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衛名稱由來
「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1)天津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一)天津的其他別稱:津門、津沽、沽上。
1、津沽
因天津有七十二沽(包括塘沽、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鹹水沽、葛沽等),所以天津被稱為津沽大地。
(二)天津的著名景點:
天津市區依河而建,1989年評選出的「津門十景」分別是「天塔旋雲」、「薊北雄關」、「三盤暮雨」、「古剎晨鍾」、「海門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尋蹤」、「雙城醉月」、「龍潭浮翠」、「中環彩練」,這些景觀既有名勝古跡及舊景新顏,是新時代天津旅遊景觀的代表。
B. 天津別名的由來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從明朝永樂二年,作為軍事要地,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這個名稱出現於永樂初年。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並於天津衛。
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12年民國成立,是年7月,撤銷廠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
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勇於開拓、奮發圖強,努力把天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C. 天津市地名的來歷
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朱棣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為了鞏固朱家的勢力,把中國的土地按塊分封給他的下一代人,叫做「分藩」,中國的每一塊土地,都有他朱家的人「稱王稱霸」管轄。本來,他怕外姓人起來造朱家的反,奪走朱家的皇帝帝位,沒想到朱家親屬內部卻起來爭權奪勢。朱棣當地封在北平(今北京),稱為燕王。他在暗中擴充自己的開裝,加強自己的勢力。朱元璋死的時候,並沒有把皇帝位傳給兒子這一輩,而把皇帝帝位傳給子孫子朱充炆(建文帝)。燕王朱棣野心很大,不滿意自己折侄子當皇帝,就想打倒朱充炆自己當皇帝。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們也有思想准備,看到這些王爺一個個野心很大,就想辦法削減他們的兵力和權勢,名為「削藩」。燕王棣就帶頭反對當時的建文帝,用武力造反,自己打起旗號名為「靖難」。
朱棣從北京出兵,曾在直沽順利地渡過河攻下滄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名字,傳說渡河點選在今北大關),然後統領大軍攻下南京(明代初年的首都在南京),平定了當時所有的反抗者,燕王朱棣自己當了皇帝。燕王把首都定在現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當了永樂皇帝,想到天津(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河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軍隊到直沽一邊種地一邊防守。回憶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衛。衛是一外警備小區的意思,每衛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永樂皇帝認為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眼前就是康莊大道。
現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里還收藏一通《修建三官廟碑》,碑文中說「由此濟渡滄州」,就是指朱棣這一段經歷,也說明天津命名的來由。
D. 天津這個地名的由來
天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棣為了爭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一點六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的歷史由此開始。1928年6月,天津改為特別市,是為設市之始。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會遷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1949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天津,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省會由保定遷天津。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遷保定,復改為中央直轄市至今。
E. 天津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天津簡稱津,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在中國各大城市的名稱中,「天津」二字不但郎朗上口,而且從字面上更是秀外慧中,與眾不同。在地理位置上,天津旁依河海、緊鄰京畿,占據交通要道。天津因何而得名?幾百年來,這困擾著無數的專家、學者。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四種。
一是緣河說。有人認為天津之名得名於「天津河」。據《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記載:「泰和六年,卜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司通管漕河閘岸,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此外,《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據此考證,天津河確實存在過,因天津河而得名。
二是星座說。此說把「天津」與星座聯系了起來。據《隋書天文志》記載:「九坎東列星」說:「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有記述「天津九星在虛宿」。舊《靜海縣志》記載:「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時期的《天津縣志》參考了上述文獻,以此來為天津命名。由此看來,古人對星座也是很有研究的嘛~
三是賜名說。此說認為天津之名是皇帝所賜。當然,這也是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一種說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年號為「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在直沽設衛築城,並賜名「天津」,意思是「天子經由之渡口」。因此,我們常聽到的「天津衛」也是古時候的天津別稱。
四是關口說。此說認為天津是一個關口。據《天津縣志》記載:「按舊志,天津本近日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乎縣西二百一十五里,稱天津關或雲天津口」。
天津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究竟孰真孰假,現已無從考證。但這些典故和傳說也是一種文化,它們為這座港口城市憑添了一份神秘。
F. 「天津」名的來歷是什麼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築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文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在軍事部門設立的同時,天津衛也開始了築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里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 天津建成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牆也換成了磚牆。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牆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後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牆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禦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這些建築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築城後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後,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海河全長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300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1400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元以後,漕運開通,不論海漕還是河漕,江南的漕糧都要經過海河運抵京都,永樂帝建都北京以後,天津轉輸漕糧的任務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明朝政府專門在天津設置管理漕運的專門機構,當時大運河上糧船上萬艘,轉輸漕糧500萬石,繁榮景象另人嘆為觀止。 漕糧的轉輸帶動了天津的運輸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海河、南運河、北運河三河交匯的三岔河口逐漸形成了許多商業區,貨棧、錢庄、會館等行業應運而生,集市貿易也隨即興旺,十集一市的輪轉也使當時的天津人有天天趕大集的感慨,商業的繁榮昌盛使天津也成為世人矚目的城市。這時的天津已遠遠超出單純軍事要地-「衛」的地位。 清初史學家談遷經過天津時發出了「城鎮百貨交集」的感嘆。清朝順治12年(1655),荷蘭使節哥頁在天津被「人煙稠密,交易頻榮」的景象所震驚,他命隨從人員將海河兩岸的景象繪圖帶走,並把天津和廣州、鎮江並稱為中國的三大港口。 明清時期的天津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而開放的城市。
G. 天津地名由來
八里台原稱八里帶親王屬地.八里帶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孫.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帶,迤西有防水堤衍稱王頂堤.八里台是八里帶親王屬地之通稱,並不指特定之樓台,亦無距何處為八里之量化概念.楊文中說明六里台與七里台均未得出處,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計算里程數推想得出.以上論據比較可信.
天津六里台地名出現於解放前,當時為一片荒地,處於海光寺與八里台之間,人煙稀少,當時僅有一個中日中學建於該處,以學習日語為主由日本軍方贊助,授課教師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校停辦,校址移交於南開大學北院.1952年院系調整後又將該校轉撥於天津大學土建系,兩年後轉給天津市工農速成中學,現在是天津師范大學北院,當時八路公共汽車即由東站開通至六里台終點站.這是在天津地圖上首次出現六里台地名,其來源估計是按距八里台約1公里而臆測得出,並沒有台的依據.
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無此定名,但人們都斷想在八里台與六里台之間理應還有一個七里台點綴其間.1952年天津三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津沽大學)進行院系調整,其中將調整後的北洋大學(已更名為天津大學)將由西沽北洋大學舊址遷至七里台現址.當時該地址有土地1500餘畝,水坑數百畝,廢體育場一座,財政局舊倉庫一座、交通部電台一座、校區東鄰衛津河與衛津路,當時為彈石路,東校門衛津河上有舊木橋一座名南國橋.
建築工程於1952年5月開工,大批磚、灰、砂、石源源運到工地.由於場地陌生,運輸工人每每不得其門而入,有的運至南開大學,有的運到六里台定址找收料人,進料較混亂.當時作者任建校總工程師,杜齊禮教授任工程組副組長,郭冰同志任材料組長,經三人商議便在校東門木橋處立上大木牌一個,上書"天津三大學七里台工地",從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餘人,運料工人及大車、汽車等都日日出入校門,七里台的地名也就隨之不脛而走.
H. 天津的由來
天津的歷史沿革: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數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並圖謀復辟。其中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侵佔時期日本對天津基本實行武力統治。日軍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天津曾於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日軍佔領初期租界內還算比較安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行佔領其他國家租借地後天津再無寧日。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轄市。1958年2月天津劃歸河北省。1967年1月恢復直轄市。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1860年被辟為通商口岸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北南長189千米,西東寬117千米。陸界長1137千米,海岸線長153千米。
天津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天津地處北溫帶位於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主要受季風環流的支配,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臨近渤海灣,海洋氣候對天津的影響比較明顯。
主要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乾旱少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氣爽,冷暖適中;冬季寒冷,乾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遊的最佳季節。
I. 天津古代叫什麼名字啊
歷史上天津用過海津鎮,直沽寨,天津衛這些名字。
天津現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線固定。最遲至戰國時期,此處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時期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海河曾是宋遼的「界河」,南北為宋、遼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如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當時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糧倉,興建天後宮。1316年,在直沽設「海津鎮」,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
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同其侄建文帝爭奪皇位,在此渡河南下奪取政權。永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築城設天津衛。
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明廷在天津陸續設官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清朝天津先後改衛為州,升州為府。清朝滅亡以後,民國的時間那段時間里,天津的名稱沒有變化,一直延續「天津」的稱呼。
(9)天津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
天津一名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J. 天津這個名字的由來
天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一四○二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一點六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