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施凱瑩這個名字是怎麼由來的

施凱瑩這個名字是怎麼由來的

發布時間:2021-05-05 03:01:26

『壹』 玉田縣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古人種玉處」碑位於郭家屯鄉麻山寺的麻山頂上,

碑高1.95米,寬0.795米,厚0.22米,碑陽,刻楷書「古人種玉處」

五個大字,上刻「乾隆三年四月」,下刻:正定府欒城縣前玉田縣學

魏德茂重修監生張培貢生阮大立督修生張培德梁彬書丹

高高麻山上一做碑,碑上刻「古人種玉處」講述著一個美妙的故事....

回溯久遠,麻山奇旱,少年遙路取水,做義漿,舍路人,聞者感動。

一翁偶至,就飲後,與石子一斗,雲「種此於山頂得好玉」。

楊伯雍依言而為,數日,果有晶瑩無暇白壁雙裂而生,從此,山麓之城

被稱為「玉田」。

麻山,是燕山南麓一座孤立的山頭,位於玉田城北5.5公里處。海拔115米,頂部為近似長方形的平地,東西長約55米,南北寬約30米,上有石塊裸露。山頂正中偏西處豎立著一通古碑,碑上刻著「古人種玉處」五個大字。這通古碑,這五個大字,濃縮著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孕育了一個美麗動人的縣名,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

種玉的故事最早出自晉代干寶所編撰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大意如下:陽伯雍是洛陽人,本來是在買者與賣者中間充當中間人賺錢謀生。父母親死後,埋葬在無終山上,他也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了。山很高,上邊沒有水,他就到別處提水放在山坡上,供過路人飲用。就這樣,他一連堅持了三年。有一天,有人飲水後給他一斗石子,讓他挑選既高且平又雜有石塊的好地種上;還說:「這些石子會生出白玉來。」聽說陽伯雍還沒娶媳婦,他又說:「你一定能娶上好媳婦。」說完這些話,那人就不知去向。於是,陽伯雍真的按照那人的囑咐,把石子種下去。一連幾年,陽伯雍時常到種石子的地方去察看,見石頭上真的長出玉來,這個奇跡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右北平(1)有一位姓徐的人家,是個豪門大戶。他家有位小姐,品德特別好,又很俊俏。很多人去求婚,他家都不肯答應。陽伯雍也去了,他是想試試運氣。徐家主人看到他那普普通通的樣子,恥笑他不自量力,甚至以為他是瘋了,跟他開玩笑說:「你若能獻上一對白玉,我就把女兒嫁給你!」陽伯雍聽了,立刻跑到他那種玉的地方,得到五對白玉,然後送到徐家。老徐家看了,驚異非常,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天子聽到這件事,也覺得挺新奇,封陽伯雍為大夫。於是在種玉處四角立起大石柱,石柱高達一丈,中間那塊地就叫「玉田」(原文附後)。

《搜神記》所收錄的這一傳說美麗動人。陽伯雍不僅孝順父母,而且助人為樂,其高尚的品德令人稱贊;有人喝了他的「義漿」之後給了他一把石子,叫他種下,他種下石子竟然收獲了珍貴的白玉,以至於娶來漂亮而又賢慧的媳婦,還被天子封為大夫,這樣的結局也真叫人羨慕。玉田縣在春秋時期為無終國地,從唐朝武德二年(619)開始在這里建縣,名為無終縣。萬歲通天元年(696),將無終縣更名為玉田縣。毫無疑問,這縣名來自陽伯雍種玉的傳說。

據《玉田縣志》記載,麻山上早就立有石柱,上面刻有「玉田」二字。將石柱換成石碑,而且刻上「古人種玉處」五個大字,乃是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玉田知縣徐德昌所為。清朝雍正五年(1727)原碑毀壞,乾隆三年(1738)玉田知縣魏德茂重新立碑,這也就是如今仍然豎立在麻山頂上的那統古碑。掐指算來,此碑經歷了260多年的風風雨雨。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搜神記》里的陽伯雍安家於無終山,因而才有「無終種玉」之說,那麼為什麼「古人種玉處」在麻山山頂?其實,這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給陽公石子者,只是囑咐他找「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並沒有明確指出哪塊地,更沒有限定在無終山上,而麻山與無終山相距不遠,山頂恰恰是即高又平,且有石塊裸露,與《搜神記》所述不是非常吻合嗎?

無庸諱言,最早記錄了陽伯雍種玉故事的干寶功不可沒。但是,這一傳說並不僅僅《搜神記》一個版本,從東晉到晚清,好幾種古書收錄了這一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版本中,種玉人的姓名、種玉的某些情節以及結局並不是完全一致。

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女皇武則天,曾經命令朝中的飽學之士撰寫了十多種以修身治國為內容的書籍,供她兒子李賢閱讀、效法,其中的《孝子傳》就收錄了「陽公種玉」的故事。書中在盛贊了陽公對父母的孝順之後寫道:「輦(2)水作漿,兼以給過者公補履屩(3),不取其值。天神化為書生,問曰:『何不種菜?』曰:『無菜種。』即予數升。公種之,化為白璧,余皆為錢,得以娶婦。」這里的陽公,不但免費供水,而且免費補鞋;天神給他的不是石子,而是菜籽;種下菜籽不但生出白玉,而且生出錢幣。但是這些差別只是種玉故事的局部演變,與《搜神記》的敘述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玉田縣由無終縣改為今名的年代正好是武則天統治時期,這與《孝子傳》收錄了陽公種玉的故事恐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吧?

另據《郡望百家姓》記載,山東泰安一帶曾有一戶姓羊的望族,這個望族把「羊伯雍」作為本族的先祖。這位羊伯雍曾經「施捨茶湯三年」,於是有人贈給他菜籽一升,並告訴他「種此生美玉」。得玉之後,娶來「北平徐氏女」,「婚後生有十男,皆有俊才,位至宰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泰安羊氏的堂號名為「種璧堂」。璧者,美玉也。為什麼「陽伯雍」變成了「羊伯雍」?經查,很可能跟姬姓演變史有關。泰安羊氏與玉田陽氏一樣都是周朝天子的後裔,最初都是姬姓。

另一部啟蒙讀物、清末史潔珵(cheng,成)編著的《德育古鑒》(又名《感應類鈔》)也把這一故事收錄其中。從書名可以看出,此書是以古人為典範,對當時的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書中說:「楊雍,洛人也。兄弟六人,以佣賣為業。少修孝敬,達於遐邇。父母沒,葬無終山。長慕追思,凄愴欲絕。乃賣田宅,徙居墓側。山高八十里,大道峻阪,往來患渴。公晨夜輦水漿給行旅,兼補履屩,不受其值,累年不懈。天神為致白璧一雙,錢百萬。以娶北平徐氏女為妻。生十男,皆令德俊異,位至卿相。」

同是「陽公種玉」,為什麼主人公的姓名以及故事情節有所不同?據筆者推測,這故事曾在華夏大地廣為流傳,而在流傳中則難免出現添枝加葉、以訛傳訛之類的問題。講述者有意無意地加上自己的想像與創造,記錄和整理這些故事的文人也會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加以改造和演繹,這就使種玉的故事在「大同」之下出現「小異」了。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種玉故事都帶有一點神仙色彩,不管是種下菜籽還是石子,要想長出珍貴的玉石,沒有神仙相助怎麼可能?但是,這些故事的結局都是陞官發財之類,十足的世俗氣。後蜀杜仙庭所編著的《神仙傳》與眾不同,他把種玉故事中的神仙色彩推向極至。關於《仙傳拾遺》中的種玉故事,筆者將在《神奇的無終山》一文詳加介紹。

種玉故事曾經廣為流傳,還可以找到許多例證。唐代李翰編寫的啟蒙讀物《蒙求》,僅僅二千多字,其中就有「雍伯種玉」這一典故;清初著名文學家李漁編寫的、教人們掌握對偶技巧、熟悉韻腳格律的啟蒙讀物《笠翁對韻》先後兩次提到這個典故:一處是「投金瀨,種玉田」;另一處是「陵埋金吐氣,田種玉生根」。後人給這兩個對子作注時,都說種玉之典來自《搜神記》中陽伯雍種玉的故事。

「種玉」作為一個典故,還曾頻繁出現在詩詞、楹聯以及文章之中。因為陽伯雍在種石得玉之後,從右北平娶來了賢惠而漂亮的媳婦,所以一般是以「種玉」比喻婚戀之好,夫妻之情。古代舉行婚禮時就常用這樣兩副對聯:「藍田曾種玉,紅葉自吟詩」;「白璧種藍田,千年合好;紅絲牽綉緯,百載良緣。」還有一句常見的古語:「求珠有願,種玉無田」,其大意是:雖然很想娶位漂亮賢慧的媳婦,只是尚未遇到理想的人選。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種玉的理解多種多樣,何況漢語中還有引申、借喻等修辭方法。劉禹錫有一首贊美葡萄的詩:「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是說釀酒的葡萄象美玉那樣珍貴,把栽種葡萄比作種玉。《紅樓夢》十二釵中的史湘雲在《詠海棠》詩中寫道:「昨夜神仙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是以「種玉」形容白海棠的潔白與靈氣;劉禹錫的名句:「水是還珠浦,山成種玉田」(《奉和中書舍人八月十五玩月二十韻》),是在描繪月亮灑在大地上的潔白的銀光;李商隱的名句:「有山皆種玉,無樹不開花」(《喜雪詩》),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名句:「廳前千頃誰種玉,座上六時天散花」(《沖雪至余慶覺林曾連日不止》),康熙帝的第二個兒子胤礽的名句:「篷海三千皆種玉,絳槍十二不飛塵」(《菩薩頂雪夜》)——這些詩句都是在描繪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把降雪喻為種玉。宋代張俞寫過一首描繪邛州青霞嶂的詩,他寫道:「霧山環合白雲川,戶有青溪種玉田。萬木桃花不知處,幾年曾得問秦年。」顯然,詩人心中的「種玉田」乃是「世外桃園」的代名詞。

把種玉這個典故看得最重、引用最多的是道教信仰者。唐代著名的道士詩人施肩吾在《訪松嶺徐煉師》中寫道:「千仞峰頭一謫仙,何時種玉已成田。開經猶在松陰里,讀到南華第幾篇?」它所描繪的是這樣一幅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高高的山頂上,密密的松林中,一位虔誠的道士,正在全神貫注地閱《南華經》,在修道成仙的道路上步步升華------宋代詩人滕子京有詩:「洞戶千年叫不開,白雲無主自徘徊。只因種玉人歸後,一閉春風待我來」(《穿山洞》),這里的「種玉人」是得道成仙、超凡脫俗的道士的化身;而錢起贈給李白的詩句:「彩雲不散燒丹灶,白鹿時藏種玉田」,則是喻指虛無縹緲的道家仙境。

種玉的故事發生在玉田乃是不爭的事實。唐代之所以要把無終縣改名為玉田縣,就是因為這里有「種玉之田」。縣名的改變,說明種玉地點在玉田不僅僅是民間傳說,而且得到官方認可。可是,除了民間傳說中有不同說法外,古往今來,都有一些文人亂點鴛鴦譜,把「種玉」這一典故的誕生地點說成陝西省的藍田。這個問題在前面所引述的一些詩詞楹聯中已經顯露出來。

造成這種謬誤的「罪魁禍首」,恐怕是明代程登吉編著的《幼學瓊林》。此書先後兩次提到「種玉」這一典故,都與藍田聯系在一起:在「婚姻」篇有:「藍田種玉,雍伯之緣」;「珍寶」篇又有:「雍伯多緣,種玉於藍田而得美婦」。由於這本書曾經作為少年兒童的啟蒙讀物,應用了數百年,流傳極為廣泛,許多人都能背誦乃至默寫,所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簡直到了提種玉必提藍田的程度,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不例外。

前面曾經提到,《紅樓夢》中史湘雲有一首吟詠白海棠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咋夜神仙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注者歷來都在藍田下加註為「縣名,在陝西」。著名紅學家周汝昌一針見血地指出:「種玉的典,不出在秦地藍田,正出在燕山京東」,「種玉這段古老的故事,就是使得京東的玉田縣得名為玉田的來歷」(引自《長安、種玉及其他》)。但是,周老未能指出,既然種玉之典出在玉田,為什麼曹雪芹這位大文學家偏偏寫成「藍田」呢?

帶著這個問題,豐潤縣的幾位曹學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從調查中得知:古時,一些文人墨客曾經在自己的詩文中稱玉田為藍田,因而可以說,藍田是玉田的別名。至此,好像史湘雲這兩句詩中的所有懸念都迎刃而解了。其實不然。不錯,玉田確有藍田之稱,但其傳播面極為狹窄,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更不曾使用這個別名。清代編撰的《玉田縣志》收錄了100餘篇玉田人創作的詩文,竟沒有一篇把玉田稱為藍田。這大概是因為,玉田就是玉田,既有自己的出處,又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必要混同於陝西藍田。假如曹雪芹先生心裡想的真的是誕生在玉田的「種玉」這個典故,他可以而且應該寫作「種得無終玉一盆」,不可能冒著陷入筆墨官司的危險,把種玉與藍田連在一起。事實很可能是,曹雪芹也受到了《幼學瓊林》之類古書的誤導,犯了「亂點鴛鴦譜」的錯誤。

關於種玉與生玉這兩個典故,著名作家蘇雪林在《我與舊詩》一文中說得非常中肯:「生玉與種玉乃系二事------後人每混合為一,關於婚姻遂有『藍田種玉』之說」。他還說,種玉之典出於《搜神記》;「生玉」之典則出於《三國志-諸葛恪傳》:諸葛恪年紀輕輕便才華橫溢,孫權對他爸爸諸葛謹說:「藍田生玉,真不虛也!」與此相通的還有《南史-謝庄傳》:謝庄七歲能寫文章,長大後更是一表人材,宋文帝看到他時贊嘆說:「藍田生玉,豈虛也哉?」這兩種史書把「藍田生玉」之典用得非常恰當。說得通俗一點,藍田生玉贊美的是父子兩代:爸爸優秀,兒子更為出色;或者反過來,兒子優秀,是因為爸爸出色。請看,這「生玉之典」不也是意蘊十足嗎?

如果僅僅是以訛傳訛也還情有可原,更有甚者,雖然明知「藍田種玉」乃是張冠李戴,卻也要將錯就錯,誤導視聽。筆者曾在藍田縣的網站上看到一些文章,言之鑿鑿地說陽伯雍種玉地點在藍田,其根據竟然也是《搜神記》中的那段故事。但在引文中,卻略去了「父母亡,葬無終山,遂家焉」一句,原因大概在於藍田縣沒有無終山吧!

『貳』 中國的英文名字為什麼叫china,是誰給中國起的這個名字的

轉:
中國使用「China」這個英文名稱始於1912年,可是西方人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知這個東亞國家的名稱了。據有關專家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考證,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一詞的詞源,最早來源於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 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出現的「Cina」一詞;在公元前4世紀的古印度喬胝厘耶的《政事論》中,也曾提到過「Cina」;公元前5到4世紀的波斯贊美弗爾瓦丁神的詩中也曾出現過「Cina」;《舊約全書》中也有關於「Sinoa 」的記述。
對於「China」這一名稱的來源和詞義,在學術界一直是眾說紛紜、各執其詞,目前所見到的幾種說法是:「瓷」、「秦」、「茶」、「絲」、「粳」和「苗語」說。

有學者提出:「China」是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的音譯。隨著景德鎮精細白瓷大量流傳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美國遺產大詞典》的解釋是,「China」一詞與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有關,「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這一觀點首先是羅馬傳教士衛匡國(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來的。

據記載,在公元前五世紀,東方的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社會喜愛的衣料,因此,有學者認為「Cina」一詞由來於絲綢的「絲」,其依據是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賽里斯人(Serica),由此認為「賽里斯」是由「Cin a」轉變而來。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是成都理工大學劉興詩教授和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周啟澄先生。劉興詩教授曾在論文《CHINA釋義新探》中不僅提出, 「China」一詞源於絲綢,還認為:古時西土各國認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國,即今天的成都地區。「絲 國」並非指今日中國的全境。

重慶師范大學黃中模教授對於「Cina」的考證認為,「支那」可能為古苗語。古印度通過南絲綢之路與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國南方關系密切,史詩里的「支那」 也是泛指古中國,這也是三苗文化在異域的表現。他表示,現今流傳在苗族中「吉那」、「子臘」不僅與「 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鄉」之意。

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林河先生認為,印度梵語中的Cina,指的就是中國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的譯音。印度東部的阿薩姆邦等地區,住有中國南方的粳稻民族, 種粳稻的民族自稱為Cina (粳),因此,阿薩姆邦等地區的粳民也自稱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語言稱他們為Cina(粳)了。

從時間上來看,景德鎮的陶瓷出現於東漢,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從專家們提供的資料看,「Cina」一詞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現的最遲時間也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也要晚於這一時期。由此可見,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及中國秦國的「秦」並無關系。

關於賽里斯國的絲綢在西方的許多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在《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 ([法]戈岱司編耿?譯)一書中,囊括了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期間九十多部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中關於塞里斯國的記述。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到的賽里斯國(Serica)。專家們認為,由Serica演化出來英語的錫爾克(si lk)、俄語的旭爾克,均來源於中國「絲」字的諧音,是這些國家對絲綢的稱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記錄中國的名稱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 「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義大利文是「Cina」,俄文的「中國」名稱是根據公元九世紀的遼國「契丹」(KITAN ,kitai)的音譯得來的。很明顯,在許多歷史文獻的記述里,那個生產絲綢和販賣絲綢的賽里斯國(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所指的並不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Cina」與「絲」並無關系。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Cina」指的是東方的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社會集團,但是這個名稱在當時所指的具體是哪一個區域、哪一個人類族體、其含義究竟是什麼,現有的各種學說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我認為,古代中國的商、周版圖遠沒有今天中國的版圖這么遼闊,商、周對西方的影響遠沒有今天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這樣宏大,在東亞遼闊的土地上除商、周以外,那些被商、周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自《禮記曲禮》)的族體則占據著東亞更廣袤的土地。因此,我們無論是在探討「Cina」的來歷還是其含 義的時候,不能把視線僅限於商、周的區域。

無論是「苗語」說還是「粳」說,一致的觀點是,「Cina」指的是今天中國南方的農耕民族。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東亞北部的游牧民族,因為東亞北部的游牧民族同樣是東亞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同樣存在著擁有「Cina」這一名稱的可能性。

一、稱呼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集團無非是自稱或他稱,自稱必能自圓其說,他稱也必會自有其理。「Cina」一詞的確切含義,西方人不能解釋,今天的漢語也不能作出解釋。筆者恰恰在戎狄的語言中找到了「Cina」一詞的答案。

戎狄是匈奴的前身。《呂氏春秋審為篇》說:「狄人、獫狁,今日匈奴。」《晉書北狄傳》也以為「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 在《魏書蠕蠕匈奴徒何高車列傳》中記述:「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周書突厥傳》雲: 「突厥,大抵與匈奴同俗。」《隋書鐵勒傳》雲:「其俗大抵與突厥同。」馬長壽著《北狄與匈奴》雲:「匈奴語言上的通則與蒙古語言上的通則,不相違背。」 「匈奴、突厥、鐵勒之俗又與蒙古同。突厥語中蒙古語成分的比重相當大。近代學者一致承認柔然使用的語言是蒙古語。柔然的部族皆高車,蒙古又是鐵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這樣,從狄歷、丁零、鐵勒、高車、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銜,是為一脈相聯也( 《蒙古族族源考》蘇日巴達拉哈)。「中國北方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並存的局面,是上古語言生態融合而成的較為簡單的表象。以匈奴之龐大,其語言和血緣必然混雜;說它是一個多血緣多語言的部落聯盟,或許更為恰當。……總的來看,它的人種和語言已經接近後世蒙古民族的形態;又由於通古斯部落是它的統治集團,其核心部落的語言可能更偏向於通古斯語。」(《奴的血緣和出逃路線》--朱學淵)這無疑證明了古代戎狄與匈奴、高車、蒙古之間的語言傳承關系。因此,古代的戎狄或他的先人正是操著蒙古語,或大部分操著蒙古語的一個龐大的社會集團,因此, 「Cina」一詞的含義應該能夠在今天的蒙古語中得到相應的解釋。在蒙古語中,[ ]的讀音可謂與「Cina」非常相象,讀做「赤那」,意思為「狼」。

但是西方國家為什麼稱呼戎狄為「赤那」即「狼」呢?唯一的可能性是,戎狄以狼為圖騰、打著狼旗東征西戰。這種可能性可以在中國的史書對戎狄的後人們的記述中得到間接的證實。

在《蒙古秘史》的開篇第一章便說:「天命所生的蒼色狼與慘白色鹿同渡騰吉思水來到斡難河源的不兒罕山前,產生了巴塔赤罕」。《國語·周語》記載著:「穆天子西狩犬戎,獲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史學家翦伯贊考證:「白狼白鹿是當時的氏族」(翦伯贊《中國史綱》,三聯書店,1950年版)。這是很明顯的圖騰崇拜,是兩個以狼和鹿為圖騰的姻族。

《魏書·蠕蠕匈奴徒何高車列傳》中記述:「俗雲: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於國北無人之地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其母欲迎之。單於曰:『不可,未徹之間耳。』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為空穴,經時不去。其小女曰:『吾父處我於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是神物,無使之然。』將下就之。其姊夫驚曰:『此是畜生,無乃辱父母?』妹不從,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滋繁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 這是一個典型的族源說的例子。

《魏書·列傳第四十九》記載,「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後魏太武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茹茹」也稱為「柔然」),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或雲,其先國於西海之上,為鄰國所滅,男女無少長盡殺之。至一?,不忍殺,刖足斷臂,棄於大澤中。有一牝狼,每銜肉至其所,此?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後遂與狼交,狼有孕焉。彼鄰國者,復令人殺此,而狼在其側。使者將殺之,其狼若為神所憑,?然至於海東,止於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餘里。其後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此記載中的「阿史那」就是「赤那」,「狼頭纛」就是狼頭旗。唐朝的王涯在其詩中就寫到:「旌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今朝韓信計,日下斬成安。燕頷多奇相,狼頭敢犯邊。寄言班定遠,正是立功年。」這里的「狼頭」指的正是打著狼頭徽號戰旗的北方游牧民族。

『叄』 臘梅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提起臘梅,你也許會想到梅花。其實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植物,人們常把它們混為一談。梅花是薔薇科家族的成員,和桃、杏、李、櫻是同胞姐妹。臘梅屬於臘梅科臘梅屬。臘梅科這個家族並不繁盛,全世界有7名成員(我國佔4種)。臘梅花單生於枝頭,是杯狀的,外輪蠟黃,中輪帶紫色條紋,開放時節,晶瑩透明,清香撲鼻。看起來倒真像是蠟做的一般。但實際上叫它臘梅,是因為在臘月開花的緣故。

有+種夏季開花的臘梅,人們叫它夏臘梅。和平常說的臘梅同科而不同屬。這也是一種落葉灌木。夏初時,在枝頭綻開中間白色、邊緣淡紫色的美麗花朵,散發著淡淡幽香,使人百看不厭。

臘梅除常植於庭園作觀賞外,它的花可浸提芳香油,並有解暑生津、順氣止渴、解毒生肌的功效。根、莖也可人葯,有鎮咳止喘的功效。

臘梅原產於我國中部一帶。河南省的鄢陵縣,自古臘梅闖名,有「鄢陵臘梅冠天卞」的稱譽。湖北西北部是臘梅的中心產區,保康縣又是最集中的地方,最大的一株生長在過渡彎鄉的刺灘溝,高12米,胸徑近半米,有100多年歷史。是我國有確切記載的最大的一株臘梅古樹。北京西山卧佛寺四大天王殿前生長著一叢臘梅,是我國最古的臘梅,已有1300多歲高齡。它只有四五米高,沒有主幹,而是數十根萌生的枝條,從地下伸出,簇擁在一起,形成一叢交錯疊翠、蓊鬱紛繁的景觀。每年春節剛過,那生機勃勃的枝頭開始綴滿鵝黃色的臘球,不久便綻放出黃色的花瓣,散發出陣陣幽香,給隆冬的古寺帶來早春的氣息。

『肆』 「燒賣」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是燒出來再賣嗎謝謝!

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名稱由來
相關典故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里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製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伍』 步搖名字的由來

在《釋名.釋首飾》中有記載:「步搖,上有垂珠,步搖步則動搖也。」步搖因此而得名。

『陸』 關於名字的由來作文

篇一:我的名字由來
我的名字是爸爸取的,很小的時候,爸爸跟我講起過我的名字的由來:
我爸爸姓「徐」,媽媽姓「趙」。所以取了一個「兆」是媽媽姓「趙」的諧音。
爸爸說,當時他本來想給我取武則天的明空「曌」,可是怕別人讀不出來,電腦裡面不好打,另外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我剛一生下來沒兩天就進了隔離室,爸爸懷疑那個「曌」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用的,這個字太厲害了,還是換一個吧,就這樣爸爸就給我取了一個數學上表示最多的「兆」。
我名字中的「祺」是好運的意思,加上一個這個「兆」字,就象徵著有很多好運,我也從我的名字中體會到了父母對我的愛,希望我好運永遠陪伴著我。
我愛我的名字,因為裡面融入了父母對我期盼和愛,但是,我知道光靠好運是不行的,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不辜負父母對我的期許。
想到這里,我再也不為我的名字有點像個男孩而不高興了。
我愛我的名字,因為我能從中體會到我們家庭的美滿和吉祥。

篇二:我的名字由來
大家好,我叫陳芷瑩。為什麼爸爸媽媽給我取名叫「陳芷瑩」呢?下面就讓我給你介紹介紹一番吧!你一定會很吃驚的。
我還沒出生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阿姨都來為我取名字。奶奶笑呵呵的說:「就取個『蘭』字吧!『蘭』代表著我種的花全都是生機勃勃的了!」「不行不行,『蘭』太土氣!而且『蘭』的諧音接近非常接近『爛』呀!我看還是取『奕』吧,『奕』代表非常有精神。」這只有奶奶贊成爺爺的意見。爸爸說:「還不如取『軒』你看,「陳芷軒」這么好的名字都不取?」「不行,這是個女孩!『軒』代表著女孩最隱蔽的部位!如果取了『軒』,以後長大後,你的女兒會很羞的!」爸爸一聽,就不想要『軒』了。忽然,媽媽興奮的說:「大家看『瑩』怎麼樣吧,『芷』代表著野草風吹雨打也有頑強的生命力,也包含了她瘦小,身材很好,這些方面。而『瑩』呢?和『芷』拼起來讀還有很好的諧音呢!芷瑩芷瑩,只贏不輸!毛澤東在打仗時也說過這句話,我們不能讓日本鬼子和美國士兵瞧不起我們中國!只要贏!不能輸!」大家都贊成這個名字。我出生了!爸爸媽媽給我取名叫「陳芷瑩」。我也很喜歡這個名字。
爸爸媽媽為我取的名字可真准啊!2008年的七月,我被岡東幼兒園選做主持人,後來,我做主持人的技術越來越好,被人叫到中山市去主持。三年級的時候,我的作文《交通燈致陳芷瑩》和《我愛夏天》都得了中山市最高級的優秀獎,而現在,我正在製作一本《聰明的小狐狸》,准備交到廣東省去批改……
我愛我的名字!

『柒』 丁香花名字的由來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年輕英俊的書生,他在趕考途中逗留在一家小店多日。
店主的女兒自幼多才,看書生人品端正,才華橫溢,便生愛慕之情,而書生也十分仰慕姑娘的機敏博聞。一日,姑娘與考生打賭,喲按比對對子。
書生先出了上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姑娘略想片刻,正要開口說出下聯,店主突然來到,店主見兩人私自幽會,勃然大怒,責罵女兒敗壞門風。姑娘哭訴兩人真心相愛,求老父成全。
然而,固執的店主執意不允。姑娘性情剛烈,當夜氣絕身亡。店主追悔莫及,無奈木已成舟,只得遵照女兒的臨終所囑,將女兒安葬在後山坡上。不久,姑娘的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鬱郁蔥蔥的丁香樹,繁花似錦,芬芳四溢。書生不忘姑娘的情誼,日日看護墳塋,只是不解,姑娘為何單單綻放丁香?是無意所為,還是令有隱情?
幾年後,苦苦思索的書生突然頓悟:「她是在告訴我她對出來的對子啊!我的上聯是『氷冷酒』三個字的偏旁依次是一點水、二點水、三點水;她變成『丁香花』,這三個字的字首依次是:百字頭、千字頭、萬字頭!所以全聯便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這上下聯對的絕妙。
從此,書生更是每日挑水澆花,悉心呵護,丁香花也開得美麗芬芳,書生與姑娘的愛情故事也越傳越遠。

『捌』 「燃燈寺」這個名字是怎麼由來的

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地方軍閥並起,連年的軍閥混戰,弄得民不聊生。就連不問世事,一心向佛的寺院也未能倖免。成都西郊的廣寧寺就是如此,主持方丈因阻撓官軍將寺院據為軍營,便被官兵捆綁起來吊在樹上,用鞭子給打得奄奄一息。臨終前,他將最得意的弟子慧明叫到跟前,囑咐他帶領眾僧侶到渝州,投靠那裡的天寧寺繼續修行。他又顫巍巍地從胸前掏出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交於慧明,用盡最後一口氣說到:」這盒子里裝的是廣寧寺的鎮寺之物,在未光復廣寧寺以前,你切不可私自打開。「,說完便咽了氣。

慧明和眾僧安葬好方丈,便向東出發去天寧寺。不出半日,天剛剛察黑,他們來到了龍泉山腳下的一個驛站——龍泉驛。俗語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龍泉山乃成都東面的天然屏障,山體巍峨,地勢崎嶇,路窄難過。慧明安排好眾僧在一家客棧先行休息,自己則出去打聽如何過這龍泉山。

一炷香未燃完,慧明回到了客棧。一看屋內的情景,他不由得吃驚地張大了嘴巴,卻吐不出半個字:屋內一片狼藉,地上散落著幾處血跡,卻不見了一個僧人!半晌,一個店小二闖進屋子,神色慌張地說道:」大師可是在找人?這里剛才住的僧人剛被官軍抓去充兵了,他們走不遠的,你現在去追,還趕得上!「慧明聽完,二話沒說就追了出去,一打聽才知道眾僧人已被押上龍泉上,他一路狂奔,在山頭的拐彎處追上了官軍。前面山路上忽然燃起一支耀眼的火把,緊接著,兩支,三支,四支。看得人眼花繚亂。沒等官軍來得及防備,一夥山賊大喊著」沖呀「」殺呀「從山頂撲向官軍。官軍頓時亂了陣腳,無頭蒼蠅似的亂竄。僧人也趁亂逃走,無奈手上腳上都有鎖鏈,更可惡的是,——官軍為防止他們逃走,給他們喝下了不少讓人神志不清的穿心湯。這山道本來就窄,加上這一瞎跑亂撞,多數僧人掉下了山。山下亂石叢生,盡是懸崖深谷,掉下去則必死無疑。慧明雙手合十,嘴裡不斷地念叨著,請求佛祖的庇佑。無奈還是被山賊捉上了山,身上的鐵盒也被強行奪去。山賊將他扔進了一間木屋。

慧明這時才發現,眾僧人就剩下自己和智明,智定三人了。看到這里,他不禁哭了起來,淚如雨下:師傅囑托自己帶大家到天寧寺,如今只剩下三人,鐵盒也被人搶去,怎麼對得起師傅的囑托?」咔嚓「一聲,緊接著是鎖被打開的聲音,他停止了哭泣,一個山賊仍給他們三個包裹,又指著他們叫他們立刻下山。慧明正想問個明白,智明智定對他使了一個眼色,他也就沒有再問了。他們拎起包裹,邁開步子,走出了木屋。

經過一間草屋時,慧明看見屋裡的人進進出出,忙個不停。屋內連續不斷地傳出呻吟聲。他猜測到屋裡有人患了重病,」佛祖普度眾生,割肉喂鷹,自己正好學過醫術,管他是不是山賊,救人治病總不會錯的,進去看看吧。「想到這里,慧明不顧阻攔徑直走到病人床前。這人帶著面具,眼睛睜得出奇地大,卻似乎什麼也看不見,靠攏一看,兩隻眼球上各有一個小窟窿,血絲便從小窟窿中汩汩而出。

說來也巧,慧明從師傅那裡學會的」天玄針灸法「正好派上用場。慧明取出銀針,左手在那人眼眶上一輪,拇指緊貼臉頰,食指伸直按住鼻骨頂端,」嗖嗖「兩聲,無影無蹤,兩只銀針便扎了上去。那人哆嗦了一下,立刻停止了呻吟,慢慢地合上了雙眼。慧明也不答話,在那人枕邊放下一包葯,拎起包裹,和智明智定往山下走去。

山路如羊腸般狹窄,周圍死一般靜,一片漆黑,山下龍泉驛也是漆黑一團——老百姓早已逃亡,沒逃亡的,晚上也早早睡覺,不敢點燈。智明一不留神踩到一塊石子兒,滑下山去,他大聲驚呼著,身子卻不由自主地墜落下去,黑暗中只聽見智明身體摔在石頭上發出的沉悶的響聲。慧明欲哭無淚:」佛法無邊,苦海無邊,去天寧寺是修行,在這里也是修行,還不如在這山腳下建一寺院修行,點幾盞燈給行人引路,讓黑暗中的人少幾個無辜摔死。「主意既定,慧明和智定便在山下搭建了一小木屋,白天種菜念佛,晚上就高高掛起三盞燈籠,給路人引路。夜裡慧明總是想起師傅的遺言,他於是決定外出,雲游四海,募捐銀兩,將小屋建為一座寺院。臨行前,他簡單給智定交待了幾句,背上行囊,大步地走了。

春去秋來,寒暑易節,慧明回來時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他用所募捐到的銀兩簡要地修葺了一座小廟。同樣地囑咐了智定幾句,他又上路了:他要走得更遠,募捐更多的銀兩,將小廟擴建為寺院,完成師傅的遺願,到時候再去山賊那裡,贖回鐵盒,那可是鎮寺之物啊!大殿前的柳樹飄過了九次柳絮,慧明回來了——他步履蹣跚了,腰也彎了,身子瘦的只剩下一層骨頭,耳邊還有幾絲白發。可他很高興地對智定說,這回的銀兩夠修建一座寺院了,一千兩還有餘呢。

這消息傳到了龍泉知府劉崇那裡,劉崇眼珠一轉,歪歪嘴巴:這一千兩銀子可不是小數目呀!第二天,劉聰穿戴整齊,和師爺帶著幾個隨從,來到慧明住處。一番假意寒暄之後,劉崇笑道:」本官聽說慧明大師這次出門遠行,募捐到了不少銀兩,並准備將這小廟擴建為寺院?「慧明從蒲團上站了起來,雙手合十,微彎身子,點了點頭。

劉崇嘆了口氣,面色沉重地說道:」如今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本官好生痛惜,只恨庫餉不足。慧明大師如能將銀兩交由官府,修屋發糧,那可真是百姓之幸,蒼生之福啊!「」劉大人此言差矣,修佛造寺,規勸人心,此乃千古之利。況救濟災民本應官府職責,與小僧何干?「慧明看穿了劉崇的詭計,冷冷地直言相告。」既然如此,本官也不強求,告辭!「劉崇盯著慧明,厲聲叫道,然後拂袖而去。那目光,狠狠的,露出一股殺氣。慧明看著劉崇的背影,如釋重負地吐出一口氣:修寺之款終於保住了。可事情哪有慧明想的那麼簡單。

這天夜裡,慧明和智定看見龍泉山上火影顫動,那火影直沖下山去,撲向劉崇所住的縣衙。慧明不明白:官府一直設法要剿滅這群山賊,他們為何還要自投羅網?第三天一大早,劉崇又帶著一班人馬來到慧明的小廟,劉崇怪異地看著慧明,開口便道:」這群山賊真是膽大包天,前天晚上,他們居然圍攻縣衙,想搶奪庫糧和庫銀,大師應該有所——耳——聞吧?「慧明放下手中的木魚,睜開眼看著劉崇,正色道:」小僧與山賊素無往來,大人這是什麼意思?「劉崇眼露凶光,雙手捧著一個大盒子,低沉道:」什麼意思?大師一看便知。「說完揭開盒子,將盒中之物倒在了地上。——居然是一顆血淋淋的人頭!這人頭還帶著面具,不是別人,正是慧明當日在山上所救之人。慧明猛地後退兩步,面色痛苦地說道:」大人既已抓捕到他,又何必將他殺死,區區一個小山賊,大人不。「」哼!小山賊,他可是山賊的頭目,大師請看!「劉崇氣急敗壞地走到人頭前,用腳使勁一踹,那面具」嘩嘩「掉落!慧明愕然地看著山賊,踉踉蹌蹌地後退了好幾步,身子才停止晃動,腦袋中思緒亂飛:師傅,師兄,鐵盒。這山賊不是別人,正是慧明的師兄慧靜。慧靜出家半年後的一天早上,家鄉一小童急匆匆來到寺中,告知他妻子被龍泉山賊搶走,父母被殺。慧靜便要去救人報仇,方丈苦苦相勸,最後才答應他去,命他辦完事立刻回寺修行。哪知慧靜救出妻子後,眾山賊見他有勇有謀,均苦苦哀求他留下來做山大王。慧靜看著這群衣衫襤褸,被逼無奈才做山賊的窮苦農民,惻隱之心頓生,便在龍泉山留下來了。慧靜為防故人認出,從那以後出入都帶著面具。方丈知道此事後沉默了半晌,從此再不提慧靜。

鐵盒也並非什麼鎮寺之物,方丈只是在裡面裝上了幾顆梅花針,並巧設盒蓋,只要一開盒蓋,幾梅飛針便奪盒而出,直刺開盒者的雙眼。方丈猜測到慧明和眾弟子到天寧寺,途中過龍泉山定會遇見慧靜。幾梅飛針也就算作是對慧靜不受佛門戒律的懲戒,他無意弄瞎慧靜,便將這飛針刺眼的療法」天玄針灸法「傳於了慧明。他只是希望慧靜眼好了之後,可以大徹大悟,再入佛門,不再有好勝好殺之心。

一切正如方丈猜測的那樣發展。慧靜眼好後,暗中將山上財物變賣成銀兩,然後匿名募捐給慧明,做修寺之用。前幾日他聽聞劉崇欲吞占修寺之款,想到師傅慘死,都是官軍所為,心中便怒火中燒。當晚便帶領眾人,直取縣衙,要去劉崇狗命,免他再生歹念。哪知劉崇早有防範,反而將他們全部捉住,自己也身首異處。

劉崇見慧明失魂落魄,痛苦不堪,心中更是一喜,他上前指著地上怒目圓睜的人頭說:」本官已經查明,這山賊原來也是僧人,和大師同在廣寧寺出家,和大師還是師兄關系。大師應該沒有忘記吧?大師如不將募捐之款交由本府處置,——「劉崇話鋒一轉,惡狠狠地盯著慧明,厲色道:」本官就算你和他是同黨,欲刺殺朝廷命官,到時候大師可別怪本官沒有提醒你!「慧明凄然一笑:」小僧向佛之心,天地可見,神明可知,大人又何必威嚇小僧?「」天地可見,神明可知?笑話,你看這佛祖前的油燈,油將盡,燈將枯,這就是你的向佛之心?「劉崇指著油燈,譏言相諷。

慧明轉身看著油燈,那油燈,在風中飄搖不定,火苗越來越弱,很快就要熄滅。他驀然徑直走進裡屋,片刻又走了出來。慧明雙手托著一個木盤,木盤中放著兩顆黑白相間的東西。他托著木盤走到劉崇面前,劉崇低頭看了看木盤。頓時」哇哇「大叫起來,連連後退,跌跌撞撞好幾步,才停下來,心裡還撲騰著跳個不停。

慧明對小聲啜泣的智定說道:」師弟,將燈芯從我的眼睛中穿過,我要用眼睛照亮佛祖,來表我向佛之心。「那兩顆黑白相間的東西正是慧明的雙眼!這時,幾滴晶瑩的像水一樣潔凈的東西跳進了油燈里,那燈芯立刻旺了起來,火苗四竄,整個屋子亮堂了起來!眾人抬頭一看,佛祖的眼裡正往外溢出那如水之物!眾人一時驚愕萬分。劉崇卻大罵道:」什麼鬼東西?本府可不信!來人,去將那雙眼給我挖來!「兩個差役將上前阻攔的智定打倒在地,爬上佛像就要動手,劉崇也上前觀看。說時遲,那時塊,未等差役爬上佛肩,那佛首居然動了起來,左右搖晃幾下便飛一般掉了下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劉崇身上,劉崇當場一命嗚呼,被砸成了肉餅。師爺和幾個差役嚇得屁滾尿流,連滾帶爬地逃出了廟宇。

寺院建成時,智定來問慧明寺院的名號。慧明意味深長地說:」我心向佛,以眼照佛,以眼燃燈,就叫燃燈寺吧!「自此以後,燃燈寺香火旺盛起來。人人都說:佛祖前的那盞油燈,燈芯是穿在眼珠上的。

『玖』 沉香亭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701年,武則天將長安外廓東城春明門北側隆慶坊賜與其兄弟5人,當做他們的府邸,稱「五王子宅」。

712年,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廟號玄宗。人們為避其名諱而將他曾經居住的長安城東門春明門內的隆慶坊改名「興慶坊」。

714年,唐玄宗將其同父異母的4位兄弟的府邸遷往興慶坊以西、以北的鄰坊,在興慶坊建造了新宮,其後近40年間經3次大的擴建修葺而成。

新宮名諱隆為興,稱「興慶宮」,因在大明宮之南,又稱「南內」。宮城之內,以隔牆分為兩部分,北部為宮殿區,有興慶殿、大同殿、南薰殿等建築。

興慶宮是唐代長安城三大宮殿之一,古時位於長安外廓東城春明門北側隆慶坊。南部是以興慶池為中心,周圍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建築。興慶宮以夾城復道,北通大明宮,南達曲江芙蓉園。

當年的興慶宮佔地1344萬平方米,約為北京故宮的一倍。宮內樓閣聳峙,花木扶疏,湖光船影。728年對興慶宮又進行了擴建,並且唐玄宗由大明宮移入此宮居住聽政,這里逐漸成為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活動中心。

在728年擴建的時候,在興慶宮龍池旁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沉香亭」。據說,沉香亭全部是用一種名貴木材沉香木建成的,故稱「沉香亭」。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語寫作「沉香」。古來常說的「沉檀龍麝」之「沉」,就是指沉香,他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

沉香木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名貴的木料,也是工藝品最上乘的原材料。沉香是沉香木樹干被真菌侵入寄生,發生變化,經多年沉積形成的香脂,是具有驅穢避邪、調中平肝作用的珍貴葯材。

沉香亭之所以如此名貴,跟整個亭子都是用沉香木打造的是分不開的,這所亭子價值連城,是當年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御用之物。

當時,大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萬方來朝,唐玄宗、楊貴妃常在興慶宮內舉行大型宮廷活動、文藝演出,因而在唐詩中留下無數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便是起源於興慶宮的沉香亭。

李白在沉香亭寫的這個《清平調》還有一個故事。

天寶初年的一個春天,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在梨園弟子的侍奉下來到沉香亭賞花。天子、貴妃、名花、歌手都已經在場所欠缺的只是新詞了。

唐玄宗對李龜年說:「賞名花,對艷妃,你們怎麼演唱舊詞?這樣吧,你快召李白來寫新詞。」

李龜年趕到長安大街有名的酒樓尋覓,果然李白正和幾個文人暢飲,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當李龜年向他傳達聖旨時,他醉眼微睜,半理不睬地睡過去了。

聖旨是誤不得的,李龜年只好叫隨從把李白拖到馬上,到了宮門前,又用幾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見李白一醉如泥,看了看距離沉香亭不遠的龍池南岸生長著一種紫色的小草,人們稱它為「醒酒草」,如果有人喝醉了掐上一根小草讓他聞一聞酒勁兒即時消散。

但是唐玄宗想了想,沒有讓李白醒酒,同樣精於詩文的唐玄宗知道,醉中的詩人散發出的不僅僅是酒氣,還有平時或多或少自抑著的才氣。於是唐玄宗便讓李白躺在了玉床上,沒想到李白把腳伸向高力士,要他脫靴。

高力士無奈,只好憋著一肚子氣蹲下來為他脫,忙亂一陣,李白才從醉夢中驚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詩助興。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筆來,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經寫成了《清平調》詞3首。

第一首寫道:

雲想衣裳花想客,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第一句,見了雲便想起貴妃的霓裳羽衣,見了牡丹花便想起貴妃玉容。下句露華濃,進一步點染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他外嬌艷,使花容人面更見精神。

下兩句想像升騰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瑤池、月宮等仙人世界,這些景色只有那邊才見,實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寫道: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指出楚襄王為神女斷腸,那及眼前的絕代佳人。再說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楊妃,不需脂粉,全是天然絕色。這兒以壓低神女和趙飛燕來抬高楊妃。

第三首寫道: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這三首詩,把牡丹和楊貴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渾融一片。

從結構上看,第一首從空間寫,引入月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寫,引入楚襄王陽台,漢成帝宮廷;第三首歸到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

以第一首的春風與第三首的春風,遙相呼應,第一句的春風指傾國美人楊貴妃,第三句中「春風」即是君王的代名詞。而第三首第一、第二句把牡丹、楊妃、玄宗三位融合一體。

3首清平調詞字句之間自然的看不出刻意修飾的痕跡,這就是李白的詩風。李白的詩不是苦吟出來的,而是從腦海中迸發而出,即便是這種並不能顯示詩人的才華,並且更帶有一些媚意的應制詩,李白也能保持其固有的風格,真的非常難得。

唐玄宗覽詞後,贊嘆不已,命李龜年按調而歌,眾子弟絲竹並進。唐玄宗興起,自吹玉笛伴貴妃起舞。真是好一派歌舞昇平氣象。歌畢,貴妃親賜李白葡萄美酒三樽,命宮女扶李學士歸。

李白能夠得到天子的贊賞當然是一種榮譽,但得到贊賞並不意味著就會得到官職。在唐玄宗心目中李白只是一個詩人,哪怕是一個優秀的詩人。

官員有可能成為出色的詩人,但詩人並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官員。詩人有他自有的性格,越是優秀的詩人,這種性格就越明顯詩人「固窮」。

李白寫出的好詩是不受束縛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入海不覆回」是不受束縛的;「西嶽崢嶸何偉哉,石作蓮花雲作台」是不受束縛的;「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是不受束縛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不受束縛的。

有著這種詩風的人是不適合做官的,為官的人束縛太多,連用半生精力追求仕宦的杜甫都說:「不做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驅走率府且逍遙。」

後來,李白離開了長安,而他在沉香亭寫得這首詩流傳了下來。

西安興慶宮內的沉香亭

『拾』 人參的名字的由來

人參是東北三寶之一,葯用價值極高,是極好的補品,人參的這個名字是怎麼由來的那,當地盛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深秋的一天,有兩兄弟要進山去打獵。進山後,兄弟倆打了不少野物。正當他們繼續追捕獵物時,天開始下雪,很快就大雪封山了。沒辦法,兩人只好躲進一個山洞,他們除了在山洞裡燒吃野物,還到洞旁邊挖些野生植物來充飢。一天,他們發現一種外形很像人形的東西味道很甜,便挖了許多,當水果吃。不久,他們發覺,這種東西雖然吃了渾身長勁兒,但是多吃會出鼻血。為此,他們每天只吃一點點,不敢多吃。轉眼間冬去春來,冰雪消融,兄弟倆扛著許多獵物,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村裡的人見他們還活著,而且長得又白又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們在山裡吃了些什麼。他們簡單地介紹了自己的經歷,並把帶回來的幾枝植物根塊給大家看。村民們一看,這東西很像人,卻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有個長者笑著說:「它長得像人,你們兩兄弟又虧它相助才得以生還,就叫它『人生』吧!」後來,人們又把「人生」改叫「人參」了。

閱讀全文

與施凱瑩這個名字是怎麼由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