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搜三個字的來歷,要從古至今
陳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灑灑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二、遷徙分布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
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
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
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郡望】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渤海郡:此支陳氏,宋太尉高瓊之後。明洪武初,高諒入贅海寧城東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以別於外家原宗之穎川陳氏。
四、歷史名人
陳 平:西漢大臣,少時家貧,好讀書,後歸劉邦,他多次用計,使劉邦脫離逆境,轉危為安,與張良齊名,史稱"良平"。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陳 禕:唐僧的俗名陳禕,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由於他的業績,使佛教有了漢字記載的經典。撰有《大唐西域記》。
陳 摶:宋初道士。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極圖》、《先天圖》等。
陳天華: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他的著作《警世鍾》、《猛回頭》和他"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的覺醒敲響了"警鍾"。
陳 群:三國魏時尚書,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魚、羊「鮮」字的由來
2006-10-09 21:22:31 來自: 長征一號 (蘇州)
相傳,明朝正統年間,吳縣洞庭東山,破天荒地出了一個文曲星,名叫施檠。施巢考中頭科狀元,正統皇帝要招他做駙馬。但施榘思念家有結發之妻張氏,寧死不肯,於是惹惱了皇帝。皇帝找他的岔兒,說他健康欠佳,打發他回了東山老家。施榘是條硬漢子,覺得為此回老家,捫心無愧。張氏呢,見丈夫寧願丟掉烏紗帽,不學宋朝陳世美,感到比跟著丈夫上任去做官太太還高興千百倍。東山人也為自己的地方出了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而感到無比驕傲。施狀元和夫人張氏,恩恩愛愛,相敬如賓,可以說一百樣事體九十九樁如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說百事如意呢?原來,確有一件事情不大稱心,這就是施狀元好吃羊肉,不愛吃魚,聞到魚腥味就要反胃。夫人張氏恰恰跟丈夫相反,無魚不下飯,唯獨討厭羊肉,聞到羊肉就要惡心。恩愛夫妻朝夕相處,卻吃不到一起,對不上胃口,這可怎麼辦呢?沒法子,只好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鑼,夫妻分兩灶,各開各的伙。然而,按照老規矩,逢年過節,總要合家團聚,同席共餐吧!這樣一來,家裡只好既不買鮮魚。也不買羊肉了。如此這般,豈非美中有一不足?不知怎的,這樁不大不小的事,一下子被張揚了出去。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成了東山家喻戶曉的「廚房新聞」。好心的人們對狀元夫婦十分關心,都想找出一種燒魚沒魚腥味,燒羊肉沒有羊膻氣的辦法來,好讓他們天天能夠同席共餐。當時,東山前山鎮上,有一個名叫王小二的飯館老闆,因為賺了點銀子,喜新厭舊,同妻子無理取鬧,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弄到最後,飯館關門,妻子帶著孩子回了娘家。王小二也漸漸地變成了窮光蛋。後來,王小二有幾次到施狀元家幫助辦宴席,被施狀元夫妻倆的品德所感,終於回心轉意,和妻子破鏡重圓。不久,王小二夫妻倆又重新開起飯館,專心一意地做生意,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因此,王小二家都把施狀元當作恩人。王小二夫婦當然也知道狀元府的「廚房新聞」,他們發誓要在烹燒鮮魚和羊肉這兩樣菜上,弄出個新名堂來。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小二終於燒出了只有肉香,沒有膻味的羊肉;烹出了唯有魚香味而無腥氣的魚。他把這兩道萊的烹調方法寫成方子,送到狀元府上。施狀元夫婦依法燒制,果然靈驗。從此,狀元夫婦也不再忌諱鮮魚和羊肉了。由於王小二夫婦燒魚、燒羊得法,味道鮮美可口,慕名到他店裡去的食客越發多了起來,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不久,小二的小飯鋪變成了大飯館。施狀元為了答謝他們,便送上一塊親手書寫的金字招牌,叫「兩鮮齋」。「鮮」字,恰是魚、羊結合,用在此處寓意深長。
五百多年來,兩鮮齋幾易其主,店名也改來換去。但是,烹燒鮮魚和羊肉的技術還是傳了下來。
何,《說文解字》里訓為:「儋也,從人,可聲。」「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
在字書、辭書、書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寫法不下20種之多,其義項也有數十種。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關於「何」字的寫法,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狀,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屢屢出現在讀者面前。僅《論語》、《孟子》、《莊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現過數十次,但沒有一次、沒有一個義項與姓氏有關。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這樣的解釋:「何,儋也。從人,可聲。」這里的「儋」與後來的「檐」字相通,現在簡化作「擔」。因而「何」字的本義當為「負荷」、「負擔」、「擔荷」的意思。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1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借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凶,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乾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1、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葯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葯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2、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3、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4、韓國後期的韓鹼
王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二、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三、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於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貳』 三清山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位於我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距玉山縣城50千米,距上饒市78千米,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2008年第三十二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三清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叄』 三清山的來歷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運動正處於「地槽」沉降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噴發物。在「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陸,三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
10億年前,三清山地區成為華南洋中的一個島弧,9-8.5億年前後,洋盆消失、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三清山地區恰處於古板塊結合帶。中生代以來,陸內A型俯沖與陸內伸展奠定了地質構造和地理格架,為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質環境。
(3)三一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態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1600餘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宮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肆』 請問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名稱的由來
1504年建院時,院章程規定以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為學院的指導思想。
『伍』 "三一重工"名稱的由來
「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 是三一重工的企業宗旨。三一的名稱。應該也是這樣來的~
『陸』 三一學院為何叫三一
因為有三十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從這里畢業的…像羅素…這學院算是劍橋最好的學院了…有數學專業,物理專業…
『柒』 三個字的來歷,隨便三個字!急
陳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灑灑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二、遷徙分布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
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
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
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郡望】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渤海郡:此支陳氏,宋太尉高瓊之後。明洪武初,高諒入贅海寧城東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以別於外家原宗之穎川陳氏。
四、歷史名人
陳 平:西漢大臣,少時家貧,好讀書,後歸劉邦,他多次用計,使劉邦脫離逆境,轉危為安,與張良齊名,史稱"良平"。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陳 禕:唐僧的俗名陳禕,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由於他的業績,使佛教有了漢字記載的經典。撰有《大唐西域記》。
陳 摶:宋初道士。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極圖》、《先天圖》等。
陳天華: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他的著作《警世鍾》、《猛回頭》和他"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的覺醒敲響了"警鍾"。
陳 群:三國魏時尚書,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魚、羊「鮮」字的由來
2006-10-09 21:22:31 來自: 長征一號 (蘇州)
相傳,明朝正統年間,吳縣洞庭東山,破天荒地出了一個文曲星,名叫施檠。施巢考中頭科狀元,正統皇帝要招他做駙馬。但施榘思念家有結發之妻張氏,寧死不肯,於是惹惱了皇帝。皇帝找他的岔兒,說他健康欠佳,打發他回了東山老家。施榘是條硬漢子,覺得為此回老家,捫心無愧。張氏呢,見丈夫寧願丟掉烏紗帽,不學宋朝陳世美,感到比跟著丈夫上任去做官太太還高興千百倍。東山人也為自己的地方出了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而感到無比驕傲。施狀元和夫人張氏,恩恩愛愛,相敬如賓,可以說一百樣事體九十九樁如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說百事如意呢?原來,確有一件事情不大稱心,這就是施狀元好吃羊肉,不愛吃魚,聞到魚腥味就要反胃。夫人張氏恰恰跟丈夫相反,無魚不下飯,唯獨討厭羊肉,聞到羊肉就要惡心。恩愛夫妻朝夕相處,卻吃不到一起,對不上胃口,這可怎麼辦呢?沒法子,只好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鑼,夫妻分兩灶,各開各的伙。然而,按照老規矩,逢年過節,總要合家團聚,同席共餐吧!這樣一來,家裡只好既不買鮮魚。也不買羊肉了。如此這般,豈非美中有一不足?不知怎的,這樁不大不小的事,一下子被張揚了出去。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成了東山家喻戶曉的「廚房新聞」。好心的人們對狀元夫婦十分關心,都想找出一種燒魚沒魚腥味,燒羊肉沒有羊膻氣的辦法來,好讓他們天天能夠同席共餐。當時,東山前山鎮上,有一個名叫王小二的飯館老闆,因為賺了點銀子,喜新厭舊,同妻子無理取鬧,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弄到最後,飯館關門,妻子帶著孩子回了娘家。王小二也漸漸地變成了窮光蛋。後來,王小二有幾次到施狀元家幫助辦宴席,被施狀元夫妻倆的品德所感,終於回心轉意,和妻子破鏡重圓。不久,王小二夫妻倆又重新開起飯館,專心一意地做生意,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因此,王小二家都把施狀元當作恩人。王小二夫婦當然也知道狀元府的「廚房新聞」,他們發誓要在烹燒鮮魚和羊肉這兩樣菜上,弄出個新名堂來。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小二終於燒出了只有肉香,沒有膻味的羊肉;烹出了唯有魚香味而無腥氣的魚。他把這兩道萊的烹調方法寫成方子,送到狀元府上。施狀元夫婦依法燒制,果然靈驗。從此,狀元夫婦也不再忌諱鮮魚和羊肉了。由於王小二夫婦燒魚、燒羊得法,味道鮮美可口,慕名到他店裡去的食客越發多了起來,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不久,小二的小飯鋪變成了大飯館。施狀元為了答謝他們,便送上一塊親手書寫的金字招牌,叫「兩鮮齋」。「鮮」字,恰是魚、羊結合,用在此處寓意深長。
五百多年來,兩鮮齋幾易其主,店名也改來換去。但是,烹燒鮮魚和羊肉的技術還是傳了下來。
何,《說文解字》里訓為:「儋也,從人,可聲。」「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
在字書、辭書、書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寫法不下20種之多,其義項也有數十種。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關於「何」字的寫法,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狀,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屢屢出現在讀者面前。僅《論語》、《孟子》、《莊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現過數十次,但沒有一次、沒有一個義項與姓氏有關。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這樣的解釋:「何,儋也。從人,可聲。」這里的「儋」與後來的「檐」字相通,現在簡化作「擔」。因而「何」字的本義當為「負荷」、「負擔」、「擔荷」的意思。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1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借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凶,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乾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1、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葯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葯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2、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3、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4、韓國後期的韓鹼
王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二、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三、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於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捌』 三一重工標志的含義
三一重工標志的含義是象徵企業將日益壯大,走向世界,同時體現「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貢獻」的企業宗旨。
三一重工同賓士的商標之戰由來已久。在全球范圍內,擁有「三叉星」賓士商標的戴姆勒公司曾對三一的商標注冊申請提出過50次異議。
對此,三一重工相關負責人表示三一圖形商標由三個『1』組成,與賓士『三叉星』標志在圖形、象徵和意義上都完全不同。
三一重工的圖形商標以三個「1」構成的圖形商標形如離弦之箭沖出圓圈外,意義是象徵企業將日益壯大,走向世界,同時體現「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貢獻」的企業宗旨。
(8)三一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三一集團大事記: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1989年。自成立以來,三一集團秉持「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的企業願景,打造了業內知名的「三一」品牌。目前,三一是全球裝備製造業的領先企業之一。
近年來,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張高麗、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相繼視察三一,對三一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為中國裝備製造業振興所作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並寄予厚望。
三一還連續獲評為《福布斯》「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家公司」、《財富》「最具創新力的中國公司」、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標志性品牌、亞洲品牌50強。
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先生是三一集團的主要創始人,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後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福布斯》「中國上市公司最佳老闆」。
『玖』 三一集團為什麼取名叫三一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 1989 年。主業是以「工程」為主題的機械裝備製造業。主導產品為建築工程機械(包括全液壓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輸送泵車、混凝土攪拌站等)、路面機械(包括平地機、全液壓壓路機、瀝青攤鋪機、瀝青攪拌站、銑刨機等)、挖掘機械、樁工機械(旋挖鑽機等)、履帶起重機械、非開挖施工設備(水平定向鑽等)、港口機械全系列產品。目前,三一的業務覆蓋達 130 多個國家,產品批量出口到 60 個國家和地區。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和履帶起重機為國內第一品牌。
三一的來由就是「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
『拾』 三一發展史及三一名字的由來
三一發展實際三一名字的由來,可以去網上查一查,這沒地方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