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阜陽地名來歷
阜陽,歷史上曾稱謂汝陰、潁州或順昌。時間更迭,稱謂之變,各有其說。
阜陽地名由來,或說縣有土阜,名為丘,漢置新縣,隋有潁陽縣,合二之名與義曰阜陽。或說因阜陽侯而得名。據《後漢書·濟南王傳》所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安帝封濟南王劉錯之子劉顯為阜陽侯,阜陽地名始見。侯邑在沈亭南,古沈亭原在阜陽境,今為臨泉縣境,但其正式作為縣名記載於志是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潁州為潁州府時,增設附廓阜陽,阜陽縣才確定。
而汝陰之稱見志最早,其因古汝水支流流經城東北而得名。秦滅六國即置汝陰縣。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夏嬰為汝陰侯。後漢又封劉信為汝陰王。據考,汝陽,《漢書·地理志》又作女陰。《水經注》卷22《汝水注》說:「闞●曰:本汝水別流,其後枯竭,號曰
『死汝水』,故其字無水。」酈道元以為闞氏所釋非是,認為「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北魏孝昌四年曾一度改為潁州郡,但不久即又復汝陰名,直到唐初。
潁州稱謂始於北魏孝昌四年,因城臨潁水而得名。《後漢書·郡國志》記汝陰縣「本胡國」。「杜預曰:縣西北有胡城」。《水經注》卷22《潁水注》:「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東。」鬍子國故城在阜陽城西二里。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設潁州,天寶初年一度稱汝陰郡,干元六年(公元758年)又復名潁州。經五代十國,直至宋初。
順昌之稱,始於宋代,宋治平元年(1064年)英宗封子趙頊為潁王,趙頊即位後稱神宗。因潁州為「飛龍」之地,即升州為府,稱順昌府。直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兵佔領順昌,此稱告一段落。
金大定元年(1161年),改順昌為潁州,歷經元、明、清三代,政府機構增減變化,但其稱未變,直到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廢府設縣,改稱阜陽。
㈡ 安徽阜陽名字由來
阜陽古名為潁州,宋朝叫順昌,明清叫阜陽!乾隆帝取物阜民豐之意,又因其在淮河北岸,水之北為陽
㈢ 阜陽市在以前都叫什麼名字
歷 史 沿 革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㈣ 阜陽市名字是怎麼來的
作為行政區域地名,阜陽在周代稱為鬍子國。公元前495年楚滅胡,改稱汝陰地;公元前221年,蓁建汝陰縣,隸屬陳郡;漢代汝陰縣隸屬汝南郡;三國·魏景初二年(Z38年)置汝陰郡,治汝陰縣;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潁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順昌府。州、郡、府之名歷代雖有更易,但治所縣名仍稱汝陰,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陰縣,縣地直屬潁州,汝陰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潁州治所均未設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撫王紘認為潁州地域過大,應升為府,於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隸潁州,界連豫省,地方遼闊,錢谷而外,刑名時間數倍他屬,即本州地方之事,憂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顧屬邑。似應將潁州升為府台,設立知府一員。附廓添設知縣一員,即以潁州原治地方為新縣管轄……恭候欽定佳名。」雍正准奏,升潁州為潁州府,附廓(同城)所設新具賜名「阜陽縣」。
三國時叫汝陰郡
㈤ 「阜陽」是什麼意思
阜陽,歷史上曾稱謂汝陰、潁州或順昌。時間更迭,稱謂之變,各有其說。
阜陽地名由來,或說縣有土阜,名為●丘,漢置新●縣,隋有潁陽縣,合二之名與義曰阜陽。或說因阜陽侯而得名。據《後漢書·濟南王傳》所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安帝封濟南王劉錯之子劉顯為阜陽侯,阜陽地名始見。侯邑在沈亭南,古沈亭原在阜陽境,今為臨泉縣境,但其正式作為縣名記載於志是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潁州為潁州府時,增設附廓阜陽,阜陽縣才確定。
而汝陰之稱見志最早,其因古汝水支流流經城東北而得名。秦滅六國即置汝陰縣。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夏嬰為汝陰侯。後漢又封劉信為汝陰王。據考,汝陽,《漢書·地理志》又作女陰。《水經注》卷22《汝水注》說:「闞●曰:本汝水別流,其後枯竭,號曰
『死汝水』,故其字無水。」酈道元以為闞氏所釋非是,認為「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北魏孝昌四年曾一度改為潁州郡,但不久即又復汝陰名,直到唐初。
潁州稱謂始於北魏孝昌四年,因城臨潁水而得名。《後漢書·郡國志》記汝陰縣「本胡國」。「杜預曰:縣西北有胡城」。《水經注》卷22《潁水注》:「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東。」鬍子國故城在阜陽城西二里。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設潁州,天寶初年一度稱汝陰郡,干元六年(公元758年)又復名潁州。經五代十國,直至宋初。
順昌之稱,始於宋代,宋治平元年(1064年)英宗封子趙頊為潁王,趙頊即位後稱神宗。因潁州為「飛龍」之地,即升州為府,稱順昌府。直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兵佔領順昌,此稱告一段落。
金大定元年(1161年),改順昌為潁州,歷經元、明、清三代,政府機構增減變化,但其稱未變,直到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廢府設縣,改稱阜陽。
㈥ 阜陽市名的由來
阜陽在周代稱為鬍子國。公元前495年楚滅胡,改稱汝陰地;公元前221年,蓁建汝陰縣,隸屬陳郡;漢代汝陰縣隸屬汝南郡;三國·魏景初二年(Z38年)置汝陰郡,治汝陰縣;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潁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順昌府。州、郡、府之名歷代雖有更易,但治所縣名仍稱汝陰,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陰縣,縣地直屬潁州,汝陰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潁州治所均未設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撫王紘認為潁州地域過大,應升為府,於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隸潁州,界連豫省,地方遼闊,錢谷而外,刑名時間數倍他屬,即本州地方之事,憂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顧屬邑。似應將潁州升為府台,設立知府一員。附廓添設知縣一員,即以潁州原治地方為新縣管轄……恭候欽定佳名。」雍正准奏,升潁州為潁州府,附廓(同城)所設新具賜名「阜陽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而存縣,撤消潁州府,保留阜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阜陽縣同城設阜陽專員公署,1971年改為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5年12月於阜陽縣城區建縣級阜陽市;1979年2月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阜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92年12月撤阜陽縣、阜陽市,重新組建縣級阜陽市;1996年1月,撤消阜陽地區和縣級阜陽市,設立地級阜陽市。
阜陽是東漢侯國名,在今臨泉縣黃嶺鎮。雍正十三年潁州升府時,雍正帝從潁州轄境中選出阜陽作為府治縣名。
㈦ 阜陽市的阜陽二字的由來
小山為阜,縣在山南,故曰阜陽。
㈧ 那個知道安徽阜陽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古稱汝陰、順昌、潁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
阜陽位居豫皖城市群、大京九經濟協作帶,是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的東部門戶城市之一,是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過渡帶。
2016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復《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 ,作為中原城市群「東部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之一。
阜陽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是甘羅、管仲、鮑叔牙、呂蒙、劉福通的故里,晏殊、歐陽修、蘇軾曾在此為官。
潁州西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齊名,潁上縣八里河風景區為國家AAAAA級風景區、阜陽生態園和迪溝生態旅遊風景區均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阜陽剪紙、潁上花鼓燈、界首彩陶等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阜南縣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龍虎尊被列為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之一。
(8)阜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1、位置境域
阜陽市位於黃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部。
2、地形地貌
阜陽市北部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南部與江淮丘崗區隔淮河相望,全境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
3、氣候條件
阜陽市位於暖溫帶南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由於阜陽市南臨淮河,而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因此阜陽市氣候具有以暖溫帶向北亞熱帶漸變的過渡帶氣候特徵。
4、水文
阜陽市水資源主要由自然降水,河道過境水和地下水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