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平是哪一朝代開始命名的
北平是北京在歷史特殊時期曾經使用的城市名稱。北京最早於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直到1949年9月27日,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目錄
沿革
明清時期
民國時期
首任市長
和平解放
閱兵儀式
編輯本段沿革
北京最早於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稱北平(見《隋唐演義》 當中稱羅藝為靖 北平
邊北平王,即北平王羅藝[羅成父]),後於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北平早於北京近600年。 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 日偽政府於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 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稱北京為北平是准確的。
編輯本段明清時期
據北京檔案史料記載,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攻佔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並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府。 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先建好北平城,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並將北平改為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 清朝時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清兵進關,又在北京定都,於是,金元明清兩代長達800多年之久,全國的政治中心是北京。
編輯本段民國時期
1928年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同時 北平
撤銷京兆地方。1930年6月,設北平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盡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關鍵的優勢,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日本侵略者扶植漢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此成立了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日本已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取得北京,並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16日,由於中國共產黨的爭取,由傅作義率領的國民黨軍隊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並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編輯本段首任市長
1928年3月13日,何其鞏作為第二集團軍總代表率部作戰。6月初,北伐軍佔領北京、天津,統治中國長達16年的北洋軍閥政權覆滅。1928年南北統一後,國民政府遷首都於南京,6月28日,改北京為北平特別市,設北平特別市政府,何其鞏出任第一任市長。後長期擔任中國大學校長。解放戰爭期間參與了策動十一戰區起義工作,同時積極說服傅作義將軍率部起義。北平解放後不久,中國大學因故停辦。
編輯本段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談判,始於1948年11月18日。當時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 北平
役即將開始。北平和平解放正式談判,先後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談判是在1948年12月中旬。當時平津戰役已經打響,北平正在被軍事包圍。傅作義派崔載之為代表同李炳泉(中共地下黨員)一起,帶電台和報務員、譯電員到三河縣平津前線司令部所在地,與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進行了談判。 第二次談判是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當時傅部主力35軍被殲,平津戰役勝負大局已定。傅作義派周北峰、張東蓀到河北薊縣八里庄,同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和劉亞樓進行談判,雙方草簽了《會談紀要》。 第三次談判是1月14日至17日。14日上午人民解放軍向天津守敵發起總攻。當天傅作義派鄧寶珊、周北峰作為全權代表,到通縣西五里橋平津前線司令部,與林彪、聶榮臻、羅榮
B. 北京原本叫北平,北平這個名字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北京原本叫做北平,在我看來京可能就是有遠大繁盛的意思。而北平可能就是在北方的一個地勢很平坦的地方。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又緊密聯系,隨著朝代的更迭,北京和北平兩個在輪流交換著使用。
但是後來陳立夫提議將首都改為南京,將北京的京字改為平字,撤銷北京的首都地位,改為隸屬於河北省的地方。即使被降為了河北省轄市,但是它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的。在七七事變後,日本佔領了北平,它又將北平改為了北京。歷史都是多樣化的,後來北京又被改為了北平。但是到了最後,新中國成立,非常確定將北平定為我國的首都,想著能夠將我國發展得繁榮昌盛,遂將平字改為了京字,北京就這樣誕生了。
C. 北平(北京)一名是怎麼由來的
北平一名是在明朝初期就有了.
1368年8月,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佔了元大都。雖然元順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許多軍隊仍滯留在大都周圍,時時威協著大都,元將領也速就曾兵臨通州。朱元璋當即命令大將常遇春率重兵消滅大都周圍的元軍。1369年6月,常遇春盪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殘余軍隊。戰報送達朝庭,朱元璋便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這也就是北京也稱北平的來歷。
D. 北京的名字由來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
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里,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再圖在那裡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採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其實,歷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佔元朝大都之後,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E. 北平的來源
在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指揮的明軍攻佔大元大蒙古國大都,洪武二年三月,分河南行省山東行省的北平、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灤平八府設置北平行中書省,行中書省意為中書省派出的代表中書省的機構,治北平府,意為北方平定,洪武九年六月改北平行中書省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
F. 北平和北京的由來
北京歷史悠久,它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薊國就在北京地區建立城市,後燕國打敗薊國,後遷都薊,稱為燕都或燕京。秦、漢和三國時期,北京地區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郡、幽州、涿郡。唐朝時期北京稱幽州。安祿山曾經在這里稱帝,建國號為「大燕」。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割據政權,自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遼朝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稱南京析津府。
1153年(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元朝時,北京的正式名稱是大都(蒙古文為Khanbalik,亦稱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奪得皇位後,於1421年(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清朝時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定都南京,1912年遷都北京,自此到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也定都於北京。1927年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北京被改名為北平。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在這里成立了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重新更名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宣告成立。
G. 北京名字的來歷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 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里,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再圖在那裡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採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其實,歷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佔元朝大都之後,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H. 「北京」這個城名的由來,為什麼在解放前又叫過「北平」
北京名稱沿革
世上難找一個城市,像北京這樣曾有這么多名稱。數千年來,北京的名字變化無窮。
3000多年前,在今西南郊永定河渡口附近有個城鎮叫薊城,成為周封燕國都城,薊便是北京最早的名稱。唐時為幽州。契丹人成立了遼,在此建立南方都城,稱為「南京」,後又改為「燕京」,至今人們仍用燕京稱北京。金滅遼,1153年在此正式建都,名叫中都,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政治中心,中都在今廣安門一帶,宮殿豪華,街市整齊。1271年蒙古族統一中國,改中都為大都,蒙古人稱「汗八里克」意為「可汗之城」,這時北京才上升為全國政治中心,大都城以今北海公園為中心,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是北京城區內城的前身。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曾對大都作過引人入勝的描述。明初改為北平,意為平定北方,永樂年間稱北平為北京,1403年定都於此,這是歷史上「北京」名字第一次出現,作為首都應稱京師,明、清時期,一直以京師稱之。民國時期又稱北平,1949年再次改為北京,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http://www.peking-hotels.com/travel/Peking_name_evolution_393.html
北平這個名稱的由來
據北京檔案史料記載,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攻佔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並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府。
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先建好北平城,1427年(明永樂19年),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並將北平改為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清朝時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清兵進關,又在北京定都,於是,明清兩代長達500年之久,全國的政治中心是北京。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陽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國主義者陰謀炸死。同時,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全權接收北京事務。閻錫山進駐北京後,南京政府於15日宣布"統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佔領,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為為北京,並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由此可見,北京最早於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後於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盡管日偽政府於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稱北京為北平是准確的。
http://ke..com/view/65882.htm
I. 北京 名稱的由來
北京名稱是由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北京由於經歷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稱:
1、燕都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
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9)北平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從1153年開始,北京經歷了金、元、明、清幾個朝代,歷時800多年,一直都處於國都的地位。因此,它又得到了各式各樣的別稱,如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所以,綜觀世界各國歷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市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正名、別稱約有60個,可以說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北京地處華北大平原西北端,50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動。
當時的「北京人」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但是沒有留下地名。北京在上古時期叫作幽陵;在夏代稱冀州;在周朝稱為薊;春秋戰國謂燕;秦署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有、伐戊;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陽郡;遼改為幽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稱北京;1421年改稱京師;清代稱北京;1928年又改北京為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恢復北京的稱號。這些名稱僅是比較常見的名稱。除此之外,北京在歷史上還曾叫過宛平、燕山府、聖都、汗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