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遼寧海城 海城名字的是怎麼來的
海城以前是海,後來地球板塊運動,變成了陸地、
B. 裏海名字的由來
裏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湖,那為什麼又被稱為「海」呢?從裏海的自然特點來看,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同時,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從裏海的形成原因來看,裏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裏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湖稱為「裏海」了。
C. 牡丹江寧安勃海城的由來
看了下地圖,牡丹江在古代應該是位於渤海國境內,渤海國古代是一個強盛的國家,應該是取一個有歷史氣息的名字增加名氣吧。顯得有人文氣息。
D. 海城沒有海,為什麼還叫海城
據《滿洲地名考》沒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後因地質結構變遷,地殼上升,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一說,「海城」縣名源於「海州」。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928年遼太宗詔徒東丹國民於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隨之西遷。人移,地名也隨之而移。這就是臨溟、海州的由來。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
海城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漢時在縣境內置新昌(今甘泉鎮向陽寨)、遼隊(今西四鎮三岔河東岸)、安市(今八里鎮營城子)三縣。三國時期魏佔領北方,屬平州,後改幽州。西晉時期,境內新昌、遼隊(隧)、安市三縣皆廢。東晉十六國後燕光始四年(404年),開始被高句麗割據長達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統一版圖,置安市州,屬安東都護府。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遼國,在境內置臨溟縣,為海州南海軍的治所,境內有仙鄉縣(渤海國永豐縣)、析木縣,為銅州治(渤海國的花山縣),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管轄。1125年金滅遼,改海州為澄州,轄臨溟、析木二縣,受東京路管轄。元滅金之後,1297年境內州縣俱廢,「置巡檢司鎮」,受遼陽路管轄。明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年隸屬遼陽府管轄。遼陽撤府,海城屬奉天府。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奉天府遼沈道。1929年改由遼寧省管轄。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海城縣屬奉天省。1945年11月2日成立了海城縣人民政府。1946年春,國民黨佔領。1947年9月海城重新解放。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海城縣屬遼東省管轄。1954年遼東、遼西合並建立遼寧省,海城縣歸遼陽專署領導。1959年歸鞍山市。1965年歸遼南專署。1967年成立海城縣革命委員會,由營口市轄。1973年劃為鞍山市轄縣。
E. 鞍山海城名字的由來
北關轉盤地面上刻著海城歷史及名字的由來,有興趣你可以去看看
F. 海城地名由來
海城名稱的由來,據《滿洲地名考》沒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後因地質結構變遷,地殼上升,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
另一個說法是,「海城」縣名源於「海州」。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928年遼太宗詔徒東丹國民於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隨之西遷。人移,地名也隨之而移。這就是臨溟、海州的由來。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
G. 海城的傳說
遼寧省有個海城縣,地處遼東大平原,既是平原地區,怎麼叫海城了呢?據說,遼東平原當初確是一片汪洋大海,那麼,海水到哪兒去了呢?這里呀,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
據說,當年唐王李世民率領大軍征討高句麗的葛舒文的時候,看到遼東這片大海,水不是很深,就突發奇想,如果能使海水退到幾百里之外,這里就可能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了,因為,幾萬年沉積的海洋生物一定會留在這里。
可怎麼能使海水退走呢?這時候,軍事徐茂公就說,東海龍王手裡有一根趕山鞭,是可以把海水趕走的。主公何不找龍王借來用用。李世民說,東海龍王是個吝嗇鬼,他肯借給我趕山鞭這樣的寶貝么?
徐茂公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小聲對李世民說:「主公可以對龍王說,你三更借,五更還,絕對講信用。」李世民依計而行,找到東海老龍王,說率兵經過此地,被群山阻礙,欲借趕山鞭把山趕走,並保證說,三更借,五更還,不會耽誤一個時辰的。
老龍王知道李世民是要坐天下的真天子,雖然捨不得,還是疑義遲遲的把趕山鞭姐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拿了趕山鞭對著海水一揮,只聽得海水咆哮聲驚天動地,瞬間,就退走到千里之外。海水是退了,一片喜人的大平原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可李世民卻擔心了,他對徐茂公說,我能把海水趕走了,我走後,老龍王也會把海水趕回來,怎麼辦?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都沒了主意,因為,講好了的:三更借,五更還的。還是徐茂公鬼點子多,他哈哈大笑,對李世民說:主公可以傳下命令,
從此,附近城村只許打三更,不許打五更,不就行了么。再說老龍王年事已高,耳聾眼花,整天待在龍宮里不願意出門,大海深處,昏天黑地,他時不時的還要打盹兒,他也不清楚過了幾天幾夜了,腦袋清醒了點兒,就伸了耳朵聽一會兒,就這樣,
千來年過去了,老龍王還在傻等李世民還他趕山鞭呢。不過,後來幾個村子合攏起來建了城市,因為,那裡是當年退海之地,就取名名字叫海城。
(7)海城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海城處於遼東半島與內陸的連接點上,東接邊城丹東,南鄰港口城市營口和大連,西依油城盤錦,北靠鋼都鞍山和省會沈陽。海城位於遼寧省南部,遼河下游之左岸,遼東半島之北端。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44公里。全境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
海城市地貌復雜,海城市有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向南向西北傾斜。東部山區及丘陵地帶絕大部分海拔高度在60~500米之間,西部平原從海拔60米呈緩坡逐漸下傾至渾河、太子河平原。
氣候:海城市全境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0.4℃,降雨量721.3毫米,處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水文:海城市太子河、渾河、大遼河,縱橫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楊柳河,八里河橫貫東西。
H. 海城 原來是個海嗎
海城沒有海,也不是臨海城市。
海城市隸屬於遼寧省鞍山市,處於遼東半島與內陸的連接點上,東接邊城丹東,南鄰港口城市營口和大連,西依油城盤錦,北靠鋼都鞍山和省會沈陽。地處東經122°18′~ 123°08′,北緯40°29′~ 41°11′之間。
海城市有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向南向西北傾斜。東部山區及丘陵地帶絕大部分海拔高度在60~500米之間,西部平原從海拔60米呈緩坡逐漸下傾至渾河、太子河平原。西部平原由海城河、五道河沖積而成,山麓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多系丘陵漫崗。
著名景點:
白雲山風景區、九龍川自然保護區、綠中海生態溫泉度假村、大悲寺。
(8)海城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海城名字由來:
據《滿洲地名考》沒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後因地質結構變遷,地殼上升,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
另一個說法是,「海城」縣名源於「海州」。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928年遼太宗詔徒東丹國民於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隨之西遷。人移,地名也隨之而移。這就是臨溟、海州的由來。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
I. 遼寧省.海城市.海城名字的來歷
據《滿洲地名考》沒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後因地質結構變遷,地殼上升,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一說,「海城」縣名源於「海州」。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928年遼太宗詔徒東丹國民於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隨之西遷。人移,地名也隨之而移。這就是臨溟、海州的由來。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
海城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漢時在縣境內置新昌(今甘泉鎮向陽寨)、遼隊(今西四鎮三岔河東岸)、安市(今八里鎮營城子)三縣。三國時期魏佔領北方,屬平州,後改幽州。西晉時期,境內新昌、遼隊(隧)、安市三縣皆廢。東晉十六國後燕光始四年(404年),開始被高句麗割據長達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統一版圖,置安市州,屬安東都護府。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遼國,在境內置臨溟縣,為海州南海軍的治所,境內有仙鄉縣(渤海國永豐縣)、析木縣,為銅州治(渤海國的花山縣),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管轄。1125年金滅遼,改海州為澄州,轄臨溟、析木二縣,受東京路管轄。元滅金之後,1297年境內州縣俱廢,「置巡檢司鎮」,受遼陽路管轄。明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年隸屬遼陽府管轄。遼陽撤府,海城屬奉天府。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奉天府遼沈道。1929年改由遼寧省管轄。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海城縣屬奉天省。1945年11月2日成立了海城縣人民政府。1946年春,國民黨佔領。1947年9月海城重新解放。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海城縣屬遼東省管轄。1954年遼東、遼西合並建立遼寧省,海城縣歸遼陽專署領導。1959年歸鞍山市。1965年歸遼南專署。1967年成立海城縣革命委員會,由營口市轄。1973年劃為鞍山市轄縣。
J. 海城的由來!
海城歷史悠久,據說古時候這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相傳,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領官兵東行巡視,到海城境地,突然被無邊無際的大海擋住了。怎麼辦呢?唐王就召見謀士商議對策。謀士勸唐王到水晶宮去求東海龍王,唐王同意了,親自來到東海,拜見了龍王,說明了來意,請老龍王幫忙。東海龍王見唐王很真誠,就爽快地答應了借海為地,約定三更借,五更還。唐王回來後,不過一袋煙的工夫,只見翻騰的海水一眨眼就退了回去。隨後,唐王就引兵來這里駐扎。可是唐王擔心,借海為地還了以後,必然要斷了三軍的後路,於是他就傳令各鼓樓的更夫,只准打三更,不準敲五更,怕打了五更這里再變成大海。打這以後,海城再也聽不到五更的鼓聲,海城也就不是大海了。龍王的那些鎮海將軍:魚、鱉、蝦、蟹也都留在陸地上了。現在海城四周的魚山、王八山、蝦山、蟹山、厝石山和平頂山,據說就是那時的魚鱉蝦蟹變成的。
借海為地成功後,唐王心中大喜,他在魚將軍引導下,登上魚山亮過盔甲,因此,魚山又得名叫「亮甲山」;隨後又上了平頂山,與手下一名大將在山頂下過棋,那棋子、棋盤至今還留在山上。平頂山由此又得名叫唐王山。
退海以後,在厝石山東北角,就是現在的公園山,有三個海眼。三股泉眼日夜不停地噴水,這里還鬧水災,百姓深受其害。為壓住三個泉眼,唐王命令在這修座三霄娘娘廟,供奉雲霄、碧霄、瓊霄三位娘娘。從此,水就不流了。
再說東海龍王得知唐王借海為地五更不還,大怒。命令龜丞相立即到退海處去查看。龜丞相來到海城,才知道唐王負了約,這里只打三更,不敲五更。龜丞相正要返東海龍宮回稟,這時來了個蛇怪攔住了它的去路。這蛇怪非要與龜丞相一同前往,想渡海成龍。龜丞相推辭說:「成龍好辦,我得回去稟報,再回岸馱你渡海。」並讓蛇怪躲到荷花泡內等候。說完,它化陣清風直奔東海而去。
蛇怪按龜丞相指點,來到城東門外的荷花泡內,但龜丞相卻一去未回。蛇怪等得心情焦躁,經常鑽出水面,危害這一方,百姓吃盡了苦頭。又過了好多年,從遼陽來了一位和尚,名叫紀曉塘,此人法術無邊,能降妖捉怪。 紀曉塘先到荷花泡子細心觀察幾日後,在一個霧氣騰騰的早晨,施用法術活捉這個蛇怪。他叫人在厝石山南天門里大石砬子底下,用八塊大磚砌成了一口井,稱八寶琉璃井,紀曉塘把蛇怪投到井裡,用鐵鎖鏈子鎖上。相傳,這鐵鎖鏈子誰也不敢拽,有多少人拉過,總也拉不到頭。
蛇怪被投進井裡,玉皇因它作惡多端,命它修身養性,悔過自新。又不知過了多少年,這個蛇怪終於得道成仙了,被人們稱為風雲子大仙。風雲子大仙為了立功贖罪,經常用自己吐的冰片幫助窮人治病,並且還為當地的老百姓除霸安良。後來,人們念其好處,就在八寶琉璃井旁蓋了一座祠堂。
又有一個霧天,這風雲子大仙心血來潮,藉助迷霧爬出井口,尾巴留在井裡,頭伸到南門外「玉升恆」燒鍋去喝酒,結果喝醉了,現了原形,觸犯了天規。玉皇大怒,一氣之下,把它召回天上,做了三年苦役。後來,在眾神仙勸說下,玉皇又念它在人間做了不少好事,封它為雷部一個神。
風雲子大仙升天的時候,電閃雷鳴,風雨大作。這電閃雷鳴是人們歡送它升天放的禮炮。這風雨,是人們和它離別時灑下的眼淚。它的頭像龍似地升到天上,尾巴還夾在八寶琉璃井旁的石砬子里。不少人為挽留它,扯住它的尾巴不放。只聽「 喀嚓」 一聲,石砬子崩裂了,風雲子大仙升上天庭,至今厝石山八寶琉璃井旁的石砬子上還留有一道大縫。
唐王借海為地成功,風雲子大仙又升上天庭,唐王為了這里不再受海水的災害,永保太平,就 命令士兵在這里修一座城,取名叫海城,是為了讓後人知道這里是退海之地,並傳諭這里不許打五更。所以,老年間海城城裡是不打五更的。因為打了五更,怕東海老龍王來要地盤,那海城就又會變成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