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講世間萬物名字的起源的書
1中文名:漢字的起源
作者:王婷圖書分類:人文社科出版社:中華學林出版社書號:9787806682289發行時間:2002年05月地區:大陸語言:簡體中文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本書創立漢字學新理論——漢字發明說。其內容為: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太極文化,創造於刻契、繪畫、結繩、編貝等。漢字發明說認為,漢字的造字之法為:1.發現發明法;2.組合發明法(形聲、指事、會意);3.仿生發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發明法(假借、轉注);5.誇張發明法。這5種發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漢字發明史。第一批漢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論」者貶低了漢字的發明思想和科學內涵,禁錮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考古材料證實:漢字發明於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6300年以上的歷史。漢字啟動了人類文明。
編輯本段圖書目錄
自序·科學的漢字第一章揭開漢字的起源之謎第一節一點解釋第二節理論與方法第三節太極圖考古第四節兩儀考古第五節「生」字考古第六節四象考古第七節八卦考古第八節河圖洛書考古第九節夏姓太陽族徽考古第十節上古太極文化環境第十一節發明漢字的契機和文字的基本特徵第二章揭開漢字發明之謎第十二節世界上第一對文字——祖和妣第十三節世界上第一個會意字——生第十四節四方第十五節四季第十六節八卦(風上)第十七節八卦(風中)第十八節八卦(風下)第十九節八卦(火)第二十節八卦(地和水)第二十一節四爻第二十二節十天干第二十三節十二地支第二十四節數目字第二十五節《易經》文字觀第二十六節漢字的造字之法第二十七節總論第三章比較研究第二十八節古文字打假第二十九節文字多源論與漢字發明說的比較第四章認識漢字第三十節華夏第一字第三十一節陶符印記辨讀第三十二節甲骨文釋讀
編輯本段後記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這是一些關於古漢字的圖片
:
2漢字包括「文」和「字」兩部分。所謂的「文」,即漢字最小的形義結合單位;而所謂的「字」,則是由文及以「文」為「拼義字母」組合成的全部漢字。比如,「宀」(man)和「子」是兩個「文」。「宀」是房屋的象形,作為漢字的「拼義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房屋;「子」也是象形,象裹於襁褓中的嬰兒之形,作為漢字的「拼義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嬰兒。「字」這個字,則是由「宀」和「子」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在屋裡生孩子(「字」的本義即為「生子」。《易·屯》六二爻詞「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即用本義)。漢字之所以被稱作「字」,就在於「字」是由「文」孳生出來的,是以「文」為父母的「子」。數量龐大的漢字,由有限的漢字「拼義字母」即「文」組合而成。把握「文」的形義關系,由「文」入「字」,「文」、「字」互動,是漢字教學本應遵循的最根本的傳承規律之一。而我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卻始終以「字」為最小的意義單位,把組成「字」的「文」即漢字的「拼義字母」,無情地棄置於教學視野之外。此其一。
組文成字的方法,古人概括為六種類型即所謂的「六書」(實際上可簡約為「四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基本類型)。所有的漢字,無論其形體差異如何龐雜,統統是按照有限的「字法」——「六書」來加以結構的。把握「六書」,按照結構漢字的「字法」對每一漢字進行組「文」成「字」的類型解析,亦是漢字教學本應遵循的最根本的傳承規律之一。而我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卻始終以「詞」為最小的語法單位,把組「文」成「字」的方法即「六書」亦即表現漢字拼義規則的「字法」,無情地棄置於教學視野之外。此其二。
其三,絕大多數漢字具有多個義項,如《現代漢語詞典》對「安」字的解釋,便包括了「安定」、「使安定(多指心情)」、「對生活、工作等感到滿足合適」、「平安;安全(跟『危』相對)」、「使有合適的位置」、「安裝;設立」、「加上」、「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姓」、「<書>疑問代詞」等十餘個義項。一個漢字,無論其具有多少義項,統統可分為「本義」與「非本義」兩大類。「本義」是一個漢字與其字形、字音「三位一體」的原初義項;而其「非本義」義項無論有多少,除了部分假借義外,統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引申義。將字形解析與字的本義掛鉤,理清本義與各引申義間的邏輯關系,同樣是漢字教學本應遵循的最根本的傳承規律之一。而我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卻始終以「隨文釋義」的方式講解字義(即只講某字在某課課文中出現時的具體義項,而不講該字的本義及本義與具體義項間的關系),甚至索性「以詞代字」(即以對雙音節詞的詞義解釋,代替對構成該詞的各個單字的字義解釋),乾脆將字義的講解棄置腦後。
近一個世紀以來,漢字教學實踐的日益系統化缺失和趣味化缺失,教學效果的日益高耗能化和低效率化,正是上述語文教學實踐存在的三大失誤所造成的必然性後果。
促使漢字教學實踐重返遵循漢字教學傳承規律的正途,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基於這一認識,去年下半年我開始動手撰寫《漢字DNA》一書。在撰寫過程中,一些同事和我交流時講,「字」由「文」組合而成、「六書」是組「文」成「字」的結構方法、各項引申義皆以本義為綱……,諸如此類的漢字知識,大家都曾在古代漢語課堂上學到過一些,但如今在現實中卻好像根本用不上;面對許多看上去很簡單的常用字,只能望字興嘆,卻無從下手對它們進行解析。所以,如果能有一本實用性的,對現代常用漢字進行解析的書,那就方便多了。
同事們的話引導了我。於是,作為《漢字DNA》一書的姊妹卷,我先行撰寫了這本《常用漢字解折》,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發表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2500個常用漢字進行解析。
作為對現代常用漢字進行解析的實用手冊,本書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以「文」為基礎,重點解析字形與本義的形義關系,兼及聲義關系和形聲關系,並通過對這些關系的解析,將漢字教學內容深入到漢字的「拼義字母」——「文」。引導人們掌握由「文」入「字」、「文」、「字」互動的傳統漢字識字法。
在每個字的解析中,對構成該字的「文」所表示的意義進行簡略說明,並以漢語拼音,標明難識之「文」的現代讀音。在分析每個字的形義關系時,對字形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者進行簡略說明,以揭示某簡化字字形與該字初文字形一脈相承的演化軌跡。
二、以「六書」為綱,對常用漢字的形體結構進行解析,並通過這種解析,揭示漢字組「文」成「字」的「字法」,即傳統漢字有規律可循的結構方法。
由於學界對「六書」中「轉注」一類的理解,向來歧見紛出,莫衷一是;而實踐表明,拋開「轉注」似乎並不影響對漢字的形義解析,因此,本書對漢字形體結構的解析,未使用「轉注」這一含糊不清的類別。「六書」中的「假借」類型,涉及到「構字法」與「用字法」,而且二者的界限往往難以劃清;再者,「假借」類的字最初也無非是按照「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結構法製造的,因此,本書對漢字形體結構的解析,一般也不以「假借」為專門的結構類型,而僅在對字義的解釋中,點明該字已凝固化了的假借義(如本義為「頭頂」的「天」,假借指天空;本義為「鼻子」的「自」,假借指自己;本義為「鬍子」的「而」,假借為連詞,等等),或常見的假借義(如「蚤」假借為「早」,「矢」假借為「屎」,等等)。
形聲字的數量在漢字總量中所佔的比重最大,所以,在對形聲字的分析上面,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格外多用了些氣力,並在以下兩點上有所突破:
1.漢語聲、韻的古今變化,使得許多形聲字與它的聲符在現代讀音上產生了巨大差異,從而使大量形聲字的聲符失去了現實標音功能。本書將一些重要的漢語聲、韻變化規律,融會於對形聲字及其聲符讀音的簡要說明中,並註明了它們在古代讀音系統中的關系,以期通過對這些聲、韻變化的了解,部分地還原某些形聲字「無效聲符」的標音作用。如:
「拖:形聲,從手,施(shī)省聲(施、拖古音近,二者審透准旁紐,歌部疊韻)……」;「拐:形聲,從手,冎(guǎ)聲(冎、拐古音近,二者見群旁紐,魚支旁轉。『拐』、『緺』亦以『冎』為聲旁)……」等。
2.大量被前人歸為「形聲字」類型的漢字,其聲符實際上並非單純的標音符號,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它們往往是構成該字的義符之一(如「脹/脹」、「帳/帳」、「漲/漲」的字義皆由「張/張」的「張大」、「張掛」等義引申而來,因此「張/張」和「張/張省」不僅是「脹/脹」、「帳/帳」、「漲/漲」的聲符,而且是它們的義符之一;再如「侖/侖」有條理義,因此「輪/輪」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輻條,「論/論」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言論,「淪/淪」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水紋,「倫/倫」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人際角色關系,因此,「侖/侖」在「輪/輪」、「論/論」、「淪/淪」、「倫/倫」諸字中不僅是單純的聲符,而且充當義符),甚至就是該字的初文(如「然」本身就是「燃」的初文、「能」本身就是「熊」的初文、「莫」本身就是「暮」的初文、「前」本身就是「剪」的初文等等)。本書將這類字歸為「會意兼形聲」的結構法類型,並對這些表義的聲符進行了簡略說明。
三、在對字形與本義的關系進行解析之後,以「本義」為原始點,以引申關系的遠近為邏輯線索,排列、說明各字條所轄諸義項,並通過這種排列和說明,彰顯本義與諸引申義間的脈絡關系;對假借義以及由假借義派生出來的引申義項,也都照此予以排列和說明。如:
亭:形聲,從高(象形,象「亭」之形)省,丁聲(丁、亭上古音近,二者端定旁紐,耕部疊韻),本義為亭樓(王粲《七哀》:「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引申指民居聚集[《說文》:「民所安定也」)、民居編制單位(《後漢書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郵亭(《前漢書平帝紀》:「因郵亭書以聞。」註:「郵亭,行書之舍,卽今驛遞」)、亭舍(《風俗通》:「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停留(《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風俗通》:「亭,留也。」按:此義後以「停」為專字);又引申指矗立(《黃庭經》:「九原之山何亭亭。」按:「亭亭玉立」之「亭」由此義引申而來)、正(《史記五帝紀》:「以征不亭。」按:「亭午」即正午)等。
草:形聲,從草,早聲(早、草上古音同,二者從母雙聲,幽部疊韻),本讀「zào」,本義為皂角,即「皂」的本字(《說文》:「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假借為「慅」表示憂愁(《詩經·小雅·巷伯》:「驕人好好,勞人草草。」《集傳》:「草草,憂也」)。又假借為「草木」的草(「草木」的「草」本字為「艸」。「艸」,象草之形,讀「cǎo」)。由草木義引申指荒地(《商君書·墾令》:「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粗糙(《史記·陳丞相世家》:「以惡草具進楚使。」按:「草率」、「了草」之「草」即用此義;「草書」之「草」由此義引申而來)、初稿(《三國志·魏書·崔琰傳》:「琰從到處取表草視之。」按:「草稿」、「詩草」之「草」即用此義)、起草(《漢書·藝文志》:「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按:「草擬」之「草」即用此義)等。
在對字義所作的解釋中,除了引用古代文獻為書證外,我們還有意選用了含有能夠彰顯某一詞義之字的成語和現代漢語詞彙作為例證,目的也正是為了打通字的本義與引申義、本義與假借義、古義與今義之間的隔膜。
撰寫這部書的目的是普及漢字傳統識字法。這本書里的大量知識,來自於對前人研究結果的扒羅搜集和對照比較後的擇善而從,亦有一部分屬於我本人的研究結果。受個人能力的限制,本書的失誤之處肯定不少。故使用本書者,開動腦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擇善而後從之可也。
3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
1.所謂象形法,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寫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而且即使畫得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後來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又發明了另一種造字法——指事法。
2.所謂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成了圖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用指事法造字,這是漢字從象形發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這種方法還不能普遍地應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為符號的點、橫等跟其他筆畫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於是我們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幾個圖畫合起來表示一個意思,即會意法。
3.所謂會意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漢字發展到這一步,還不能滿足表示的需要。因為有些意思畫三四個圖還不能解決問題。要是畫五六個或七八個圖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像一個字,倒像是一幅年畫了。要是真的這樣,那今天我們寫起來多麻煩啊,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於編一本厚厚的連環畫了。我們的祖先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想到了文字是記錄說話的,說話跟聲音有關,那麼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記下來呢?於是就又發明了形聲字。
4.所謂形聲法,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溝通了方塊漢字與語音的聯系,這是漢字從表意邁向表音的一個重大發展,成了漢字發展的主流。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用形聲法造字非常方便,與金木水火、鳥獸蟲魚有關的字以及嘆詞、擬聲詞,幾乎都是形聲字。這種造字法,直至今天還可以不斷地造出新字來。比如較近發現的化學元素「鎇、鋦、鐒」等,都是用新造的形聲字來命名的。拿簡化繁體字來說,形聲法也是被優先採用的,如「優」、「響」等等,舉不勝舉。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六書」當中除了上面講的四種造字法以外,還有兩種:轉注法和假借法。
5.所謂轉注法,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如原有一個「老」,表示年紀大的意思,而由於時間和地區的不同,又有用kǎo這個音表示老的意思,於是又造出了一個與「老」字部首相同、讀音相近和意義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
② 名字的由來小故事
1、李白
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2、李耳(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3、屈原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意思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4、馬致遠
據說馬致遠最開始的名字叫做視遠。為了自己的前程,馬致遠想要離家去遠處學習。臨走之前他來到了縣城的鐵佛寺來拜佛。
拜完鐵佛之後,馬致遠求見了寺廟的長老。說,我叫視遠,想要求學,長老看見他非常好學,便他和交談,教誨他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既然在東籬出生,志在千里。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能圖富貴,要為了百姓黎民做事。」
從此之後馬致遠將名字的視遠改成了致遠。關於馬致遠號稱東籬,據說是其晚年淡泊名利,以示效陶淵明之志。
(2)名字書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一些類別:
1、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2、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3、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③ 《紅岩》這本書名字的由來
《紅岩》是作者用紅色堅硬的岩石比喻革命者。
小說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紅岩。作家用紅岩來形容還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紅色 "象徵著革命,岩石非常堅硬,象徵著革命者在獄中堅持斗爭,堅韌不拔的精神。
中美技術合作所就是在紅岩,離那裡不遠的地方是抗日戰爭時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紅岩的話,很容易被特務引到監獄裡面。後來辦事處撤走了,監獄還是用來關押革命者。
《紅岩》簡介
《紅岩》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歷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慶解放。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勝利進軍和反動派的垂死掙扎,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小說把反動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轉的覆滅命運,與局部上的氣勢洶洶,瘋狂鎮壓;把革命事業全局上的輝煌勝利,與革命者個人的悲壯犧牲,辯證地統一起來。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98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曾被改編為電影《烈火中永生》。
④ 《朝花夕拾》這本書名字的含義以及由來. 最好寫得比較美,有深意.
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⑤ 名字的由來了``
名字
人的稱號。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參見「冠禮」、「笄禮」。
名字是人的一種稱呼,一種代表。-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麼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什麼聯系嗎?一般認為,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系。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 釋地》:「廣平曰原。」 )又如岳飛,字鵬舉。而「鵬舉」既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許多詞語的語義發生了變化,對於古人名和字的語義聯系就很難看出來。不過只要你是個有心人,仍有許多先賢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來。
名字是一個不知名物品的代號,有了名字才能准確的指出一個東西,否則,將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們才能更有氣質的活下去。
1.字義要吉祥,力避粗俗; 2.字音要悅耳,注意陰陽平仄,富於節奏感; 3.字形要搭配協調,富於變化,便於書寫; 4.要結合家風、事業及父母長輩對子女的期望,以及理想抱負、興趣、愛好和目標追求; 5.根據男孩、女孩的不同性別特徵起名,以方便生活和工作; 6.以孩子出生前後情況起名,如當時的特徵或出生前後有無特殊值得紀念的大事; 7.以出生時間取名,如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生於甲子年; 8.以出生地點取名,如孔子生於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故取名為「丘」,字為「尼」; 9.以易經中姓名學起名,字帶陰陽,號顯五行,名號與自身內在信息相結合,也會帶來不少輔助與調整作用。注意這些,一定可以擁有一個好聽的名字。
⑥ 《天龍八部》書名字由來及寓意
「天龍八部」,又稱為「龍神八部」、「八部眾」,這些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寓意:金庸先生用《天龍八部》來給書籍命名,也是旨在象徵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忠厚善良的虛竹、英俊多情的段譽、豪邁颯爽的喬峰等角色,人物性格特徵,都是極其鮮明的。
(6)名字書的由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故事背景設定在宋哲宗時期。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了杜撰和改造。
在創作《天龍八部》時,金庸對民族矛盾及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有了新的思想認識和新的處理方式。
即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而是升華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考慮,更多的傾向於和平主義和民族的和睦與團結,從而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矛盾,對戰爭與和平有了嶄新的思考。
⑦ 蔡雨軒名字的來歷是什麼要寫書上,急用,謝謝!
首先她的父親大概是姓蔡的,雨表示有可能她命中五行八字缺水,軒字搭配雨字,朗朗上口,詩意動聽,表達了父母對她的無限美好期望。
⑧ 古籍名稱的由來
古籍:古人寫、印的書籍。是指寫印於1912年之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清朝以前古裝形式的書籍。辛亥革命以後影印、排印的線裝書籍(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也屬古籍。
「古籍」的「籍」。「籍」在這里就是書,「古籍」是古書的雅稱,這都不存在問題。問題是什麼樣的東西才算書,在某些人的頭腦中並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談我國書的歷史,說最早的書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後是鑄在青銅器上的,這就不對。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後刻上去的卜辭,並未構成書。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盡管有時為了誇耀自己的功勛,文字很長,但其性質和後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我國殷商時已開始在竹木簡上寫文字,《尚書》的《多士》篇里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古文字就像兩根帶子縛了一排竹木簡,「典」則像以手持冊或將冊放在幾案上面。但這種典冊在當時仍不是書,而只是詔令之類的文字,保存起來猶如後世之所謂檔案。到西周、春秋時,檔案留下來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時人做了不少四言詩,草擬了貴族間各種禮儀的節目單或細則;還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辭、爻辭;春秋時諸侯國按年月日寫下來的大事記即「春秋」或「史記」。這些,當時都歸祝、史們掌管。其中除大事記是後來史書的雛形外,其餘所有的仍都沒有編成書,只能算檔案,或稱之為文獻。
到春秋末戰國初,學術文化從祝、史手裡解放出來,孔子以及戰國時的學者才把過去積累的檔案文獻編成《詩》、《書》、《禮》、《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講解。這些教材叫做「經」,講解經的記錄編寫後叫做「傳」或「說」,經、傳、說以外的記載叫做「記」。同時,戰國各個學派即後人所謂先秦諸子也有不少論著,並出現了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專著。這些經、傳、說、記和先秦諸子論著、科技專著才是我國最早的書,最早的古籍。《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最早的書也就是這一批古籍。以後收入列朝公私書目屬於經、史、子、集的各種著作,在今天也當然被公認為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