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韓城名字由來

韓城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08 01:25:57

A. 我們一直歷史上稱呼朝鮮,現在的南朝鮮為什麼稱呼韓國其名字的來由是什麼

搜下知道啊。照搬gxy017 :
我國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散布於滿洲地區、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朝鮮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說傳說的立國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這樣的部落在古代我國南方有許多)的女子所生。據說他於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後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朝日鮮明之國」執政達一千餘年。當周朝伐殷時,東夷人逐漸移向滿洲和韓半島(朝鮮半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黃海西岸的東夷同周朝人發生沖突。這導致他們大部向滿洲南部和朝鮮半島遷移。

「韓」與「朝鮮」
作為一個政權的稱號,傳說中周之前的檀君朝鮮、周時的箕氏(箕子所建,為殷商的後人)朝鮮和秦漢間的衛氏(漢移民衛滿所建)朝鮮其疆域都位於大同江之北,而大同江正是中國和韓半島的傳統疆界(直到朱元璋時才將這一界限撤退到鴨綠江),但在漢武帝出兵東北滅掉衛氏朝鮮之後,「朝鮮」一名便從歷史上消失,後來韓半島上出現的政權在李氏朝鮮之前再也沒有用「朝鮮」作過國號,朝鮮只是作為一個歷史上的地理名詞被偶爾提及,並且是用來表示位於中國之內的一個邊疆地區。我國明朝初年,高麗國的大將李成桂在篡權後為討好朱元璋而起用「朝鮮」這個國號,「朝鮮」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
現在看看「韓」的由來,前面說過,東夷大約在我國戰國時期大部遷往滿洲南部和韓半島,東夷還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滿洲地區的徙貊和居住在韓半島上的韓族人,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族,語言上屬阿爾泰語系。根據我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當時半島上的韓主要分為馬、辰、弁三種,馬韓有54國10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12國,共約四、五萬戶。馬韓的一部——百濟、弁韓的一部——新羅在韓族兼並戰爭脫穎而出,成為兩個大國,新羅後又聯合唐朝滅掉百濟、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韓半島;新羅衰微後,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其中的後高麗再次統一韓半島, 建立了王氏高麗,再後來,便是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鮮,已如前述。從這一歷程可以看出,韓 國的「韓」出自半島的土著韓族,古代的「三韓」是其代表。在朝鮮分裂之前,朝鮮其實已經叫做韓(抗戰時在中國的流亡政府就稱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這是朝鮮的最後一位君主李熙在被 日本吞並之前改的國號。而此前朝鮮歷史上從未以韓作過國號,那麼改國號的根據何在呢?

「韓國」的由來
如此看來,在東夷遷韓以前,韓這個名稱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在周朝時,韓則是半島上的土著,現在的朝鮮(或稱韓)民族主要是以半島南部的韓人為 主體,融合了漢人、徙貊人、朝鮮人、夫餘人、高句麗人、女真人等形成的,此「韓族」只是借用了古代東夷一部的名字而已。
大家知道,春秋時有一個韓國,位列五爵第二等——侯爵,雖然是周室近親,但國家太小,不久韓國便被晉國滅掉,其統治者進入晉國繼續做貴族,《詩經·韓奕》中說:「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由此可以知道,周天子只是封了一個宗室到韓城,但其地的人民則大部是異族正與燕國、巴國等的情形類似。其中的追和貊即為前述的韓族人和徙貊人,而作為東夷之一的這個韓是在不斷遷移著的,被晉國吞並的那個韓只是其留在中原的一支。(後來三家分晉,韓國才得以復國,這是題外話。)金庠基在《韓徙貊移動考 》中,根據《詩經·韓奕》篇和王符的《潛夫論》等文獻的研究,詳細考察了古韓族人的移動,並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岐周之西向陝西韓城遷移; 第二個階段從那裡移到河北固城一帶;第三個階段再從那裡朝韓半島一帶移動。 因此,半島的韓和中原的韓其實是同源的,都出自韓城。而韓城之 「韓」恰恰來自韓族人之「韓」,

可見,韓國國名取子韓族族名,而韓族是東夷的一個部落,所謂「夷」是我國古代華夏族對於邊民的統稱,所謂東夷、西狄、北戎、南蠻。朝鮮半島上的「韓族人」與我國歷史上的韓國人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照搬羽君花翎的:
韓國的韓字其實由來已久,在韓國1897年前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之前,中國以及當時的朝鮮人自己也在一般性的文書中把朝鮮國家簡稱(即李朝)為韓。如韓王、韓民等等。這個韓來源於韓國古代史上的三韓。韓國在1897年對清朝上表,原准備改國號為大華帝國。後來在清朝的干預下,該大華為大韓,但是在「帝國」問題上,韓國一意孤行,仍稱帝國,意即與中國平起平坐。
1919年三一運動後,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在漢城、海參崴、上海都建立了臨時政府,最後確定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為其繼承大韓帝國法統的政府(後來被寫入韓國憲法),所以在1945年韓國獨立建國後,它的國號就自然而然的定為大韓民國了。

B. 漢城為什麼改名叫首爾。

1394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今開城)遷往漢陽,正式命名為「漢城」。

1945年,剛剛從日本肆無忌憚的蹂躪中擺脫出來的「大韓民國」,定都漢城,改稱서울(英譯Seoul,意思為「首都」)。

重新更名後,中國政府並沒有根據其韓語發音或英文音譯而變換稱呼,而是跟隨其他華語地區,沿用這個城市在李氏朝鮮時的舊稱——「漢城」。

2005年1月,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2008—2013年任職韓國第17屆總統)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漢城市的正式中文名稱改為「首爾」,不再稱「漢城」。

(2)韓城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首爾(諺文:서울;英文:Seoul),全稱首爾特別市,舊稱漢城。大韓民國首都,是世界第十大城市 、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亞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也是韓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首爾位於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朝鮮半島的中部。最早為周朝的真番東夷小國的棲居地,1394年朝鮮國王李成桂遷都漢陽並改為漢城。1948年起改稱韓語固有詞「서울」(首都的意思),成為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名的城市。2005年1月,韓國政府宣布「서울」的中文翻譯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

首爾全市下轄25區,面積約605.25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極高城市之一。雖然首爾僅占韓國面積的0.6%,但其GDP卻佔全國GDP的21%。 首爾是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重要的經濟中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居世界第五。同時也是高度數字化的城市,網速和數字機會指數均居世界首位。

首爾也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朝氣蓬勃的人群、繁華喧鬧的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充滿活力的首爾到處呈現出令人心動的景象,擁有首爾大學、漢陽大學、成均館大學等大專院校34所,是名副其實的大學之城。

首爾有冠岳山、三角山、仁旺山、景福宮、德壽宮、昌德宮等名勝古跡。市區內的濃蔭下,古老的宮殿、廟宇等同直入雲霄的現代建築群交相輝映,顯示了首爾既古老又現代的歷史和時代風貌。

C. 唐山韓城的地名由來

公元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創建大遼國。二十年後,即公元936年,石敬瑭割幽雲十
六州給耶律德光。,位於今河北及山西北部。從此戰爭不斷。某年,遼大將韓昌(字彥壽)率軍南征,見永濟務(今唐山豐潤)南50里許有一高崗,可極目四眺,易守難攻。遂駐扎在此。築城鑿池(即護城河),囤積糧草,操練兵馬。值兵事畢,人去城空,四方百姓陸續匯集於此,安家落戶,朝作夕眠。念韓將軍築建斯城,故名曰韓城。

D. 陝西東部的韓城與韓國有什麼歷史淵源嗎當地有什麼景色呢

韓城市位於陝西省東部 韓國有個城市叫:漢城 ! 韓城和韓國沒有一點關系!
司馬遷祠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城諸名勝之冠,據韓城縣志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 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枕梁山,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
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祠的北側,斷崖壁立,高約一百公尺。在祠前憑高俯視:黃河繞其前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崗,南臨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磚砌起的數仞高的朵牆,遠瞻俯瞰,備極雄偉。

E. 韓城怎麼改名叫鄧縣了,電視劇桐柏英雄顛覆歷史

電視劇桐柏現河南省桐柏縣集英雄紀念碑真桐柏英雄路附近桐柏屬於河南省貧困縣桐柏南邊靠近湖北隨州市西北邊唐河縣月河鎮距離南陽市155.7公北邊河南駐馬店市
東邊河南信陽市
至於劇所說韓城鏈接河口南陽襄陽等重要軍事重具體點應該鄧縣現鄧州市知道原般電視劇物名都經起核唯桐柏月河鎮興營像沒知道原讓用些死英雄真實名字能考慮顧慮吧證實花洲書院鄧州市現陝西韓城市遠我查候所疑慮相隔遠能靠工傳送情報鄧縣合理據說韓發認死夠尊重所韓發劇名虛構真實原型物沒寫
桐柏河南縣至於月河則桐柏縣屬鎮球線找淮河源找述

F. 韓國首都是'韓城'還是'漢城'.

因為有漢水流經,所以應該叫漢城.

漢城的由來

韓國歷史上的高句麗朝約於公元前18年前後,第一次在今天的漢城一帶修了座都城,名「慰禮城」(意為「我們的城」)。後來,高句麗遷都他處,遂將此城改名為「漢城」。漢城的「漢」,也是韓國語固有詞「HAN」的記音字。由於當時中國的漢朝對韓國的影響較大,故記這個「HAN」音時,沒有用「韓」而是用了「漢」。漢城即為「大城」的意思,這與當時該城的規模較大有關。由於此城在封建社會作首都的時間最長,所以,人們習慣以「SEOUL」(「京師」、「京城」之意)相稱,至今未改。而中國人舊稱不改,時至今日仍然沿用著「漢城」一詞。正因為如此,在用英語表現該城的名稱時才用「京師」、「京城」之意的「SEOUL」,而不依其「漢城」二字的韓國音譯成「HANSEONG」。

「漢城」的稱呼則沿用了韓國古代歷史王朝的用法。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ung)。這一名稱在漢語中至今已經使用了六百多年。二戰結束以後,韓國將漢城稱為韓國語的「首都」(Sieur),英文音譯為Seoul,但是韓國的書面漢字仍然寫作漢城。因此,可以說,韓國這次改換首都的漢語名稱絕非像表面上解釋的那樣簡單,而是包含深刻的原因和其他方面復雜的考慮。

隨著19世紀末民族主義的崛起,韓國國內就出現了不能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和客觀評價中國文化對韓國民族文化影響,而擺脫漢語文化影響的思潮。韓國在二戰以後,民族主義思潮進一步發展,曾以法律規定,以韓國的表音字為專用文字。從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

隨著韓國經濟的崛起,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進一步發展,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召開之前,韓國政府曾經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漢字標記,以強調韓國的民族文化。

只是到了1999年2月,金大中總統才下令部分解除對漢字使用的限制。但對於這種解禁措施,韓國國內也存在著激烈的反對勢力,他們擔心這種措施將導致漢字的泛濫與韓國文字的消亡。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韓國改稱「漢城」的中文名字是本國民族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延續和發展的表現。

另外,「漢城」是中國人幾百年前至今一直習慣稱謂的名字。雖然它由韓國古代的先人所起,但現代的韓國人總覺得不是本國的名稱,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漢朝。對於漢朝,一些韓國人又缺乏正確的歷史觀,認為漢武帝在朝鮮設立的四個郡是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因此,一些韓國人對這一名稱有不良的心理情結,有意更改譯名。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韓國官方為這次改名的解釋,僅僅是表面的,這是以國際慣例和便於國際交往來掩蓋更加深層的心理情結,努力擺脫漢字文化對韓國深厚影響的一種嘗試。

對此,我們應該持一種比較平和與理解的態度。朝鮮民族在歷史上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之苦,大力弘揚朝鮮本民族的文化,加強自身民族文化的優勢地位,努力擺脫外來文化影響等措施,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不應該隨意扣上狹隘的帽子。

但是,另一方面,韓國自身在保持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對外來文化,特別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也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不應該不分好壞一概拒絕。其實,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朝鮮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貢獻作用。

在具體對待這次改名的問題上,韓國有權利更改本國首都的漢語譯名,但是中國以及其他漢語權的國家也有權接受或不接受這個新譯名。接受與不接受,這也是中國與其他漢語國家應有的權利,韓國應當予以尊重。因為對中國等這些國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譯法上的問題,而涉及了歷史習慣、經濟費用等多方面的問題。

G. 陝西韓城的歷史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 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並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屬,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開放城市。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H. 韓國國名的由來

韓國國名源於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三韓」(辰韓、馬韓、弁韓),在中國東漢、三國時代,三韓的政權即被中原稱為「韓國」。

如《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記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這是朝鮮半島政權被稱為「韓國」的最早記錄。

此後朝鮮半島的許多政權雖然不以「韓」為國號,但仍以「韓」或「三韓」作為其別稱而沿襲下來。至1897年10月,朝鮮高宗建立大韓帝國。

使「韓國」作為朝鮮半島國家的正式國名而登上歷史舞台。1919年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48年8月15日起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名就被定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8)韓城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韓國,全稱大韓民國,別稱南韓或南朝鮮。與中國古代戰國七雄韓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提到韓國,就不得不說朝鮮,韓國與朝鮮的關系類似於大陸與台灣。

都是相同民族使用相同語言和文字,但行政卻是分開的,不過朝鮮和韓國是獨立的兩個國家,而台灣雖然台獨勢力猖獗,但只能稱為「地區」。

之後高句麗,百濟,新羅政權更迭,一直到李氏朝鮮。韓國則認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青銅器文化形成之時, 在滿洲的遼寧地區和韓國的西北出現了眾多的部落。

後來由檀君統一建立了古朝鮮(公元前2333年)。李氏朝鮮末期,日本欲侵略中國,無奈與中國隔海,兵力,物資難以支持,便先侵佔更弱小的朝鮮,以此為根據地。

從而砸開中國大門,竟然成功了。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改朝鮮國號為大韓帝國。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但此時中國和蘇聯支持的奉行共產主義的朝鮮和美國支持的奉行資本主義的韓國發生對峙,不久內戰爆發。

上世紀金融危機韓國經濟上一段時期內被朝鮮超越,但不久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現在已是亞洲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

I. 為什麼韓國叫韓國,美國叫美國,日本叫日本呢,等等一些國家的名字的由來,越詳細越好

我國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散布於滿洲地區、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朝鮮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說傳說的立國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這樣的部落在古代我國南方有許多)的女子所生。據說他於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後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朝日鮮明之國」執政達一千餘年。當周朝伐殷時,東夷人逐漸移向滿洲和韓半島(朝鮮半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黃海西岸的東夷同周朝人發生沖突。這導致他們大部向滿洲南部和朝鮮半島遷移。 「韓」與「朝鮮」 作為一個政權的稱號,傳說中周之前的檀君朝鮮、周時的箕氏(箕子所建,為殷商的後人)朝鮮和秦漢間的衛氏(漢移民衛滿所建)朝鮮其疆域都位於大同江之北,而大同江正是中國和韓半島的傳統疆界(直到朱元璋時才將這一界限撤退到鴨綠江),但在漢武帝出兵東北滅掉衛氏朝鮮之後,「朝鮮」一名便從歷史上消失,後來韓半島上出現的政權在李氏朝鮮之前再也沒有用「朝鮮」作過國號,朝鮮只是作為一個歷史上的地理名詞被偶爾提及,並且是用來表示位於中國之內的一個邊疆地區。我國明朝初年,高麗國的大將李成桂在篡權後為討好朱元璋而起用「朝鮮」這個國號,「朝鮮」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 現在看看「韓」的由來,前面說過,東夷大約在我國戰國時期大部遷往滿洲南部和韓半島,東夷還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滿洲地區的徙貊和居住在韓半島上的韓族人,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族,語言上屬阿爾泰語系。根據我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當時半島上的韓主要分為馬、辰、弁三種,馬韓有54國10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12國,共約四、五萬戶。馬韓的一部——百濟、弁韓的一部——新羅在韓族兼並戰爭脫穎而出,成為兩個大國,新羅後又聯合唐朝滅掉百濟、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韓半島;新羅衰微後,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其中的後高麗再次統一韓半島, 建立了王氏高麗,再後來,便是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鮮,已如前述。從這一歷程可以看出,韓 國的「韓」出自半島的土著韓族,古代的「三韓」是其代表。在朝鮮分裂之前,朝鮮其實已經叫做韓(抗戰時在中國的流亡政府就稱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這是朝鮮的最後一位君主李熙在被 日本吞並之前改的國號。而此前朝鮮歷史上從未以韓作過國號,那麼改國號的根據何在呢? 「韓國」的由來 如此看來,在東夷遷韓以前,韓這個名稱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在周朝時,韓則是半島上的土著,現在的朝鮮(或稱韓)民族主要是以半島南部的韓人為 主體,融合了漢人、徙貊人、朝鮮人、夫餘人、高句麗人、女真人等形成的,此「韓族」只是借用了古代東夷一部的名字而已。 大家知道,春秋時有一個韓國,位列五爵第二等——侯爵,雖然是周室近親,但國家太小,不久韓國便被晉國滅掉,其統治者進入晉國繼續做貴族,《詩經·韓奕》中說:「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由此可以知道,周天子只是封了一個宗室到韓城,但其地的人民則大部是異族正與燕國、巴國等的情形類似。其中的追和貊即為前述的韓族人和徙貊人,而作為東夷之一的這個韓是在不斷遷移著的,被晉國吞並的那個韓只是其留在中原的一支。(後來三家分晉,韓國才得以復國,這是題外話。)金庠基在《韓徙貊移動考 》中,根據《詩經·韓奕》篇和王符的《潛夫論》等文獻的研究,詳細考察了古韓族人的移動,並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岐周之西向陝西韓城遷移; 第二個階段從那裡移到河北固城一帶;第三個階段再從那裡朝韓半島一帶移動。 因此,半島的韓和中原的韓其實是同源的,都出自韓城。而韓城之 「韓」恰恰來自韓族人之「韓」, 可見,韓國國名取子韓族族名,而韓族是東夷的一個部落,所謂「夷」是我國古代華夏族對於邊民的統稱,所謂東夷、西狄、北戎、南蠻。朝鮮半島上的「韓族人」與我國歷史上的韓國人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美國國名的由來 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簡稱。美利堅和亞美利加在英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譯不同。 18世紀前,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當時稱為北美13州聯合殖民地。1775年這些殖民地人民發動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人民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一建國就想使自己在美洲居於統治地位,因此,把美洲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名稱。1787年在美國憲法中正式肯定了這一名稱. 美利堅合眾國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ited: 聯合,States: 州的復數, America: 美洲;縮寫:USA (或US) 美國,英文也稱 America。事實上,America 代表美洲。美國人卻將它用來稱呼整個美國。美國人常說:"God bless America",就是上帝保佑美國,而不是上帝保佑美洲。American 本意是美洲人,包括加拿大人,墨西哥人及美國人。現在基本上只代表美國人。日常用語中,也用 "United states",或者"The States" 來稱呼美國。喊口號,或者喝彩的時候,則用 USA。此外,Uncle Sam 也用來稱呼美國,意為山姆大叔。 附: 美國州名的由來 ALABAMA(阿拉巴馬):來源於巧克陶印第安語,意思是「thicket-clearers」或者「vegetation-gatherers」,「拓荒者」或者「打草人」。 ALASKA(阿拉斯加):來源於阿留申語,意思是「great land」或「that which the seas break against」,「偉大的土地」或「分割海的地方」。 ARIZONA(亞利桑那):來源於印第安語「Arimnae」,意思是「small spring」,「小泉水」。 ARKANSAS(阿肯色):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a breeze near the ground」,「靠近地面的微風」。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來源於法語「Califerne」,是一部11世紀法國史詩中所想像的地方。 COLORADO(科羅拉多):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ruddy」或「red」,「紅色的」。 CONNECTICUT(康涅狄格):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beside the long tidal river」,「在長長的潮河旁」。 DELAWARE(德拉華):紀念托馬斯·魏斯特爵士「Sir Thomas West, De La Warr」,德拉華河和德拉華灣也以此命名。 FLORIDA(佛羅里達):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feast flowers (Easter)」,「花的節日」,即復活節。 GEORGIA(喬治亞):紀念英國的喬治二世(George II) 國王。 HAWAII(夏威夷):來源不確定。這個群島可能是以其發現者夏威夷·羅亞(Hawaii Loa)命名,也可能以傳統的波利尼西亞人的家鄉Hawaii或Hawaiki命名。 IDAHO(愛達荷):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em of the mountains」,「山中的寶石」另一種說法的意思是「Good morning」,「早上好」。 ILLINOIS(伊利諾):來源於印第安語加上法語後綴,意思是「tribe of superior men」,「貴人的部落」。 INDIANA(印第安那):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land of Indians」,「印第安人的土地」。 IOWA(依阿華):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the beautiful land」,「這塊美麗的地方」,另一種說法是「the sleepy ones」,「愛睡覺的人們」。 KANSAS(堪薩斯):來源於蘇族印第安語,意思是「people of the south wind」,「南風的人們」。 KENTUCKY(肯塔基):來源於易洛魁印第安語「Ken-tah-ten」,意思是「land of tomorrow」or「the dark ground」,「希望的土地」,或「黑色的沃土」。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紀念法國路易十四世皇帝(Louis XIV)。 MAINE(緬因):紀念英國查理一世皇後海麗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 Queen of Charles I of England」,據說她擁有過法國的緬因省(the province of Mayne in France)。 MARYLAND(馬里蘭):紀念英國查理一世皇後海麗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 Queen of Charles I)。 MASSACHUSETTS(馬薩諸塞):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mountain place」,「偉大的山地」。 MICHIGAN(密執安):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lake」or「big water」,「大湖」。 MINNESOTA(明尼蘇達):來源於達科他印第安語,意思是「sky-tinted water」,「天色的水域」。 MISSISSIPPI(密西西比):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father of waters」,「水之父」。 MISSOURI(密蘇里):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town of the large canoes」,「大獨木舟之鄉」。 MONTANA(蒙大納):由J. M. 阿西從拉丁詞典中選的詞,是拉丁化的西班牙語,意思不詳。 NEBRASKA(內布拉斯加):來源於澳托印第安語,意思是「flat water」,「平川之水」。 NEVADA(內華達):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snow-capped mountain」,「雪山」。 NEW HAMPSHIRE(新罕布希爾):來源於英國的罕布希爾郡「Hampshire」。 NEW JERSEY(新澤西):來源於海峽的澤西島,「the Channel Isle of Jersey」。 NEW MEXICO(新墨西哥):來源於墨西哥,「the country of Mexico」。 NEW YORK(紐約):紀念英國的約克公爵,「In honor of the English Duke of York」。 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納):紀念英國的查理一世,「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NORTH DAKOTA(北達科他):來源於達科他印第安語,意思是「allies」or「leagued」,「同盟」或「聯盟」。 OHIO(俄亥俄):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river」,「大河」。 OKLAHOMA(俄克拉荷馬):來源於巧克陶印第安語,意思是「red people」,「紅種人」。 OREGON(俄勒岡):來源不明。人們一般認為這個名字第一次在1778年由喬那森·卡佛(Jonathan Carver)使用,取自於英國軍官羅伯特·羅傑斯(Robert Rogers)之書。 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紀念維廉·賓爵士「Sir William Penn」,意思是「Penn's Woodland」,「賓的樹林」。 RHODE ISLAND(羅德島):來源於希臘的羅德島,「the Greek Island of Rhodes」。 SOUTH CAROLINA(南卡羅來納):紀念英國的查理一世皇帝,「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SOUTH DAKOTA(南達科他):同北達科他。 TENNESSEE(田納西):來源於柴羅基印第安語,意思是「the vines of the big bend」,「大彎的蔓藤」。 TEXAS(德克薩斯):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friends」,「朋友」。 UTAH(猶他):來源於猶特印第安語,意思是「people of the mountains」,「山裡人」。 VERMONT(佛蒙特):來源於法語「vert mont」,意思是「green mountain」,「綠山」。 VIRGINIA(弗吉尼亞):紀念伊麗莎白一世英國聖潔女皇,「In honor of Elizabeth I, 'Virgin Queen' of England」。 WASHINGTON(華盛頓):紀念喬治·華盛頓,「In honor of George Washington」。 WEST VIRGINIA(西弗吉尼亞):同弗吉尼亞。 WISCONSIN(威斯康星):法語化的印第安語,意思不詳。 WYOMING(懷俄明):德拉華印第安語,意思是「mountains and valleys alternating」,「起伏的山谷」。 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 日本國名由來: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德國(Deutschland),古代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條頓人居住,古羅馬帝國高盧人稱之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即日耳曼人的無地,而germani 意為鄰居。另說,意為嘶叫者,因他們作戰時發出可怕的喊叫聲。又據考證,germani是山地人的意思,因雅利安的詞根gara或gari是山。 日耳曼人自稱Deutsche,稱其國家為Deutschland。Deutsch來自古高德語thiuda,意為人民,land意為土地。Deutschland意為人民的土地,漢音譯為德意志。法國人稱他們為Allemagne,是由於三世紀的一個日耳曼人部落阿列曼人,他們自稱All-men,即全體人民,拉丁語作 alemanni或Allemanni,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的名稱均由此派生。

閱讀全文

與韓城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