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牛郎織女星的來歷
織女星(Vega)即天琴座α,中國民間和天文界簡稱織女星。它是北半天球亮度僅次於大角的明星,也是北半天球最亮的早型星。雖然它從1953年以來一直是光電測光和MK光譜分類的標準星,但多年的測光研究表明它是一顆變星,藍、黃光波段變幅達0.08星等,不過它變星分類問題和變光規律尚待深入探討。此外,它的視向速度也有顯著變化。織女星光譜分類為A0V雖比天狼甲星的A1V早,但表面有效溫度9,660K卻比後者的9,970K低,而半徑同典型A0V恆星比較又稍大,可見織女星的演化過程似乎已經離開初始主星序。通過探索火箭和高能天文台-1號衛星已發現了來自織女星的軟X射線,1979年發表的研究得出0.15~0.8千電子伏的X射線光度約每秒0.3×1029爾格(太陽在同一波段的光度約小於每秒0.01×1029爾格),這可能反映織女星存在星冕。
牛郎星和織女星是兩顆象太陽那樣的恆星,它們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牛郎星正式的中國名稱是河鼓二;它和其他幾顆星合成一個星座,叫天鷹星座。織女星正式的中國名稱是織女一;它和其他幾顆星合成一個星座,叫天琴星座。星座的名字和劃分都是從西方引進的。
牛郎星和織女星離我們可遠著呢!牛郎星是16光年,織女星是27光年。它們之間的距離也十分遙遠,是16光年.
Ⅱ 牛郎原名叫什麼
牛郎原名叫孫守義。
很早很早以前,苗嶺山麓有一位年輕的後生。他幼年就喪失了雙親,人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其實有名字的,叫孫守義),因為看見他和一頭水牛相依為命,就叫他牛郎。
牛郎織女是流傳在中國民間最優秀的愛情傳說之一,那牛郎與織女純朴的愛情,是人們對愛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而忠厚、勤奮的牛兒,又代表著人們對勞動的熱愛和和平生活的期望。
天上人間的生離死別,鵲橋相會的幸福團圓,演繹著古老的愛情,丹陽據傳為「牛郎與織女」傳說的起源之地,因此,丹陽早年便在香草河畔建起群雕,供人們追思傳統文化,又紡織現代動人的一幕幕喜劇——據說,每年都有無數熱戀中的少男少女,來「牛郎與織女」身邊相會和喜結連理。
(2)牛郎星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關於牛郎的神話傳說
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
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
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
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郎
Ⅲ 牛郎原名叫什麼
在山東民間戲曲《天河配》的劇目中曾提到過牛郎名叫孫守義,住在牛郎官村。姓孫的這個家族,在沂源縣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這個傳說相吻合。牛郎官村裡的牛郎廟,初建於明萬曆九年,清嘉興二十年重修,殿內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卧金牛,牆上畫著牛郎織女的完整傳說,因遭破壞,牛郎廟僅存石碑與地基。2009年得以重建,恢復舊制,並拓有孫氏宗祠。
成語釋義
【解釋】: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出處】:《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示例】:嘗筆唐人《七夕》詩,詠牛郎織女,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 ★清·鄭燮《范縣署中寄余弟墨粉四書》。 【用法】:聯合式;作主語、分句、賓語;指分居兩地的夫妻。 【英文】:the cowherd in the legend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
[編輯本段]傳說相關
簡介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之一,是我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中國愛情發源山東沂源
《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雲:「維天有漢,藍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說明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是作為兩顆星星的名字出現的。《左傳·昭公九年》中雲:「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東土也。薄姑齊也,商奄魯也。」以上兩則文獻,證明「大東」乃指齊地。而山東省淄博市的沂源縣,介於齊魯兩地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當屬大東的核心地區。 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會天河的故事情節是從天象演義而來的,是上古觀天象的反映。織女是七月之星,在男耕女織的古代,此時正是婦女夜以繼日紡織的時候。那麼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何關系呢?《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八月仲秋之月,飼養的牛、羊等牧畜體格漸豐,可以作為祭祀之物。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其相對的另一顆星則隨其後升上天頂,被視為犧牲之月的標志,並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正是基於對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結合農耕生活才產生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因此,沂源人民在七夕節這天仰望星空向牛郎織女拜祭的時候,都不忘從織女那裡祈求紡織的手藝,希望能有像織女一樣靈巧的雙手、善良聰慧的心靈,祈禱愛情幸福美滿。故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二、風光景物傳說自然契合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離不開生活原型。在山東民間戲曲《天河配》的劇目中曾提到過牛郎名叫孫守義,住在牛郎官村。姓孫的這個家族,在沂源縣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這個傳說相吻合。牛郎官村裡的牛郎廟,初建於明萬曆九年,清嘉興二十年重修,殿內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卧金牛,牆上畫著牛郎織女的完整傳說,因遭破壞,牛郎廟僅存石碑與地基。2009年得以重建,恢復舊制,並拓有孫氏宗祠。 在沂源縣流經燕子崖的沂河岸邊,有座風景秀美的大賢山。相傳莫洲人張道通雲游至此,在山洞中修行,一日夢見一女子哭訴,稱其是玉帝的女兒,因愛慕凡間的牛郎,故下凡塵,暫無居所,懇請收留。張道通醒後,去山下村落尋找,果見有牛郎孫守義鬱郁寡歡。遂搬出此洞讓給織女。唐朝時,有人路經此地,隱約聽到洞中傳來扎扎機杼聲,感到十分神奇,遂塑織女像於洞中,沂源八景之一「織女仙洞」由此得名。該洞歷經多次重修,今為清代建制,洞中歷代碑文保存完整,其中《沂水縣重修織女洞重樓記》碑上文字記有:「志唐人過谷,聞洞中扎扎機聲,故織女也……對岸並起牛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矣……」 當地人認為,沂河就是那條隔斷牛郎織女的河水。相傳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黃昏,山中百鳥都來搭起鵲橋,成全牛郎織女相會。山中的鳥獸都盼著把這條河移開,好讓他倆天天見面。時間久了,「移河」便成了這條河的名字,後來人們改「移」為「沂」,在當地人的方言中,「沂河」與「銀河」諧音。可見在當地風光景物方面,此地與牛郎織女傳說有多處合理契合之處,這進一步證明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山東沂源。 三、其他「起源地」多為漢之後流傳區域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還有河南南陽、河北邢台、湖北襄陽等,但是構成起源之說都比較牽強,從嚴格意義上講,只能算是被流傳推廣區域,其道理如下。 在漢代,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已經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漢武帝為解決都城長安的供水問題,開鑿昆明池,模仿牛郎織女二星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立牛郎、織女石雕。從此,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形象。唐玄宗在宮中曾建一座高過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可見,七夕節的形成與歷代皇家的大力推介不無關系。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和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申報的牛郎織女傳說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和順是一個對「七夕文化」進行了較多演繹的地方。「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等十餘處地名與牛郎織女傳說情節相對應,當地也有著過七夕的風俗習慣。但是,牛郎乃一個貧農,過多的景觀及劇情,失去了民間傳說原生態衍變的合理性,帶著明顯後天演繹的成分。 2007年,全國首屆「牛郎織女傳說研討會」在沂源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30餘位民俗、民間文學方面的著名學者,在沂源實地考察了牛郎織女的古跡和傳說後,對其歷史淵源、故事傳承與地方文化的關系展開了討論,一致認為:沂源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傳播地。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向沂源縣政府授予了「中國民俗傳說之鄉——牛郎織女」牌匾。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而《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郵票題材的精確原地就在沂源。 【西安斗門鎮】 漢代藝術瑰寶:石婆,石爺 牛郎織女石像的來歷,據史書記載當年漢武帝在首都長安開鑿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隨著時間的累計,歷代詠頌他們愛情的詩歌越來越多,七夕節也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像鑿於漢代 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漢朝大科學家張衡所寫的《西京賦》記載: 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檬汜。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鱣鯉鱮鮦,鮪鯢鱨鯊,修額短項,大日折鼻,詭類 《漢書》作者史學家班固:《西都賦》記載: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淮南子》、《三輔皇圖》、《歲時廣記》都有些記載。 唐宋,那就不得了,偉大的唐明皇和楊玉環「談戀愛」都要選擇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對月盟誓了,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個塑像就在西安長安區斗門鎮,那裡老百姓把他們叫做「石婆、石爺像」,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有幾十萬遊客齊集廟宇祈求幸福的愛情。 三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宋代秦少游的詞《鵲橋仙》雲:「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歌賦、戲曲文字說唱藝術,影視作品,不勝枚舉,嘆為觀止。 目前,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地質公園和省級森林公園的牛郎織女景區,已被列為淄博市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牛郎織女」愛情文化園綜合開發項目被列入山東省《濟青沿線城市群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其傳說也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織女洞景區所在的沂源縣,更是於今年3月1日成立了國內唯一的「牛郎織女傳說」專門研究機構——「中國牛郎織女傳說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組織出版「牛郎織女傳說」叢書(五卷本)和《愛的聖地·沂源》。 相信,經過勤勞巧慧的沂源人民的精心打扮,牛郎織女景區這個「中國愛情文化源地」,肯定會散發出更加漂亮迷人的光彩。屆時,再到這里遊玩,你肯定會更加不虛此行。
[編輯本段]故事相關
基本內容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這個故事蘊含了母系氏族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母系家族養育孩子,丈夫只能隔一段時間才能與妻兒團聚。由此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起源與發展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系。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傳說。一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說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東面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婚。婚後兩人貪圖享樂,荒廢勞動。天帝發怒,使他們分開,中間隔天河,命烏鴉去告訴他們,七天見面一次。烏鴉卻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見一次面。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彩。牛郎是人間的一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並要求和她結婚,她一定會答應。牛郎就照樣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發簪,在織女後面一劃,形成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於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架橋。前一種傳說中的基本情節,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後一種傳說則大大豐富、發展了原來的故事。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化為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至於其他種種傳說,大多數是以此為藍本而加以延伸的。那麼,為什麼在後一個傳說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並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為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託著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產生救助於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說經常採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相關詩篇
漢代的《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具體以詩文的形式,描述了牛郎、織女之間相思的愁苦,藝術性地展示了愛情折磨時的痛苦悲傷。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 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相關記載
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但當時牛郎和織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指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天河就是我們在夜裡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我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現在天文學家叫它「銀河」。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從前我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現在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附近銀河裡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恆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我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前我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那一夜,婦女們都穿針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織女星。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里多半有「牛郎織女」這出戲。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村裡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雲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織女得繼續紡織雲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裡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有個話劇里有幾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鵬所作的《鵲相會》: 誰知道天長地久何時了? 誰知道離恨年年有多少? 度盡了長歲,好難得這七夕良宵; 卻又是無限悲愁相逢在鵲橋。 夢長夜短總是多情惱。 見東山晨星已現,天將曉。 可奈何,喜鵲頻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來到。 一直到今天,我國還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織女兩星每年七夕渡河相會一次,許多婦女還在那一夜向織女乞巧。很可惜,科學告訴我們: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並不是真的,它只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神話而已。近年來,天文學的進步,使我們對這個恆星,對其他的恆星和銀河中,都認識得比從前清楚得多。銀河並不是一條河,銀河裡並沒有一滴水,也沒有橋。它是很多恆星和星雲的集合,用大望遠鏡就可以看出來。牛郎織女兩星雖然不是絕對的「恆」,但每逢七夕並不能看出它們向對方移動絲毫,當然更談不到「渡河」。每年七夕,還是一在河之東,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興嘆。科學的進步竟打碎了他們的美夢,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虛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對聯: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痴男怨女,可憐風雲債難酬。
Ⅳ 牛郎的原名叫什麼
牛郎:孫如意/孫守義 不同版本不一樣
資料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67607.htm
Ⅳ 關於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傳說
牛郎與織女 七夕又相會
2005年8月11日是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每到七夕有情人總會仰 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天文專家介紹,牛郎與織女是民間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一顆亮星,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所以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
根據19世紀以來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距我們有16光年(1光年約等於 10萬億公里),織女星距離我們26光年,兩星之間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因此他們每年的「七七相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傳說中為何要將「七月初七」這一天算做牛郎織女的相會日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月亮的光輝也恰好能照在銀河上,更便於人們觀星。今夜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會看到銀河裡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個月亮的余暉灑向銀河便成了人們想像的「鵲橋」
眼下,已進入初秋時節,晚間8時左右亮度零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愛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還有一顆一等星的牛郎星,在遠離城市燈光的郊外,市民抬頭仰望夜空會驚喜地發現,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無言相望,頗有詩情畫意。
「七夕」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夕節,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雀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祖先們如何過「七夕」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漂針試巧
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二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得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引線 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地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樹液洗頭發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Ⅵ 《牛郎織女》名字由來——( )——樹林相識——( )——( )——鵲橋相會
名字由來—人牛情深—樹林相識—下嫁牛郎—隔河相望—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
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6)牛郎星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小說譯文:
天河的東邊住著織女,是天帝的女兒(注意:天帝不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信仰中的四御或六御,位列三清之下,天帝是上古傳說中的帝俊或五天帝之一)。她年年在織布機上勞作,織出錦綉天衣,自己都沒有空閑打扮容貌。
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准許她嫁給天河西邊的牽牛郎,織女出嫁後荒廢了紡織的工作。天帝大怒,責令她回到天河東邊,只許他們一年相會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Ⅶ 為什麼叫「牛郎星」、「織女星」
牛郎、織女好像是一男一女兩個人的名字,其實它們是天上兩顆明亮的星,它們和太陽一樣又大又熱,住在銀河的兩邊,牛郎星在東邊,織女星在西邊,於是人們就給牛郎、織女星編了好聽的故事,想像它們倆相好,平時見不著面,一年過銀河見一次面。看上去兩顆星只隔一條銀河,實際上它們離得很遠,大約有16光年,就是連跑得最快的光也要16年才能從牛郎星到織女星,所以傳說中牛郎、織女星每年七月初七相見是不可能的。
Ⅷ 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名字是誰取的難道真有牛郎和織女嗎
牛郎織女只是古代勞動人民嚮往美好生活而想像出來的神話故事 反映了當時社會封建腐朽
Ⅸ 牛郎星的歷史記載
記載
早在漢代,《大載禮記·夏小正》就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最為突出。《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外孫。」,也就是天孫的由來。《星經》:則說「牽牛,名天關。」,牽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則是後來轉義。 記載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 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里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這個傳說可能起源在更早的東漢。清末王湘綺的詩里寫到:「廝養娶才人,天孫嫁河鼓,一配匆匆終百年,粉淚簪花總不語。」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問題,而更嚮往的是:「春來江上霞如綺,錦水鴛鴦不獨飛。」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扎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為是織女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為民間傳說里的紡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扎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裡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後來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寫到北宋盛時,七夕分外熱鬧,「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節,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注)、花瓜、酒灸、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謂之『乞巧』。」。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所記載的南宋臨安七夕夜與北宋的慶祝活動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時期,乞巧節在兩宋的活動更豐富多彩了。我喜歡乞巧節,她不僅是古代中國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啟迪智慧和勾起對愛情遐想的節日。
二十八宿中的牛宿與牛郎星的關系
牛宿與女宿在漢代天文星圖中常被畫成牽牛的小人,和席地紡線的女子,近現代學者認為牛郎織女最早可能是源於牛宿與女宿,後來才演變成如今的牛郎(河鼓二)與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