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邢台達活泉名字怎麼來的
quhe認為,達活泉的名稱比較奇怪,它不太像是漢語。「達活」發音非常近似「達斡爾」這個北方少數民族的名稱。從遠古到近代,不論是赤狄、白狄、中山,還是石勒、安祿山,乃至遼、金、元、清,都在河北一帶留下過輝煌的歷史篇章,巍巍太行,清清泉水,見證了民族交融文化碰撞的悲歡離合。達活泉早已映照過幾千年來那些融入漢族的少數民族的影子,達活泉也曾聆聽過幾千年來那些融入漢族的少數民族的語音,而它的名字,就如同一個舊照片或老唱片。所以考察一下達斡爾族的名字的意義,可能有助於理解「達活泉」得名的原因。對於「達斡爾」的意思說法不一,有的說「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有的說「達斡爾」意即「長宮」、「原來長座位置」,是達斡爾人對先人建立的「遼國」和「長國」的宮廷生活時常懷念。那麼不難理解,達活泉可能因為在古代胡人執政的年代被開拓而得名(見下,佛圖澄「龍崗咒水」),也可能是因為此泉是百泉之城的邢台的頭號名泉而獨尊此名。這也可以說是對「達斡爾」這個阿爾泰語系詞彙的側面旁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民族融合歷史。
2. 邢台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邢台市,簡稱「邢」,古稱邢州、順德府。
邢州,今邢台市在隋、唐、宋、金時的舊稱,元、明、清稱順德府。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商周時的「邢」而設,邢是井方國,有3500年歷史,商代祖乙遷邢為商都,歷祖辛、沃甲、祖丁一百餘年,至南庚再遷後成為北方屏藩。
西周封周公第四子在邢國,疆域在太行山以東,故黃河以西,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是周代53個姬姓封國之一。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徵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戎狄作戰,邢侯搏戎載於史冊,在中國北方佔有重要地位。
順德府,今邢台市在元、明、清時的舊稱,隋、唐、宋、金稱邢州。元朝(1262年)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升邢州名為順德府,屬中書省,至元二年升順德路,明復順德府,清沿明制,隸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德府,1925年切府城廂(橋東)設順德市,1928年廢市屬邢台縣,1983年設河北地級市-邢台。
(2)邢台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邢台悠久的歷史涌現出郭守敬、李牧、魏徵、宋璟、劉秉忠等先賢,走出了郭威、柴榮、孟知祥、孟昶等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邢台也是唐朝皇室祖籍地(唐祖陵),發生過堯舜禪讓、胡服騎射、巨鹿之戰、黃巾起義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有破釜沉舟、鹿死誰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敵等近百條成語、典故源自邢台。
位置境域:邢台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脈南段東麓,華北平原中部,晉冀魯三省之中。北緯36°50′~37°47′,東經113°52′~115°49′之間。
東以大運河和山東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鄰,北及東北與石家莊市、衡水市相連,南接邯鄲市。市域東西最長185公里,南北最寬80公里,總面積12456平方公里。
3. 邢台的名字有什麼來歷(要短
邢台之名來源自古邢台。古邢台,也稱檀台,相傳西周邢侯建國後,一方面為了炫耀其「朕臣天子,用典王令」(見邢侯簋銘)的封建威儀,另一方面也為了上察天文下算農時,乃累土為台,用以觀察天文災祥和進行祭天祭祖等隆重儀式。
4. 邢台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邢台古代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黃帝曾居住在邢台軒轅之丘(干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邢人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易經》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聖德,元始祖忽必烈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改邢為順德。戰國時期趙襄子都邢,西楚霸王項羽乃改邢為襄國,又因春秋戰國時期邢侯和趙成侯、趙武靈王曾先後在邢地高築檀台,大會天下諸侯,以標信德之義,故宋徽宗趙佶乃定名為邢台。今邢台之名即沿用於此。
5. 邢台的名字有什麼來歷從這里走出什麼名人要快!!!!!!!!!!1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黃帝曾居住在邢台軒轅之丘(干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
又因春秋戰國時期邢侯和趙成侯、趙武靈王曾先後在邢地高築檀台,大會諸侯,以標信德之義,故宋徽宗趙佶乃改邢為邢台,今邢台之名即沿用於此.
名人:宋璟、劉秉忠、郭守敬
還有一位更牛的忘記了,堯帝也是邢台的
6. 邢台牛城名字的來歷
來歷有多種說法,比如:
1. 邢台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十六國時期由後趙皇帝石勒擴修,北宋時又進行重修。城牆周十三里二十丈,闊六丈,上可卧牛,故俗稱卧牛城。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邢台城北有牛尾河,南有栓牛石,故稱卧牛城。
2. 傳說很久以前,邢台山清水秀、沃野豐饒。一對年輕夫婦流落至此定居下來,他們辛勤勞作而苦於沒有耕畜,後來感動天帝降黃牛來幫助他們耕種。從此生產日盛,人丁繁衍,逐漸形成城鎮。此後,山洪暴發,洪水多次逼城,黃牛便卧在城頭,水漲城高,於是百姓得以免遭水災而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金牛托城」的功績,遂命名其城為卧牛城。
3. 另有傳說在很久以前,邢台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盛。可是有段時間,出現了一條黑龍,終日興風作浪,搞的民不聊生。常年在太行山上打獵的姬運、姬生兄弟倆,一天下山時,看到一頭神牛從天而降,頭南尾北,席地而卧在這里。那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於是,他倆就帶領一班人用智慧和勇敢戰勝了興風作浪的黑龍,然後就在神牛卧過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城鎮。人們親昵的稱自己的城鎮為卧牛城。
7. 邢台是怎樣得名的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黃帝曾居住在邢台軒轅之丘(干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
《易經》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聖德。戰國時期趙襄子曾都邢,西楚霸王項羽以此之故改邢為襄國,元始祖忽必烈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改邢為順德。又因春秋戰國時期邢侯和趙成侯、趙武靈王曾先後在邢地高築檀台,大會諸侯,以標信德之義,故宋徽宗趙佶乃改邢為邢台,今邢台之名即沿用於此。
8. 邢台的歷史是什麼
邢台市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東、北、西三面與邢台縣毗連,南與沙河縣為鄰。面積132.8平方公里。距省會石家莊120公里。
邢台市在春秋時期曾為古邢國之都邑(見《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趙成侯據邢,在此高築檀台(《史記·趙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以此為古邢國地並築有檀台,遂將龍岡縣改稱邢台縣,治在今市。1945年曾設為邢台市,即以縣名為市名。1949年建國前夕降為鎮。1953年再次設市,仍沿用原名至今。
9. 邢台的歷史
邢台市簡稱為「邢」,雅號卧牛城,位於河北省南部,是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新型工業基地,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為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是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的故鄉,素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譽。
邢台市別稱牛城、邢襄,舊稱邢國、襄國、邢州、順德府,星空分野屬昂、畢二宿(西名:金牛座)。邢台市有著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和600餘年的建都史,是大科學家郭守敬的故鄉,素有「五朝古都」之稱,先後做過商朝、邢國、趙國、常山國、後趙五個朝代和國家的國都。邢台北通幽燕,南達黃淮,西扼太行三關,東望華北平原,自然條件優越,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邢台城市風光
譽。
「大河岸邊、山前台地」,邢台市位於太行山東麓、古黃河西岸這片獨特的大山、大河結合地帶上。太行山為中華民族的脊樑,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故邢台處於中華民族的核心地帶。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居住在邢台干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邢人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易經》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聖德。商代祖乙擇沃野定都於邢,西周初,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為邢侯建立邢國,戰國時期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並擴建邢侯台為檀台,又因趙襄子曾都邢,西楚霸王項羽乃改邢為襄國,隋置邢州,宋徽宗趙佶升邢為信德府,金復置邢州,元始祖忽必烈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升邢為順德府,明清沿襲。因西周邢侯和趙成侯、趙武靈王曾先後在邢地高築檀台,大會天下諸侯,以標信德之義,故宋徽宗趙佶乃改龍崗縣為邢台縣,今邢台市之名即沿用於此。
10. 邢台市的歷史概況
邢台有三千五百年的建城歷史,歷史上曾為國都約610餘年,為府建置650餘年,為州建置660餘年,為郡建置近400年,新中國革命時期,邢台為河北省第一座解放的城市。史書上說邢台:「西帶上黨,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東之藩蔽也。」李忠定公曰:「從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陘,可以直搗太原。從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鄲,可以席捲相、衛。若道慶源(即趙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馳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領也。此韓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齊;石勒據之,因以並吞幽、冀歟!」
邢台行政區劃
上古時期,堯帝曾建都邢地柏人城。夏《禹貢》記邢地為冀州之域。
商代邢地稱井方,公元前十五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姬苴(邢靖淵)為邢侯,建立邢國。
春秋末期輾轉屬晉。戰國時期屬趙,趙成侯立邢為信都。
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治邢台平鄉),今邢台轄縣均屬巨鹿郡。
秦末漢初,信都為趙國國都,趙歇、張耳先後據此稱趙王,巨鹿大戰後,項羽改信都曰襄國。
漢晉時期,邢地稱襄國,西晉石勒據邢建立後趙,都襄國。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襄國郡改名邢州,轄龍崗、青山、南和、任縣、平鄉、鉅鹿、內丘、柏仁、沙河九縣。大業三年(607年)復改襄國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邢州,轄龍岡、南和、任縣、平鄉、沙河、內丘、柏仁、青山、巨鹿九縣。武德五年,青山縣省入龍崗、內丘。天寶元年(742年)邢州改為巨鹿郡,柏仁縣更名堯山縣,至德二年(757年)復改邢州,
五代時期,邢州設節度使,轄邢州,領轄洺州、磁州。除轄本州龍岡、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柏仁8縣外,還領轄洺州之永年、平恩、臨洺、雞澤、肥鄉、曲周6縣和磁州之滏陽、邯鄲、武安、昭義4縣,共轄3州18縣。
北宋邢州轄龍崗、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堯山8縣,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邢州為信德府,轄域不變。宣和二年,宋徽宗改龍岡縣為邢台縣。
金天會六年(1128年)復改信德府為邢州。沿襲北宋信德府建置,設安國軍節度。金大定中改堯山縣為唐山縣。金代邢州轄八縣四鎮,八縣為:邢台、唐山、內丘、平鄉、任縣、沙河、南和、巨鹿;四鎮為:平鄉境內道武鎮、任縣境內新店鎮、沙河境內綦村鎮、巨鹿境內團城鎮。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賜金虎符,立安撫司,洺、磁、威三州來屬。憲宗五年(1255年)析平鄉縣道武鎮增置廣宗縣,至元二年(1265年)順德府改為順德路,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順德路復改為順德府,隸屬京師,仍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清沿明制,仍稱順德府,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隸屬直隸省。
民國時期,廢府留縣,順德府各縣屬直隸省(後改河北省)。民國17年(1928年)唐山縣復名堯山縣。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邢台淪陷後,日偽華北委員會在邢台市設冀南道,轄冀南32縣,道尹駐邢台,後改順德道,轄邢台縣、任縣、南和縣、沙河縣、內邱縣、臨城縣、平鄉縣、巨鹿縣、威縣、柏鄉縣、堯山縣、隆平縣、廣宗縣、清河縣、南宮縣等15縣,公署仍在邢台,1945年邢台解放後取消。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邢台市轄縣分屬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設立邢台市,為太行區直轄市。1947年隆平、堯山兩縣合並為隆堯縣
1949年8月1日,成立邢台專區,轄南宮、沙河、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新河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等15縣和邢台市,專區行署駐邢台市。
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
1964年,設立臨西縣,屬邢台專區(後改邢台地區)。
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橋東、橋西、郊區三區。
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南宮改建為縣級市,1987年沙河改建為縣級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地市合並為邢台市,下轄橋東區、橋西區、新河縣、南宮市、沙河市、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清河縣、臨西縣等2市2區15縣。
另經省政府批准,邢台還建有邢台經濟開發區、大曹庄管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