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水河第一灣導游詞
長江第一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麗江市石鼓鎮與香格里拉縣南部沙松碧村之間,海拔1850米,距香格里拉縣城130公里
里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巴塘縣城境內進入雲南,與瀾滄江、怒江一起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並流」的壯麗景觀。到了香格里拉縣的沙松碧村,突然來了個100多度的急轉彎,轉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字形大彎,「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人們稱這天下奇觀為「長江第一灣」
長江流至沙松碧一帶,水勢寬衍,江水青幽,兩岸青柳成行。這里是看長江第一灣落日的極好處所,登臨沙松碧村之後的小山,長江第一灣盡收眼底。夕陽下,江面金光耀眼,斑斕無比,耀眼的金光映得四山金黃,而觀者也籠罩在金光之中。漁舟往來於青江之上,漁網拋撤處,金珠飛濺,景色奇美。
㈡ 問一下,九曲,黃河第一灣的由來黃河不是起源於青海嗎,咋黃河第一灣在若爾蓋呢
黃河有許多大的曲折,故又名「九曲黃河」。 發源地:巴顏喀拉山的約古宗列曲。(青海)源頭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點:河南舊孟津。 九曲黃河第一灣位於若爾蓋縣唐克鄉,距縣城61公里。地處草原腹心地帶,白河於此匯入黃河,形成浩大氣勢。河面寬而蜿蜒,曲折河水分割出無數河洲、小島,水島翔集、漁舟橫渡,被中外科學家譽為「宇宙中庄嚴幻影」。黃河第一彎地勢平坦,水流舒緩,小島、岸邊紅柳成林。索克藏寺院修築於黃河第一彎山凹臨河處,白塔古寺,帳篷炊煙相伴黃河,更顯自然悠遠博大。
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多次通過這里,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革命遺址,使草地聲名遠播海內外。夏季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里天高氣爽,能見度很高。天地之間,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芳香幽幽,一望無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湖水碧藍,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連起來,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草地游覽內容豐富,可賞草地風光,聽牧歌悠揚,可垂釣黃河魚野炊,可騎馬馳騁草原,可觀梅花鹿牧場,可去黃河九曲第一彎攬勝,可住悵篷賓館,可去森林采擷野菇,也可去寺廟參觀朝拜。
㈢ 寫紅水河第一灣的作文
從東蘭到第一彎就有兩條途徑了:從東蘭坐車(中巴或者自駕摩托車)到大同,再從大同坐船到板文。估計兩個小時就到了。直接親密接觸第一彎,但看不到第一彎的全景。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另一條是通過三石鎮到四合村(全程40公里左右,其中20公里的二級路,21公里的沙路。沙路還可以跑到40到50碼的)在四合可以看到壯觀的第一彎全景。
被譽為廣西母親河的紅水河,在東蘭縣境內流過115公里,在這百餘公里的河岸兩旁到處是綠色蔥蘢的刺竹和嬌艷無比的木棉樹,是名副其實的百里畫廊。乘遊船從坡豪沿紅水河南下十餘公里,到三石鎮板文村境內,紅水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一個「U」字型的大峽谷。從三石鎮四合村俯視紅水河第一灣,目所能及河道長約4公里,河面寬300米,兩岸高山聳立,直插雲天,與水面高差數百米。這里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同一日里的景象也是變幻莫測。最經典的景象或是雲霧纏繞聚散,或是紅霞漫天,或是雨過天晴彩虹飛度„„蔚為壯觀,是尋奇、覽勝、探幽難得的景觀。
㈣ 有誰知道貴州紅水河的由來!
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西江上游的別稱。上游幹流南盤江,源出雲南省曲靖市馬雄山,在廣西西林縣與清水河匯合後,沿西林、隆林、田林3縣至貴州省望謨縣雙江口匯北盤江後始稱紅水河,東南流到象州縣石龍鎮的三江口同柳江匯合處止。全長638千米,流域面積3.32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南盤江和北盤江流域面積),年平均流量為696 億立方米(來賓遷江站)。多峽谷、險灘,水流湍急,不利於航行,但水量大,落差集中,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㈤ 關於金沙江內長江第一灣來歷的傳說是什麼
關於金沙江內長江第一灣來歷,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據說,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本來是三姐妹,因為她們三人不願西嫁,便瞞著父母,偷偷從家裡跑出來。美麗聰明的金沙姑娘邀約兩位姐姐投奔東海而去。
父母得知三位姑娘逃跑後,非常生氣,派玉龍和哈巴兩兄弟擋在她們去東海的路上。怒江和瀾滄江在沙松碧村望見了兩位攔路的哥哥,認為自己敵不過他們,不敢前走,於是改變主意,不去東海了。她們選擇了南去的路,卻勸服不了金沙姑娘,只好生氣地離開。
金沙姑娘眼望兩位姐姐遠去了,心中去東海的決心依然不變,毅然轉身直沖哥哥的攔阻之地,最終想法沖破了阻攔,匯入了東海。她轉身的地方,就形成了著名的「長江第一灣」景觀。
㈥ 亞龍灣被你為天下第一灣來由
亞龍灣位於中國最南端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三亞市東南28公里處,是海南最南端的一個半月形海灣,全長約7.5公里,是海南名景之一。亞龍灣原名牙龍灣,後改名為亞龍灣。
亞龍灣沙灘綿延7公里且平緩寬闊,淺海區寬達50-60米。沙粒潔白細軟,海水澄澈晶瑩,而且蔚藍。能見度2-4米,適合潛水。海底世界資源豐富,有珊瑚礁、各種熱帶魚、名貴貝類等。年平均氣溫25.5°C,海水溫度22-25.1°C,終年可游泳,被譽為「天下第一灣」
亞龍灣集中了現代旅遊五大要素:海洋、沙灘、陽光、綠色、新鮮空氣於一體,呈現明顯的熱帶海洋性氣候,適宜四季游泳和開展各類海上運動。這里的海水清澈見底,可以清晰地看見10米以下的海底景觀。這里8公里長的海灘寬闊平緩,沙粒潔白細膩,自然資源國內絕無僅有,可與國際上任何著名的熱帶濱海旅遊度假勝地相媲美。
亞龍灣氣候宜人,冬可避寒、夏可消暑、自然風光優美、青山連綿起伏、海灣波平浪靜、湛藍的海水清澈如鏡,柔軟的沙灘潔白如銀。「三亞歸來不看海,除卻亞龍不是灣」,這是遊人對亞龍灣由衷的贊譽。
㈦ 蘇州河1-4灣的名字以及名字的由來,由來要詳細一點。
上海是江南水鄉,歷史上多河道港汊,因此,上海的許多地方與水有不解之緣。上海的地名習慣是,當河流發生急彎時,陸地外凸的部位像禽獸外凸的嘴,會被叫作「嘴」,比如今浦東的「陸家嘴」,浦西楊樹浦底的「周家嘴」;外凸的部位面積不大,形狀較尖,很像動物的角,於是會被叫作「角」;而凹進去的地方則會被叫作「灣」,只是在「彎」字旁加了「三點水」,表示河灣而已。舊諺有「龍華十八灣,灣灣見龍華」之說,黃浦江流經龍華時曲折多彎,形成了眾多的灣,而龍華寺塔又是這里最高的建築物,站在任何一個灣口都能看見龍華寺塔的佛光普照,此諺與西方的「條條道路通羅馬」異曲同工。
蘇州河流入北新涇後至長壽路橋段,曲折多彎,粗摸算來約有十八灣,乘遊艇游蘇州河可以讓大家從蘇州河了解上海的歷史、文化,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巨變。本文就「普陀十八灣」的歷史,講述一些有趣的故事。
一、吳家宅灣私家花園書卷氣濃
凱旋路附近的蘇州河兩岸分屬長寧區和普陀區。進入華東政法學院後,往北可以走到蘇州河邊,這里是一個尖尖的「角」,歷史上被叫作「吳家宅角」,「角」的東側則是一個「灣」,舊稱「吳家宅灣」。
今中山公園一帶舊名「吳家宅」,是以吳姓人集中居住而得名的一個自然村落。據記載,上海開埠後不久,英商兆豐洋行老闆霍格購進了吳家宅的近千畝土地,打算在這里建立一個種植場,但由於中外簽訂的條約規定,僑民不得在租界外開展經營性的項目,所以,這塊土地一直空置著。1879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以6500兩白銀的價格從霍格手中購進了吳家宅北端臨蘇州河的工地,並將聖公會在虹口的培雅書院(Baird Hall)和度恩書院(Duane Hall)遷往新址,成立聖約翰書院(St.John』s College),它就是聖約翰大學的前身,這使蘇州河染上濃濃的書卷氣。1914年,工部局又購買了霍格的另一塊土地,興建了兆豐公園,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今中山公園附近有不少被冠名「兆豐」的里弄、別墅、樓盤,就是沿用了「兆豐」舊名,不過,許多人並不知「兆豐」名稱的來歷。
歷史上吳家宅灣有聞名遐邇的小萬柳堂,它的主人就是近代史上被尊為「英傑」的廉泉和其夫人吳芝瑛。廉泉(1863-1932),字南湖,無錫人。據記載,其二世祖廉希憲在元朝任右丞相,謚文正,封恆陽王,他在京城有一座被稱之萬柳堂的花園,元朝書畫家曾做客那裡並作詩曰:
萬柳堂前數畝池,平鋪雲錦蓋漣漪。
主人自有滄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詞。
手把荷花來勸客,步隨芳草去尋詩。
誰知咫尺京城外,便有無窮萬里思。
廉泉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895年)舉人,官禮部郎中,與孫中山關系密切,後辭官回鄉,在無錫創辦俟實學堂(今連元街小學)和競志女學(今無錫第十二中學),在上海創辦文明書局。夫人吳芝瑛是「曾(國藩)門四弟子」之一的吳汝綸的侄女,在北京期間與秋瑾相識,並鼎力支持和資助秋瑾赴日本留學。1907年秋瑾在紹興遇害後被拋屍街頭,無人敢為她收屍,吳芝瑛在丈夫的幫助下,不顧個人安危為秋瑾收屍,並在杭州為秋瑾建墓,時人稱之「俠女」。
小萬柳堂顯然套用了其祖先萬柳堂之名,《民國法華志》中記:「小萬柳堂在九果園對河吳淞江(即蘇州河)南岸,金匱(無錫)舉人廉泉與妻吳芝瑛偕隱所,有帆影樓諸名勝。廉、吳以詩、書、畫名海內,古帖、古畫多珍藏,中外人士來訪者觴詠品題,殆無虛日。」看來,這小萬柳堂還是上海中外文化人的「沙龍」。小萬柳堂在1933年吳芝瑛逝世後衰落,筆者曾在上世紀70年代到過「小萬柳堂」舊址,這里已成為蘇州河邊的一個石灰堆棧,舊址在今華陽路向北延長線的蘇州河邊。
九果園在蘇州河北岸,與小萬柳堂隔河相望,是吳家宅人吳文濤的私家花園。據說是因園中種了九棵名貴的果樹而得名。據記載,吳文濤還特地從徐光啟後人處拓得米芾書寫的《英光堂帖》,吳之壑書寫的《歸去來辭帖》,復刻後嵌入室內的牆上,不知這些東西現在何處。
二、朱家灣從平民村到鎮坪路
今江寧路橋北堍兩側叫「朱家灣」。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准許日本人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建廠,任何與中國訂有「最惠國條約」的國家同時獲得這一權利。於是日商的「內外棉」多家工廠在蘇州河畔建立,外資企業的出現也推動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在朱家灣西岸先後出現阜豐、福新麵粉廠、大有榨油廠、申新紗廠、中央造幣廠、大隆機器廠等多家中、大型企業,工人數近10萬。就這樣,朱家灣一帶形成居民集結點,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在今光新路橋處形成一個叫作「朱家灣」的鎮市,今光新路舊名「朱家灣大街」即以此得名。
1928年,剛成立的上海特別市政府通過了一項改善工人住房法案,並成立「籌建平民住所委員會」,由政府籌資興建一批低檔住宅,平價或低價出售或出租給工人住。於是上海就有了許多叫作「平民村」的住宅區,如打浦橋平民村,其美路平民村(今四平路幸福村),普善路平民村,大木橋平民村(後改稱「市民新村」),建在朱家灣今鎮坪路上的即中山路平民村。
中山路平民村規劃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位於今中山北路北,光新路西,相當於今「秋月楓舍」住宅小區。1936年完成第一期,共建有57排,330個單元。住宅均為磚木結構,朝南前排為一層平房、緊依的是二層閣。但這個平民村還沒有全部交付使用,抗日戰爭就爆發了,平民村成了日軍的兵營和馬廄。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民村名義上由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收還,而實際上早已被附近工廠的工人和流民搶占,這平民村成了人口密集的「貧民窟」。
上世紀80年代,普陀區人民政府有計劃開始對平民村及周邊地區改造,1987年將原平民村的81個單元住宅拆除後辟築馬路,取名「鎮平路」,顧名思義就是要消滅平民村、消滅貧窮之義,但是,「鎮平」也容易被人誤解為「鎮壓平民(村)」,不久,根據普陀區路名原則上使用陝西省行政地名的原則,經上海市地名辦公室注冊,正式以陝西省鎮坪縣(就是發現華南虎的「周老虎」所在的縣)命名為「鎮坪路」。
90年代後,上海房地產業頗有名氣的「沙田物業」獲得「平民村」工地建設權,分二期興建「秋月楓舍」住宅小區。軌道3、4號線,以及即將開通的7號線均在鎮坪路設有車站,如今的鎮坪路已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的住宅區。「朱家灣」這個地名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逝,也許,「普陀十八灣」計劃的實施,會激活「朱家灣」。
三、潭子灣上海最古老的地名
江寧路橋向東,昌化路橋北堍的兩側分別是「潘家灣」和「潭子灣」。在《乾隆真如里之》中已有「潭子」和「潭子灣」的記錄。據傳,「潭子」即東晉時名將虞潭(字恩奧),會稽餘姚人,是三國名士虞翻的孫子。晉成帝即位(326年)後,他出任吳興太守,詔轉吳國內史,當時天下大亂,百姓飢餓,他就開倉賑濟;盤踞浙江的五斗米道從海上出發,沿吳淞江西上進攻蘇州,他「又修滬瀆壘,以防海抄,百姓賴之」。他也被百姓尊稱為「潭子」。「滬瀆壘」是東晉時在原吳淞江口建造的軍事堡壘,也是上海有記載的最早的古戰場遺址,約在宋末元初被江水沖垮,據資料推斷,舊址應該在今光新路延長西路一帶,八九年前,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光新路與志丹路建設工地地下8米處發現古代「水閘」遺址,此被列入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成就之一,所發現的「水閘」很可能就是「滬瀆壘」遺址。而今天的「潭子灣」距志丹路「水閘」僅1公里,也許,「潭子灣」得名與虞潭以及他建造的「滬瀆壘」並不是「據傳」,而是「史實」。同樣,上海簡稱「滬」,也不是得名於那個捕撈用的「滬」,而是直接得名於「滬瀆壘」。
如今,潘家灣和潭子灣之地已被中遠集團投資興建為市中心的集中住宅區——「中遠兩灣城」,感謝「中遠」還保留了「兩灣」之名。上世紀的朱家灣、潘家灣、潭子灣加上「葯水弄」合稱「三灣一弄」,是上海棚戶區的代名詞,中遠兩灣城的建設中,擔心「潘家灣」、「潭子灣」地名的出現會影響樓盤銷售,將原「潘家灣路」、「潭子灣路」合並而改稱「清水灣路」。「潭子灣」是一個歷史地名,也許,人們會希望恢復它的名稱。
四、叉袋角被兩大麵粉廠占據
蘇州河流經昌化路橋僅幾百米,突然來了個120度的大轉彎,改向南流,在浜南形成一個銳角三角形,這一帶叫作「叉袋角」。
「叉袋」實際上是一種麻織的大口袋。從元朝黃道婆在上海傳授紡織技術,改進紡織工具,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棉花就是上海近海地域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採摘、包裝、運輸棉花要用一種大口袋,如清秦榮光《上海竹枝詞·歲時)中說:
七月初三夜要晴,蒲包十萬價銷贏。
怕看月雲雲羅密,棉地秋收要減成。
上海農諺:「七月初三天下雲,十萬蒲包九萬陳。」古人以為,七月初三晴,預示今年棉花豐產,大量的蒲包一定熱銷,裝棉花的蒲包是用麻織成的,大小與今麻袋相似,但袋口上設有「耳朵襻」,像現在使用的「馬甲袋」,棉花裝滿後,將襻打結,就算封袋了,袋上的襻相當於褲子的「開叉」,又用於交叉打結,於是被叫作「叉袋」,而蘇州河這一段的形狀很像叉袋,於是其南岸外凸的地方叫作「叉袋角」,在上海歷史上也是一個頗著名的地名。
近代以後,「叉袋角」被中國第一家機器麵粉廠——阜豐麵粉廠,以及榮家的福興麵粉廠占據,解放後,這兩家麵粉廠公私合營而改稱「阜豐、福新麵粉廠」,即後來的上海麵粉廠,廠址的舊建築已被列為「工業遺產舊址」得到保護,並在這里建立「創意園區」,也許,把這里定名為「叉袋角創意園區」,其地名知名度會更高一些。
㈧ 什麼寫好「紅水河第一灣」的作文
從東蘭到第一彎就有兩條途徑了:從東蘭坐車(中巴或者自駕摩托車)到大同,再從大同坐船到板文。估計兩個小時就到了。直接親密接觸第一彎,但看不到第一彎的全景。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另一條是通過三石鎮到四合村(全程40公里左右,其中20公里的二級路,21公里的沙路。沙路還可以跑到40到50碼的)在四合可以看到壯觀的第一彎全景。
被譽為廣西母親河的紅水河,在東蘭縣境內流過115公里,在這百餘公里的河岸兩旁到處是綠色蔥蘢的刺竹和嬌艷無比的木棉樹,是名副其實的百里畫廊。乘遊船從坡豪沿紅水河南下十餘公里,到三石鎮板文村境內,紅水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一個「U」字型的大峽谷。從三石鎮四合村俯視紅水河第一灣,目所能及河道長約4公里,河面寬300米,兩岸高山聳立,直插雲天,與水面高差數百米。這里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同一日里的景象也是變幻莫測。最經典的景象或是雲霧纏繞聚散,或是紅霞漫天,或是雨過天晴彩虹飛度„„蔚為壯觀,是尋奇、覽勝、探幽難得的景觀。
㈨ 北部灣名稱的由來
北部灣位於我國南海的西北部,是一個半封閉的大海灣。東臨我國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臨我國廣西自治區,西臨越南,南與南海相連。
北部灣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
上世紀70年代以前,北部灣沒有劃界,兩國漁民不分彼此在北部灣共同勞動。但70年代後期,中越關系惡化,由於中國漁民的捕撈裝備較好,越南明顯處於下風,於是越方開始採取控制措施,有時甚至開槍射擊、武裝沒收中國漁船。90年代以後,中越關系好轉,但雙方漁民糾紛仍然不斷,越南屢次沒收中國漁船。 1974年,中越兩國開始就北部灣劃界舉行談判,特別是兩國關系正常化、1999年兩國簽署陸地邊界條約後,這項談判進程加快。2000年12月25日,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該協定除序言和約尾外,共有11條,其中第一條確認了雙方劃分北部灣的法律根據,並明確了本協定的劃界范圍;第二條至第五條確定了以21個界點劃定兩國在北部灣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分界線;協議還明確了對跨界油氣資源和其他礦藏進行開發,以及對生物資源養護利用等事項的合作原則。現在,兩國立法機構先後批准了這一協定,標志著中越在北部灣的海上邊界已然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