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中的由來
巴中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東漢永元年間置漢昌縣,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戰,能歌善舞而著稱。漢高祖劉邦在南江大壩建牟陽城築巴峪關,蕭何月下追韓信至截賢嶺(誤傳,實際上在漢中留壩),張飛夜襲巴州智擒嚴顏。魏武帝曹操與張飛交戰漢水,直逼張魯退兵巴州,境內始建於梁魏、盛鐫於唐代的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達5210餘龕、7200餘尊,以布局精巧、藝風平實而著稱,再現了唐代輝煌的宗教藝術,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巴中盛唐彩雕全國第一」,是全國十大石窟之一。
❷ 巴中市最有歷史的地名
當然是望王山
望王山位於巴城城北,山勢陡峭,景色優美。關於望王山名字的由來,相傳與唐朝章懷太子有關。
唐朝時,武則天的第六子——章懷太子李賢被貶巴州,他時常登上此山瞭望長安,所以叫做望王山。同時,這座山又被稱為王望山,其意為李賢希望他的母親武則天能招他回朝。
❸ 巴中的由來
研究巴文化,首先要了解「巴」名的起源。「巴」名的起源古今說法不一。古人至少有三種解釋:一曰源於河流形狀,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二曰出於動物形象,許慎《說文•巴部》:「巴,蟲也,或曰象蛇」;三曰源於植物,《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擊」,「苴」音巴,所以其字遂以苴為巴。對於「巴」名起源,當今有的人對「巴」的起源說法有四:一是說蜀人謂平川為「壩」,巴、壩音近,居於平地而曰「巴」;二是說巴人稱石頭為巴,他們的祖先居石穴,因而名「巴」;三是說巴人崇尚白色,「巴」是白的意思;四是說因山勢陡峻險要,走路要爬,爬就是「巴」……
古往今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民間,對「巴」的理解都自之有理,持之以故。但是物必有源,名必有因。比較而言,「巴」出自於動物更具說服力。許慎在《說文》中釋「巴」為蟲,而蛇在古代也被稱為蟲。我市現在境內許多地方仍叫蛇為長蟲,今山東人亦呼蛇為蟲,可見巴、蟲、蛇為同類。具體說,「巴」是「蛇王」,又叫蟒。體勢盤曲,為象形字。我們不懷疑蟒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稱巴人善獵射、勇猛強悍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圖騰形象。《海內經》曰:「西南有巴國,太日皋(伏羲)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可見,伏羲女媧是巴人的先祖,《帝王世紀》、《列子•黃帝篇》、《淮南•說林訓》都記載伏羲、女媧風姓,人首蛇身。這一是可以說明: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是以蛇克蛇,他們都是帶領人民同禽獸蟲蛇,特別是巨大的蟲蛇作長期斗爭的英雄人物。二是伏羲氏把他們的後裔分封降居於長江之北的丹山、巫山和巴地一帶,後來他的裔孫們,又發展到長江以南的武落鍾離山一帶,這是蛇的世界,古代就有「蛇巫山」一說。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繼承先代精神和經驗,同蛇類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伏羲、女媧已是母系向父系社會過渡的交替時代,伏羲與女媧的風姓後人與蛇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即風姓巴人與蛇有著必然的關系。伏羲、女媧與他們的風姓裔孫都是繼往開來的元勛,由風姓族裔祭祀逐漸發展成為全民崇拜的神靈,這也是必然的結果。所以直到漢代《魯靈光殿賦》還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身」的繪畫圖象。從伏羲到後照到巴人不知經過了多少時代,但他們世代都是斬蛇殺蟲勇士,他們一代繼承一代斬殺蛇蟲的經驗與業績,才改造了這個蛇的世界。他們對於先祖的崇拜、紀念和祭祀,是原始社會的信仰使然。而伏羲、女媧的廟名、山名、地名這又是巴族為風姓後裔而崇拜先祖的圖騰說明。因此,可以說先有象形巴為大蛇之名,而後才有斬殺這類大蛇、為民除害的人,而後才有姬姓之巴與風姓之巴的融合和巴族所居之域也,才有巴地、巴山、巴水等等名稱出現,更才有巴豆、巴山豆、芭蕉……等不可勝數的帶「巴」字植物名稱出現。至於山、水形如「巴」字之說,更具可信。
❹ 巴中市在宋朝叫什麼名字
巴中古屬禹貢梁州之域。
春秋時為巴子國地。
秦和西漢時為巴郡地。
東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漢昌縣。
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屬巴西郡,後繼屬宕梁郡,又先後置歸化郡、大谷郡。
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
巴中州、郡、縣迭更, 建縣的歷史已達1910年,置郡已達1789年,置州已達1485年。
自古以來,巴中是兵家必爭,群雄逐鹿之地。
漢高祖劉邦打關中,巴江兩岸是重要的根據地和後助線。
蕭何留守巴郡據通江得漢山「以通餉道」;三國名將張飛從荊州沿江而上,夜襲巴州,智擒嚴顏老將;魏武帝曹操與張飛交戰漢水,直逼張魯退兵巴州;南宋四川安撫制置使余介在通江等地築城屯糧抗蒙;抗金名將岳飛率兵巴河東岸輕陽坡等等。
至今,在南江縣尚可目睹當年連通蜀漢的「千里棧道」、漢王的金戈鐵馬、西晉南方獠人的岩墓等,這些無不記載著昔日巴中戰火硝煙的壯麗場景。
國務院1993年7月5日批准(國函[1993]98號):設立巴中地區。
巴中地區轄達縣地區的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巴中地區行政公署駐巴中市。
國務院2000年6月14日批准:(1)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2)巴中市設立巴州區,以原縣級巴中市的行政區域為巴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巴州鎮。(3)巴中市轄原巴中地區的南江縣、平昌縣、通江縣和新設立的巴州區。
2004年轄65個鎮、185個鄉。
❺ 四川名稱的來歷
來歷:
北宋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並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
1997年,原四川省計劃單列市重慶市與地級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整體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5)巴中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軍事、旅遊大省,擁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等經濟發展高地,是中國西部物資集散地,長江經濟帶組成部分,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中的五糧液與劍南春原產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參考資料
網路-四川
❻ 巴中的由來是什麼
遠古時期屬禹貢梁州之域。
秦和西漢時期為巴郡地。
東漢時期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漢昌縣。東漢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屬巴西郡,後繼屬宕梁郡,又先後置歸化郡、大谷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1993年7月5日設立巴中地區。巴中地區轄原達川地區的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巴中地區行政公署駐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2)巴中市設立巴州區,以原縣級巴中市的行政區域為巴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巴州鎮。(3)巴中市轄原巴中地區的南江縣、平昌縣、通江縣和新設立的巴州區。
2013年元月18日,設立恩陽區,這也是2013年中國唯一獲批的成建制縣級區,至此,巴中行政區劃變更為三縣兩區(平昌縣、通江縣、南江縣、巴州區、恩陽區)
巴中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東漢永元年間置漢昌縣,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戰,能歌善舞而著稱。漢高祖劉邦在南江大壩建牟陽城築巴峪關,蕭何月下追韓信至截賢嶺(誤傳,實際上在漢中留壩),張飛夜襲巴州智擒嚴顏。魏武帝曹操與張飛交戰漢水,直逼張魯退兵巴州,境內始建於梁魏、盛鐫於唐代的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達5210餘龕、7200餘尊,以布局精巧、藝風平實而著稱,再現了唐代輝煌的宗教藝術,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巴中盛唐彩雕全國第一」,是全國十大石窟之一。
❼ 四川的名字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
❽ 四川名字的由來是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
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8)巴中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8個縣級市,107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❾ 巴中這個名字是怎樣來的
古時候,四川東部稱作巴,四川西部稱作蜀。巴中就是「巴」的中心地帶。所以,在重慶還有一個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