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麻城五腦山名字的由來
五腦山是因帝主飛撒馬褂,覆蓋山頭五座而得名。據多方考證,這五座山頭分別是:鳳凰腦、鴛鴦腦、雙虎腦、金獅腦、黃獅腦。
鳳凰腦,是因鳳凰居住而得名。它位於五腦山的腹地,其延伸部分的鳳嶺處,每當朝陽末升,霞光出現之際,雲蒸霞蔚,嶺上氤氳彌漫,若煙非煙,似霧非霧,情狀不亞於巫山神女峰,這就是著名麻城八景之一的「鳳嶺朝雲」。鳳凰來此定居是否是因這里的梧桐樹,不得而知。但,鳳凰腦上仍保存著漫山遍野的參天梧桐卻是事實。
另一個事實是,鴛鴦腦是因一對鴛鴦看上了這里的環境,定居下來而得名的。五腦山地區的最高海拔348米,而在鴛鴦腦的東北方有一潭湖水,它所處的海拔高度卻是262米,那簡直就是五腦山地區的「青海湖」。這就是後人稱之為 「鴛鴦池」的地方。現在的鴛鴦池水依然清沏,只是主人換成野鴨了,不過聽朋友說野鴨也珍希。鴛鴦池不僅處在五腦山的高海拔地區,而且周邊環境是古樹參天,竹影婆娑,氣候宜人,看到那鴛鴦池中的清泉,心中油然生出二字—純潔!這不正是鴛鴦夢寐以求的宜居之地嗎?
好東西總會有人惦記,鴛鴦池也不例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擾是常事。為此,這對鴛鴦做了兩件事:一是修建了部分城牆,人們稱之為「鴛鴦寨」,直到目前其城牆輪廓還清晰可見;二是邀請了她們的好朋友,一對老虎來此協助治安。這兩件事的完成,在社會治安方面得到了一個時期的好轉。
常言道,要來的終歸要來。有條小青龍,在瞞著父母出來遊玩時,發現鴛鴦池這個好住處,於是產生搶占的想法。迎敵的主力軍當然是雙虎了。就這兩個種族來說,這場戰爭應該是不對等的,但下面的三個理由使之對等了起來:一是年齡上,龍是小青龍;二是數量上虎是雙虎;三是戰爭性質上,一個是侵略,一個是自衛,世界輿論出現一邊倒。限於寫作水平,描寫不了這場戰爭的戰斗場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是一場發生在五腦山地區的最激烈、最震撼心扉、留下無數思索的空前絕後的古代戰爭。其結果是小青龍受重傷而逃回東海,雙虎中的一虎犧牲在戰場,另一隻受輕傷。犧牲者就地掩埋在戰地上,生者一直守候一旁,直到死去。前者化成了現在的虎形地水庫,滋潤著下方的萬畝良田,後者化成為現在的「雙虎腦」。麻城市虎形地村因此而得名。
發生在五腦山的這場古戰爭雖早已結束,但其影響卻是一直延續的。一對年輕而熱戀中的獅子,聽了這個故事後,決定繼承雙虎的遺願,自願肩負起五腦山治安的重任,因東邊的小青龍不敢再來,使得此時的治安重點放在西邊,於是這對獅子就在西南、西北各設置了一個治安點,終日值班守候,直到生命的盡頭,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治安點分別稱之為黃獅腦和金獅腦。麻城市黃獅崗村就因黃獅腦而得名,後來的五腦山林場也在金獅腦建立了現代護林防火點,站在金獅腦護林防火點放眼一望,五腦山西北方盡收眼底,讓人不得不佩服當初雙獅選址的眼光,古時的動物是否和我們現在人的智商相差無幾?
Ⅱ 湖北麻城"段氏"起源於哪裡是四大段姓的哪一支
湖北段姓:
湖北段姓主要是從江西遷去的,也有從湖南遷去的。
湖北東部段姓人數很多,他們是段至中的後裔。祖籍鄱陽,原住江西饒州薦灘村。至中公下傳而至段彥宗。段彥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彥宗公於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內官內史,後在家賦閑。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詔彥宗公守饒州。後被免職,舉家外遷,率族人渡鄱陽湖過長江北行,先到安慶,後至蘄春,最後選定山水環繞,土田豐饒,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購買了當地吳、夏兩姓田產及建屋基址,修建廬舍,艱苦創業。八世祖段伯堅因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親自賞賜錦衣玉食及祿米田,並特許慶典祭祖上演春戲。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視對後人的文化教育,舉人、進士幾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環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無縣治,是從羅田縣分出,宋咸淳年間置英山縣。明代英山縣令段朝立,因為官清正廉明,後人在舊縣衙門側建了一座祠宇紀念他。段彥宗的後裔現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羅田、浠水、新洲、蘄春、麻城、黃梅、黃陂、大悟等縣市。另有外遷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東南接近鄱陽,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與洞庭湖接壤,石首、監利的段姓與湖南嶽陽、南縣、華容段姓同宗,都是段千駟的後裔。
Ⅲ 聽祖上說我們家族也是來源於湖北麻城孝感,祖上輩分為:永丶啟丶興丶玉等。願能找到吳氏家族,好續家普
我們這爐子也是越來越湖北麻城孝感術上部分分鍾氛圍和們傳統和他們的家人排糞的淚
Ⅳ 我想改名字,有誰改過名字的,或者遇到老鄉,我是湖北麻城,改過名字的可以說下怎麼改好嗎
現在去改名字好麻煩的,一般派出所的工作人員都不建議你改名字的,因為關乎著你的畢業證,保險,就業,等等等,,希望幫到你,望採納
Ⅳ 麻城市名字的來歷
來歷:
七千多年前即已開發,春秋為楚地,名柏舉,因吳、楚在此大戰(柏舉之戰)而名垂青史。秦屬南郡,漢為西陵。後趙大將石勒部下麻秋築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設縣並正式命名麻城,屬黃州府,唐宋以後歷代相襲至今。
Ⅵ 麻城黃土崗鎮古稱騎龍鎮,名稱來歷是什麼呢
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的舉水河橫貫南北。黃土崗鎮地理位置是麻北重鎮,正好像騎在龍身上,所以古稱騎龍鎮,
湖北省麻城市黃土崗
湖北省麻城市黃土崗鎮地處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麻城北部,北接河南省新縣、東連同安徽省金農寨縣,並與福田河鎮、王福店鎮、三河口鎮相連。鎮政府駐黃土崗,人口52830人,面積269.3平方千米。境內有省際交通主幹道106國道和鄂東第一河、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的舉水河橫貫南北。是麻北重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Ⅶ 湖北麻城李氏起源地
一、李姓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李姓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
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Ⅷ 麻城為什麼取名叫麻城
麻城歷史悠久,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舉水流域生活,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地,「柏舉之戰」是史書中對麻城歷史的最早記載。秦屬南郡,漢為西陵。晉朝後趙大將麻秋在此築城以守,遂稱「麻城」,「麻城」之名延續至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設麻城縣,屬黃州府,唐宋以後歷代相襲至今。1986年撤縣設市,仍屬黃岡市轄。
Ⅸ 麻城市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麻城境內出土的諸多文物證明,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舉水流域生活。夏商時期境內屬於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國「舉國」,公元前11世紀以後,成為黃國的屬地。
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地。秦統一全國,置36郡,以郢為南郡,麻城屬南郡轄地;後置衡山郡,郡治邾城(今黃岡禹王城),乃屬衡山郡。兩漢為「西陵轄地」,隸屬江夏郡。
三國時先屬魏弋陽郡,後屬吳蘄春郡。晉屬弋陽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復西陽王爵位,先後將弋陽郡的西陵、邾、蘄春等劃歸西陽國(都今河南光山)。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陽王因依附叛亂被殺,國除,於邾城附近僑置西陽郡、縣,遂屬西陽郡轄。後趙南侵,其部將麻秋在今縣城東北15里的古城畈築城以守。自此,始有麻城之名。
南北朝時期,劉宋初,分西陽置建寧左郡(今縣城西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又於境內置長風(西北)、赤亭(西部)、陽城、彭城等縣,隸屬豫州西陽郡。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陽郡劃入、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建寧左郡降為左縣,合並赤亭、彭波、陽城三縣為陽城左縣,隸屬郢州西陽郡。
南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置齊安郡,治齊安(今縣城西南)。又分西陽縣為建寧、陽城二縣,恢復建寧左郡,治建寧。永明四年(公元486年),改建寧左郡為建寧郡,劃屬(西)豫州。南梁分西陽設置信安縣,又於白沙關(今縣城西北)置沙州,轄建寧、齊安郡;於蒙龍城(今縣城東北)置定州(轄郡今屬河南),於鹿城關(今紅安地)置北江州,轄梁安、義陽(今紅安地)、齊昌等郡。又先後設置北西陽、岐亭、梁豐等縣,以及南郡、定城、陰平等郡。
北齊天保年間,於境內設置衡州。陳廢。北周恢復衡州,改定州為亭州,以建寧、陽武兩縣(今麻城)隸州之北建寧郡。又於縣城東80里設置東義州。隋初罷諸郡為州,信安縣屬黃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為麻城,仍屬黃州。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廢州設郡,屬永安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麻城置陽城縣,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轄麻城、陽城兩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亭州,並陽城,恢復麻城舊制,屬黃州都督府。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麻城並入黃岡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恢復。
五代時,建置如唐,先屬吳。後屬南唐。其時,南唐與後周劃江為界。周世宗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後周佔領南唐江淮之間的大片領土,麻城遂為後周轄縣。宋屬淮南西路黃州。
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麻城為南宋北界。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避兵亂,縣城曾一度遷至什子山(今縣城東80里)。
元初屬湖廣行省黃州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隨路改屬淮西道。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隨路改屬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年間,縣治從什子山遷回古城畈。元朝末年,邑人姜銘等築城於今地,後為縣城。
明太祖甲辰年(公元1364年)屬湖廣行省黃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屬湖廣布政司,隨府劃屬河南。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還屬湖廣。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張獻忠率部攻佔麻城,改麻城縣為長順州。七月,引兵入蜀,名復其舊。清代,麻城屬湖北布政司黃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