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重慶地名的由來
關於重慶北部新區四鎮地名的由來
人和:清道光年間更名瓦店子場為人和場,取人以和為貴之意。
大竹林:由於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禮嘉: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里,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
鴛鴦:在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並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幹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梁,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節)
重慶城地名最「喜劇」
作者:陳仁德
說聊齋,話聊齋,重慶的地名有點怪;蝦子 、癩子壩,這樣的地名惹笑話;螞蝗石、麻風河,叫我說都不好說;不好說,也要說,說來大家樂一樂。
沙區篇
「犀牛」還在「屙屎」呀?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上月某天,本城一家媒體登出了一則停電通知,上面赫然寫著:「停電范圍包括沙坪壩區的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天啦,「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是什麼地名啊!不少讀者看到報紙後都很氣憤,他們不相信自己身邊這座美麗的城市竟有如此醜陋不堪的地名。一些讀者就此提出了質疑和抗議。後來有關人士到區政府查詢,區政府的人也搞不清楚,問到街道上才搞清楚了,你猜啷個回事?沙坪壩區還真有「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兩個地名。這下大家更氣憤了,直轄多年了,重慶一直在大步走向文明與進步,這樣的地名豈不損壞了重慶的形象?
江北篇
「蝦子土扁」太「蝦子」
接下來的故事是:今年秋天的一天,江北區政府邀請了一批知名的文化人開會,開會的議題不是別的,是討論如何為一個地名更名。大家都知道,江北區政府將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去重起爐灶,堂堂區政府所在的地方當然要很氣派,可惜那個地方卻有一個十分難聽的名字,叫蝦子 。眾所周知,蝦子在巴渝方言里是貶義的,一般是指那些卑微委瑣的人,誰也不願當蝦子。如今區政府要建在那裡,在有些人看來,就有幾分尷尬了。
蝦子 是怎麼得名的呢?那是因為那裡的一條小溪里有一塊石頭形似蝦子的緣故。好傢伙,後來高速公路修建到那裡時,便在路邊高高地樹起了一個標志性的字牌,上面大書「蝦子扁」三個字,過往車輛老遠就能看見,這下蝦子 便聲名遠揚了。
且說江北區政府的會開了半天,與會者都一致認為蝦子 實在是有損形象,但終於也沒有確定出更好的名字來替代,所以,直到今天,你從那裡經過,蝦子 三字依然高高地聳立在那裡。
惡俗篇
「癩子」「麻風」要醫治
兩個故事講完了,但是重慶的惡俗地名遠不止這些喲,類似的地名還真不少。隨便說幾個吧:螞蝗石、黃泥塝、癩子壩、麻風河、歪嘴子,簡直嚇人一大跳,聽到都惡心,誰能相信這竟是一個正在向國際大都市邁進的城市裡的名字?我們當然知道,每個地名後面都有自己的來歷,比如螞蝗石,一定是那個地方曾經螞蝗猖獗;黃泥塝一定是相當於黃土高坡的那種,但是我們無論怎麼也從中感覺不到文化,感覺不到時代進步的影子。
今年6月,地名的問題引起了市人大的注意,他們組成執法檢查組分赴主城九區展開了一場「地毯式搜索」,要將這些惡俗的地名一網打盡,這總算讓大家鬆了一口氣。可是,那些惡俗的地名什麼時候才會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呢?
宗族篇
「百家爭鳴」好鬧熱
農耕文化在地名上的另一反映是宗族色彩特別突出,好像老重慶全是被不同的宗族分割了一般,一個宗族劃出一個地盤,然後就以自己的姓氏為那塊地方命名,這家那家,應接不暇,整個感覺就是活脫脫的一個「百家爭鳴」。不信你看:王家沱、唐家沱、郭家沱、李家沱,一家佔住一沱。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一家佔住一坪。謝家灣、肖家灣,一家佔住一灣。
假如你從兩路口趕車去楊家坪,要從好幾家門前過呢。車開出去一會就到了王家坡,接下來是肖家灣,剛走出肖家灣,售票員已經在喊馬家堡了,還沒有來得及喘氣,袁家崗又到了,最後還要經過謝家灣,才最終勝利到達楊家坪。趕一次車好像一次宗族的巡禮,這不是折磨人嗎?
大概在農耕時代人們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自耕自食,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久而久之就各自為陣村自為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格局。你看看,重慶哪裡不是「自成一家」:周家壩、劉家壩、冉家壩、童家溪、詹家溪、董家溪、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童家橋、楊公橋、陳家橋、馬家岩、曾家岩、黃家埡口———唉,累了。
聯想篇
五寸路不止「五寸」
如果說重慶老地名的特點是農業文化痕跡明顯的話,那麼,重慶現代的地名的特點簡直就是沒有文化。一條街的命名簡單到極點,把起止兩地各取一字連在一起就是一個街名,於是就有了石橋鋪到小龍坎的石小路,從五里店到黃花園的五黃路等等(舉也舉不完啊)。
這樣一來,毛病就出來了。
有一條路叫五寸路,只有五寸長的路?
有一條路叫彈雞路,專門彈雞的路?
有一條線路叫較新線,比較新的線路,還不算舊哦?
如果是初到重慶的人,任憑他有超人的想像力,恐怕絞盡腦汁也猜不到這些地名是怎麼回事?當然,只要稍稍指點一下就可以茅塞頓開,五寸路是五里店到寸灘,彈雞路是彈子石至雞冠石,較新線是較場口到新山村。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也就失望了,怎麼就想不出一個稍微有點文化的名字來,重慶真的沒有文化嗎?
想到這里,就有些氣短了。
農耕篇
重慶還在「灣」「壩」頭?
重慶老地名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農耕文化的痕跡十分明顯。
請看看下面的地名吧:
大田灣、學田灣、菜園壩、冬筍壩、苦竹壩、茄子溪、李子壩、枇杷山,這些地名無一個不是與農耕有關的。地名作為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淀,反映出那些地方的歷史特點,讓人藉以了解歷史的演變,只要看到這些地名就會立即知道,哦,原來這里是農田,原來這里是種茄子的。
但是今日的重慶畢竟不是大鄉場,而是一個世界知名的大都市。
當你站在火車站的廣場上仰望高高的候車大樓,環顧車水馬龍凌空飛架的高架橋,感受現代城市文明的強烈氣息時,忽然有人大喊「菜園壩」,你頓時就會覺得「菜園壩」這個名字與眼前的景物是多麼的不協調,即使你有十分的興致,也會一下興味索然。當你在大田灣體育場觀看激動人心的球賽或者異彩紛呈的明星演出,尖叫聲吶喊聲響成一片,你感到全身像燃燒一樣的痛快時,如果你不幸產生聯想:這里是一灣好大好大的水田喲,那麼眼前那些閃爍的明星可能就會幻化為正在田裡栽秧的農民了,要不怎麼叫大田灣呢?
不是大家都說要與時俱進嗎?那麼這些從遙遠的農耕時代走來的與時代不相適應的地名是否也該與時俱進了?我們還要把它們帶到未來的什麼時代去呢?
鬧劇篇
「文革」重慶滿地「紅」
說地名說到這里,又想起了重慶地名史上的一次大鬧劇。
那是1966年夏天,文革的高潮正一浪高過一浪,所有東西貼上了革命的標簽,地名也不例外。這樣一來,重慶朝天門港口便成了「紅港」,與之相配套的「紅港系列」有紅港路(原陝西路)、紅港支路(原曹家巷)、紅港前街(原余家巷)、紅港中街(原白鶴亭街)、紅港後街(原豐碑街)等等。
紅字成為最革命的名字,於是鵝嶺成了紅嶺,孟園成了紅園,菜園壩成了紅岸。此外,紅旗路、紅衛路、紅星路、紅光路、永紅巷、捍紅路、紅鋒坡等等,差不多把能用的都用完了。
紅字不夠用了,就接下來用東風、曙光、向陽、革命、前進、解放、長征、勇敢、立新、抗美、援朝、五一、八一、延安、井崗山、大慶、大寨、南泥灣等名字,總之越革命越好。
以上種種街名,後來被人戲稱為「造反街名」。文革後撥亂反正,大都改回了原名,算是給歷史開了個玩笑。
⑵ 重慶名字的來源
雙喜,重慶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 濮、苴、奴、賓、共、(rang)、(dan)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相傳夏禹王分華夏為九州,梁州所屬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郭沫若先生對此有詩贊曰:「巴蜀由來古,殷周已見傳」。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因渝人趙諗叛誅事,朝廷慮「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涪都」。連同遠古巴國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國建都,重慶在歷史上就有三次成為國都。
⑶ 重慶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迄今已有800餘年。
重慶,簡稱「渝」。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3)重慶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⑷ 重慶這個名字怎麼來的
大約公元前十二世紀前後,巴族的一支為了躲避商朝統治者的壓迫,向西遷徙,經酆都涪陵,最後來到重慶。他們看見長江、嘉陵江交匯處——江州(今重慶的市中區)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交通又便利,於是以此為自己的活動中心。
在西周時期,以江州為首都成立了一個以巴族為主體的奴隸制國家——巴國。巴國最強盛的時候,北到陝西漢中,西到宜賓,東到巫峽,南至貴州北部。
隋朝初年因嘉陵江古時曾叫渝水,重慶改稱渝州。
宋徽宗因為渝州平息了趙 「謀反」事件,改渝州為恭州。
1198年,南宋孝宗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趙敦封在恭州為恭王,同年又繼孝宗位當上皇帝,共有兩重喜慶,他下令改恭州為重慶府。「重慶」一詞沿用到今。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長江、嘉陵江蜿蜒其間。今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將萬縣、黔江、涪陵兩市一地所轄行政區域劃入重慶市,設立重慶直轄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
重慶從周初巴國定都江州到現在已有3000年歷史。如果從禹娶塗山的傳說算起,更在4000年以上。但「重慶」作為地名出現在史籍上卻比較晚,已發現的記載「重慶」這一地名的正史文獻時間,最早的是《宋史》「光宗本紀」和「地理志」。關於重慶地名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即位前的封地。宋制:在即位後均升為府等)而名。重慶在北宋時為恭州,南宋光宗繼位前,於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被封於此,是年又受禪為帝,於是取雙重慶賀之意,改恭州為重慶府,是為「重慶」得名之始。二是合取兩地的地名為
名,因重慶位於紹慶與順慶之間,即取雙「慶」之意為府名。至於重慶簡稱「渝」,則因重慶曾三度為渝州州治(隋開皇元年至隋大業三年,唐武德元年至唐天寶元年,唐乾元元年至宋崇寧元年)而得名。
在殷周時期,重慶屬以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直到戰國時期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大將張儀滅了巴國,重慶地區才統一到秦國版圖之中。秦中央政府在原巴地設置巴郡。漢承秦制,西漢王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在全國設置了監察地方的13個「刺史部」。這13部雖系監察區域,但卻成為後世地方政區州、郡、縣三級制的濫觴。重慶地區屬益州刺史部。
隋統一全國以後,實行郡縣二級制,在今重慶地區共設7郡20縣。到唐太宗時又劃分全國為10道,分道監理地方事務,今重慶地區分屬劍南道、山西道和江南道。除「道」這種監察系統之外,全國實行郡(州)縣二級制,重慶地區在唐中期大致設置13州(郡)48縣。宋代在重慶地區的行政區劃事實上基本依照唐制,但在名義上和層次上有不少變化,例如改唐時「道」為「路」,由於「一路之事,無所不包」(《文獻通考·職官考》),故已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域,一改隋以來的州縣二級制為路州縣三級制。
元代地方行政區劃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全國共設置了10行省,重慶地區屬四川行省。在省以下轄路、府、州、縣,廢除宋代軍監制度。今重慶地區共設置2路1錄事司2府9州21縣3長官司1安撫司和2軍民府。明代不稱「行省」,而稱「布政使司」,其下仍設府州縣三級制。今重慶地區屬四川布政使司,分置重慶府、夔州府,下設3州25縣。清代又改布政使司為省,今重慶地區屬四川省,到清末重慶地區共設2府2直隸州1直隸廳及2州1廳24縣。
民國三年在重慶地區設東川道,共轄36縣,其中達縣、宣漢、渠縣、開江、萬源、大竹等縣不在今重慶地區。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政府中央機關西遷重慶,1939年定重慶為中央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今重慶地區直屬於西南軍政委員會(駐重慶市)的川東行署區(駐北碚),包括壁山、萬縣、涪陵、酉陽4專區全部及大竹專區的梁山、墊江2縣,其時重慶仍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雖改重慶為四川省的地級市,但直到1958年重慶還是計劃單列市。1983年國務院再次決定將重慶市列入全國首批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和計劃單列城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並辟為外貿口岸。
⑸ 重慶的來歷
對於「重慶」名稱的由來,現有三種解釋:
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繼位前的封地)而名。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皇帝大位,這是「二慶」,故以雙重喜慶,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
因祖(母)父(親)二人均臨光宗登基慶典而名。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即被命曰「重慶府」
。
是合取比鄰兩地的地名為名。另據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恭州」介乎其間,故曰「重慶」。
拓展資料: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⑹ 重慶名字的由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重慶市,簡稱「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
也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縣級行政區;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3101.79萬,地區生產總值20363.19億元; 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6)重慶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1、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又名「抗戰勝利紀功碑」、「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商業步行街中心地帶,是抗戰勝利的精神象徵,是中國唯一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2、朝天門
重慶朝天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渝中半島的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是重慶以前的十七座古城門之一。南宋時期宋朝定都臨安,即今天的杭州,那時有聖旨傳來是經長江到達朝天門,所以才有了朝天門這個名字。
3、金佛山自然保護區
金佛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重慶市南川區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07°00』107°20』,北緯28°50』9°20』,總面積41850公頃。保護區於1979年經四川省革委會批准建立。
⑺ 重慶地名的來歷
「重慶」地名的來歷:
宋代時,先後屬西川路、峽西路(也叫峽路,治奉節)、夔州路(治奉節)管轄,短暫屬西川路和峽西路,兩宋大部分時間屬於夔州路管轄。
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駐地亦設在重慶。
(7)重慶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重慶的起源: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⑻ 重慶名字的由來!!詳細點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地跨東經105°11'~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千米。
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8)重慶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重慶風景名勝:
1,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
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2,洪崖洞
洪崖洞,原名洪崖門,是古重慶城門之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滄白路,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是兼具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等功能的旅遊區。
以其巴渝傳統建築和民俗風貌特色而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總投資3.85億元興建而成。
⑼ 重慶地名的由來
重慶:名稱的由來
重慶歷史悠久,公元前十一世紀是周代封巴國首府。巴,是武王伐紂後封給姬姓的一個小國。巴就成為此地最早的名稱。秦統一中國後,在此設置巴郡。到漢朝因其城緊靠長江,便改名為江州。在隋代又因其靠近嘉陵江,嘉陵江古稱渝水,故又改稱渝州。重慶稱"渝"即由此而來。
宋朝年間,這里有個地方官名叫趙諗的准備謀反。宋徽宗殺了趙諗,認為渝州含義不好,於是下令改為恭州。意思是想讓這里的人以後都恭恭敬敬地順從趙家的統治。宋光宗繼父位,先封自己為恭王,於1190年當了皇帝。他認為,先封王,後稱帝,是"雙重喜慶",便將他的封地改名為"重慶"。這就是重慶地名由來!
謝謝!!!!
⑽ 重慶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對於「重慶」名稱的由來,現有三種解釋:
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繼位前的封地)而名。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皇帝大位,這是「二慶」,故以雙重喜慶,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
因祖(母)父(親)二人均臨光宗登基慶典而名。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即被命曰「重慶府」
。
是合取比鄰兩地的地名為名。另據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恭州」介乎其間,故曰「重慶」。
拓展資料: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