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很注重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1)詔安縣公田村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結構分類: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
1、五鳳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2、方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3、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
4、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㈡ 潮州民間傳說及其寓意
1。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
郭子章——明朝時任潮州知府,在職時,督建了潮州鳳凰塔(即涸溪塔:塔門有他親筆題的對聯:『玉柱擎天,鳳起東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蟠赤海鎮三陽』)。話說有一天上午,郭子章沒什麼事,就坐在廳堂的太師椅上做起美夢來。師爺正好有事來找他,看到太爺睡在椅上嘴裡津津有味地在吃東西,便輕輕叫了一聲:「太爺!」郭子章從睡夢中驚醒,氣憤地說:「我正在食石螺,好香啊!你怎麼可把我叫醒呢?要是別人的話!我一定對他不客氣!」 師爺說:「為什麼呢?」太爺說:「我剛才夢到去野外遊玩,景色秀麗,好一派田園風光!走累了,就坐在土堆上歇息,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有一位慈祥的大娘捧著一碗裝得滿滿的煮熟的石螺給我吃,吃得正香,就被你叫醒了。」師爺風趣地說:「咱們不妨去找一找您剛才夢到的地方?您看好不好?」由於郭子章上午閑著,此時又在興頭上,就說:「好呀。」二人便坐轎和幾個隨從自府門沿著剛才太爺做夢的路徑尋找,他們經過城西「安定門」到了現在的城西街道「春光蔡厝」、現鳳新街道的「新埔」、「後人家」、「陳橋」、「雲里」、「蓮墩」、「大新鄉」、「竹圍」、「大園」最後來到西塘村外一個埔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正跪拜在一口墳前,墳前的祭品只有一碗煮熟的石螺和一些紙錢。 師爺上前問道:「老大娘,你在拜誰呀?」 老大娘說:「拜我的兒子呀。」 師爺說:「通常是下輩人拜上輩人,哪有上輩人拜下輩人的?」老大娘說:「老爺你們不知道,我家只有我們孤兒寡母倆人,我兒子死了叫誰來祭拜他呀!」太爺說:「說的是,那麼你兒子叫什麼名字呀?」老大娘說:「我兒子叫章子郭。」這時師爺大叫起來:「住口!住口!你怎可把我們太爺的姓名倒頭念呢?該當何罪?!」老大娘說:「我兒子叫章子郭是千真萬確的事,我們西塘村都姓章,自從我兒子走後,家裡三餐難度,他在世最喜歡吃石螺,今天是他的祭日,所以我去池塘里摸了一碗石螺,煮熟了,就拿來他墳前來祭拜,不信,你們到村裡去問一問便知!」太爺說:「好了!好了!」然後關心地問:「大娘,您兒子長得怎樣,怎麼死的,死的時候有多大歲數?」老大娘說:「我兒子長得好!樣子與太爺你很像。」師爺又想叫喊起來,被太爺暗示,才停了下來。老大娘接著說:「我兒子可聰明啦!從小好學,琴棋書畫拳,詩詞歌賦文,樣樣皆會!不幸的是到了十九歲那年,生了一場無法醫詒的大病就去世了。」郭子章屈指一算,莫非真的是她兒子來上世做我么?隨後脫說:「好的!那我們就到你家去看看吧 !」 到了西塘村老大娘家,老大娘說:「老爺,你們看,這是我兒子的卧室和他用過的文房四寶,這里還有他在生時寫的手稿」。郭子章一看,這里的一切,正是他多次夢里的情景。這時的郭子章心情十分激動!他和師爺商量了一陣子,又請來了鄉紳和長者,他們都證明真有此事,郭子章了解了情況,也敘述了原委和意圖之後,立即認老大娘為自已的母親,師爺派人叫來一頂轎子,把老大娘接到潮州府里住。
2。內安進士無望
清康熙年間,翰林出身的郭於藩赴任饒平縣令,從潮州府沿官道而來。
一進饒平縣界,他就命隨從掀起轎簾,緩慢前進,觀察風光人情。當官轎到達西部山區時,忽有琅琅書聲,隨風傳來。郭知縣命住轎,順著書聲的方向望去,只見綠樹掩映中有一村莊,三面環山,面前有一道清溪。他問隨從:「這是什麼地方?」隨從答道:「是信寧都內安鄉(今矚樟溪鎮)。」郭知縣十分贊賞:「山鄉如此幽美,讀書蔚然成風,他日必有一批人才出現。」
原來,內安鄉的旅長們為了使鄉里的子弟能躋身科舉,紛紛辦外塾、聘名師,大有振文風、昌文運的景象。鄉中最有成就的是育德軒、馨蘭齋兩間私塾。至清乾隆年間,果然應了昔年郭於藩之言,鄉中涌現了一批通經史、精詩書的文士。陳氏宗祠最先榮耀,相繼掛上兩塊牌匾,上廳是舉人陳丹書所立,下廳是副榜進士陳騰飛所立。
陳氏科舉連捷之後,鄉中還有許多飽學之人,但他們考取秀才之後,那不願參加省試,當然也就沒有人可以赴京參加會試了。為什麼呢?
原來陳丹書中舉之後,在乘舟上京赴試途中,因不適應海上風浪顛簸而致病身亡。他的侄兒陳騰飛,為繼叔父未竟之志,勤讀書經,中舉之後,不敢走水路,干辛萬苦從陸路上京,中了副榜進士。可惜他不懂向朝廷吏部有關官員送禮,回鄉後總得不到授職的訊息,憂郁致病身亡。
在那迷信風水年代,這些不幸事件便被看成「地氣薄,難以出貴人」的天意,出現了「內安進士無望」的說法,因此,一批滿腹經綸的文士,考取秀才後便停步不前,其中有十三人挑著書囊到外地教書去了,至今鄉中還常有人談及「十三擔書囊」的往事。
此後,饒平西部山區就流傳著「內安進士無望」的俗語,借喻那些無法實現的希望,或許還含有對埋沒人才的惋惜。
3。乞食身,皇帝嘴
傳說,饒平錢塘宮有一座神廟,廟中神像塑得英俊瀟灑,栩栩如生。有一天,一對姑嫂來到神廟許願。小姑看了神像,頓生愛慕,不覺神思恍惚,心中暗自祈禱:將來夫婿若有這等相貌,便也心甘意願了。一念至此,心中羞愧,兩頰泛著紅暈,更是嬌媚迷人。這神爺本具靈性,不覺動了凡心。自此之後,神爺夜夜來與小姑作陪,小姑在夢中與神爺風情萬種。不久,小姑便懷了孕,並產下一男嬰。她自知這是神種,但因來得不明不白,自然招來閑言碎語。小姑有口難辯,便把嬰孩放在一隻竹籮里,還給廟中神爺,自己自盡了。
這孩子是神種,自然不是凡胎,據說長大了會有帝王命骨。由於是在籮中長大的,所以人們都叫他為「籮穩」。有一次,籮穩受到一個姓萬的孩子的欺負,十分生氣,便對天立誓說:「他日我若能出人頭地,一定要殺死萬家人,方消我心頭之恨。」籮穩說這話的時候,恰好被城隍爺聽見,城隍爺以為籮穩要殺一萬家人,急忙稟報玉皇大帝。玉帝一聽,覺得這籮穩太狂妄,將來若真當了帝王,那還得了。於是,便決定免去籮穩的帝王筋骨。他派太上老君帶上一副乞丐骨,去把籮穩的帝王骨換下來。那年端午節,籮穩一早和村裡的孩子們到溪邊去觀看龍舟賽會,一直看到晌午,回到家吃了幾碗飯,倒頭便睡。這時,太上老君立即把他身上的帝王筋骨抽出,並且換上了他帶來的乞丐筋骨。正要換上喉嚨的時候,賽龍舟重新起鼓。籮穩一聽鼓聲,一骨碌地爬起身來。太上老君來不及換上喉嚨骨和腔骨,只好作罷。
後來,籮穩長大了,果然淪為乞丐,但是因為他的喉嚨骨和腔骨沒換,所發說話句句應驗。這就是潮汕俗語「乞食身,皇帝嘴」的由來。
這句話產意義歷經演繹,後專用於指責那些身處貧寒而又講究吃喝的人。
4。海山無水牛
「海山無水牛」的故事,是出自於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秋,饒平第三區(全縣是年設四個政區)黃岡鎮校場埔(地名,今屬上林管區)的牛圩集散地,每逢以一、四、七為圩日又復甦起來了。有一天的圩期日,圩埠上有一位上年紀的老牛販高聲囑咐其子說:「喂喂喂!歪頭啊!海山無水牛呀!」
「我曉啦(知道)!」,其子回答。這句「海山無水牛」,恰好被旁邊一位從福建詔安縣來的牛販聽得一清二楚,他望著自己帶來圩埠的四頭水牛,其中二頭中牛,二頭剛教犁的小牛,心中暗喜:海山無水牛?!這不是一個機遇嗎?
隔天一早,這位詔安的牛販牽著四頭水牛到黃岡霞饒(今霞西管區)大堤海山渡頭趕潮乘海山渡船,順風順潮中午而登上海山黃石港鄉黃隆渡頭,興致勃勃地把四頭水牛提在黃隆後埔理的苦棟樹叢,逢人而招買招賣。一位老農對他說;「哎呀!海山無水牛呀!」
「你講對呀!我就帶四頭來呀?!」詔安牛販用閩南話回答。「不是呀!你誤解啦,海山是不能養水牛呀!」詔安牛販聽後頓刻驚訝又問;「難道你們全鄉都不養水牛?」「不是一鄉,海山十八鄉(村)都無水牛。」老農解釋後而離開。詔安牛販只好獃坐樹下抽煙,搖頭不語。原來昨天在圩埠那老頭子囑咐其子是提醒不可牽水牛到海山去出賣。詔安牛販誤認為海山缺水牛農耕貨源,是賺錢機遇因而碰壁掃興而回。
海山十八個鄉(自然村)都沒有飼養水牛。其原因是海山歷來是漁、鹽、農(極少數)的經濟收人,小部分農戶的耕地也極少,各鄉(附)都沒有池塘、水窟、溪溝,農田灌水是依靠自身田邊挖掘一口水井,用(「吊窩井」)提水灌田,即田邊豎立一支幾米高的石(木)柱,橫串一支近天平式有大碗粗幾米長可擺動的竹(木)桿,前端用繩子串勾一支幾米長的竹竿連接能擺動的水窩桶,後端用大繩子扎緊一塊大石比窩桶水超重為宜,這樣藉助石頭的後座力,提水時輕快,不提水時形似「高射炮」。所以只能飼養山牛(黃牛),不能飼養日常需要洗澡的水牛。後來,「海山無水牛」便成為人們對事物中千萬不可誤解的警語 。
5。竹竿山的傳說:潮州城北郊有座竹竿山。竹竿山是怎樣得名的呢?傳說韓愈為解水患,有一天,他帶著張千、李萬親自到北關外勘測堤防。他騎著一匹白馬,走在前面,張千、李萬各扛著一捆竹竿,走在後面。韓愈馬蹄踏過之處,張、李二人就插上竹竿作為標志。他們幹了一整天,一直干到日落西山。回歸時,張千、李萬將剩下的竹竿隨便丟在山坡上。誰知到第二天一看,昨天插上竹竿的地方,出現了一條嶄新的大堤,丟竹竿的光禿禿的山坡,竟然綠竹婆娑了。這條大堤,就是後來的北堤。而那座山,人們把它稱為「竹竿山」。④
在潮州水南都(即今潮安縣磷溪鎮暘山等八鄉)一帶,還流傳著《頑石化雀屏》的美麗傳說:為治水患,韓愈率眾修金砂溪,決定在金砂溪下游開鑿龍門關排水閘,把內澇積水排出大海。龍門關一帶怪石嶙峋,一動工便有石妖作祟,民工被石妖所纏,紛紛病倒。韓愈聞訊,趕到現場,嚴肅地對怪石說:「我韓愈受命於天子,守此土治水以安民,你等頑石不可從中作梗。」那些石頭深為韓刺史關心民生疾苦的精神所感動,結伴紛紛離開。它們跑到三十里之外的一個地方停留下來,變成—座十分秀麗的山峰,這便是現在潮安縣鐵鋪鎮內的雀屏山。⑤
上述傳說,幻想性和傳奇性特別突出,它們是經過概括、集中、幻想、虛構了的。然而,民間傳說的幻想性、傳奇性與其他文學樣式的幻想性和傳奇性不同。傳說的幻想、虛構,總是在某些方面以具體人物、具體事件作為依據的。而其他文學樣式的幻想、虛構卻不受具體人物和事件的約束,不必以某項實際的客觀存在的事物為依據。有些雖屬幻想、虛構的東西,但它們畢竟是以韓愈這個歷史人物和一些實際存在的風物以及某些史實為其依據的。
㈢ 廖氏字輩,文,思,安,永,顯是出自哪一脈
四川省宣漢縣土黃鎮廖氏字輩: 剛嗣理榮訊,中光鑒淇林,點城萬天夢,孫泰海詢琮,年二孝日時,五尚仲侗添,思貴永大琇,正文希元顯,可紹先人志,宜謀百代光,家聲期振作,德澤自延長,如樹能培植,蓬勃竟發揚,千秋鍾毓秀,才華出棟梁。
廣東連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豐年間重修宗祠碑記上所刻的班輩詞句即為:
國家興隆,定有賢良,纘承基緒,世代修積,乃生才俊,光耀門庭。
廣西全州縣廖氏民國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譜》時,從《千字文》中選出60個字,作為廖氏新增60代輩派:
宏惟嘉晉運,達士志連承。啟盛長思建,益安寶惠新。
任朝如茂學,濟義敬超明。與慶良生廣,作康景以文。
受貽宗道遠,秉定詠業敦。用振為發永,則章萬世英。
廖氏新的統一字輩:
三、才、四、維、正、學、行、宗、澤、立、偉、尚、承、
章、鍾、書、俊、志、錫、鴻、業、敏、哲、體、道、達、
遠、康、榮、和、超、咸、障、葆、化、華、國、任、重、
樹、弘、良、蘭、玉、秉、德、文、望、新、光。
重慶奉節縣久發公後裔廖氏的字輩譜是:
久為德有 永吉祥應 宏開泰運
江西龍南廖氏的字輩譜是:
紹庭為國瑞,光彩振家聲。
大雅鄉馬岡厝德安公的字輩譜是:
德(十五世)先春榮瑞景明,祥公衍慶自天成,文章顯達仁為貴,遠紹淵源啟俊英。
東勢鎮武威千十公的字輩譜是: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慶昌期,朝廷承裕隨芳錫,華國文章啟應時。
三岑鄉田尾三口灶盈漢公的字輩譜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錫欽紹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興,家聲布春暉,光前子孫賢,祖澤喜超然。
觀音鄉武威世崇公的字輩譜是:
國(十五世)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
厚福道烈、道順公的字輩譜是:
壽則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祿;椿松千載茂,蘭桂四時春,燕翼詒謀遠,鴻圖德業新。
厚福道昭公的字輩譜是:
崇(十二世)天有榮華,富貴萬年嘉,克守祖功德,興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興公的字輩譜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時世,大有進德,繼述顯名揚,傳家禮義長,箕裘隆百代,宗緒慶榮昌。
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輩譜是: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土,良名萬世欽,文章千載榮,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屬於張廖)
老六大位公派: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慶式五金門。
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輩譜是: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為先,乃能世守,受福於天。
台北縣土城鄉子燧公的字輩譜是:
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鵬程,繩武光前烈,詒謀奕世享。
台中市西屯區勤樸公的字輩譜是:
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奪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問公的字輩譜是:
傅(十八世)家德誼惇仁禮,華國文章本史書。
桃園縣大溪鎮大魚池及馬坑的字輩譜是:
烈(十四世)世文國以,丁財福祿昌,蒼梧千載茂,丹桂五枝香。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輩譜是:
上(十世)國朝廷時士天,正心大學本宜先,榮光獻瑞成名世,列位聖君亦尚賢。
武威根標公的字輩譜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鎮貴天新振,慶運興文元德昌;
(晚房)相(十四世)朝鎮庚水集瑞,德勝榮華國家興,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鳳彩傳芳發,修學文武錦蘭清,忠良仁義鴻龍王,桂漢雄光萬世英。
西螺鎮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輩譜是:
文(十六世)明登仕錦松國恩,武有正鎮奉天發隆。
西螺鎮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輩譜是:
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興,必世居仁郁乃登,恆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義有芳稱,時逢茂對宜恭仰,秉禮傳家藹善能,溶哲向輝延博慶,揚光大智纘高騰。
鄭坑的字輩譜是:
榮(十四世)後登朝上,光華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貴慶綿長。
湖南衡南縣相市鎮有個廖家鋪里輩譜是:
英育元濟廣,人義道相同————資料提供者,(紫硯齋)
廣西融安長安鎮塘寨村的廖氏字輩譜是:
紅氏惜定玉,日漢兆光(十四代)天 ,世代榮華貴,長明富萬年
廖姓家譜介紹譜牒是記述姓氏家族世系的書,有「家譜」、「族譜」、「宗譜」、「家乘」等名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並無多少區別。譜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因為有了甲骨文,於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記錄下來了,這實際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譜。到周朝的時候,已經設置了專寫王室家譜的史官,有了我國最早的譜牒著作《世本》。譜牒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司馬遷寫《史記》就從中得到很大幫助。《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譜修譜的目的在於敬宗收族。如果一個家族沒有族譜,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連先人是誰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談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過得越久,子孫後代不通采往,親情就會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譜看得很重,認為國無史就會有失國政,家無譜就會有失家法,國史、家譜二者同等重要。宋代蘇洵曾經說:「人家三世不修譜,則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認為修譜能夠起到垂範後世的作用,他說:「古之貴乎譜者,非特以著世次,紀官位,而誇於人也。蓋將使後人觀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澤之廣狹,而益思所以自立雲爾。」
廖姓族人歷來重視修譜工作,如張廖家族謹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規定:「遷籍外出,姓張姓廖聽其自便,然必須修譜,庶幾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譜之宗—旨也,子孫分布雖遠,序譜一查,天下猶一家焉。」
族譜的倡修以歐陽修、蘇洵最為得力,他們不僅親自編寫本族的家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他們的譜法、譜例影響很大,成為後來族譜形式的規范。
從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來看,年代是相當的久遠。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後代都有自己的封國,召伯廖雖然不是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應該算是貴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寫《離騷》,開篇就是敘述家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測,最遲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記錄,盡管名稱不一定叫譜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七雄並起,像廖國這類小國陸續被大國所兼並,且不說淪為奴隸,起碼諸侯、貴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讀書人隱姓埋名都惟恐來不及,能夠顧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會很多。漢代廖姓出了個名人廖扶,人稱北郭先生,教過許多學生,算是鳳毛麟角了。此後,歷三國兩晉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會動亂,而廖姓從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傳下來,實屬不易。雖因時代久遠,其中不免有錯亂的地方,但其價值仍然十分珍貴。
唐宋時期,廖姓人文蔚起,譜牒隨之而興。從唐代天寶年間廖琳碹所撰譜序來看,《虔化廖氏族譜》當是現在確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譜。既有譜序,族譜的存在也就無容置疑,只是可惜現已失傳。宋代廖姓人修譜的盛況,從歐陽修、朱熹、陸九淵、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國,可以說是舉國上下,無族無譜。
家譜體例從家譜的體例上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
從編排體例上看,盡管在門目設置和內容詳略上不盡一致,但就整體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說來大都有譜名、譜序、凡例、譜論、恩榮錄、圖像、源流考、五服圖、世系表、仕宦記、家傳、祠堂、墳塋、族產、族規、昭穆、後跋等內容。如民國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監修,廖佩鎏等編纂的《惠陽廖氏家譜》,全書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載宗支譜,內分族姓源流、宗圖及各地始祖簡明圖等;次載恩榮譜,內分進士、舉人、貢生、仕宦、封贈、文學、國學、學校畢業、保舉,及捐納、旌節、耆壽等目。下卷首載墳塋譜,內述各代墓域;次載藝文譜,內分經、史、子、集四目;次載家傳譜;末載雜錄譜。清宣統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譜》 18卷,卷一至四譜序、碑記、傳記、壽序、墓誌銘,卷五至十四齒錄,余卷為宗規、墓圖、祠堂記、祭田、契約、四禮、山圖等。民國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譜》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紀表,卷四傳狀、碑銘,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陸九淵、廖鴻章撰文。 」
《廖氏族譜詩》一作者:廖鴻章
源頭深處話流長,本固根繁萬代揚。敦義人倫明上下,家興孝友樂虞唐。
天倫莫大尊親至,人道當歸太古常。幸得名公文敘譜,筆端花彩永生香。
《廖氏族譜詩》二作者:廖文旦
武威世德綿千載,衍秀分支緒萬重。五嶺東南聯一氣,八閩遐邇舊同宗。
淵源悠遠傳忠孝,恩義周全篤友恭。還望光前無遏佚,根深實固比喬松。
編輯本段祭祖大典[2]世界廖氏齊聚唐河縣
首席記者郭啟朝通訊員韓學廣張子陽
本報南陽訊前日上午,「古蓼國國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開工儀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動」在蓼山山頂舉行。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唐河是中華廖姓之根,蓼國故地被公認為世界廖姓華人的祖地,千百年來,廖氏子孫秉承世訓,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國內創業發展,但是,他們始終牢記著祖籍發源地——唐河縣湖陽鎮。
據廖氏宗親總會會長廖澤雲介紹,2006年9月世界廖氏宗親總會在廣東省惠州市成立,2007年4月15日,該宗親會在湖陽鎮蓼山成功舉辦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親祭祖大典」及「蓼王廟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奠基儀式。這次廖氏宗親回唐河尋親祭祖,是該宗親總會組織的又一次大型活動,對傳承血脈,匯聚廖姓力量,共築祖地輝煌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編輯本段門楣題辭萬石流芳:源自北宋順昌人(今福建順昌)廖剛,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號高峰,宋神宗(趙玥)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於順昌縣交溪鄉,三十六歲時宋徽宗(趙佶)崇寧五年丙茂科進士,宋崇寧至大觀年間(公元1102~1107年)賜進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從一品),封少師,宣和二年,歲次辛亥,盜賊入順昌,公遣其子諭賊,賊知公素守信義,遵命散去,地方得賴安寧,甚為君主倚重,召封為吏部員外郎,請營建康(南京)親擁六師,以杜金人窺伺,歷拜御史中承,知無不言,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任吏部尚書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歲。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雲:「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編輯本段廖姓宗祠通用聯故四言通用聯三州世澤;萬石家聲:上聯典指自晉至唐歷時數百年廖氏家族之顯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彥光的六世孫有三兄弟封為郡公,長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為廖延齡,封武威郡公;三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這是廖氏首次分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來。下聯典故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據說漢時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萬石救濟百姓災荒,故而家聲遠播;另一說是宋時廖剛和四個兒子均年薪二千石,共萬石,父子號稱十貴,其居舍門額宋皇帝御封為「萬石家風」、「世彩堂」。「萬石」指廖剛,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書;他的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同朝為將帥,年俸祿都在兩千石(一石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義,一門官俸累計超過一萬石。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名榮萬石;性慧六齡:上聯典指北宋順昌人廖剛,字用中,號高峰,少年時曾跟從楊時學習,崇寧年間進士。宣和初年官監察御史,當時蔡京專權,他奏論無所迴避,後出知興化軍。南宋紹興年間歷官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對於朝政知無不言,曾建議起用有德望的舊相,因此得罪了秦檜,改任工部尚書。著有《高峰文集》。他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都任將帥,做到太守一級的官,當時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代順昌人廖衡,幼年時機敏過人,六歲能寫文章。縣尉下鄉催租時遇見他,把他抱到縣衙,他當場吟誦《雨中山茶》詩,人們大為驚奇。十三歲中鄉舉,後任轉運判官。
山茶詠句;性慧六齡:全聯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絕人,六歲能屬文。吟雨中山茶詩,人皆大奇之。
著歸田集;稱謫仙人:上聯典指北宋將樂人廖正古,字明遠,治平年間進士,任西安知縣,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於民不便。後辭官回鄉,著《歸田集》。下聯典指北宋初順昌人廖執象,字遜父,七歲能寫詩。道士陳摶見到他時,說:「你是謫仙人(才學優異,如謫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塵世。」他不到二十歲就進京城向朝廷進獻詩文,太宗看到後也稱好,後參加省試時,得急病而死。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上聯典指北宋宜賓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寧年間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家中有兩棵荔枝,果實為綠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黃庭堅稱他家為「綠荔廖氏」,後來人們便用這個稱呼來區別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聯典指北宋荊州人廖君玉,字國華,元祜年間以朝請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學,此時在桂山建書堂,名叫「紫桂堂」,政務閑暇時就在堂中讀書、吟詩。
名榮萬石;世彩名堂: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剛,忠正耿直,疏陳無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權貴,幾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書,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瑩中,建書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澤;五經家聲:上聯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廖謹,恬靜力學,淹貫經史,人號「廖五經」。
五言通用聯武功垂漢史;威德沖神朝: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聯以鶴頂格,由首句的第一個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個字「威」構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時,飂伯高 改飂為廖之後,至漢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記載大歷史上。上聯「垂漢史」的「垂」是指流傳,記載的意思,即是指漢朝的歷史已有記載。「飂」,是古廖字。
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力行仁義事;奉獻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溪口村廖氏宗祠聯。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為集中的一個行政村,人口約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後的一小坡上。晉末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為了避亂事,相攜外遷,廖氏祖先就於其時入閩。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錢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從此繁衍生息,是為溪口廖氏開基始祖。宗祠南向,佔地約五畝,原址現湮沒於水庫區內,九五年遷於現址。祠宇系仿清建築風格,寬大敞整潔,門牆中額為清嘉慶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門前平台左側面立有數方清代重修祠碑記,以及現今《遷祠記》碑。祠之正廳設一神龕,龕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額「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長遠。祠廳內的這一副對聯題味雋永,是廖氏先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其後代遵循祖訓,力體身行,歷代努力不輟,終使家族興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灣、東南亞頒較廣。在香港,廖氏為當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於延平,在台灣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親亦不在少數。按照舊例,溪口廖氏於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風便邀請五十歲以上老人相聚於此,增進親誼。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國七年三修《廖氏族譜》,1995年又新修有《南劍龍溪廖氏族譜》。
六言通用聯肇候封於德慶;倡節義於南宮: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巢湖(今屬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個生性剛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過。因一封奏摺惹怒了明景帝,被貶至四川寧羌驛,充任驛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廖庄被起復回到南京。
七言通用聯派衍天橫源流遠;郡封武威世澤長: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慈孝友恭,一堂吉慶;詩書禮樂,滿室榮華: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感念恩深,小姑嘔血;傷心春盡,嫠婦悲吟:上聯典指廖忠臣妻歐陽氏撫養小姑,與親女同乳,歐陽氏歿後,小姑泣至嘔血,病年余。下聯典指清廖雲錦為馬氏婦,早寡,其《詠秋燕》詩雲:「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
二水繞金盆,源長流遠;三峰朝祖廟,人傑地靈:福建省寧化縣地區廖氏宗祠通用聯。
世彩堂高,歷代多賢承祖訓,武威望重,傳家有道起人文: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崇連祠堂,詔邑山連鯤島峙;遠尋地脈,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廖氏宗祠崇遠堂聯。此聯以鶴頂格鑲嵌「崇遠」堂名。上聯「詔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詔安縣,「官陂」,指的就是詔安縣的官陂鎮,而「虎溪」,指的就是位於台灣省雲林縣的虎尾溪。如此一對楹聯簡單而清楚地說明此支廖氏族人所從而來的問題。
甘肅武威,承前啟後源流長;閩杭覺坊,繼往開來子孫昌:福建省上杭縣藍溪鎮覺坊村廖氏大宗祠聯。上杭藍溪鎮覺坊村的廖氏大宗祠為廖氏花公始祖祠。該祠堂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內有木柱,外有圍牆,磚木結構,造型獨特,稱「蟹型」二寶地,寓意為「家庭旺,子孫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與馮夫人仙逝後合葬於上杭廬豐公路旁,形曰「田雞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來進香拜祖裔孫,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據廖氏族譜載:「花公官汀居杭,卒於官地汀州,運回覺坊安葬,路經杭之廬豐綠蔭水口時,突然風雨大作,扛夫們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塊高地上,急於避雨休憩,待雨後回到停棺場,棺柩卻沒於地下,故而草草築墳,放上一塊小墓碑以作紀念……此墳築起後,附近人家每晚都能聽到處處蛙鳴。而逢暴雨,四周田園被淹,唯此墳始終浮於水面不沒,故而傳之為『田雞浮壙』。」
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廖氏楊公祠聯。廖屋村楊公祠安放的是楊救貧祖師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開基祖和楊救貧勘輿術的傳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於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於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鬥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裡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這副對聯,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知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廖氏宗祠「萬源祠」聯。為紀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孫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賢等五大房後裔於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歲(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萬源祠」,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前堂為議事廳,廳前正中上懸「廖氏宗祠」匾額,後堂為祭祀廳,配祀一脈宗支神位。左右橫舍二落四間,還有天井、門坪等。祠宇建築精巧,典雅堂皇,周邊古木參天,壯觀秀麗,龍脈騰起,堪稱風水寶地。民國初年,為推行新學,該祠改設「和聲學校」。祠堂大門橫批石刻「北郭風清」(為紀念先祖扶公,字文起,號北郭先生,東漢時人,博學多才),兩邊鐫刻著這副對聯。此聯實為辦學宗旨,意謂: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為本族培養新型弟子,繼承弘揚優良家風。1929年紅四軍進駐古田後,該祠又改為「曙光小學」。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會議在廖氏宗祠「萬源祠」召開,該祠成了古田會議會址而永載史冊,譽傳五洲。
武不屈、文不驚,須立丈夫志氣;威可畏、儀可象,乃為君子規模: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以鶴頂格嵌堂名。
溯源本於西周,祖德文謨昭百代;肇冠堂興南宋,家聲世彩振千秋:清朝時有翰林院學士廖甡返鄉拜祖,嘉慶皇帝封送這一副餞別送行對聯作廖氏堂聯。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上聯點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後」的悠長歷史;下聯通過嘉慶皇帝贊譽廖剛德行,激勵廖氏子孫弘揚「世彩家聲」。
祖德溯三洲,源遠流長,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萬石,根深葉茂,喜今朝景遠維新: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源遠流長,自唐朝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當思發揚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遷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江西省上猶縣仔陽鄉源溪村廖氏宗祠聯。
堯時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礪雄師,樹侯封於德慶,疏陳大本,倡忠義於公庭,駿聲振播而駿業開,早負千秋才望;籍隸灕江,宦遊賀水,喜此地瑞雲毓秀,紹世彩之明堂,桂井飄香,薦宗功之廟食,燕翼貽謀則燕毛聚,律成萬古家風:廣西賀州市賀街鎮廖氏宗祠正堂楹聯。
㈣ 詔安縣離官陂多遠
官陂鎮位於福建省詔安縣北部,距縣城36千米。
㈤ 詔安一共有多少個村
南詔鎮 代碼350624100 轄12個社區、2個村委會:~001_西門社區、~002_城內社區、~003_東門社區、~004_東城社區、~005_南關社區、~006_東關社區、~007_北關社區、~008_澹園社區、~009_光良社區、~010_文峰社區、~011_東北社區、~012_秀峰社區、~201_五一村、~202_梅峰村委會。
四都鎮 代碼350624101 轄1個社區、20個村委會:~001_四都社區、~201_東嶠村、~202_上湖村、~203_田美村、~204_西嶠村、~205_石溪村、~206_林墘村、~207_四都村、~208_外埕村、~209_馬城村、~210_城樓村、~211_奇材村、~212_後港村、~213_西梧村、~214_東梧村、~215_港口村、~216_西張村、~217_林頭村、~218_山後村、~219_鹽倉村、~220_東葛頭村。
梅嶺鎮 代碼35062 轄15個村委會:~201_東門村、~202_南門村、~203_赤石灣村、~204_宮口村、~205_懸鍾村、~206_臘洲村、~207_田中央村、~208_下傅村、~209_田厝村、~210_林厝村、~211_下河村、~212_高坑村、~213_石城村、~214_峰岐村、~215_寮仔村。 橋東鎮 代碼350624103 轄23個村委會~201_牙頭村、~202_林中村、~203_西山村、~204_下寮村、~205_內鳳村、~206_外鳳村、~207_甲州村、~208_橋頭村、~209_林巷村、~210_林家村、~211_橋園村、~212_溪雅村、~213_澳頭村、~214_西沈村、~215_西滸村、~216_村東村、~217_村中村、~218_村西村、~219_仙塘村、~220_含英村、~221_西霞村、~222_東霞村、~223_洪州村。
深橋鎮 代碼350624104 轄28個村委會:~201_深橋村、~202_水溪村、~203_鳳寮村、~204_萬田村、~205_港頭村、~206_後林村、~207_新寨村、~208_莊上村、~209_西坑村、~210行政分區圖_雙港村、~211_考湖村、~212_徑尾村、~213_郭寮村、~214_溪南村、~215_上寨村、~216_埔上村、~217_白厝村、~218_新溪村、~219_寨口村、~220_岸嶼村、~221_仕江村、~222_大美村、~223_溪園村、~224_下園村、~225_後埔村、~226_樹美村、~227_華表村、~228_平嶼村。
太平鎮 代碼350624105 轄19個村委會:~201_新營村、~202_榕城村、~203_文山村、~204_元中村、~205_雪裡村、~206_河邊村、~207_麻寮村、~208_林塘村、~209_科下村、~210_太平村、~211_白葉村、~212_新樓村、~213_雄雞村、~214_景坑村、~215_厚徑村、~216_新聯村、~217_大布村、~218_山前村、~219_走馬村。
霞葛鎮 代碼350624106 轄10個村委會:~201_五通村、~202_溪東村、~203_南陂村、~204_天橋村、~205_庄溪村、~206_嗣下村、~207_庵下村、~208_坑河村、~209_華河村、~210_溪林村。
官陂鎮 代碼350624107 轄17個村委會:~201_龍崗村、~202_鳳獅村、~203_馬坑村、~204_光坪村、~205_大邊村、~206_官北村、~207_新坎村、~208_吳坑村、~209_下官村、~210_光亮村、~211_陂龍村、~212_新徑村、~213_彩霞村、~214_地凹村、~215_龍示村、~216_公田村、~217_林畲村。
秀篆鎮 代碼350624108 轄17個村委會:~201_上洋村、~202_堀龍村、~203_東徑村、~204_埔坪村、~205_彩山村、~206_煥塘村、~207_北坑村、~208_頂安村、~209_陳龍村、~210_寨坪村、~211_河美村、~212_示嶺村、~213_青龍山村、~214_乾東村、~215_石東村、~216_隔背村、~217_注湖村。 金星鄉 代碼350624200 轄7個村委會:~201_湖內村、~202_公子店村、~203_田朴村、~204_蟳寮村、~205_院前村、~206_黎明村、~207_邱城村。
西潭鄉 代碼350624201 轄17個村委會:~201_桔林村、~202_新春村、~203_潭光村、~204_潭東村、~205_新厝村、~206_後陳村、~207_龍坑村、~208_山河村、~209_岑頭村、~210_上陳村、~211_軍寮村、~212_新安村、~213_青山村、~214_美營村、~215_沈寨村、~216_上營村、~217_福興村。
白洋鄉 代碼350624202 轄15個村委會:~201_湖美村、~202_東山村、~203_塘西村、~204_橋安村、~205_蘭里村、~206_麻園村、~207_陽山村、~208_白石村、~209_深湖村、~210_下徑村、~211_玉樓村、~212_上蘊村、~213_汀洋村、~214_舊宙村、~215_搭橋村。
建設鄉 代碼350624203 轄10個村委會:~201_月港村、~202_建華村、~203_長埔村、~204_江畝坑村、~205_水頭村、~206_赤田村、~207_坪路村、~208_三林村、~209_馬頭村、~210_萬石溪村。
紅星鄉 代碼350624204 轄15個村委會:~201_芹山村、~202_東埔村、~203_五洞村、~204_下河村、~205_許寮村、~206_西埔村、~207_朱厝村、~208_進水村、~209_六洞村、~210_廟兜村、~211_樓仔村、~212_圓林村、~213_新林村、~214_石樓村、~215_坪林村。
梅洲鄉 代碼350624205 轄7個村委會:~201_梅洲村、~202_梅東村、~203_梅南村、~204_梅西村、~205_梅北村、~206_梅溪村、~207_梅山村、~400_*梅州華僑農場。 邊貿旅遊區管委會 代碼350624500 轄3個村委會:~201_樟朗村、~202_上營村、~203_後嶺村。
閩粵邊界開發區管委會 代碼350624501 轄1個社區、1個管委會:~001_邊城社區、~500_*加工區管委會。[
㈥ 請問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有幾個村
轄龍崗、鳳獅、馬坑、光坪、大邊、官北、新坎、吳坑、下官、光亮、陂龍、新徑、彩下、地凹、龍磜、公田、林畲17個村委會
㈦ 客家民居資料
圍龍屋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
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
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
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客家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㈧ 詔安縣有幾個鄉鎮
下轄15個鄉鎮(區)。
分別為:南詔鎮、四都鎮、梅嶺鎮、橋東鎮、深橋鎮、太平鎮、霞葛鎮、官陂鎮、秀篆鎮、西潭鎮、建設鄉、梅洲鄉、白洋鄉、紅星鄉、金星鄉。
詔安縣(古屬漳州府詔安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地處福建南端、閩粵交界處。
南瀕東海與南海交匯處,西鄰廣東省饒平縣,北鄰平和縣、東接雲霄縣、東山縣,西與饒平縣、南澳縣接壤。
(8)詔安縣公田村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變遷
詔安地處閩粵界區,屬於福建省最南端。
晉義熙九年(413年)起,詔安屬義安郡綏安縣地,至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綏安縣並入龍溪縣,詔地遂屬龍溪縣。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南境故綏安地置漳州並立漳浦縣、懷恩縣,詔地遂屬漳州懷恩縣轄;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懷恩縣撤銷,地入漳浦縣,詔地遂屬漳州漳浦縣。
宋稱南詔場;元設南詔屯田萬戶府。
明嘉靖九年(1530年),從漳浦縣析出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建詔安縣,治所設在南詔(鎮),隸屬漳州府。
詔安縣在民國時期先後屬福建西路、汀漳道,又直屬省,又先後屬省第六、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詔安解放後,先後屬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龍溪區、龍溪專區、龍溪地區;1985年5月起,屬地級漳州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詔安縣在其中。
漳州
行政區劃
漳州轄2個市轄區、5個市轄開發區、1個縣級市、8個縣。
漳州規劃圖漳州規劃圖市轄區:薌城區、龍文區市轄開發區。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漳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級)、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古雷港經濟開發區、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
縣級市:龍海市。
縣: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
下設11個街道、87鎮、23鄉、13個開發區,299個社區、居委會,1637個村民委員會。
㈨ 哪位知道林氏思成堂的來歷
是福建漳州南詔林姓家廟堂號,詳見南詔林氏溯源:
林姓人閩
林祿,字世蔭,穎公次子,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隨司馬睿鎮建鄴。東晉太寧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晉安。卒後葬溫陵九龍崗(今泉州肖厝塗嶺)。追封《晉安郡王》,被稱為福建晉安林始祖。由於後裔極蕃,播遷全閩各地,還先後播遷於兩廣,再轉徙於浙、贛、湘,幅射到大江以北各省區及東南亞、韓國、日本和美州。其陵墓和祠遂成海內外林姓族人尋根謁祖之地。
林萬寵(晉安十五世),字聖公,玄泰長子,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明經及第,授新安郡學,歷任長史,饒州刺史,知高平郡諸軍事,署高平-太守.。生三子,韜、披、昌分別為闕下、九牧、游洋(霧峰)之祖。晉安林姓昌盛發祥,始於此。
林披(晉安十六世),字茂則,福建莆田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年十五手抄六經子史千餘卷,天寶十一年明經擢第,任將樂令,遷潭州刺史,灃州司馬,康州刺史,貶臨汀曹掾,改臨汀令。林披勤政愛民,政績顯著,擢任臨汀別駕。知州事十年,名聞朝廷,御史李棲筠奏授太子詹事。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循、邁、既,傳說九子俱任刺史,世稱「九牧」。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詔內外長史追顯其門。
堂聯:西河肇基光先世,九牧家聲裕後文。
開漳
唐「九牧」橫州派系
據《龍溪蓮池世譜》載:著公(晉安十七世),披公第三子也,小名友直,字孔昭,貞元六年明經及第,初為巴東令,歷邕州經略推官,終橫州刺史。生一子名患(添護),(另譜載尊公長子松出承著公為嗣子),居橫州。至勉思公徙漳,傳十五代至觀象公(晉安三十二世),初住龍溪赤嶺,後播居蓮池,石倉。為開基蓮池始祖。
林觀象(晉安三十二世),開基蓮池一世,系橫州之十五代孫。生於南宋淳熙年間,生二子,長紹文,次紹武。紹文生一子,分住漳城內魚頭廟,紹武生二子,長惟善,次惟福,惟善傳衍漳州蓮池、石倉等處。惟福徙居詔安。
支系與傳衍
蓮池支系(系蓮池二世林紹武後裔)
林惟福,紹武次子,字孝澤,生於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授廣東提舉學政之職,途經詔地,悅其山川毓秀,心懷羨慕,任滿後留夫人住蓮池守田產,攜子女徙居南詔,分住畲英、梅嶺二處,為開詔始祖。卒於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葬吳清溪(今深橋鎮政府後山崗)。穴名「十八羅帕」。謚十九致政。生三子一女,長日一解元(無嗣),次日四解元(詔林二世),初居石壁,後卜居含英,三日八上舍人(詔林二世),居梅嶺。傳衍詔林家廟房。
二世四解元,林惟福次子,生於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卒於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生三子,長九朝奉(未冠而逝),次十解元,三七官人(回歸赤嶺後徙居長泰)。
四世林仲安,十解元之子,號十一朝奉,生於元成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元進義將軍,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卒,葬於含英村大坑內河田山,穴名飛天蜈蚣。生三子一女,長南生,次整林,三元熹。開派「五常」、「四德」,詔林興盛始於此,子孫從宋末開始傳衍粵東和閩南的詔安、東山、雲霄、長泰等地,還先後播遷港、澳、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在詔安派下分布如下:
林南生支脈(五常堂)
五世林南生,仲安長子,字伯洪,生於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卒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葬於含英村晚坑內河田山,穴名「出水葫蘆」,謚毅威。生五子,至德、茂德、盛德、四德、五德,號「仁、義、禮、智、信」,世稱「五常」。子孫傳衍派別東門外,林厝巷、含英、溪雅、徑尾、郭寮、萬田、鳳寮、莊上,縣城石井、西門、西嶠、林都、龍坑(龍眼營)、涵頭、紫橋頭、溪邊、大梧、東山頂山前、東山城關、三溪村、林家巷、後園、沙前埕、黃厝寮等地。
林元熹支脈(四德堂)
五世林元熹,仲安第三子,生於元至元六年(1340年),,卒於明宣德二年(1429年),葬寮仔村山,穴名「三台」。生四子:朝宗、文臻、德恩、成桂,子孫傳衍派別詔安林厝、大梧、毫厝、東葛頭、東山三宗的港西、岱南、梧龍,播遷廣東粵東、台灣等地。
家廟林支系
詔安家廟林是多支聯宗共祭的林姓群體,他以開詔始祖林惟福第三子八上舍人支系為主,附以永春林、漳浦港頭林等幾個林姓支系聯宗共祭。
八上舍人支脈
二世八上舍人系開詔始祖林惟福第三子,妣吳氏,居懸鍾所。明嘉靖間,朝廷實行海禁,當地海上武裝集團頭領吳平、林道乾、林國顕等與倭寇相勾結,殺懸鍾所千戶周華,對抗官兵,梅嶺沿海一帶民眾深受其害,官府欲治吳平、林國顕等通倭之罪,派兵剿滅。子孫族人恐受株連,紛紛外逃,分衍於懸鍾東門、南門、第九、小懸鍾、下河、縣城東門外、郭厝寮、尖山壠、膠塘尾、四都、五都等地。
林大輅支脈(餘慶堂)
林大輅,生於明正德(1509年),卒於明萬曆(1580年)。祖居南詔東門外「餘慶堂」,俗稱林同香,娶妣美山楊氏,次妣李氏,三妣洪氏。生六子:賈、梧、而懷、而貴、而宗、而興。
林而興生於明嘉靖(1558年),卒於明天啟(1621年)。明萬曆四十一年登進士,官至南京戶部主事。生三子:日瑞、日煜、日灼。林日瑞生於明萬曆(1585年),卒於明崇禎(1643年),明萬曆四十四年登進士,遷陝西布政使,崇禎十五年(1642年)遷右僉御史,巡撫甘肅。
賈、梧、而貴、而宗、日瑞、日灼子孫後裔先後傳衍坑尾(康美)。
而懷支脈
林而懷,大輅第三子,學識淵博,在南詔林氏家塾「文峰」執教。而興、日瑞父子皆而懷所教授,父子俱中進士。而懷生三子,子孫分衍南詔東門外、大巷井、餘慶社等處。
林真支系(明德堂)
林真,原籍永春人,明萬曆初自永春從軍於詔,多年未歸,其母思子心切,尋子入詔,見子已置家室,遂居詔不返,在詔開宗,建基立業,附人家廟林聯宗共祭。子孫傳衍南詔東門外、西門、廣東饒平等地。建祠《明德堂》。
林珀支系(系元代教諭林景懋之後)
漳浦佛曇港頭林,七世林珀,約於明末從軍於詔,因軍功寓居於詔,其孫九世「鳳山亭」公,從薄浦港頭背其父八世「白塔公」骨骸(遷葬),擇居西張。附人家廟林聯宗共祭。子孫傳衍西張。建祠《奏假堂》。
參與詔安家廟林聯宗共祭的還有竹港「燕翼貽謀堂」的林姓支系和雲霄官宅「永思堂」林姓支系。
林文康支系(系唐「九牧」端州派)
林向日,字雙溪,謚文康。祖居寧化石壁,元中歲進士,署程鄉縣教諭,元末肇基南詔溪東上營村。妣張氏,生四子:原吉、原興、原慶、原隆。子孫傳衍溪東上營、南陂、廣東三饒、潮州、揭陽等地。建祠「應源堂」。派下分布如下:
原吉支脈,分衍溪東上營、福鼎舍。
原興支脈,分衍廣東饒平楓頭、上寮、南陂、德林、東山埔。
原慶支脈,分衍廣東潮卅、揭阻。
原隆支脈,分衍詔安南陂、庵下、上田、桃林、新陂、大陂、古篤、哥口,播遷廣西、台灣等地。
林景春支系(金溪樓仔《孝思堂》)
林景春,諱茂育,龍海海澄五都人,為啟明公第八世裔孫,元末避兵亂祖上從同安縣竹坑寨徙居龍海海澄。明嘉靖末年景春從海澄遷徙南詔北門真君亭。生六子:桃、椿、松、橙、梧、梓。桃椿松橙四房衍居何地未詳,惟五子梧開派金溪樓仔。六子梓分衍南詔東門。建祠「孝思堂」。
林梧支脈,傳衍金溪樓仔。
林梓支脈,傳衍南詔東門。
後林支系(西嶠《奉思堂》)
西嶠《奉思堂》乃從東山後林三世四川公之孫衍派而來,子孫分衍西嶠、後城、頂城、北門埕。建祠《奉思堂》。
林敬純支系(秀篆埔坪《種玉居》)
秀篆埔坪《種玉居》,祖源從廣東省海豐縣五世敬純公之孫遷徙而來,子孫傳衍秀篆埔坪樟溪壩,播遷廣東饒平、台灣等處。建祠《種玉居》。
分布
唐「九牧」橫州派分布
南詔鎮的東門外、林厝巷、燈籠街、市雅內、仙官街、岳前街、石井、西門、盤石街、城內、文峰街、秀峰街。
橋東鎮的橋園、溪雅、含英、林都、後園、柴橋頭、涵頭、沙前埕、溪邊、林家巷、田仔乾、井腳。
西潭鄉的龍坑、岑頭。
深橋鎮的萬田、風寮、莊上、郭厝寮、尖山壠、徑尾、膠塘尾、樟朗。
梅嶺鎮的林厝、毫厝、東葛頭、懸鍾東門、第九、小懸鍾、董厝。
四都鎮的西嶠、四都、邱厝城。
唐「九牧」端州派分布
官陂鎮的南陂、庵下、新陂、大陂。
西潭鎮的上營、福鼎金。
永春派分布
南詔鎮的東門外、西門。
漳浦港頭派分布
四都鎮的西張。
龍海海澄林分布
南詔鎮的北門真君亭、東門、金溪樓仔。
東山後林派分布
四都鎮的西嶠、後城、頂城、北門埕。
海豐派分布
秀篆鎮的埔坪樟溪壩。
文物
祖祠家廟
詔安林氏大宗祠《追遠堂》
《追遠堂》址在南詔東門內戲台後、石井邊(今城南小學東北角)。為二進三開問土木建築結構。坐北向南,是詔安林氏象徵開詔始祖肇基開族的祖祠。今祠已廢,但祠址尚存。
詔安南詔林氏祖祠《五常堂》
《五常堂》址在南詔南大街河溝邊。約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為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結構。座北向南,另包牆圍山,隙地甚寬,但祠不甚高大。清康熙年間,林家巷乾爹公精通地學,改建三山外門,收外局山水入丈,精巧別致,蔚為壯觀。祖祠大門兩側立石獅一對,外匾《大夫家廟》,內匾《五常堂》。
中堂左右楹聯日:
一派本西河隨唐開漳歷七百載昭穆偕歲月永序,
五常肇南詔自元徙鎮衍廿二傳俎豆垂春色常新。
祠門聯日:
源昉三仁源遠流長充濱海五常新氣象地奪良峰秀。
本生九牧本深末茂發上林十德舊家風門吞南獄英。
《五常堂》歷代祭祀隆重,解放初期遭受破壞,祠已廢,祖祠石柱、石獅、石匾、石雕、石基七零八落。但祠址尚存。
詔安林厝林氏祖祠《祀先堂》
《祀先堂》址在梅嶺林厝村,為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結構,座北向南,規模宏大。原祠《四德堂》,清初林厝蒙難祠廢,至康熙五十年重建並易名《祀先堂》,1993年5月再次重修。
堂聯:東粵就官羊城中人蒙教化,
南閩擇里鳳山下世啟蕃昌。
其二:祀典堂皇春襝秋嘗酬作養,
先人妥侑愾見優聞按凄愴。
詔安林氏家廟《思成堂》
《思成堂》址在南詔東門外,為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結構,坐西向東,約建於明嘉靖至隆慶年間,天啟二年重修。《思成堂》是多支聯宗共祭的象徵性祖祠。至今保存完好,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康熙1717年,知詔邑古潤高雲龍贈聯日: 「西陝無雙節南詔第一家。」
溪東上營林氏祖祠《應源堂》
《應源堂》址在詔安溪東(今西潭鄉)上營村,坐癸向丁兼子午。1982年3月毀於火災,1983年重修。
南詔林氏祖祠《愛敬堂》
《愛敬堂》址在南詔城內,俗稱「林厝祠堂」,為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結構,座北向南,是仁祖派祖祠,今尚保存完好。
含英林氏祖祠《貽福堂》
《貽福堂》址在南詔東門外,俗稱「含英祠堂」,為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結構,座西向東,是義祖派祖祠,今尚保存完好。
林都林氏祖祠《似續堂》
《似續堂》址在林都村,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為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結構,座北向南,是禮祖派祖祠,公元2001年重修,保存完好。
以上是詔安縣兄弟的撰文,希望對兄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