於是石家莊很快就成了一個集散地和京漢鐵路與石太鐵路的交轉中心,很多人瞅准了這里的無限商機,都紛紛在這里投資,有做生意的、有建工廠的,不到幾年功夫就匯集許多商號,形成許多商會。商會的首領們開了幾次會議,大家一致認為,石家莊已經比獲鹿還繁華,不能再被這個小縣管束了,就於1925年正式向當時的國民政府申請建市,市名為「石家市」。國民政府於1927年批復說,因為石家莊當時常住人口不足一萬人,故不能設市。於是,石家莊又與其東南不到五公里的休門村商議聯合建市,兩個村子加起來就超過了一萬人。休門村同意,但要把自己的村名也加進去,於是又重新申請成立「石門市」。這次國民政府雖然批復同意設「石門市」,但還沒來得及正式宣告就發生了「七七事變」。1939年石家莊淪陷,日偽政府正式在此成立了「石門市」。1947年11月,石門解放,朱德總司令還寫了一首詩叫《攻克石門》,同年12月26日,新的人民政府將石門市正式改回到「石家莊市」。
Ⅱ 石家莊的由來是什麼樣的呢
據有關史料分析,石家莊村創於明朝初年原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據清光緒《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還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 余口人。 1925年,這座城市始稱石門市,1947年12月26 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
Ⅲ 石家莊為什麼叫石家莊
民間關於石家莊地名由來的各種說法:
1、據獲鹿縣志,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村北建起一寺。名天寧寺,因香火旺盛。村名則隨寺而呼,叫天寧寺庄,後逐漸演化為寺家莊。
2、我們房東說過,原來石家莊只是個小村莊,沒有名字,就有十幾戶人家,後來有人說就叫十家莊吧……
3、石門=石家莊+休門,鐵路線兩側的村子,各取一字。
4、先有石家莊後有石門。
5、2007年報道石家莊解放時,就石家莊的來歷采訪過很多學者,聽了幾個版本,但從未聽說10和14的說法。
6、因為村中曾有很多石匠。
Ⅳ 石家莊市地名的由來
20世紀初期,石家莊村只有93戶人家,578人,面積約0.1平方公里。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里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莊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莊和京漢鐵路連接,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莊,石家莊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從此石家莊以大石橋為界分為了橋東區、橋西區。
Ⅳ 石家莊名字由來
民國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命令直隸省建立「石家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實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又以1273號指令批准將石(家)庄、休門合並,取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組建石門市政公所,籌建市制。
民國28年(1939年)10月7日,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以秘字第1027號指令,正式批准設立石門市。民國36年(1947年)11月12日,石門市解放,12月26日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
(5)石家莊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石家莊的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石家莊市下轄8區:(長安區、橋西區、新華區、裕華區、井陘礦區、藁城區、鹿泉區、欒城區)13縣(市):(井陘縣、正定縣、行唐縣、靈壽縣、高邑縣、深澤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元氏縣、趙縣、晉州市、新樂市)。
2個國家級開發區:石家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截至2018年末,石家莊市共有121個鎮、84個鄉、56個街道,642個居委會、4010個行政村。 石家莊市政府駐長安區中山東路216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家莊
Ⅵ 石家莊名稱的來歷
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東、南、北三面為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京廣、石太、石德鐵路交匯處。石家莊市現轄6區(橋東、長安、橋西、新華、裕華、井陘礦)5市(鹿泉、辛集、藁城、晉州、新樂)12縣(井陘、欒城、正定、行唐、靈壽、深澤、高邑、無極、贊皇、元氏、趙縣、平山),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石家莊市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素有「燕晉咽喉」之稱,西扼進出山西要道,東接山東,南連鄂豫,北通京津。
石家莊市的名稱來源於石家莊村。一百年前,石家莊是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餘戶,六百多人。從1902年起隨著京廣、石太、石德鐵路的興建,逐漸發展為現代都市。現在石家莊市面積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萬,成為「天下第一庄」。
石家莊村名最早見諸於明代。現在上京毗盧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記中,有石家莊村名。清光緒四年本《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當時石家莊村的位置和范圍,在今新華區東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橋路以北,北後街以南,北於家胡同以東。石家莊由何而得名,傳說頗多,有說因「石」姓而得名,有說由「十家莊」訛傳而得名,還有說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無史籍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石家莊之所以從一個小村發展為大城市,關鍵是由於京漢(今京廣)鐵路與正太(今石太)鐵路交匯點的確定。1897年4月,津海關道兼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受清廷委派興建盧(溝橋)漢(口)鐵路。同時,山西巡撫胡聘之籌劃修建正太鐵路。幾經勘測,權衡利弊,決定將兩條鐵路交匯點選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鋪。因此,山西人將正太鐵路稱為「柳太鐵路」。1901年,在八國聯軍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將盧漢鐵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陽門,從此改稱京漢鐵路。1902年,京漢鐵路通至石家莊村東,並建站。因當時石家莊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鎮——振頭作為站名。這一站的設置,對石家莊的發展起了歷史性的決定作用。為了壓縮開支,就將正太鐵路東端起點由柳林鋪向南移至振頭站(今石家莊站)。正太鐵路,1904年動工興建,1907年全線竣工通車。從此,石家莊成了京漢、正太鐵路的交匯點,成為晉冀間物資轉運樞紐,有力的促進了石家莊的經濟發展,成為城市崛起的先導。
石門市是石家莊市的前身。在談石門市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休門的情況。「休門」,在當地方言中讀作Qiu men。休門位於今橋東區中部,北臨中山東路,南臨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東段,東臨建設大街。休門原是獲鹿縣的一個村鎮。據村民介紹,約於1939年在小站村東南地內,曾出土一塊古磚,上刻:「大隋大業七年石邑縣休門鄉趙氏」字樣。由此可見,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獲鹿縣志》也有「休門鄉」名。休門原為一較大集鎮,每逢舊歷四、九為集日。東西大街有店鋪,一些街巷名稱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跡,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當年的棉花市。這個街市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才逐漸消失。
由於京漢、正太鐵路通車,火車站建立,石家莊的工商業迅速發展。1925年初,石家莊商務會要求石家莊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經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批准,籌建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由於人口不足等原因,臨時執政又於8月29日指令,將休門、栗村並入,取石家莊、休門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同時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門」之名,就始於此。1928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撤銷市政公所,籌建中的石門市遂告擱淺。1938年1月15日,經偽中華民國臨時執行委員會批准,成立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直屬偽河北省公署領導。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呈文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稱:「石門當地沖要,居京漢鐵路中樞,正太路起點,物產集中,工商會萃,人口不足三十萬,而政治、經濟具有特殊情形,擬請准予設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簽發《行政委員會指令》批准石門設市,並按照《普通市組織大綱》擬具市政公署辦事細則。11月13日,偽石門市政公署舉行成立慶祝大會。當時,石門市的行政區劃是:
東北至北宋、尖嶺;西至大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談村、西崗頭;南至五里庄、塔談村、塔冢、東王村;北至大安舍、趙陵鋪、董家莊、西古城、東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國民黨統治時期仍稱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門。12月26日,《石家莊市政府通知》中說:「石門市自即日起改為石家莊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家莊。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1987年,石家莊市列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些都是石家莊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使石家莊成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則是修建了三條鐵路交匯點的石家莊火車站。
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東、南、北三面為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京廣、石太、石德鐵路交匯處。石家莊市現轄6區(橋東、長安、橋西、新華、裕華、井陘礦)5市(鹿泉、辛集、藁城、晉州、新樂)12縣(井陘、欒城、正定、行唐、靈壽、深澤、高邑、無極、贊皇、元氏、趙縣、平山),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石家莊市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素有「燕晉咽喉」之稱,西扼進出山西要道,東接山東,南連鄂豫,北通京津。
石家莊市的名稱來源於石家莊村。一百年前,石家莊是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餘戶,六百多人。從1902年起隨著京廣、石太、石德鐵路的興建,逐漸發展為現代都市。現在石家莊市面積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萬,成為「天下第一庄」。
石家莊村名最早見諸於明代。現在上京毗盧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記中,有石家莊村名。清光緒四年本《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當時石家莊村的位置和范圍,在今新華區東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橋路以北,北後街以南,北於家胡同以東。石家莊由何而得名,傳說頗多,有說因「石」姓而得名,有說由「十家莊」訛傳而得名,還有說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無史籍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石家莊之所以從一個小村發展為大城市,關鍵是由於京漢(今京廣)鐵路與正太(今石太)鐵路交匯點的確定。1897年4月,津海關道兼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受清廷委派興建盧(溝橋)漢(口)鐵路。同時,山西巡撫胡聘之籌劃修建正太鐵路。幾經勘測,權衡利弊,決定將兩條鐵路交匯點選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鋪。因此,山西人將正太鐵路稱為「柳太鐵路」。1901年,在八國聯軍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將盧漢鐵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陽門,從此改稱京漢鐵路。1902年,京漢鐵路通至石家莊村東,並建站。因當時石家莊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鎮——振頭作為站名。這一站的設置,對石家莊的發展起了歷史性的決定作用。為了壓縮開支,就將正太鐵路東端起點由柳林鋪向南移至振頭站(今石家莊站)。正太鐵路,1904年動工興建,1907年全線竣工通車。從此,石家莊成了京漢、正太鐵路的交匯點,成為晉冀間物資轉運樞紐,有力的促進了石家莊的經濟發展,成為城市崛起的先導。
石門市是石家莊市的前身。在談石門市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休門的情況。「休門」,在當地方言中讀作Qiu men。休門位於今橋東區中部,北臨中山東路,南臨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東段,東臨建設大街。休門原是獲鹿縣的一個村鎮。據村民介紹,約於1939年在小站村東南地內,曾出土一塊古磚,上刻:「大隋大業七年石邑縣休門鄉趙氏」字樣。由此可見,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獲鹿縣志》也有「休門鄉」名。休門原為一較大集鎮,每逢舊歷四、九為集日。東西大街有店鋪,一些街巷名稱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跡,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當年的棉花市。這個街市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才逐漸消失。
由於京漢、正太鐵路通車,火車站建立,石家莊的工商業迅速發展。1925年初,石家莊商務會要求石家莊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經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批准,籌建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由於人口不足等原因,臨時執政又於8月29日指令,將休門、栗村並入,取石家莊、休門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同時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門」之名,就始於此。1928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撤銷市政公所,籌建中的石門市遂告擱淺。1938年1月15日,經偽中華民國臨時執行委員會批准,成立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直屬偽河北省公署領導。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呈文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稱:「石門當地沖要,居京漢鐵路中樞,正太路起點,物產集中,工商會萃,人口不足三十萬,而政治、經濟具有特殊情形,擬請准予設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簽發《行政委員會指令》批准石門設市,並按照《普通市組織大綱》擬具市政公署辦事細則。11月13日,偽石門市政公署舉行成立慶祝大會。當時,石門市的行政區劃是:
東北至北宋、尖嶺;西至大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談村、西崗頭;南至五里庄、塔談村、塔冢、東王村;北至大安舍、趙陵鋪、董家莊、西古城、東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國民黨統治時期仍稱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門。12月26日,《石家莊市政府通知》中說:「石門市自即日起改為石家莊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家莊。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1987年,石家莊市列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些都是石家莊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使石家莊成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則是修建了三條鐵路交匯點的石家莊火車站。
Ⅶ 想石家莊名字的由來,說說歷史依據(∩_∩)o
我只知道石家莊原來叫石門,怎麼改叫石家莊的就不知道啦.. 呵呵..
Ⅷ 石家莊的來歷
城市的由來
一、近代城市化的起點——偶然的機遇 歷史的選擇
據有關史料分析,石家莊村創於明初,原是真定衛的軍屯和官莊。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成為隸屬真定府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據清光緒《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還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 余口人。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投資興建的蘆漢(京漢)鐵路修到了石家莊,並在石家莊設立了車站,因石家莊名氣不大,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叫振頭站。1903年正太(今石太)鐵路動工興建,為了減少費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橋,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振頭站。歷史的事變如萬花筒,讓世人應接不暇。由於偶然的因素,石家莊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而由此帶來了一個區域在世紀之初的重大變故,一個鄉野小村被隆隆的車輪托起,使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後取代保定,成為控燕京南門、扼冀晉咽喉、連齊魯中原的華北重鎮。
正太路起點南移,是石家莊由鄉村向城市化邁進的誘因,真正起基礎作用的因素,還是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伴隨鐵路線的通車,一批近代工業相繼興辦,其中包括:在石家莊村東創建的正太總機廠(今石家莊車輛廠前身);大興紗廠即石家莊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井陘礦和正豐礦等。近代大工業的興起,帶動了中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1920年在鐵路以東建造石滄路場子,同時,平和軋棉公司、萬華肥皂公司等企業也在鐵路東興起。隨之,大批農村人口向石家莊集中。到1930年,僅產業工人就達1.6萬人,大大促進了石家莊城市化的進程。
20世紀初葉,石家莊還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那時的獲鹿就是通燕趙、連三晉的貨物集散地,素有「日進斗金的旱碼頭」之稱,但是,隨著正太鐵路的興建通車,日進斗金的旱碼頭東移,石家莊逐漸取代了獲鹿的地位,日漸繁榮的商業、服務業,成為石家莊向近代化城市邁進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石門市自治——從鄉野小村到城鎮的跨越
這一決策的實施,導致了石家莊交通地位的變化,也成為新城市崛起的先導因素。光緒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正太鐵路全線竣工通車,使石家莊村東一舉成為京漢鐵路與正太鐵路的交匯處。在當時公路交通十分落後的背景),鐵路交通在物資集散、商品流通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石家莊鐵路交通地位的迅速提高,誘發了工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全面興起,使石家莊的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到1925年僅鐵路以西的石家莊村街區面積已經達到1.8平方公里,開始形成了小城鎮的雛形,成為與獲鹿縣城。正定縣城規模相當的新興城鎮。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近代城市建制醞釀創立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之下。當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令,批準直隸省屬11個城鎮自7月1日起實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但是,由於石家莊村及周圍工商業人口還不足一萬,所以,獲鹿縣決定把鐵路以東的休門、栗村合並在內,使這個新市鎮的人口達33077人。經過多方協商,以石家莊與休門兩個村村名中各取一個字,稱為「石門市」。同年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指令第12713號,批准「將直隸省石家莊、休門兩市合並,更名為石門市,以符名實。」從當時民國政府的文件可以看出,「市」這個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亂,與小城鎮、市鎮有許多類似之處,根本不是建制市的一種標准概念,也不是一級行政區劃。所以,這時的「石門市」,與「獲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實行市自治制的城鎮一樣,不過是一種小城鎮的管理模式。1928年,中國開始將「市」作為一種行政建制。南京民國政府頒發了《普通市組織法大綱》和《特別市組織法大綱》,規定了設立普通市和特別市的條件。審批程序,開創了中國市級建制的先河。而此前直隸省實施「市自治制」的11個所謂的「市」,顯然不符合建制市的條件,所以一律取消。雖然石門設市未成,但並未阻擋石家莊城市化的進程。隨著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大批農村人口向石門集中,或充實產業工人隊伍,或從事商業,服務業,或經營小作坊手工業。到1930年,石門產業工人總數已達16000多人。1933年7月,石門總工商戶約230餘家(包括銀行,錢庄、工商企業)。隨著交通地位的提高,電信、郵政事業也不斷發展。為適應日益發展的工商業,石門的社會管理機關也不斷增加,政法方面有石門地方法院,石門地方檢察院、石門特種公安局;稅務方面有石家莊統稅管理所、石門區稅務徵收專局、石門屠宰檢驗稅局,西南區礦產稅務局,河北第九區煙酒稽徵分局、獲鹿縣汕餅花籽牙稅徵收所等等。與此同時,駐石門的軍隊、憲兵及各類行政機關、軍政、商稅各界官員、隨員不斷擴充,人口不斷增長,到1937年6月石門總人口已達72100多人。從當時的城市規模和交通地位來看,石家莊已經取代了獲鹿城作為晉冀兩省之間物資集散地的地位,並且正在取代正定城逐步成為這一地區內交通、郵政、通訊中心。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石門。他們十分看重石門的交通地位,採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門培植成他們長期侵佔華北的軍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規模,強化城市的軍事地位。另一方面在這里扶植傀儡政權,1938年1月15日扶植設立了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呈文給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稱:「石門地當沖要,居京漢路中樞,正大路起點,物產集中,工商薈萃,人口雖不足三十萬,而政治,經濟具有特殊情形,擬請准予設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簽發《行政委員會指令(秘字第1027號)》,批准石門設市。
1941年,石家莊至德州的鐵路建成通車,將京漢鐵路與津浦鐵路連接起來,使石家莊的交通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事實上,日偽時期的石門市,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已經遠遠高於正定城,而成為這一地區新興的中心城市。但是,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和抗日武裝力量堅持活動在正定、獲鹿等周圍各縣,不斷地對石門日偽政權進行打擊,所以,石門市只是一個侵略者控制下的軍事重鎮,在行政,區域管理、經濟輻射和文化影響等方面還不具備中心城市的屬性。1947年l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在石門市建立了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同年12月26 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同時,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成立,標志著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確立。新中國成立後,石家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進一步提高,成為石家莊專區所在地,管轄正定,獲鹿等17個縣,從此,真正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時在經濟輻射、文化影響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徹底取代了正定城的地位,而成為現代石家莊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