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通狼山名字的由來
狼山,古代又稱狼五山,相傳有白狼踞其上,故又叫白狼山;一說因山形似狼而得名。狼山的山名歷史久遠,史記載:唐天寶年間,我國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經過狼山,以避風浪。由此可知,唐代已取名為狼山。宋代淳化年間,州牧楊鈞以「狼」字不雅,以「琅」易狼,又以山北紫石岩產紫石,改稱紫琅山。《山志》亦記載:「因感於煙光凝,暮山紫故改稱紫琅山」。但是,千百年來因為「狼」字通俗、形象、易傳易記,人們一直沿襲舊稱。狼山因狼說,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則同「大聖菩薩」有關的故事:白狼精占據狼山,為非作歹,一日大聖雲游至此,見狀決心為民除害,大聖收其本相,變作行腳僧,向狼精商借一衲之地,狼精哂笑道:「我這偌大狼山,借區區一衲之地何損於我?」慨然應允。於是大聖脫下袈裟,念起咒語,祭起袈裟,遍遮全山,狼精見狀,倉皇逃遁。從此,狼山遂無狼跡。
B. 江蘇南通為什麼會叫南通
南通是江蘇名城。這座城市古名曾是海陵地、祟山、靜海。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才置州,叫通州。到了清代雍正初年,又升為直隸州。 至於「南通」之名的由來,那是清雍正之後的事。我國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即同一級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復,重復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該地北方又把潞陽(今北京市通縣一帶)改為通州。清代時為避免兩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個「南」字,以示區別。民國元年改為「南通縣」,1949年又把縣城區及近郊合在一起,這才稱為南通市。
C. 江蘇南通歷史上是怎樣形成的
南通歷史由來
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區還是茫茫海域。從漢代以後到公元11世紀,南通地區形成過程中,先後有扶海洲、胡逗洲、東布洲等沙洲與大陸連接,18~20世紀初,又有一批沙洲連上了大陸。四次大規模的沙洲並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漢代,在今如東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沙洲與揚州東部沙咀的並接是南通成陸史中的第一次沙洲連陸大並接。這次大並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里,可達今如東縣長沙以東。當年這里是海陵縣(今泰州市)東境。
南北朝時,南通市區一帶有一塊沙洲,稱壺豆洲,後又稱之為胡逗洲。胡逗洲的東邊還有南布洲、長沙、東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後與這些沙洲並接,不斷擴大自己的范圍。公元10世紀初,胡逗洲與其西北邊的如皋大陸並連,這是南通成陸史中沙洲連陸的第二次大並接,長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帶。10世紀中期,後周在這里設立通州。
11世紀中期,東布洲的連陸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並接。唐初到五代,長江口有東沙、西沙、東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稱顧俊沙。東洲與布洲是五代初長江口的兩個較大的沙洲。東洲和布洲並接後稱東布洲,東布洲與顧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稱海門島。東布洲與大陸連接後,長江北岸砂咀擴展到現在的啟東市的東部一帶,古稱宋蓼角嘴,現在南通市的東部范圍大體形成。
元末到清初,通州東部江岸發生大規模坍塌。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從通州余西到余東一線以南的長江中,一個個沙洲紛紛出水。18世紀中期建立海門直隸廳,此後,海門廳及其以東、以南的沙洲,逐步與通州大陸連接,這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四次大並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南通的行政建制
隨著南通古代漁、鹽業的發展,農業的振興,南通的古代經濟逐步繁榮,居民聚落隨之出現,南通歷史上的縣級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區以縣為最高地方行政單位,五代以後曾設有路、州、直隸廳、軍、監、縣幾種地方行政單位。如靜海軍、通州路、利豐監等。軍,是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行政設置,體現了當年南通一帶的軍事地位。監,是生產性的行政設置,南通的"監"主要管理鹽業生產。明清時的"州"有散州與直隸州之分。明代通州為散州,亦稱屬州,是府的下屬單位,其地位略高於縣。清代雍正以來通州為直隸州,直屬布政使司,其地位與府相當。直隸廳與直隸州地位相同。
東晉安帝統治時期,南通范圍內曾有寧海、臨江、蒲濤、如皋等縣,後又增設海安縣,到周、隋時期這些縣多被撤並。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通州,按其位置來看,由海路北上可達齊燕遼東,南下可抵閩越,沿江南可至三吳,西可到楚蜀。四方通達,因以為名。通州宋代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廢,通州無屬縣,至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劃如皋、泰興二縣歸通州管轄,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維持到清統治結束。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直隸廳,直屬江蘇省管轄。
1912年,民國政府廢州廳設縣,江蘇通州改稱南通縣,海門廳改稱海門縣;1928年,設啟東縣。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建立蘇中根據地,今南通范圍內曾為蘇中四行政區轄地,民主政府建立縣級政權。1941年初,設立如西縣,1943年在海泰地區設紫石縣。抗戰勝利後,南通范圍內曾為蘇皖第九行政區及一行政區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為如皋縣,改如皋為如東縣。1948年改紫石縣為海安縣。1949年南通城解放,南通縣設市,駐南通城,南通市曾為蘇北行署轄市,後又為江蘇省轄市。南通設市後,於金沙鎮另設南通縣。南通范圍內的六縣屬南通專員公署管轄。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市管轄六縣二區的格局形成。1990年前後,啟東、南通、如皋、海門四縣分別撤縣建(縣級)市,其中,南通縣改稱通州市,六縣(市)仍屬南通市管轄。
D. 請問南通狼山名稱的由來有什麼故事
南通狼山的故事:
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
並無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從此這里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
僧伽是唐代高僧,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相傳是觀音菩薩化身。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游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
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謚號,後世尊他為大聖菩薩,又稱泗州大聖。
(4)南通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自唐總章年間興建寺廟禪院以來,經歷代建繕,形成了依山而立的寺廟園林群。
狼山山坡上下,浮青疊翠之間,點綴著法乳堂、葵竹山房、碧雲半天閣、萃景樓、大觀台、魁星樓、支雲塔等數十處名勝古跡和風景建築群。
狼山佛教氣息濃厚,每年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有著最靈驗名山和江海第一山的雙重美譽。
同時狼山也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山頂的廣教禪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唐總章二,距今已有1341年的歷史,因供奉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而聞名。
同時,廣教寺還供奉著東南亞地區唯一一位穿龍袍的菩薩大聖菩薩,相傳大聖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而深入人心,民間有大聖菩薩有求必應,先照遠後照近的說法。
E. 南通以前叫什麼
南通以前叫靜海、通州、崇州。
1、靜海:唐代時,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2、通州: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3、崇州:宋代時,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5)南通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
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啟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
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F. 南通話的來歷
南通話
南通話通行於江蘇省南通市市區和附近的通州市部分地區。地處北方方言和吳語的交界地帶,語音和詞彙上都有著北方話和吳語的雙重特色,對於它屬於北方話還是吳語,有過不少爭議。因為南通話中已經沒有全濁聲母,所以目前把南通話歸入官話方言江淮次方言的通泰片。對於它的起源和形成,也有眾多的說法。
語言特色
南通話保留了較多的吳語底層及有很多特色詞彙。
南通話語音上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不分平仄一律讀成送氣清音。根據這一點把它排除在全濁聲母保存完好的吳語之外。這一特點也和附近的泰州、如東、如皋、興化、東台等地方言類似,所以把這一帶方言劃為江淮方言(江淮官話)的泰如片。但南通話不能和這些地方通話,南通話的劃分仍然存在爭議,通常主張將其劃分至江淮方言泰如片,但是有人認為將其獨立出來,不列入江淮方言。 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共7個。
G. 南通 一名的由來
南通,南邊的通州,南來北往,通江達海。
H. 南通是怎樣得名的
南通,因漲沙沖積成洲,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後為與北京通縣相區別始稱南通。是江蘇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I. 誰知道南通濠河名稱的由來嗎
南通濠河在古時候稱為「濠」,就是護城河的意思。到了近現代,人們就以「濠河」來稱呼南通的護城河。
這里有濠河歷史的完整介紹:http://www.nxalt.unpfc.com/ntds/show.php?id=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