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溫州這個地名的由來,為什麼叫溫州,由什麼歷史故事嗎,
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溫州,簡稱溫或甌,浙江省地級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城市,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唐高宗上元二年,處州析置溫州,這是溫州得名的開始。據《浙江通志》引《圖經》。
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意思是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1)溫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溫州市位於中亞熱帶南緣,原始植被是典型闊葉林,組成樹種以殼斗科的栲、甜櫧、水青岡、桑科的二種榕樹、樟科的香樟、山胡椒、潤楠、以及多種冬青為主。
因受人類活動影響較深,原生林已少見,多為殘存的次生林。如泰順的烏岩嶺、天關山、上佛蛘、羅陽。
文成的石蛘、葉勝、金朱、山華,瑞安的奇雲、紅雙,平陽的懷溪、滿田,蒼南的莒溪,永嘉的四海山等處尚可見成片的次生林分布。
溫州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8種,有資源儲量的固體礦產18種,礦產地32處,其中有基礎儲量的礦產11種。
分別為鉬、鉛、鋅、銀、葉蠟石、明礬石、伊利石、高嶺土、硫鐵礦、石英閃長岩、鉀鈉長石等。礦產資源總的特點是以非金屬礦產佔主導地位,其中明礬石、葉蠟石礦藏量巨大,素有世界礬都、世界蠟都之稱。
2. 「溫州"的來源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溫州這個名字的來源
公元323年,東晉明帝設永嘉郡,「永嘉」兩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置永嘉郡的同時,郭璞選城址建城,稱「斗城」。相傳建城時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又稱「白鹿城」,簡稱鹿城.唐上元元年(759元)置溫州。據《浙江通志》引《圖經》:「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取雖隆冬季節仍很溫暖,故名溫州。1949年設市。
這個是近代的了 根據溫州話諧音的溫州英語名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唐時始稱溫州,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3. 溫州的歷史由來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
都地。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
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
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 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
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
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
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
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
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
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
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4. 溫州以前古代叫什麼名字轉誰知道
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初名正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 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先秦時期
約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溫州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餘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戰國時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漢至清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劃天下為36郡,溫州屬閩中郡。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西猶兼處州地,戶不滿萬。縣始於甌江北岸。是為溫州建縣之始。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治所設於永寧,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建郡城於甌江南岸,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後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並,稱永嘉縣,屬處州。後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於括蒼(今麗水市)。 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於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四縣。 724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 758年(唐肅宗乾無無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是年,以李胥為監鹽官。
民國時期
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翌年7月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 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共和國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5. 溫州鹿城得名由來
我們知道東晉著名學者郭璞在郭公山上選址始建溫州城時,有一隻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這是一種吉祥的徵兆,這就是我們鹿城得名的由來.
相傳很早的時候,人們剛剛搬到這片土地來,大家都在忙著蓋房子。可很奇怪,房子總壘不起來,壘到一半的時候就會倒塌。人們試了很多的方法,都不管用。後來,一個長者說:我們去祈求神明吧!於是人們准備了很多祭品去祈求神明,相繼跪拜。神明感動了,說:三天後,會有隻神鹿經過,到時災難自然化解。人們聽後很高興,開心地回家了。三天後,真的有隻五彩神鹿口街鮮花,一片祥雲跟隨,奔跑著繞城而過。正如神明所指示,這個地方的災難過去了,人們蓋起了許多房子,開心長久地生活了下去。
6. 溫州的地名是從而來的
古城溫州與我國南方各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保存了唐宋時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在古代,每一條街坊里弄建成之後,此處的主人就自發地給它起個名字,以作標志。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巷弄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探訪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巷弄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根據初步調查,明清之際,街道起名之後,只是口耳相傳,約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國二十年後,溫州才開始用文字將街道名稱製成標牌,掛在街口要沖,以便行人查詢。 溫州的地名,具體標出了它在溫州城內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溫州城的交通脈絡,而且還記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濃郁的文化生活氣息,體現著人們的思想和期望。它猶如一座民俗風情博物館,通過這個窗口,能夠看到當年溫州人的生活狀況,顯示著它的社會烙印。 溫州古城的許多條街巷,其名稱的由來除與古跡、典故、人物有關之外,還有很多與地形、特產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留意這些古樸、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確饒有風趣。至於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軼事、風物傳說的地名就更是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還有一些因諧音和雅化而變化多端的地名,它們深藏的內涵往往變成了一些「地名之謎」,這就更會引發人們考究的興趣了。 地名,應該是比較穩定的,一旦確定下來,最好保持長期不變。如果輕易改名,會給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造成障礙。但是,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地名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頻繁,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自然環境的變遷而演變。因此,凡是通俗、好記、容易口傳的名稱都保留下來,並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奧、別扭的地名,則叫不響,也不容易被群眾接受,最後只能更改。例如有些巷弄名稱,本來取得比較粗俗,後來一點點逐漸改文雅了,如「鬼神壇」改成了「舉人坦」等。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聽的字,屬諧音轉換,而且叫起來與原音又差不多,人們都樂意接受,因而就能流傳開來。但如果未經廣大群眾認可,強加給人們,就不會叫響。如文化大革命時把一些帶有明顯標語口號式的字眼強安在巷弄名稱上,像把「信河街」改名「興無街」,結果只叫了一時,很快就消逝了。同樣,幾年前,某市府領導東施效顰,硬是把新建的「信河廣場」起名為「星河廣場」,老百姓不答應,也一樣最終得改過來,這就說明地名並不是隨隨便便能改的。 也有些地名,其歷史沿革的關系意義實際上雖已失去,如「蒲鞋市」已不再賣蒲鞋而變成了居民小區、「瓦市巷」也已成了菜場,但其舊名稱卻一直還這么叫著,究原因,就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古城溫州,街巷縱橫,格局整齊,里坊暢通。但在解放以前,巷弄狹窄、街路不平、車馬難行、商肆凋零。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溫州城區比解放初擴大了好幾倍,環境也變得整潔幽美了。溫州不僅新建起許許多多高樓大廈、居民小區,同時也在進行著改造舊街小巷的建設。許多街巷名稱雖依然如故,但早已不是舊日模樣了。現在的溫州,已變得街巷開闊、四通八達、綠樹成蔭、市井繁榮。 為了保護古城風貌,維護傳統特色,溫州城區還劃定了幾塊歷史文化保護區,從而使唐宋以來形成的老溫州街巷裡弄顯得既古老又年輕,古城風貌與現代風姿在這里映成趣,相得益彰,古城溫州變得更加絢麗多姿。 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人類為了便於識別其賴以生存、生活的物質基礎--土地,在某一地方,便給這個地方取個名字,這便是地名。地名是地理實體的標志,具體地說,就是山、河、江、海、城鎮、鄉村和道路、街巷等的名稱。地名的由來,也同語言一樣,都是人類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共同約定下來的一種語言代號。 方言與地名具有極其密切的關系,這裡面更有其地理的、歷史的、民族的特定關系。方言是在某一區域內,因地理、歷史、民族等方面原因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性的共同語。溫州方言屬吳語系統,因而其語音、詞彙、語法等與普通話有很大差異;但同屬於吳方言,溫州話與蘇州、上海、杭州、紹興、寧波等地的北吳語也有不少差異,因此,溫州話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方言。溫州話中既保留了很多古語古音,也含有許多當地的土話土音。現將溫州地名中幾個較典型的方言用字試述如下: 垟,音yáng,《集韻》:余章切。系吳方言俗字,指寬廣、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如溫州話:"山下該爿垟還大甚。"甬劇《姑娘心裡不平解》:"太陽高高照四方,姑娘送飯下田垟。"特別是浙南一帶,常用"垟"作地名,如樂清有翁垟、永嘉有上路垟、平陽有吳家垟、文成有石垟、市郊有五鳳垟、鹿城有垟兒路、隔岸垟巷等。 要注意,在國標字元集中沒有收"垟"字,所以一般電腦中找不到"垟"字,正因為在國標字型檔中沒有該字,所以用五筆字型打不出這個字,只好拼字或造字,這給溫州人帶來了不少麻煩。幸好在大字型檔中收有"垟"字,因此,在windows中採用拼音、沈碼或區位輸入法都可以輸入"垟"字。其交換碼為579f,內碼為8894,98王碼為fuhk,沈碼為ytyo。 浹,音jiā,《廣韻》:"洽也,通也,徹也。子協切。"《辭海》:濕透。《漢語大字典》作遍及解。如汗流浹背。但溫州人稱小河汊為"河浹",或兒化為"河浹兒"。浹指河道支流中的小河汊。溫州各縣帶"浹"的地名頗多,如龍泉浹。這個"浹"應該是方音借字。 坦,音tǎn,《廣韻》:他但切。寬廣義。《辭海》:平而寬廣,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世說新語?言語》:"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論語?述而》:"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亦作顯明、坦露義。杜甫《江亭》:"坦腹江亭卧,長吟野望時。" 溫州方言將"坦"讀如"毯",表示敞開,吐露。如"逮你個意見坦一坦","吃飯武松打虎,做事干李逵坦苦。"溫州方言又將"坦"讀如"但",指空曠的平地,如空坦、草坦、曬谷坦等,溫州話:"一大爿屋宕燒爻只剩個坦。"有些地方原是一片空坦,後逐漸成為住宅區,故仍以"坦"命名,如鹿城區的華里坦、舉人坦等。 要注意,"坦"與"壇"字音不同,義亦不同。"壇"溫州方言讀如"談",是指祀壇,講壇,如神農壇、社壇等,有人將"坦"與"壇"混同起來,如將鹿城區的海壇山寫為海坦山,將社壇巷寫成石坦巷,顯然是錯誤的。 嶴,音ào,《漢語大字典》: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為嶴,也作嶴。如永嘉有霓嶴,奉化有松嶴,鹿城仰義鄉有河嶴,雙嶼鎮有上嶴等。《辭海》解作山深奧處。不妥。 寮,音liáo,會意兼形聲字,從宀從尞(liào)尞亦聲。尞本為火氣上升義,合宀旁表示屋內能透光之處。其本義為窗。引申作多人同居一室的小屋義。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於大型宮室中燃火之形,表示多人飲食起居於其中。"如"寮房、茶寮酒肆、茅寮、竹寮"等。 "寮"在近代指小屋,陸游《貧居》詩:"屋窄似僧寮。""僧寮"是和尚住的小屋。近代白話還有"茶寮",是小茶館,大概不住人。溫州話中仍保存"寮"字,指稻草和木結構的茅屋,貧窮人家常搭寮居住。溫州人常有"和尚寮、師姑娘寮"等說法。也有以"寮"作地名的,如城區的"施水寮"等。值得注意的是,帶"寮"的地名都集中在海濱一帶,這種"寮"比較簡陋,但十分寬敞,既可住人,又可在裡面勞作,大概跟夏威夷玻利尼亞文化村展出的南太平洋群島原始土著的草木結構的茅屋相似。
7. 溫州原名鹿城,相傳古時曾有一白鹿銜花經過此地,所以得名。
我們知道東晉著名學者郭璞在郭公山上選址始建溫州城時,有一隻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這是一種吉祥的徵兆,這就是我們鹿城得名的由來.
相傳很早的時候,人們剛剛搬到這片土地來,大家都在忙著蓋房子。可很奇怪,房子總壘不起來,壘到一半的時候就會倒塌。人們試了很多的方法,都不管用。後來,一個長者說:我們去祈求神明吧!於是人們准備了很多祭品去祈求神明,相繼跪拜。神明感動了,說:三天後,會有隻神鹿經過,到時災難自然化解。人們聽後很高興,開心地回家了。三天後,真的有隻五彩神鹿口街鮮花,一片祥雲跟隨,奔跑著繞城而過。正如神明所指示,這個地方的災難過去了,人們蓋起了許多房子,開心長久地生活了下去。
8. 溫州為什麼叫溫州,歷史上叫什麼
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歷史上甌、東甌、鹿城、斗城、白鹿城。
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公元323年建郡,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一周,故名鹿城。
唐朝時(公元675年)始稱溫州,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建城歷史。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享譽全國。
(8)溫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文化
地方語言
溫州本地方言以甌語最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溫州各地的溫州話。溫州話是吳語的一種,屬於吳語甌江片,是南吳語的代表。民間一般公認溫州鹿城區通行方言為溫州話。溫州方言除甌語外,還有閩語、蠻話、蠻講、畲客話、金鄉話、大荊話和羅陽話等。
非遺
溫州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甌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遠流長,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造型藝術、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習俗等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自2005年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開始以來,通過溫州市性普查,共確定非遺線索55萬余條,有價值項目27000餘個。在此基礎上成功申報和公布樂清黃楊木雕、細紋刻紙、溫州鼓詞、泰順的葯發木偶、永嘉崑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17項,省級78項,市級2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國家級6人,省級64人。
9. 溫州是怎樣得名的
溫州古為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勞作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朝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有稱溫州為「東甌」。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故名溫州。
東晉南朝時期,中原名門土族、達官貴人,紛至沓來,中原文化、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促進溫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博學多才的郭璞在這里構建城池,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稱「白鹿城」,白鹿銜花就成了溫州的象徵。
書聖王羲之在此臨池揮毫;「永嘉太守」謝靈運因溫州秀麗山水而成為山水詩鼻祖;著名文學家孫綽、丘池,史學家裴松之等先後擔任永嘉郡守,文風漸盛。兩宋時期,文人學士、富商巨賈及大批能工巧匠會集溫州,明清以後,溫州文風鼎盛,被稱為「東南鄒魯」。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提出功利學說。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南戲」戲劇形式。科技方面,宋代溫州知州韓彥直著《永嘉桔錄》,為世界第一部柑桔專著;南宋熙佑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影響惠及後世。兩宋期間,溫州文科進士達一千兩百多名,武進士三百多名。元明清各代也有不少優秀傑出人才。劉基被譽為明代「國師」,開國元勛;晚清的孫詒讓在經學、文學、訓詁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被稱為「一代學術大師」;當代文化教育人物更是群星燦爛,考古家夏鼐,一代詞宗夏承燾,數學巨子蘇步青、谷超豪等各領風騷,久負盛名。
溫州人歷來以心靈手巧、敢於創新、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素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現代溫州不僅是「華僑之鄉」、「數學家之鄉」、「南戲之鄉」、「游泳之鄉」,更以「溫州模式」而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