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大臣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本名叫做劉基1311年7月1日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詩文三大家就指是劉伯溫、宋濂與高啟。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紀的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出山,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謀劃策。朱元璋多次將劉基稱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見劉伯溫有相當高的政治策略頭腦。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並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誠意伯。後與丞相李善長、胡惟庸意見不合,逐漸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歲的劉伯溫告老還鄉,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為天子的朱元璋此時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劉伯溫將自己的兒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顯,朱元璋也會將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來,噓寒問暖。
還鄉後的劉伯溫行事非常低調,但也觸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謠傳說劉伯溫所選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氣,結果朱元璋聽聞後就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抑鬱成疾,朱元璋聽聞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診治,結果情況愈發嚴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1)劉伯溫名字含義擴展閱讀: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時,文靠劉伯溫武靠徐達常遇春沖鋒陷陣。尤其是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更是言聽計從,因而能在群雄紛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統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要封劉伯溫為一品左丞相,可是劉伯溫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堅決辭封不受,要求告老回鄉。朱元璋覺的反正基業己定,有沒有他亦無關大局,也就順水推舟,遂了他的意願。
臨走的時候,與劉伯溫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達,捨不得劉伯溫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劉伯溫深受感動,灑淚分手時,對徐達說。
你我兄弟相處二十餘載,臨別贈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記,今年冬月慶功樓上,寸步莫離帝身,果然就在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慶功樓上大宴群臣。
徐達一直把劉伯溫的話記在心裡,自上樓後,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邊,寸步不離。朱元璋一一給功臣們敬過酒後,看了李善長一眼,推說要去小解,便與李善長下樓去了。
徐達靈機一動,喊著有事要奏,也隨後跟了下來。就在他們下樓之後,便有人撤去樓梯,點上了大火,可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長和徐達倖免。
2. 吾知後世有你,你知後世有誰什麼意思
釋義:我知道在我後世有你劉伯溫,但是你知道你的後世有誰嗎?
出處:這句話來自一個傳說故事。一個關於劉基和諸葛亮的故事。
劉伯溫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劉有一次路過孔明廟,於是就下令停下來歇息,帶著幾個人就進了武侯廟。
劉站立在武侯廟前自言自語:孔明一生能掐會算呼風喚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窮其一生也只能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幫主公一統天下。
言下之意無非就是你孔明沒有我厲害,於是就在牆上留下兩對對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劉伯溫一想,孔明武侯廟會不會有孔明的兵書什麼的,於是派人把武侯廟搜索一遍,最後依然毫無所獲。
抬頭看見武侯廟的牌匾,心中對孔明不屑一顧的劉伯溫下令將它取下來,取下來一看,這可不得了,只見牌匾後面寫了兩句話,「我知後世有你,你知後世何人」。
看到這兩句話可把劉伯溫嚇壞了,於是趕緊把武侯廟整理好,跪下磕頭,回都辭去官職隱市於山林。
(2)劉伯溫名字含義擴展閱讀
劉伯溫與諸葛亮的恩怨:
劉伯溫從小就喜歡學習,並且他熟讀各種兵書,而且他還了解許多自然事件。
當時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劉伯溫就被當時的人們稱作為小神童,這就使得劉伯溫小小的時候就被人人熟知。
後來朱元璋要讓劉伯溫輔佐他,一是因為劉伯溫善於應用兵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劉伯溫在地方上比較有名,所以許多地方百姓都特別對劉伯溫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才華兒敬佩。
於是有人就說,劉伯溫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按普通人的看法來說,那就是說劉伯溫和諸葛亮是一樣聰明的。
但是由於劉伯溫的虛榮心作怪,他認為他自己比諸葛亮強,他不服諸葛亮,他不相信有人能比他更厲害,假如當時諸葛亮如果在世的話,劉伯溫一定會前去找諸葛亮與之比試。
劉伯溫為了證明他比諸葛亮更善於運用計謀,於是他帶領他的手下,想方設法尋找諸葛亮的墓地。
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比較厲害。於是他要盜取諸葛亮的陵墓,他的目的是為了向百姓證明,自己才是最聰明的,還說明諸葛亮就算再聰明,也沒有算計到他的死亡。
他找到了諸葛亮的墳墓,就在他嘲笑諸葛亮的時候,他看見墓碑上寫了幾行字「我能算後世出伯溫,你能算後世出何人?」
當劉伯溫看到之後,真的是嚇得後退一步,他非常害怕諸葛亮竟然如此厲害,莫非他真的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這是劉伯溫無法想像,一個已經死去千年的人,竟然會知道後世有人來到他的墓,而且他竟然知道這個人的名字。
這是他劉伯溫無法做到的,雖然劉伯溫也懂得運用計謀。但是他還沒有達到像諸葛亮這樣的層次。
這件事情讓劉伯溫立馬停止了對諸葛亮陵墓的挖掘,馬上就離開了。
因為劉伯溫知道,如果諸葛亮當時真的猜到自己會來盜墓,那就一定會在四周安了機關,因此他必須要離開,不然的話,他有可能就會死在這里。
從劉伯溫回來之後,他再不敢和諸葛亮相互比較,因為那件事情的發生,讓劉伯溫真正的認識到了諸葛亮的能力,也知道自己比不過諸葛亮。
3. 劉伯溫的生世是什麼
估計劉伯溫這個人物的名字已經深入大家的內心,他是明朝初年的重臣,同時也是一位精通象緯之學、博古通今的文學家。自古民間就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傳言,當時的人們都將他比作三國時期神機妙算的孔明轉世,可見其確實不凡,劉伯溫精通天文、數理、兵法等,他的詩文古樸豪邁,多為同情民間疾苦的作品。
後來,劉伯溫決算千里,運籌帷幄,不但有謀略,而且精通天文,他會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凶結合在一起,他洞察天下局勢民情,考慮問題周到,他的見解非常獨到准確,並且一直追隨朱元璋左右,幫助他推翻元朝,將蒙古人趕出中原,輔佐他建立明朝,而關於劉伯溫的出生和存在在民間的故事很多,但大都是道聽途說、民間杜撰演義出來的,他在民間百姓心中,就像呼風喚雨的諸葛亮,很讓人敬佩,所以他的生世也就成了謎團,待後人考證。
4. 關於劉伯溫
劉伯溫不是預言家,而是一個優秀的謀士,因為預言家是憑空揣測出來的,而劉伯溫是根據目前的形勢判斷出將來的形勢。
例子如下: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5. 劉伯溫,原名
原名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請採納謝謝!
6. 劉伯溫的原名叫什麼
劉基號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有人稱為再世孔明,然而,明朝開國後,劉基只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斗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7. 當代劉伯溫的含義是什麼
含義是當代的智者,聰明睿智,棟梁之才
8. 當代劉伯溫的含義
形容某人能謀善斷、富有智慧、學問廣博,有安邦定國的大才能,就像輔佐朱元璋奪取天下的劉伯溫。
9. 劉伯溫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有關於他的記載嗎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歷史上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絕、料事如神,深富文韜武略,在歷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於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說什麼「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那麼,歷史上的劉伯溫真有如此偉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指出,歷史上的劉伯溫既不是什麼有傑出軍事才能的謀略家,也不是什麼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連高潔的隱士都算不上,他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而已。 「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劉伯溫真是天才軍師嗎? 大多數書籍提到劉伯溫的軍事才能時都說,他「神采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朱元璋一見大喜過望,拜劉伯溫為軍師,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劉伯溫共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是《百戰奇略》,一本是《時務十八策》。可是這兩本書不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內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麼價值的書。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總共合計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歷來看,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出色的軍事才華。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普通參謀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時已經不需要他隨軍,而這時朱元璋的仗還遠沒有打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伯溫這個軍事參謀其實對朱元璋來說,幾乎是可有可無的。 一些書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將這一大計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佟平認為,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這場大戰發生在1363年,劉伯溫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才匆忙趕造戰船來迎戰,哪裡有什麼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將官韓成與朱元璋換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殺騙過敵軍,朱元璋很可能在這場大戰中被殺。如果劉伯溫真是一名出色的軍師,能如此讓主帥涉險嗎?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隨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中原來根本就沒有劉伯溫的名字,直到封賞完畢後的二十天,才補封了兩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後一名排到了劉伯溫。 佟平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補封劉伯溫一個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擔當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復科舉等「建國」方面的成績,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著朱元璋十年、這時他也已經六十歲了,所以才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爵位。 漫畫/冷潔 劉伯溫是漢代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種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劉伯溫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亮點,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們,更是刻意把劉伯溫打扮成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是否站得住腳?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每次「辭而不甘」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隱士沒有什麼關系。 劉伯溫第一次辭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縣長之後,嫌官職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系不好才辭官的。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於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盡管有過兩次辭官的經歷,卻還是看不開,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薦他去做「平亂」的官,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去做了。 劉伯溫1358年第三次辭官,是因為一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才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辭官,才後來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雖然劉也屬於朱的開國元勛之一,卻沒有想到只被象徵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一位,這對於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這種失落感,再加上當時已經六十歲,眼見著繼續下去也沒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遷,於是想試一試辭官這一招,看看朱元璋會不會因此而特別挽留他而給他加官,遺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讓他回家了。 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為什麼這時會想到去神化他呢? 1514年,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卻突然加贈劉伯溫太師銜,謚文成。說他「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為什麼明朝皇帝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突然想到贈封他? 佟平認為,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其一,跟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許多人被朱元璋殺掉了,所以才輪到了劉伯溫。據史家統計,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殺、被充軍、被除爵的達到了31人,其中還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這些人已經被朱元璋定為壞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用這些人來做陪襯了,這樣就將原本排在40名之後的劉伯溫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擔當的是太史令,這個官職除了編制歷書等,還負責觀察天象,同時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記史事、編史書、國家典籍、祭祀等。通過劉伯溫來預測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騙性。 其三,劉伯溫寫了許多文章,這樣方便在文人中宣傳推廣。 其四,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開國元勛中學歷最高,是前朝的進士,讓前朝的進士為沒有正規上過學的朱元璋當老師,面子上好看,而且劉伯溫比朱元璋大將近20歲。 其五,劉伯溫是有文才又有從軍經歷的人,適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
採納哦
10. 當代劉伯溫是什麼意思
當代就伯溫是說現在的比較聰明的人。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軍師。應該是泛指現在比較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