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1)中秋節的名字和由來擴展閱讀:
中秋節賞月的傳說:
後羿射下九個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後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交於嫦娥保管。
後羿惡徒逢蒙(傳說後羿後來就死於此人箭下)趁後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危急之時吞下不死葯,不多時便飄離地面,飛落月亮上成了仙。後羿回家尋妻不得,捶胸頓足,仰望月亮千呼萬喚地呼喚嫦娥名字。
他的呼喚驚動了上天,皎潔的月亮上,果然出現嫦娥的身影。後羿急忙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而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遙祭嫦娥。
後來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日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參考資料:網路-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