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州拙政園名字的由來
取之晉代文人潘岳的《閑居賦》中句:「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這是文人自我解嘲。
⑵ 拙政園宜雨亭的由來
拙政,為歷史典故的一個稱謂,蘇州「拙政園」這名字則由此而來。拙政園因其歷史的滄桑和完好地保存,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久負盛名的蘇州名園。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
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並於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⑶ 拙政園內的留聽閣的名字來由是什麼
「留聽閣」的名字取意於唐代詩人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閣前是水池,池中植荷。詩情畫意,這是文人園的特徵所在。
⑷ 拙政園的來歷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
⑸ 蘇州拙政園來歷
拙政園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朴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拙政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他的兒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此後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同治年間的江蘇巡撫李鴻章、張之萬,辛亥革命伊始時的江蘇都督程德全,抗戰時期的偽江蘇省省長陳則民都看中了拙政園。時疫醫院、戒煙所、區公所都曾是拙政園的別名。
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1945年(民國二十八年),日偽政府垮台。補園仍歸張氏,奉直會館仍歸奉直同鄉會。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自四川壁山遷蘇州,借奉直會館為校舍,又以原歸田園居廢址為教職員工宿舍,並購得原歸田園居以外一處菜地(今拙政園東部天泉亭一帶),改為操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社會教育學院以校舍不足,向張氏後人租借補園。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中共解放軍克蘇州。社教學院遷無錫。原校舍即拙政園改為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張氏後人向新朝獻補園。
1951年11月,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按原樣修復,1952年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和西部正式開放,成為普通百姓休閑遊玩的去處。
⑹ 拙政園的來歷
拙政園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朴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拙政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他的兒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此後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同治年間的江蘇巡撫李鴻章、張之萬,辛亥革命伊始時的江蘇都督程德全,抗戰時期的偽江蘇省省長陳則民都看中了拙政園。時疫醫院、戒煙所、區公所都曾是拙政園的別名。
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1945年(民國二十八年),日偽政府垮台。補園仍歸張氏,奉直會館仍歸奉直同鄉會。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自四川壁山遷蘇州,借奉直會館為校舍,又以原歸田園居廢址為教職員工宿舍,並購得原歸田園居以外一處菜地(今拙政園東部天泉亭一帶),改為操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社會教育學院以校舍不足,向張氏後人租借補園。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中共解放軍克蘇州。社教學院遷無錫。原校舍即拙政園改為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張氏後人向新朝獻補園。
1951年11月,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按原樣修復,1952年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和西部正式開放,成為普通百姓休閑遊玩的去處。
⑺ 蘇州拙政園的名稱由來
位於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地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毫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
⑻ 拙政園的歷史與傳說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
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8)拙政園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園林博物館
始建於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佔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遊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傢具、建築構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造園工藝,並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
旅遊景點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
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
⑼ 蘇州的「拙政園」名字的來歷,誰知道
拙政園(zhuó zhèng yuá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東園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