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簫名字由來

簫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09 03:22:18

㈠ 中國樂器「蕭」的由來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於是就形成了骨哨。

盡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乾脆稱它為「骨笛」。

<<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我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後來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龠」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

周代,曾將中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現代笛簫的區別,在於笛子橫吹有膜孔,簫豎吹沒有膜孔,但有後音孔。簫亦稱「篴」,「箎」,「龠」等等。有的音樂詞曲是這樣說明的:古代樂器,竹子製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沒有說明是橫吹還是豎吹。現在也有短的豎笛,不貼膜,音色在笛簫之間,更接近笛子。那麼,在遠古時代,不貼膜的橫吹樂器與豎吹樂器各方面區別不大,音色更接近簫。關於簫與笛的起源,說法不一,據<<周禮>>記載,周代的雅樂中已用到「篴」。與笛同音同義。但篴為豎吹,並非橫吹之笛。另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漢代稱「篴」.最初為四個指孔。西漢京房加1孔,成為5孔,晉代的篴已有6個指孔,與現代的簫相似。隨著考古專家的發掘,湖北隨州出土兩支春秋戰國時期的橫吹。開6孔,形制與竹笛類似,只是一端封閉.魏晉時,已做為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唐時,出現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稱七星笛(<<樂書>>)。到了元代的龍笛,已與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與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橫吹為笛,豎吹為簫。

那麼,究竟那種樂器最先為人們所創造,所使用呢?從人體身體結構來看,豎吹更符合人體正常的動作狀態,而橫吹則需要一支胳膊向旁邊,而另一支胳膊則需要超過前胸到身體另一側。所以應該豎吹在前,橫吹在後。但由於橫吹音量大。傳得遠,加上膜以後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強,吹笛子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奏音量小是由於簫本身結構所致。簫的吹孔很小,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

簫適於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託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細膩豐富的情感。幽靜典雅,回味無窮,知音難遇,獨醉其中。

——喜歡簫的人是孤獨的。

㈡ 蕭姓的來歷

蕭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位大姓,尤勝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當今蕭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O.58%,總人口大約在近730萬。
蕭,又名荻,或名荻蒿、牛尾蒿、艾蒿、香蒿。似白蒿,白葉莖粗科生,多者數十莖,有香氣,古文香與薌通,也名薌蒿,而艾無香氣,蕭與艾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蕭可以供祭祀,也可以作點明之物。在商朝,商王的兒子被封在蕭,其名曰子蕭.就是因為那個地方到處生長著蕭,後來在此建立了蕭國。
古蕭國古址在今安徽蕭縣。至今蕭縣仍產大艾蕭,每逢端午節,家家門首皆插艾蕭,有香氣。艾蕭也可以灸瘍瘡、消腫,是一種葯材。蕭人以艾蕭為氏族原始圖騰,因為蕭在祭祀中的用途,而祭祀在古代是氏族活動中最肅穆而隆重的,所以古人創造這種草的圖形時,就用甲骨文中的肅,上加草頭組成,形成了氏族的名和族徽。蕭入定居的地方稱蕭,建成的城堡稱蕭邑,最後建立了國家和產生了姓。
漢族蕭姓的來源主要有兩大支:贏姓、子姓。
第一支出自贏姓。遠祖可追溯到4 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東夷族的一支,其後裔皋陶在堯舜時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贏。伯益的後裔孟誇的後代被封在蕭。親商的贏姓蕭國在今安徽蕭縣西北。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後裔徐、奄十七國聯合武庚及三監叛亂,周成王命周公旦東征討伐,贏姓蕭國滅亡,子孫以國為氏。周公旦把蕭國遺民封給其子伯禽,伯禽是魯國始祖。外逃的蕭國子孫被迫南迂於今江西樟樹市西的蕭水,一支向西遷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瀟水,一支向東遷移到浙江蕭山,贏姓蕭氏的歷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源自子姓。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史稱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啟為商朝末帝紂王之兄,在平定武庚版亂中有大功。春秋初由河北趙縣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傳到宋湣公時,公元前682年宋國猛將南宮萬殺湣公叛亂,公子御說逃奔蕭,宋戴公之裔樂大心平定叛亂,公子御說繼位為宋桓公,樂大心因功被封於蕭,史稱蕭叔大心,子爵蕭國為宋國附庸。春秋末公元年,子姓蕭國滅於楚國,子孫以國為氏。子姓蕭氏的歷史有2700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戰爭紛亂,政權更迭頻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華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漢民中的事件不斷地發生,北方蕭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北宋以後。北宋北部的遼國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鶻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個氏族全部改姓蕭氏,成為遼國第一大姓,北方地區的蕭姓一下就增加了許多;到元朝時華北和中原的這部分外族全部成為漢族。清朝滿洲八旗舒穆祿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體改為漢姓蕭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遼國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時已有一部分改為蕭姓,而舒穆祿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南方蕭姓中融入外族基因發生在明清時期,涉及的重要的有關民族有苗、瑤、壯、土家、傣族等,南方的土著中的蕭姓最早來自中原地區南下的蕭姓漢民,加入土著後逐漸土著化,並形成了土著中的強大派系,在南方地區漢化的過程中很多土著的蕭姓又回到漢族。

㈢ 孩子名字里有個簫字有什麼寓意

寓意很不錯啊!女孩名字里有蕭字:智慧、漂亮、重情義!男孩名字里有蕭字:老實、沉穩、有責任感!希望可以幫到你!

㈣ 簫的由來不超過四百字。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於是就形成了骨哨。盡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乾脆稱它為「骨笛」。那麼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麼年代形成的呢?

㈤ 關於"簫"的種類和古代名簫


簫又名洞蕭,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樂器。它由竹子製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音孔為前五後一。

簫,又名洞簫,吹奏樂器。這種單管豎吹的簫,早在漢代陶俑中已出現。其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漢代以前,橫吹豎吹的單管樂器統稱為笛或篴,所稱簫者是排簫。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篴,則是明清時期以至現代簫的前身。為區別橫吹之笛,明代將豎吹之篴稱為簫。清《律呂正義後編》:「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則今之簫乃古之笛,信矣。」

簫管前面有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按音孔。除靠近兩端有兩處凹陷外,其餘皆與現代竹簫相同。清代周亮工《閩小記》載:「德化瓷簫笛,色瑩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凄朗,遠在竹上」。可見燒造之不易。

現代簫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78厘米,管身內徑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上端邊沿開吹口,管身中部開六個按音孔,前面五個後面一個,後面下方開出音孔兩個,用以調音,其下開助音孔兩個,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飄穗。不設膜孔。有的簫增至八個按音孔,並帶有銅插口,可微調音高。

常見的簫有紫竹洞簫、九節簫和黑漆九節簫。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在下端鑲骨圈;黑漆九節簫,管身外塗黑漆。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多用於地方戲曲伴奏。

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為G調,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善於表現樂句悠長、細膩、典雅的樂曲。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及越劇伴奏。琴簫合奏也是常見的演奏形式之一.

簫的音量不大,強弱幅度也不大。其音色圓潤、柔和、恬靜、甘美。它經常與古琴、琵琶、二胡等樂器結合,演奏意境比較淡雅、渺遠的音樂。在樂隊中,簫經常被當作獨奏樂器使用,演奏寧靜的音樂段落。

簫,也稱為洞簫,是中國古老的氣鳴樂器。早在幾千年前,簫就在中國民間流傳了。關於它的來歷,要從排簫說起。排簫在幾千年前剛形成的時候,它就被稱為簫。後來人們在吹排簫的過程中,發現在一支管子上開出距離不等的孔,也能吹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於是簫逐漸由多管組成的排簫,演變為單管數孔的洞簫。

今天的簫在漢代就有了,但當時被稱為」羌笛」,羌笛原為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公元前1世紀時流傳到黃河流域,經過發展,逐漸演變成六孔,和今天的簫非常相似。

簫的構造比較簡單,形狀和笛子非常相像。它一般用紫竹、黃枯竹或者白竹製作,管身比笛子稍長一點,頂端用竹節封口,封口的邊緣上開有一個吹孔,管身正面還有五個音孔,背面靠上的部位還有一個音孔,另外,管身下端的背部還有三到四個出音孔和助音孔,用來調整音準,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

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區發音深沉,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靈活程度遠不如笛子,不宜表現快捷花哨的內容,只適合於吹奏悠長細膩、恬靜抒情的曲調,多用來表現大自然的美景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簫的表現力很豐富,它可以用於獨奏、重奏和合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樂種里,另外它還用於一些地方戲曲的伴奏。

簫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玉屏簫、九節簫等許多種。

㈥ 簫的介紹

大的說,分中國簫,日本簫等等。

中國簫,可以分為洞簫(北簫),南簫,一些少數民族的簫因為不常用,甚至該不該歸於簫都難說,這里不說它們。

洞簫似乎可以包含琴簫,琴簫只是簫管細,音量小,可以和古琴很好的配合,形制上還是和洞簫一樣,不過有的人就把這個專門提出來分類。玉屏簫也可以看做洞簫的一個奇異的分支,特點是簫管是人工夾扁的,雕刻工藝很精美,但是演奏起來就差強人意了,以前的玉屏簫的形制和洞簫一樣,不過現在也做粗短的南簫了,他們一直在改進工藝,相信以後的玉屏簫不只是只能擺設不能吹的簫了。

南簫,也叫大頭簫,台灣,廣州,香港多見,因為粗短,基本上和日本館藏古尺八形制一樣,所以有人把這個叫尺八,其實不對的,日本簫才是尺八,其內徑有嚴格的尺寸,不象一般的簫,內徑就是自然的竹子的內徑。南簫現在也和洞簫一樣是8孔,而日本尺八一般是5孔。後來有人把南簫的管內徑做的和日本尺八一樣,但是做成南簫的8孔,這個簫有個名字叫台灣尺八。南管簫也可以算是南簫的分支,它是專門演奏南管用的,除了律制,和南簫並沒什麼區別,它定音的時候,7定的偏低四分之一個音,不是按12平均律定音的。

國內很多做簫的,都說自己能做尺八,純屬瞎說,做的是南簫而已,還是5個孔的。今年上海樂器展,很多簫廠家展示的都是南簫,有朋友問為什麼,廠家答,今年流行帶竹根的簫,暈死!!
洞簫,直徑2.2左右,長60~80CM,傳統是6孔,也有7孔,現在多見8孔。頂端是吹孔,一般多是U型吹口,也叫鳳凰簫。琴簫管徑1.8CM左右。

南簫也叫大頭簫,一般都帶竹根,竹跟部內壁有螺旋狀導流槽,簫體粗短,現在也多為8孔,吹口多是V型,或者UV吹口。而南管簫一般要求九節十目。台灣尺八仿照了日尺八的吹口,為外切吹口。

㈦ 求一些中國歷史上名簫的名字

1、洞簫:直徑為2.2厘米左右,開前五後一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後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洞簫一般用於獨奏。唐朝。

2、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後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於與古琴合奏。一般琴簫會在中間接個銅節,為兩節簫或三節簫,目的是為了在需要調調時可以更好地調整曲調以達到與古琴音調一致。方便。宋朝。

3、玉屏簫:直徑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後一六個音孔,常採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製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於自娛或作為工藝品。宋朝。

4、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宋朝。

5、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管身外塗黑漆的又叫黑漆九節簫。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於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於獨奏或合奏。清朝。

㈧ 蕭姓氏的由來

1、出自嬴姓

史載賢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時掌管火種,他帶族人焚燒荊棘,使禽獸逃匿,開辟農田,疏通河道,為人造福。因其功績,孫都得到了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分封至蕭地(今安徽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並以國為氏,其後代都姓蕭。

2、出自子姓

周代宋國微子啟後裔大心(諱叔,字正義)誅南宮長萬有功,被分封於蕭,並升蕭邑為附庸國,大心為蕭國君主。宣公十二年,蕭為楚所滅,大心子孫復國未得,遂以國為氏,稱蕭姓。

3、外姓改入

宋朝有一將軍名鍾達,為奸臣所害,抄斬九族,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個死裡逃生,為避害而分別改姓蕭、葉;金、元時期,在中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創教人姓蕭,一些非蕭姓嗣教者被改為蕭姓。

4、外族漢化改姓或賜姓

漢朝時就有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連年戰爭,外族民眾南逃進入中原,其中一些人姓了蕭。

北宋末年,遼國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鶻族的述律氏族等5個氏族全部改為蕭姓,整個北方乃至中原一下子增加了許多蕭姓。少數民族中滿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的影響而改姓蕭的。

5、外姓改入

台北蕭氏宗親會印行的《蘭陵世家·蕭、鍾、葉三姓本是一家》記載,宋朝有一將軍名鍾達,為奸臣所害,抄斬九族,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個死裡逃生,為避害而分別改姓蕭、葉。

但此說多有破綻,存疑。此外,金、元時期,在我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創教人姓蕭,一些非蕭姓嗣教者被改為蕭姓。

㈨ 蕭字的來歷。

[蕭氏屬地]
蘭陵郡,今山東嶧縣東五十里。
[蕭氏來歷]
《左傳》和《姓氏考略》中都記載,蕭姓是殷舊姓中的一姓,也就是說,蕭姓出自姬姓。另據《元和姓纂》、《通志》等書的記載,蕭姓還有一支源於周代宋國的創始人宋微子,微子之孫大心因平定南宮長萬之亂有功而受封於蕭(今徐州蕭縣),建立了蕭國,宣十二年楚國滅了蕭國,蕭國的王公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蕭氏。
[蕭氏名望]
蕭姓人在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當首推「興漢三傑」之首的蕭何,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得力助手,功居第一,位列丞相,封為酇侯,漢朝的律令典制也是出自他手。繼蕭何之後的蕭姓名人還有「輔政匡君」的西漢太子太傅蕭望之,漢中郎蕭咸,南齊的建立者蕭道成,南梁的建立者蕭衍,南梁著名文學家昭明太子蕭統,唐代宰相蕭松、詩人蕭穎士,元代畫家蕭月潭,明代禮部尚書蕭雲峰,清代畫家蕭從雲等。可謂人才輩出,不絕於史。
以人口多寡計算,蕭姓在當今百家大姓中位列第三十位。

閱讀全文

與簫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