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州古稱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也叫吳興哦。
❷ 有關湖州的民間傳說
人們都知道潮音橋的「橋里橋」與飛英塔的「塔里塔」、府廟的「廟里廟」並稱為「湖州三絕」。其實潮音橋還有一個名字「啞巴橋」。
相傳早年的潮音橋渡口風高浪急,過往行人全靠拉渡船。慈感寺坐落於河東,河西大批香客只能取道潮音渡進廟燒香。河東一家財主認為有利可圖,於是買下一艘渡船,請一個啞巴替他撐船擺渡謀利。
心地善良的啞巴卻希望用擺渡攢下的錢在渡口修建起一座橋,以便包括香客在內的行人不必再為擺渡破費。年復一年,啞巴通過勞動實現了願望。而渡口修建的橋梁,也被人們稱為「啞巴橋」。
但這件事卻惹怒了財主。財主十分生氣,仗著自己財大氣粗,下令手下人來拆橋。啞巴見財主要拆橋,就拚死上前阻攔,結果被財主的手下毆打致死,並投入河中。事情傳出,兩岸百姓被激怒,紛紛上告官府,並湊足銀兩,要修一座更好的橋,來紀念啞巴。官府知道眾怒難犯,懲罰了財主。
當地百姓後來便在木橋上造起了一座石橋,就是今天的潮音橋。因而就有一種說法,「橋里橋」指的正是石橋下還有一座木橋。為了紀念造福大家的啞巴,人們相約在過橋時不說話。長期以來,一切行人和來往船隻,包括輪船開過,船老大們都要叮囑乘客不得說話,當地人對此世代相傳,一律遵守。
陸阿大與駱駝橋
相傳,現在駱駝橋的位置在以前並沒有橋,河也比現在寬得多。兩岸行人過往全靠擺渡,擺一次渡要花很長時間,碰到大風天還相當危險。有一個名叫陸阿大的擺渡人,看著大家來往不便,就想在河上造一座橋。造橋需要大量資金。他不顧辛苦,不管刮風下雨、寒來暑往,每天都在這里擺渡,只想盡快攢下造橋錢。
春去冬來,年復一年,陸阿大從青年進入壯年,又從壯年進入老年。長年的辛勞,導致他的背也駝了。「陸阿大」變成了「陸阿駝」,造橋的錢還沒攢齊。每每想起,都讓他黯然神傷。
幸運的是,陸阿駝的誠心感動了上天。一天,神仙化裝成一個全身破破爛爛的叫化子來擺渡。這個叫花子衣衫破舊,身上還血肉模糊,蒼蠅蚊子不斷在他身上叮咬。叫花子拍死一隻蒼蠅蚊子就往嘴裡送,路人看到他就覺得惡心,都躲得遠遠的。但是陸阿駝看到這樣一個叫花子,非但不嫌棄他,還可憐他,不收他的擺渡錢。叫化子為了答謝他,就把身上拍下來的蚊子給他吃,陸阿駝為了不顯得他看不起叫花子,就閉上眼睛吃了,可是吃到嘴裡蚊子變成了葡萄。等船靠岸,陸阿駝腳下已經有一堆葡萄殼了。這時,叫化子突然不見,而陸阿駝也超凡成仙。陸阿駝脫凡後,就在他曾經擺渡的河面上建起一座橋,取名為陸駝橋。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被慢慢叫做「駱駝橋」了。
潘公橋:潘季馴治水
潘公橋得名於潘季馴。作為明代治黃專家,湖州人潘季馴是水利史上一個無法繞過的人物。在他身上,除了真實的歷史,還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也與水利息息相關,流傳在當地。
相傳有一年湖州地區發大水,由於潘季訓曾經負責過治理黃河,很有成績,因而被派回家鄉負責治理洪水。當時朝廷上有許多官員主張,治理洪水需要築堤攔壩,關鍵在於打樁,所用的樁頭最好要用檀木樹干,外面還要包一層鐵皮,這樣才保證牢固。這個主張被採納,朝廷撥出了銀兩。但是潘季訓根據自已多年治水的經驗,認為這樣的樁頭並不見得好,但還是執行命令打了一些檀木樁。然而不少地方還是自作主張,私自採用柳樹做樁頭,外面再包上一層竹篾。
水患終於控制住了,一道道堤壩也築得很牢固,潘季馴回朝復命。但不知是誰向皇帝進行告發,說潘季訓違背旨意,用柳木為樁,有偷工減料、私吞官銀之嫌。皇帝派人進行了調查,雖然在銀兩上賬目清楚,看不出有貪污行為,但用柳樹來打樁卻是事實。下面的大臣紛紛進言,說這樣築的堤壩肯定不牢固,隱患無窮。皇帝頓時大怒,以違抗皇命之罪判潘季訓死刑。
在刑場上,潘季訓對著天空高喊:「我本沒有錯,你們以後就知道了。如果真的是我錯,今天我罪有應得,如果以後證明我沒有錯,今天你們砍了我的人頭,以後得還我一個『金頭』。 」
到了第二年春天,檀木樁都開始朽爛,鐵皮也銹掉了。但是所有的柳樹樁都活了,它們生根發芽,牢牢地抓住了河道兩岸的泥土,鞏固了堤壩。老百姓都說潘尚書實在冤枉,傳到朝廷,皇帝也追悔莫及。潘季馴的女兒向皇帝申述,要求還她父親一個公道。但是死刑已經執行,無法挽回,於是皇帝下命,按他生前的訴說,給他打造了一個黃金頭。
❸ 湖州被稱為什麼
從歷史角度,湖州在古代被稱為菰城,從文化角度,湖州是毛筆的故鄉,被稱為湖筆之邦,從地理角度,由於湖州處在浙江省最北面,被叫做浙北,又因為處於太湖南岸,又可以叫做南太湖,再從農業輕工業角度,湖州盛產魚米,絲綢,被譽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最後從體育角度,湖州連續舉辦了多屆全國極限運動大賽,被稱為極限運動之都。歡迎你來湖州玩!!!
❹ 湖州地名的由來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地屬楚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
湖州地處浙江北部,處在江蘇省常州市、蘇州市、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安徽省宣城市中間,太湖南岸,是中國環太湖城市之中,唯一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總面積5,820平方公里,人口302.7萬。
湖州是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14個重點城市之一。2006年被央視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城之一。
湖州是全國著名的蠶鄉,也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綢都之一,素有湖絲衣天下之說。湖州也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2014年該市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4)湖州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湖州為典型的江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6.3度,年降水總量為1303.4毫米。
2019年4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發文同意設立湖州南太湖新區,范圍包括湖州南太湖產業集聚區核心區、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全部區域,保留原有兩塊國家級牌子(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同步撤銷省級以下產業平台牌子。
❺ 浙江省各市名字由來
1.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2.寧波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3.溫州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4.紹興
「紹興」的由來:紹興古稱越、會稽,曾有過浙江第一大城市的越都時代,也有過中國40「大邑」的宋都時代。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5.湖州
湖州----太湖之洲
6.嘉興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7.金華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華」這一名字由來於城外南、北對峙的金華山。
8.衢州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名稱出現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體制。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說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後聽說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說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筆者認為後者較為可信。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楚詞·天問》謂九交道之意。《太玄經》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說。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於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達的水陸交通網路。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專》便作出定論:「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有的文獻中累次出現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這是一種誤導。
「三衢」一名作為衢州的別名出現和廣泛使用,大量的文獻證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後,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輕重甲篇》言「聞子三衢」,「三衢」一詞古語中早有,很明顯,「衢」非「三衢」之簡稱。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內涵將會愈益豐富而外延。
9.台州
台州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時設立回浦鄉,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稱海州,次年改稱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開始。
天台山之名也有由來。該山在天台縣之西,仙霞嶺山脈東北端。本名鎮亭山,又稱天梯山,或稱靈越,或稱台岳。山之形勢高大,西南接括蒼雁盪,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故稱天台。一曰「大小台」。按陶弘景《真誥》:「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顧野王《輿地誌》雲「天台山,一名桐柏,眾岳之最秀者也」
總之,台州因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又因上應台宿而得名.台州的得名與台宿當有一定的關系
10.麗水
麗水縣最早名稱為栝蒼,因地處栝蒼山西麓,故以山名為縣名。因避唐德宗李適(kuo)的諱,改縣名為麗水縣,為何縣名取「麗水」至今還沒有一種統一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因流經麗水的好溪古稱惡溪,隋朝時改稱惡溪為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另一種說法是麗水之名來源於麗陽坑,麗陽坑別名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總之兩種說法均和水有關。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麗水縣改名為麗水市,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麗水地區,升級為麗水市,原麗水市更名為蓮都區。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麗水正式設州。因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來指配州郡,而麗水地區地處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顆星,最南一顆星名為處士星,所以就以處州為州名。據明代的《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土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但在歷史上,處州的名字也有過多次變更,先後用過栝州、縉雲郡等名稱,至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回處州,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1.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縣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稱。元大德《昌國州圖志 》這樣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海禁」之後,舟山群島荒夷一片,僅存有547戶居民因鄉賢王國祚的請免獲准留守舟山島。由於這些留守島民主要聚居在舊縣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稱也就逐漸演變成了舟山島上小城的名稱,繼而隨後來「海禁」的鬆弛,居住地的擴展,發展成為對整個舟山島乃至舟山群島的稱呼。至嘉靖年間胡宗憲撰《舟山論》時,「舟山」地名的處延已基本上同於現在了。
❻ 湖州在古代的名稱
C孤城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以地濱太湖而名「孤城」,為湖州名稱之始
❼ 湖州的名稱有什麼歷史淵源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菰城是春申君封地,所以有此稱,後有吳興、歸安、烏程的稱呼,聽說湖州整個地貌看起來像只烏龜,所以取烏程、歸安的名字,呵呵。另外湖州也曾稱為吳郡,因屬吳越之地,蘇州一帶也稱吳郡,後來逐漸湖州就不說吳郡了。至於菰城,我想再補充下,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是極南的野荒之地,菰其實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淺水裡,嫩莖稱「茭白」、「蔣」,可做蔬菜。所以當時春申君封到這長滿菰草的地方,就起了個菰城的名字。 ——————哎,沒有分啊
❽ 浙江省湖州市的名稱是如何變遷的
現在的湖州市包括二區三縣(吳興區、南潯區、長興縣、安吉縣、德清縣),湖州城區在吳興區內。你所說的吳興縣就是現在的吳興區和南潯區,再加上一些現在是蘇州市和嘉興市的鄉鎮。1981年吳興縣並入湖州市,吳興縣就沒有了。在1912年至1949年民國期間,沒有市的叫法,而且吳興縣是直隸於浙江省的。建國後,建湖州市,但還有吳興縣,只是這時候的不包括湖州城區了。但老百姓還是叫吳興縣,直到現在。如果你一定要嚴格明確籍貫,那以有戶籍制度的那一年開始算吧。不過我們填寫籍貫的習慣就是父親是哪的我就是哪的。
再往前說一點,清代以前吳興縣叫烏程縣,這個叫法從秦代開始的。在宋代,烏程縣被分割過一次,另一半叫歸安縣。到民國,歸安並入烏程,並且烏程改名吳興。
現在湖州市范圍相當於在明清時的湖州府,湖州府可能還大些。湖州府治烏程縣,至民國廢湖州府。
❾ 誰知道湖州原來叫什麼
菰城(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以澤多菰草而名。現在湖州市政府對面的名人廣場那邊就有春申君的大型石像。)
烏程(三國時吳國被滅時,吳主孫皓就叫烏程侯,其曾祖父孫堅也曾被封為破虜將軍、烏程侯)
吳興
❿ 「湖州"這個地名的由來是什麼呀急!這是我的假期作業!!!!!求達人看看,20字以內!!
你不可以去網路查嗎?為什麼這么簡單的問題也來問?不自己去了解靠別人的答案是寫不出精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