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洞庭湖名字的由來

洞庭湖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07 12:55:45

⑴ 洞庭湖的由來

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蔥翠常綠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區總面積約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洪水期間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積有3900平方千米,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匯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後在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洞庭湖的名稱的歷來,有許多的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又雲:"定四年楚子涉濉濟江,入於雲中。"《漢陽志》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⑵ 有什麼關於八百里洞庭湖來歷的傳說嗎

叫八百里洞庭,因為洞庭湖有八百里,環繞君山,一望無際,所以叫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迴,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古人描述的「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 「江天暮雪」等,都是現在東洞庭湖的寫照。
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游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游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君山是一座長形的小島,由72座大小山峰組成。君山雖小,名勝古跡、神話故事卻美不勝收。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後人演繹唐人李朝威所寫《柳毅傳》的故事開鑿的。柳毅是個落第書生,路遇一個滿面淚痕的牧羊女。她自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請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給龍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龍宮。柳毅來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龍宮,完成傳書之託。龍女得救後,和柳毅結為夫妻。現存「柳毅井」,在君山龍舌山之尾,建築別致。井口直徑1米,深10餘米,井壁有一手持寶劍的巡海神浮雕,傳為柳毅的引路者。離井5米處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兩側有蝦兵蟹將浮雕,傳為迎柳毅下湖的兵將。

君山上還有一個群山懷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紹興元年鍾相、楊么率農民起義軍安營紮寨之處。當年不堪官府壓迫的貧苦漁民,在此揭竿而起,設水寨,造戰船,出沒於八百里洞庭。現在君山上還留有軍師洞、點將台、萬人鍋等古跡。

此外,洞庭山上還有軒轅台,傳說為黃帝鑄鼎之處;有射蛟台,傳為小後羿在此射蛟;酒香山傳說盛產酒香藤,能釀長壽酒,漢代東方朔曾在此偷飲;朗吟亭則因呂洞賓在此吟詩而得名。

岳陽天下樓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相傳這里在三國時曾是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台。因為岳陽樓前的洞庭湖水面遼闊,風平浪靜,湖岸上恰巧有個山丘,確為練兵、閱兵的好地方。據《三國志》載,魯肅受孫權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今岳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臨湖的西門城牆上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閱軍樓即為岳陽樓的前身。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便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後來改名「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完善結合,其浩盪的氣勢與悠久的歷史內涵,使之成為唐以後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並逐漸形成一種以抒發憂國濟世為主要傳統的特殊的意蘊。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吟詩作賦。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便是這一傳統的始唱者。詩雲:「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先此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表現了貧士失職之悲憤,那麼杜詩則以涵天蓋地之力,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詩聖與國家共命運的拳拳之心。

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岳陽),曾重修岳陽樓,並致書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請他作《岳陽樓記》。然後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范記、蘇書、邵刻,成了岳陽樓的「四絕」。
自宋迄今,已過去900多年,現在的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而蘇書邵刻《岳陽樓記》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的手筆,但這篇名文卻依然光華燭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不僅將岳陽樓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種感觸描寫得淋淳盡致,展現了洞庭湖的壯美與岳陽樓的宏偉,而且進一步將杜甫精神發揚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情懷,成為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寫照。岳陽樓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傳,文以景揚。

今天的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的磚木結構建築,別具一格。進入大大樓,只見四周掛滿了歷代名人的題詠。二樓楹柱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塊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張照書的《岳陽樓記》赫然醒目,啟迪著遊人的沉思。主樓兩側還有兩座輔亭:一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傳因在明末維修岳陽樓時,於地下掘得一塊有梅紋的石板而得名。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岳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

⑶ 洞庭湖 為什麼叫"洞庭"由來是什麼

由來: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岳陽樓下的洞庭湖是遠古時代雲夢澤的遺跡,它的湖面十分寬廣,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說。雖然現在它的面積比以前已經小了一倍,但它仍是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泊。

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洞庭湖由東、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個較大的湖泊組成,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濱湖風光秀麗。

(3)洞庭湖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發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堆積階地。

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洞庭湖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體呈近似「U」字形。

⑷ 洞庭湖的來歷和相關傳說

君山,一望無際,所以叫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迴,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古人描述的「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 「江天暮雪」等,都是現在東洞庭湖的寫照。
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游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游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君山是一座長形的小島,由72座大小山峰組成。君山雖小,名勝古跡、神話故事卻美不勝收。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後人演繹唐人李朝威所寫《柳毅傳》的故事開鑿的。柳毅是個落第書生,路遇一個滿面淚痕的牧羊女。她自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請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給龍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龍宮。柳毅來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龍宮,完成傳書之託。龍女得救後,和柳毅結為夫妻。現存「柳毅井」,在君山龍舌山之尾,建築別致。井口直徑1米,深10餘米,井壁有一手持寶劍的巡海神浮雕,傳為柳毅的引路者。離井5米處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兩側有蝦兵蟹將浮雕,傳為迎柳毅下湖的兵將。

君山上還有一個群山懷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紹興元年鍾相、楊么率農民起義軍安營紮寨之處。當年不堪官府壓迫的貧苦漁民,在此揭竿而起,設水寨,造戰船,出沒於八百里洞庭。現在君山上還留有軍師洞、點將台、萬人鍋等古跡。

此外,洞庭山上還有軒轅台,傳說為黃帝鑄鼎之處;有射蛟台,傳為小後羿在此射蛟;酒香山傳說盛產酒香藤,能釀長壽酒,漢代東方朔曾在此偷飲;朗吟亭則因呂洞賓在此吟詩而得名。

⑸ 誰能告訴我洞庭湖的簡介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迴,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古人描述的「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 「江天暮雪」等,都是現在東洞庭湖的寫照。

歷代文人墨客都對美麗的洞庭湖作過熱情的吟詠。北宋著名政治
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從岳陽樓的視角(居高臨下)對洞庭湖變化多端的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至,膾炙人口。洞庭湖的氣勢雄偉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麗。即使是在陰晦沉霞的天氣,也給人別致、譎秘的感覺,激起人們的游興。碧波萬頃的洞庭湖不愧為「天下第一水」。泛舟湖間,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濱湖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楊么寨、鐵經幢、屈子祠、躍龍塔、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跡。在西洞庭湖與長江的接界處——城陵磯,有一塊名為三江口的地方。從此處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北去,長江滾滾東逝,水鳥翱翔,百舸爭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偉壯觀。劉海戲金蟾、東方朔盜飲仙酒、舜帝二妃萬里尋夫的民間傳說正是源於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游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游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跡二妃墓、湘妃廟、柳毅井、飛來鍾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 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這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物產極為豐富。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財魚等珍貴的河鮮,還有君山名茶、羅漢竹、方竹、實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類產品,種類亦很繁多。

---------------------
洞庭湖

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蔥翠常綠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區總面積約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洪水期間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積有3900平方千米,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匯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後在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洞庭湖的名稱的歷來,有許多的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 春秋昭元年,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又雲:"定四年楚子涉濉濟江,入於雲中。"《漢陽志》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 "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洞庭湖碧水共天,滄溟空闊,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對它的記載和描繪無盡其數。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他的詩歌中,反復吟詠過美麗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湘君》、《湘夫人》詩篇中,屈原根據民間傳說,把洞庭湖描繪成神仙出沒之所一:一對美貌的戀愛之神,乘著輕快如飛的桂舟,吹著娓娓動聽的排簫,游弋在秋風裊裊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帶特產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貝、桂樹、木蘭、辛夷、薜荔,構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宮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來。

洞庭湖不僅風光佳絕,而且素稱魚米之鄉,濱湖盛產稻穀,湖中盛產魚蝦,自古為我國淡水魚著名產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洞庭魚》一詩:"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後蠅。"可見魚之多。如今湖裡盛產鯉、鯽、鱅、鰱、鯿、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產,還生長著珍稀的白鰭豚。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洞庭銀魚,歷史上即頗負盛名。據清代《巴陵縣志》載:"銀魚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見黑點者佳,以火焙之,勝日干者。他處出面條魚,長二、三寸至四、五寸則賤物矣。一年冬夏產之,夏水熱不如冬美。"據傳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後游江南時,均曾品嘗過銀魚,評價甚高。銀魚嬉遊於清水草灘的緩流之處,它銀白透明,呈圓條狀,無鱗無刺,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豐富,味極鮮美,向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歷代被視為蓮中之珍。每當荷花盛開季節,滿湖荷葉襯托著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泛舟采蓮,成為一大旅遊項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僅風景佳麗,而且有許多名產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聞名,自唐代即被列為貢茶。君山銀針茶在茶樹剛冒出一個芽頭時採摘,經十幾道工序製成。它內呈橙黃色,外裹一層白毫,故得一雅號--金鑲玉。沖泡後,開始茶葉全部沖向上面,繼而徐徐下沉,最後全部堅立杯底,堆綠疊翠,宛如刀槍林立,酷似嫩筍出土,確為"茶中奇觀"。入口清香沁人,齒頰留芳。

對於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總結,清代《洞庭湖志》所載"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雲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觀賞到。

君山傳說

從岳陽樓向外望去,那露出在湖面上的小島,就是洞庭湖上有名的君山。君山又名湘山或洞庭山,與岳陽樓僅一水之隔。唐代詩人劉禹錫把「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的洞庭湖,比喻作一個白色的銀盤,而把俊秀的君山比喻為銀盤中的一枚青螺。「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從岳陽樓上看去,這個比喻十分傳神。

君山是一座長形的小島,由72座大小山峰組成。君山雖小,名勝古跡、神話故事卻美不勝收。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後人演繹唐人李朝威所寫《柳毅傳》的故事開鑿的。柳毅是個落第書生,路遇一個滿面淚痕的牧羊女。她自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請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給龍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龍宮。柳毅來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龍宮,完成傳書之託。龍女得救後,和柳毅結為夫妻。現存「柳毅井」,在君山龍舌山之尾,建築別致。井口直徑1米,深10餘米,井壁有一手持寶劍的巡海神浮雕,傳為柳毅的引路者。離井5米處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兩側有蝦兵蟹將浮雕,傳為迎柳毅下湖的兵將。

君山上還有一個群山懷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紹興元年鍾相、楊么率農民起義軍安營紮寨之處。當年不堪官府壓迫的貧苦漁民,在此揭竿而起,設水寨,造戰船,出沒於八百里洞庭。現在君山上還留有軍師洞、點將台、萬人鍋等古跡。

此外,洞庭山上還有軒轅台,傳說為黃帝鑄鼎之處;有射蛟台,傳為小後羿在此射蛟;酒香山傳說盛產酒香藤,能釀長壽酒,漢代東方朔曾在此偷飲;朗吟亭則因呂洞賓在此吟詩而得名。

岳陽天下樓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相傳這里在三國時曾是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台。因為岳陽樓前的洞庭湖水面遼闊,風平浪靜,湖岸上恰巧有個山丘,確為練兵、閱兵的好地方。據《三國志》載,魯肅受孫權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今岳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臨湖的西門城牆上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閱軍樓即為岳陽樓的前身。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便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後來改名「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完善結合,其浩盪的氣勢與悠久的歷史內涵,使之成為唐以後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並逐漸形成一種以抒發憂國濟世為主要傳統的特殊的意蘊。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吟詩作賦。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便是這一傳統的始唱者。詩雲:「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先此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表現了貧士失職之悲憤,那麼杜詩則以涵天蓋地之力,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詩聖與國家共命運的拳拳之心。

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岳陽),曾重修岳陽樓,並致書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請他作《岳陽樓記》。然後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范記、蘇書、邵刻,成了岳陽樓的「四絕」。
自宋迄今,已過去900多年,現在的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而蘇書邵刻《岳陽樓記》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的手筆,但這篇名文卻依然光華燭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不僅將岳陽樓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種感觸描寫得淋淳盡致,展現了洞庭湖的壯美與岳陽樓的宏偉,而且進一步將杜甫精神發揚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情懷,成為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寫照。岳陽樓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傳,文以景揚。

今天的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的磚木結構建築,別具一格。進入大大樓,只見四周掛滿了歷代名人的題詠。二樓楹柱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塊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張照書的《岳陽樓記》赫然醒目,啟迪著遊人的沉思。主樓兩側還有兩座輔亭:一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傳因在明末維修岳陽樓時,於地下掘得一塊有梅紋的石板而得名。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岳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

⑹ 洞庭湖的由來是啥洞庭湖的由來是啥

洞庭湖的名稱的歷來,有許多的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又雲:"定四年楚子涉濉濟江,入於雲中。"《漢陽志》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⑺ 洞庭湖簡介

洞庭湖位於中國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三大湖,僅次於青海湖、鄱陽湖,也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因湖面縮減,現次於鄱陽湖和太湖居於第三),面積3,968平方千米(1998年),原為古雲夢大澤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與長江相連,通過松滋、太平、藕池,調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納長江洪水,湖水由東面的城陵磯附近注入長江,為長江最重要的調蓄湖泊,由於泥沙淤塞、圍墾造田,洞庭湖現已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幾部分。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區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於北緯28□30′~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萬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公里。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來隨著湖面縮減已退為第三大湖)。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4口(1958年堵塞調弦口)引江水來匯,南和西面有湘江、資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經城陵磯排入長江。通常年分4口與4水入湖洪峰彼此錯開。因而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調節作用,減輕了長江中游的洪水壓力。若出現「江湖並漲」,就易泛濫成災。由於4水和4口攜帶大量泥沙,每年約有1.28億噸泥沙淤積湖底。1825年時湖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890年為5,400平方公里,1932年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減為3,141平方公里。現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計,湖水面積為2,820平方公里。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為許多大小湖泊。水位變幅達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稱。1952年興建荊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墾殖區,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區,並整修了湖區堤垸水道,減輕了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洞庭湖湖濱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盛產稻米、棉花。湖內水產豐富,航運便利。

洞庭湖景點

君山

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於山頂」。這浪漫神話傳說,不足為信。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洞庭湖景色(9張)

君山,古稱湘山、洞庭山山、因堯女湘君所游處而得名,面積0.96平方公里,位於岳陽市西南12公里的東洞庭湖中,與岳陽樓遙遙相望,是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君山素以「集奇撮勝」之地著稱。這里,湖光因山色生勝,風景與名勝爭妙:奇景異物洞庭秋月、君山銀針、湘妃竹、金龜,和鑄鼎台、秦皇印、酒香亭、柳毅井、飛來鍾等文物古跡,名動天下。

龍涎井

在飛來鍾下面有有一口龍涎井。異說到龍涎井,其由來已久。因為君山地形酷似烏龍卧水,龍涎井前方為龍口,張口向南,兩邊鉗形山嘴,岩壁拱護,為龍的上、下齶,中間的小山為龍舌頭,山勢平舒,形態逼真,此山因此得名。龍舌山下有一口井,相傳這里的井水清澈純凈,四時不涸,是龍舌頭上面一點點滴下的涎水,故稱「龍涎井」。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雅名,對君山的地形作了形神畢現的生動概括。據傳,當年湘妃尋夫至君山,口渴異常。她們對愛情的忠貞感動了洞庭湖中的烏龍。烏龍化著一座小山,張開雙齶,伸出舌頭,讓龍涎滴出,滴在山角下,化成一口古井。湘妃見到古井,飽喝了一頓井中仙甜的龍涎。頓覺精神振著。後來,湘妃投湖,烏龍悲傷過度,化為一座小山,如今,龍涎井就座落在這座山下。

柳毅井

柳毅井,亦稱桔井。它位於君山龍口內的龍舌的根部。據《隆慶岳州府志》記載:「巴陵(今岳陽市)則有邕湖井及巴蛇、羅漢、秦皇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旁有古桔一珠,大「五六圍」,枝幹奇古。《縣志》又說:桔井「相傳為柳傳書之處(入龍宮之門)。井入口丈許,有片石作底,鑿數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測。」過去,崇聖祠有個老和尚作過試驗,用半斤絲線,一端繫上銅錢吊下井去,絲線放完了,還未探到井底。在唐代,因井旁有一棵大桔樹,故此井又名「桔井」。井旁的桔樹雖已不復存在,但善良、正直的柳毅永遠在民間傳頌。

編輯本段

歷史變遷

史載,洞庭湖原為古雲夢澤的一部分(春秋時,夢在楚方言中為「湖澤」之意,與漭相通),本為華夏第一大淡水湖。當時的雲夢澤橫亘於湘鄂兩省間,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故司馬相如《子虛賦》有「雲夢者八九百里」之說。後由於長江泥沙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著浩瀚的水面,稱之為洞庭湖。

歷史早期的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質史上雖與江漢平原的雲夢澤同屬於「江漢——洞庭凹陷」,但在歷史時期,它是作為一個獨自的水系而存在和發展的,並不屬於古雲夢澤的范圍。《山海經》:「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莊子·天運》:「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稱洞庭為平野。說明當時湘、沅、澧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與長江交匯,洞庭湖地區還只是一片河網交錯的平原,只是後來環繞君山的所謂「洞府之庭」形成了一個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稱。1957年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楚懷王六年(前323年)制「鄂君啟節」,所述舟節西南水路銘文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資、沅、澧、油」。從舟節銘文水流交匯不及入湖來看,與《山海經》、《莊子》所載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觀也是一致的。

《水經》記載:澧水「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於江」;沅水「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於江」;湘水「又北過下雋縣西,……又北至巴丘山,入於江」;資水「又東與沅水合於湖中,東北入於江也」。說明在君山西南的資、沅二水交匯處,有湖泊的存在。戰國時屈原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當即指此湖。只是由於那時這一夾在沅、資二水之間的湖泊水體很小,尚未為人所注意,因而《尚書》、《周禮》、《爾雅》、《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澤藪之內。

東晉以後洞庭湖的逐漸擴展

東晉、南朝之際,隨著荊江內陸三角洲的擴展和雲夢澤的日趨萎縮,以及荊江江陵河段金堤的興築,強盛的長江來水,向荊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華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帶,進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澤平原,從而形成為一片煙波浩瀚的巨澤。

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擴展的這一巨大變化。他指出湘、資、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並雲「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盛弘之在《荊州記》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繪:「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數百里,日月出沒其中」。青草為洞庭湖的通稱。

歷史時期洞庭湖區一直處於緩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荊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區,很少受到長江泥沙淤積的影響。唐宋時期,洞庭湖水面進一步向西擴展,號稱「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亘七八百里」的記載。唐代詩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詩中描寫:「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可見其湖面的遼闊及氣勢的雄偉。

明、清之際,洞庭湖的面積繼續有所擴展。明嘉靖、隆慶(1522—1572年)年間,張居正為了保護在湖北安陸的「顯陵」以及他自己家鄉江陵的安全,採取「舍南救北」的方針,在荊江北岸築起黃檀長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長江水沙多由荊南排入洞庭湖區,在湖底淤高而來水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斷擴展,逐漸有西洞庭湖與南洞庭湖的形成。於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濫,方八九百里,龍陽(今漢壽)、沅江則西南之一隅耳」。這一洞庭湖向西南擴展的形勢,一直延續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其時洞庭湖「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今常德)、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寰湘陰,凡四府一州九邑,橫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沒其中」。這是洞庭湖的全盛時期。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日趨萎縮中的洞庭湖

清咸豐二年(1852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年),荊江南岸相繼發生藕池及松滋決口,加上原有太平、調弦兩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荊江泥沙大量輸入洞庭湖。這使湖區沉積量遠遠超過湖盆構造下沉量。一百多年來,湖泊正經歷著自然葑淤消亡的過程。而由於泥沙的淤積和盲目的圍墾使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原來位於湖濱的常德、澧縣、安鄉、益陽等城市,現在距湖遠的已有十餘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區面積已縮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來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現已小於鄱陽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80年代以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澤化演變

⑻ 岳陽洞庭湖的由來

由來: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岳陽樓下的洞庭湖是遠古時代雲夢澤的遺跡,它的湖面十分寬廣,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說。雖然現在它的面積比以前已經小了一倍,但它仍是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泊。

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洞庭湖由東、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個較大的湖泊組成,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濱湖風光秀麗。

⑼ 洞庭湖的傳說

龍涎井
在飛來鍾下面有有一口龍涎井。異說到龍涎井,其由來已久。因為君山地形酷似烏龍卧水,龍涎井前方為龍口,張口向南,兩邊鉗形山嘴,岩壁拱護,為龍的上、下齶,中間的小山為龍舌頭,山勢平舒,形態逼真,此山因此得名。龍舌山下有一口井,相傳這里的井水清澈純凈,四時不涸,是龍舌頭上面一點點滴下的涎水,故稱「龍涎井」。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雅名,對君山的地形作了形神畢現的生動概括。據傳,當年湘妃尋夫至君山,口渴異常。她們對愛情的忠貞感動了洞庭湖中的烏龍。烏龍化著一座小山,張開雙齶,伸出舌頭,讓龍涎滴出,滴在山角下,化成一口古井。湘妃見到古井,飽喝了一頓井中仙甜的龍涎。頓覺精神振著。後來,湘妃投湖,烏龍悲傷過度,化為一座小山,如今,龍涎井就座落在這座山下。

柳毅井
亦稱桔井。它位於君山龍口內的龍舌的根部。據《隆慶岳州府志》記載:「巴陵(今岳陽市)則有邕湖井及巴蛇、羅漢、秦皇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旁有古桔一珠,大「五六圍」,枝幹奇古。《縣志》又說:桔井「相傳為柳傳書之處(入龍宮之門)。井入口丈許,有片石作底,鑿數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測。」過去,崇聖祠有個老和尚作過試驗,用半斤絲線,一端繫上銅錢吊下井去,絲線放完了,還未探到井底。在唐代,因井旁有一棵大桔樹,故此井又名「桔井」。井旁的桔樹雖已不復存在,但善良、正直的柳毅永遠在民間傳頌。

閱讀全文

與洞庭湖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