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歸綏名字由來

歸綏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09 04:55:45

1. 綏遠縣名稱的由來~~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

2. 當年改過名字的烏魯木齊,最初叫什麼,歸綏改成了什麼

「烏魯木齊」這個名字比「迪化」還要早。

跟大家的習慣性認知有所不一致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很多地名都是蒙古語命名的,像奎屯、昌吉、烏蘇、喀納斯等。這是由於在元朝時新疆地區是察合台汗國的領地,一直到明清時期,北疆一直是衛拉特蒙古的范圍,擁有蒙古語的地名也就不足為奇。



這一批改名的可不僅是這兩座城市,乾隆定名的懋功縣被改為小金,靖化縣改為大金,孚遠縣改為吉木薩爾,綏來改為瑪納斯,鎮西改為巴里坤,安東改為丹東,宣威改為榕峰,鎮南關先是改為睦南關,後又改為友誼關。
以上地名,只有雲南的宣威成功改了回來。

3. 張家口的來歷誰知道啊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 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 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 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 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 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 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 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 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4. 綏化名字的由來

綏化市:來源於綏楞閣山(又名綏林閣山),是滿語,意為「艾蒿(以前叫北林子,現的市政府所在地叫北林區)
綏化市原名「北團林子」,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設置廳治時取名「綏化」。「綏化」一名的含義,一說「綏化」系指綏楞閣山(又名綏林閣山),二說「綏化」意為「吉祥、安順」,三說「綏化」是滿語,意為「艾蒿」。漢晉屬北夫余,隋唐屬黑水靺鞨,遼屬東京道,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為呼蘭城守尉管轄。1885年5月17日(清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四),黑龍江將軍奏准,於呼蘭北境北團林子(今綏化市區)設置綏化廳。1905年1月29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奉批
照準,綏化廳升改為綏化府。1913年1月23日,黑龍江省都督府按各府、廳、州一律改縣的規定,令將綏化府改為綏化縣。縣署駐綏化城。

5. 綏芬河名字的由來

.
綏芬河地名的由來,是以河名命名。綏芬河早在古代時期就為我國著名的河流,分大綏芬河和小綏芬河。市治位於小綏芬河的上游。綏芬河名稱是來自於滿語。唐代稱率賓水,金稱恤品河(又稱蘇濱、速頻等),清代始稱綏芬河。「率賓」「恤品」及「綏芬」皆為一音之轉,均是滿語「錐子」的意思。該河系山溪性河流,水流落差極大,彎曲迂迴處也多,其形狀如同「鏈子」,故得名「綏芬河」。

6. 為什麼建國後更改迪化為烏魯木齊,更改歸綏為呼和浩特。並且撤銷這么省份。歷史問題。

因為迪化這個詞的意思是啟迪開化,那是清政府給起的名字,因為當時新疆主要是少數民族很落後,清政府自稱天朝.有貶意.建國後,就有建設新疆了,就不能這樣叫了.

7. 察哈爾地名的由來

察哈爾史話

今天,地處烏盟域內中東部的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成立於一九五四年。半年世紀來在黨的民族區域政策的指導下,這三個旗亦農亦牧經濟建設獲得空前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它們緣何謂之察哈爾,歷史淵源何在。因溯歷史可見,歷史上蒙古民族察哈爾部在今天烏盟區域廣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演變至今已近三百三十年。
明朝末年,察哈爾部是漠南(今內蒙古一帶)諸蒙古部落中較為強大的一支。明王朝為了對付後金(清初稱)努爾哈赤的進攻,相約駐牧於宣化、張家口一帶的察哈爾部林丹汗共同抗禦後金。公元一六二六年林丹汗進攻後金的科爾沁、扎魯牧蒙古諸部,由於有後金的重兵援助,林丹汗失敗。之後,林丹汗被迫西移,至宣化府長城外以西以北地域,並把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也控制手中。
後金皇太極執政後,為入主中原解除南下之憂,決意先征服漠南的察哈爾,土默特諸部。公元一六二九年,皇太極西逐察哈爾進占宣化大同塞垣(長城)外一帶。公元一六三二年皇太極大舉進攻林丹汗林丹汗西走大板申(今呼市)過黃河,後入青海病死。公元一六三五年林丹汗之子額哲被俘降後金,後編為八旗。
額哲降後,清朝(後金改清)將察哈爾作旗安置在遼寧義洲一帶。公元一六七五年,額哲之子布爾民舉眾叛清,康熙發兵討滅,隨後「移其部眾游牧於宣化、大同邊(長城)外」,分八旗為東西兩翼(今之左翼右翼),規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與各旗子民不同。這就是察哈爾部的西遷。
今天察哈爾八旗西遷後區域,大體在張家口、烏盟、錫盟相臨地域。處於今烏盟中東部的西翼四旗的地域,從北往南為察哈爾正黃旗、察哈爾正紅旗、察哈爾鑲紅旗、察哈爾鑲蘭旗。
察哈爾部西遷塞北游牧不久,沮朝為鞏固邊陲在廣大蒙古族游牧區逐步「招墾實邊」「墾荒開地」。從康熙至光緒二百年來,國墾、官墾、民墾、私墾不斷,致使今烏盟區域的西翼四旗生態變異,逐步由游牧經濟走向農業經濟;且人口益繁,原來旗的行政已不能治,只好增廳(縣)設治與旗存於同一地域轄以墾區村落。至此,西四旗域內增設了豐鎮、寧遠(涼城)、興和、陶林(中旗)等廳,形成「一地二治」旗縣並存的局面。據此可見,今烏盟域內縣的大部歷史上是察哈爾四旗游牧區增廳分治演變而來。
民國三年察哈爾地區設為特別行政區,之後,特別行政區逐步設立商都墾務局(後改縣)、平地泉(集寧)設治局。民國十七年綏遠察哈爾劃為行省,西四旗及共存的縣劃歸綏遠省轄屬。一九四五年我綏蒙政論建立綏東四旗(西四旗位於綏東稱之)建制,直至解放。
建國初四旗實行中心旗行政建制(同專署)。一九五四年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並時,四旗建製取消,同時調整相關地域解決旗縣並存問題,改正黃旗為察哈爾右翼前旗、並鑲蘭鑲 紅旗及陶林縣為察哈爾右翼中旗,改正紅旗為察哈爾右翼後旗。
至此,察哈爾四旗廣大地域經過幾個世紀的游牧、墾荒、設縣、變草,已由最初的游牧經濟發展成為安居樂業的多元化經濟。今天察哈爾右翼前、中、後旗及全盟各族人民正在為建設家鄉創造美好生活努力奮斗。

8. 走西口歌名的由來

。 西口,即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現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具體含義 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 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口外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游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游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 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地人也學會了。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近代山西人出外謀生的艱辛,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對命運的挑戰,是對新環境的開拓。走西口固然艱辛,可是勤勞智慧的人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們開啟了「海內最富」的輝煌時代。走西口這一自發行為深刻地改變了山西與蒙古地區的發展進程。 歌詞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緊緊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雖有千言萬語難叫你回頭,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9. 歸化城的由來

明隆慶六年(1572),駐牧於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領阿勒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陰,黃河之濱,破土建設具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偉美麗的城池。該城竣工後,明廷賜名為歸化城。這座規模較大的城池,在層巒疊嶂的青山輝映下,顯露著一派蒼郁生機。當地蒙古族人民給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庫庫和屯,又譯為呼和浩特,漢意為青色的城,歸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舊城區的雛型。
另外和三娘子有關:
在蒙古族的歷史上,曾經涌現出許多叱吒風雲的巾幗英雄,三娘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她不僅是民族和平的使者,還是呼和浩特的前身——歸化城的最初締造者。因此時至今日,還有人把呼和浩特親切地稱為三娘子城。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三娘子出生於瓦剌奇喇古特(土爾扈特)部落,其父哲恆阿哈是該部落的首領,該部落遺址就在今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一帶。三娘子本名叫鍾金哈屯,意為高貴顯赫。
生長在蒙古貴族家庭的三娘子天生麗質、聰慧過人。她飽讀詩書,性格豪爽,擅長歌舞騎射。長大後,三娘子能文能武、胸襟開闊、通達事務,深受部落民眾的喜愛。有關史籍記載說她「幼穎捷,善番書,黠而媚,善騎射」。
後來,瓦剌奇喇古特部落與雄才大略的阿拉坦汗(也稱俺答汗)聯姻,於是,20歲芳齡的三娘子嫁給了阿拉坦汗,成為王妃。此次婚姻的締結,將三娘子推上了可以盡情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
為了輔佐丈夫擴展疆土,發展漠南經濟,三娘子毅然隨夫出征瓦剌。這一大義舉動,使得三娘子更加受到阿拉坦汗的寵愛和器重,無論大事小事,對她總是言聽計從。在出征期間,三娘子生下一子,取名卜他失禮。
三娘子出嫁之時,正值明朝政府與塞外草原的關系極度緊張時期。此前,由於明朝多次拒絕阿拉坦汗有關「通貢互市」的合理要求,還殺死了阿拉坦汗的使者。阿拉坦汗曾經親率蒙古鐵騎直逼北京城下,再次派遣使臣重申互市的要求。面對大軍壓境的嚴峻形勢,明朝政府被迫與阿拉坦汗達成在大同等地開辟互市貿易的協議。然而時隔不久,明朝政府又出爾反爾,再次挑起戰端。經過20多年連綿不斷的戰爭,雙方損兵折將,人民流離失所,農牧業生產蕭條。
面對這種劍拔弩張的嚴峻形勢,三娘子以其聰明才智力排眾議,積極主張與明朝政府和好。公元1571年3月,經過三娘子的不懈努力,雙方終於宣布休兵罷戰,化干戈為玉帛,實現了通貢互市。
與明朝政府實現通貢互市之後,塞外草原上的幾千里邊境地帶很快出現了一派祥和、安定、繁榮的景象。史籍中對此評價道「朝廷無此後顧之憂,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師旅無調遣之勞。」此後,三娘子積極維護與明朝的友好和貢市關系,使得蒙漢人民可以自由貿易,草原上諸部落對她更是口服心服,甘願受其約束。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後來,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據《明史》記載,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阿拉坦汗和三娘子開始共同主持修建一座名叫庫庫和屯的城池。有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人施工階段後,三娘於是主要的主持者。萬曆三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
據《阿拉坦汗傳》記載,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樣式修建的,有8座樓和琉璃金鑾殿。
萬曆六年.阿拉坦汗在青海向達贛三世許願回來後,開始和三娘子共同主持修建弘慈寺,也就是現在的大召寺,兩年後竣工,並花費巨額白銀鑄成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像,由達賴三世親自前來開光後供奉在寺內。
在修建歸化城時,阿拉坦汗已經進入老年,並且疾病纏身。因此,三娘子積極輔佐丈夫處理各種事務。萬曆九年(公元158l羊),坷勒坦汗和三娘子再次擴建歸化城,又修築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外城。據說,當時歸化城的城牆全部用青磚砌成,遠遠望去一片青色。因此,有人說青城之名使是由此而來。另據《歸綏縣志》記載,歸化城「周二里,卻以磚,高三丈,南北門各一」。不過,由於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我們已經無法了解當時這座城池的規模和建築布局等詳細情況了。據《玉泉區志》記載,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爾部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明崇禎五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戰敗林丹汗,追到歸化城後縱火燒城,唯獨對銀佛寺倍加保護。後來的歸化城是清朝在廢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來的,但是人們為了紀念三娘子,仍然將歸化城稱為三娘子城。

10. 呼和浩特名字的來歷

呼和浩特因中心城區北依大青山,故得名。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城」,其中「呼和」為青色的意思,「浩特」為城市、城郭的意思。呼和浩特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俺答汗傳》中。

書中記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即阿勒坦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剌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10)歸綏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呼和浩特的發展歷程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

1368年(洪武元年),元亡明興,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往嶺北地區,明朝在漠南地區先後設置了衛所40多處,分別為九大塞王轄區。

土木堡之變英宗復辟後河套無人駐守,韃靼在天順年間(1457-1464)開始有規模地進入河套,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

閱讀全文

與歸綏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