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抹香鯨名字的由來
抹香鯨:潛得最深的動物
抹香鯨屬於鯨目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拉丁學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英文名Sperm whale。 西班牙名cachalote
2. 鯨魚這個名字的由來是
古人在給它起名字時,連鯨字本身也有一個魚字偏旁,若和鮐魚、鮁魚等魚名寫在一起,就更讓人「難識廬山真面目」。不僅漢字如此,國外也有類似之處,如德語把鯨叫巨大的魚(walfisch)。一直到16—17世紀的一些自然科學書籍上,都是把鯨當魚看待,和魚放在一起記載的。 其實,鯨雖然外表像魚,但並不是魚,而是一類哺乳動物,這與蝙蝠像鳥但並不是鳥,也是一類真正的哺乳動物的情況相似。鯨和魚不同,它是胎生的,一般都是每胎產一仔,幼仔靠母體的乳汁哺育長大;而魚是卵生的,一次產卵可以成千上萬,幼魚一經孵化出來,就能獨立生活,沒有哺乳現象。鯨的體溫是恆定的,平均為35.5℃,無論在冷水域或熱帶海區都維持這一體溫;而魚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鯨用肺呼吸,需經常浮出水面換氣。魚則是用鰓攝取溶解於水中的氧氣,可一直呆在水下。鯨和魚在外形上的相似,是由於它們長期共處於一個相同的生活環境中而形成的,是一種「趨同現象」。 鯨雖然屬於哺乳動物,但卻終生沐浴於大海,完全適應於海中生活。不管是南極附近海域或北冰洋,也不管是赤道水域或沿岸海區,都可以是它們的活動疆域,都有它們的蹤影。盡管茫茫海洋,浩瀚無垠,但它們既能捕到食物,又能找到同伴。它們是海洋里最優秀的游泳能手之一,在風平浪靜時,它們固然可以悠悠盪游,波濤洶涌時,也仍然猶如閑庭信步。它們可以躍出水面「眺望」冉冉升起的紅日,也可以遨遊千米水底,去探察深海的奧妙,載沉載浮,出沒自如。
3. 虎鯨的名字由來
因為它們是海上霸王,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復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以北美洲海域居多。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范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4. 抹香鯨為什麼叫抹香鯨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抹香鯨體內不能消化的烏賊的喙,會刺激抹香鯨的大腸末端分泌龍涎香,奇臭無比,但遇空氣後會變得很香。
這就是抹香鯨名字的由來
5. 關於鯨的來歷
21世紀初,科學家在巴基斯坦發現了兩種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這兩種動物看起來有點像狗,體型分別只有狼和狐狸那麼大,但科學家認為它卻是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鯨的祖先。
在5000~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早期,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因此,現代的鯨、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必然是由某些陸生哺乳動物進化來的。但是由於缺乏化石證據,究竟哪類哺乳動物是鯨的祖先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巴基斯坦新發現的這兩種化石的解剖形態表明,這兩種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有肉食的牙齒,長得有點像狗,但並不屬於犬科動物。它們的尾巴比狗更長,嘴更兇猛,眼睛也比較小。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其形狀與鯨類動物相同部位獨有的骨頭非常相像。
科學家說,雖然鯨的體型比這兩種動物龐大得多,外表看起來也大不相同,適於水生生活的短槳似的四肢與這兩種動物宜於奔跑的四肢也不一樣,但它們確屬同一家族。這一發現還意味著,牛、羊、河馬、長頸鹿等偶蹄動物是現代哺乳動物中與鯨類動物最親近的一支。
6. 台風「鯨魚」命名的由來是什麼
2020年的第十三號台風在9月27日的時候正式生成了,國際上大家對台風的命名是有一個成文的規定的,每個台風都有自己的名字。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許多國家的地區在我國的香港地區召開了相關氣象會議,在這次會議中,台風的委員會中就正式規定了其中的命名規則。颶風的形成原因和我國的台風一樣,是屬於一種熱帶氣旋,熱帶氣旋是一種中心是低壓旋渦的天氣系統,低壓旋渦會使得中心的氣流向四周擴散。低氣壓系統常常伴隨著強降雨、降低溫度的作用,因為它生成與熱帶的海面上,因此其中包含的水汽含量很高。台風這類氣象災害給沿海人民的生活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當地可能會出現積水、甚至出現城市內澇,如果當地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話,還會導致停電、停水、與外界短暫隔離的狀況出現。
7. 鯨魚的來歷是什麼
一、鯨魚的來歷:
11世紀初,科學家在巴基斯坦發現了兩種 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這 兩種動物看起來有點像狗,體型分別只有 狼和狐狸那麼大,但科學家認為它卻是地 球上最龐大的動物——鯨的祖先。
在5000~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早期,所 有的哺乳動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因此 ,現代的鯨、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必然是 由某些陸生哺乳動物進化來的。但是由於 缺乏化石證據,究竟哪類哺乳動物是鯨的 祖先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在巴基斯坦 新發現的這兩種化石的解剖形態表明,這 兩種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有肉食的牙齒, 長得有點像狗,但並不屬於犬科動物。它 們的尾巴比狗更長,嘴更兇猛,眼睛也比 較小。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 ,其形狀與鯨類動物相同部位獨有的骨頭 非常相像。
二、鯨魚的解釋:
鯨是海洋哺乳動物中鯨目生物的俗名,又分為齒鯨類和須鯨兩類,鯨目之下包括有海豚科。
鯨生活在海洋中。鯨的表皮下有極厚的脂肪層,即鯨油,它可以使鯨體始終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住呼吸、減緩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沉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
8. 鯨魚英文名字的來歷
whale這個詞的來源是原始日耳曼語(proto germanic)
9. 關於須鯨的資料
須鯨是須鯨類動物總稱,包括藍鯨、長須鯨、大翅鯨(座頭鯨)、露脊鯨、灰鯨等,全世界現生種類一共15種。
須的顏色、形狀和數目因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有2個,位於頭頂,呼吸換氣時可以噴出兩股水柱。頭骨極大,有的種類可達體長的1/3,左右對稱。
頸椎癒合或者分離。胸骨較小,僅有1到2對肋骨與胸骨相連接,胸廓不完全。沒有鎖骨。鰭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腸。
須鯨的牙齒猶如巨大的毛發,與面部的絕大多數毛發一樣。它們的「毛牙」能夠捕獲獵物。
(9)須鯨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須鯨類動物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吃小型群游性魚類,以及底棲的魚類和貝類。
各種須鯨的食性不盡相同,如藍鯨僅以磷蝦為食,布氏鯨則以小型魚類為主。須鯨科的攝食行為有時被描述為「狼吞虎咽」(gulper),因為它們的進食方式是張開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時它們會借著擴張喉腹折來增加口腔的容積,接著閉上嘴巴將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會被鯨須擋住而留在口中。
夏季,須鯨類動物多數種類會向高緯度海域洄遊、索餌,冬季再到暖海交配、分娩,為此它們每年都得作長距離的南北遷徙。但布氏鯨是須鯨科中唯一的例外,它們似乎沒有明顯覓食期與繁殖季的劃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遷徙性。
大多數須鯨都在1~3月份時於溫、熱帶海域繁衍後代,雌獸妊娠期10~11個月,幼仔出生時體長4.5~4.8米,哺乳期約半年。8歲性成熟,壽命一般可以活到幾十年到一百年。
須鯨科的分布范圍廣及全世界的海域,多半棲息於遠洋,生活在200-300米的深海,而極少接近海岸。藍鯨、長須鯨、座頭鯨、塞鯨、與小須鯨等在各大洋都可能發現其蹤跡,而布氏鯨則較為特殊,終年停留於溫、熱帶地區。
10. 須鯨的資料
須鯨科是須鯨亞目下最大的一個科,包含了兩個屬共計九種須鯨。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動物—藍鯨,最大體重達150公噸以上,體型次大的兩種須鯨體重也常突破50公噸,就連本科中體型最小的小須鯨,體重也可達到九公噸以上。
俗名由來
rorqual須鯨科的成員在英文中通常統稱為「rorquals」,這個名稱由挪威語演變而來,原意為「有深溝的鯨」(furrow whale),這是因為它們有一項共通點:自下頷到肚臍間有許多長溝狀的皮膚皺折,稱為喉腹折(throat groove 或 ventral pleat),其主要功用在於輔助進食。同屬須鯨亞目的灰鯨,以及某些屬於齒鯨亞目的喙鯨類也有類似喉腹折的構造,不過前者只有四條簡單的折皺,在數量上與須鯨科的數十至近百條相距甚遠;而喙鯨的所謂「喉腹折」僅是兩頰處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minke
小須鯨在英文里通常稱作「minke」,這個名稱的由來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國籍的捕鯨炮手Meincke有關,據說他曾在二十世紀初的一次捕鯨行動中將小須鯨誤認為藍鯨而捕殺;另有一說是這位捕鯨船員認為它們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當時脫口而出的戲謔稱呼。
分布
須鯨科的分布范圍廣及全世界的海域,藍鯨、長須鯨、座頭鯨、塞鯨、與小須鯨等在各大洋都可能發現其蹤跡,而布氏鯨則較為特殊,它們似乎不曾出現在北極或南極周遭的寒冷海域,而是終年停留於溫、熱帶地區。須鯨科須鯨多半棲息於遠洋而極少接近海岸,布氏鯨與大翅鯨是唯二的例外:通常前者終年皆可在近岸處發現,而後者在每年的南北遷徙途中時常會接近岸邊。
在須鯨科中只有最大與最小的兩個物種—藍鯨與小須鯨—會游到南極極南端的寒冷海域。長須鯨通常不會接近南極的冰棚地區,而塞鯨的活動范圍則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於陸地范圍較大,對氣候與洋流的影響程度較強,上述情形較不明顯。)不論是哪一種須鯨,一般而言體型較大的個體會有接近極區的傾向,而較年輕的鯨則多半留在較偏南(或北)的地方。
遷徙
大多數須鯨都在冬季時於溫、熱帶海域繁衍後代,夏季在兩極處取食豐盛的浮游生物與磷蝦,為此它們每年都得作長距離的南北遷徙。布氏鯨是須鯨科中唯一的例外,它們似乎沒有明顯覓食期與繁殖季的劃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遷徙性。
攝食方式
各種須鯨的食性不盡相同,如藍鯨僅以磷蝦為食,布氏鯨則以小型魚類為主。須鯨科的攝食行為有時被描述為「狼吞虎咽」(gulper),因為它們的進食方式是張開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時它們會借著擴張喉腹折來增加口腔的容積,接著閉上嘴巴將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會被鯨須擋住而留在口中。
須鯨類在全世界有露脊鯨科、灰鯨科和長須鯨科等3個科,共約6屬、11種。
須鯨類動物的體形巨大,最小的種類體長也大於6米。口中沒有牙齒,只有在胚胎發育時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齒,但上頜左右兩側的齶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齒狀排列的角質須。須的顏色、形狀和數目因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有2個,位於頭頂,呼吸換氣時可以噴出兩股水柱。頭骨極大,有的種類可達體長的1/3,左右對稱。頸椎癒合或者分離。胸骨較小,僅有1?/FONT>2對肋骨與胸骨相連接,胸廓不完全。沒有鎖骨。鰭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腸。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吃小型群游性魚類,以及底棲的魚類和貝類。
須鯨種類不多,中國發現的有9種,中國已經發現,像藍鯨、長須鯨、大翅鯨、露脊鯨、灰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