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食餅筒名字的由來

食餅筒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10 14:43:50

㈠ 食餅筒的由來100字

一種是傳說在戚繼光抗倭時期,家家戶戶都做了菜餚想要犒勞大軍。但是這么多菜怎麼送去軍營著實是個難題,於是聰慧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把菜都包了進去送給士兵們。

另一種說法是天台那個瘋癲的濟公和尚發明了食餅筒。他見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餅,下一頓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食餅筒被叫成「濟公卷餅」作為中華名小吃登場。

食餅筒簡介:
食餅筒又稱麥油脂、五虎擒羊,浙江台州市特有的漢族傳統小吃,通常在端午節食用。屬於浙江菜,具有麵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

㈡ 台州端午吃食餅筒的來歷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食餅筒)的風俗。早期稱之為「拭餅」,1992年版《溫嶺縣志》書中稱拭餅是「先製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麵粉加水拌成麵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一團又軟又韌的麵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一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
[據一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游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鍾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卷》,稱吃春卷是長沙的一種民俗。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一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薴麻餅吃,當地有一種野生植物------薴麻,用薴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 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為什麼,台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一天溫嶺人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此處一字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有關台州端午吃麥餅的題詠,我所見到的有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詞曾提及:
「端節又來臨,
喜氣彌漫墟落。
爐灶香騰麥餅,
冒炊煙椽角。」
(下闋略) 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住在城裡的不少人也很少親手做麥餅了。
清道光進士黃壺舟先生,曾擔任宗文書院的首任山長,在他的詩集《聽松小隱詩鈔》中也寫到麥餅:「春秋佳日固瀟灑,
暑中小住寧非佳。
鄰翁小饋餅卷麥,
家人馳送盤登鮭這里寫的不一定是端午,但從詩中可看出那時也習慣在暑天吃麥餅的
至於五月十三這天為什麼又要吃麥餅,我還沒有找到根據。只知這一天是伏羲和關公的壽日,也許與關老爺有關吧。關於麥餅,溫嶺市委報道組退休幹部林木森曾寫過一篇《麥餅》,發表在台灣的《鄉親鄉情》雜志(台北溫嶺同鄉會刊)上,不過這雜志混在書堆中,一下子找不到了,不知上面有否別的說法否。

㈢ 台州的家鄉小吃有哪些,並說說其文化含義(詳細版)

這一搜,台州小吃多如牛毛;

這一搜,美不勝收垂涎欲滴。

網路圖片沒效果,自己去看。

米漾糕

台州遠古時就有的著名小吃,上葉山董一帶是其傳統產地。細白如雪,內如海綿,蓬鬆軟口,米香四溢,不粘牙。它的做法是純原始的操作,先將早秈米浸軟,用石磨手工磨出米漿,布袋擠出細漿過濾,調入白糖、酵種。蒸籠里先放好紗布,將米漿倒入,先文火後猛火蒸熟即可。

狀元糕

與米漾糕同樣的原料,在中間夾入兩層紅糖,底上撒一些海苔,蒸出來後蓋上吉祥喜慶的紅印,就成了「狀元糕」。香糯軟口,蘊含喜慶之意特色小吃,遇有進住或考上大學的,親朋好友往往相送「以示祝賀。

牛奶饅頭

六月六吃或是小孩子滿月時相送。亭旁一帶有咸餡和豆沙餡兩種;還有過年做成各種動物形狀的饅頭)

麥焦

台州的傳統特色小吃北京特色小吃,過年、中秋等節日都少不了它,是一款菜香四溢,味道十足蘊含團圓之意的食品。先做好圓如滿月的粉皮備用,再炒制菜餚包裹成竹筒狀即食西安特色小吃,也可放在鍋里烙成金黃色裝盤吃。原料主要有米面、蘿卜絲干、蛋皮、土豆絲、豆芽、芹菜、肉絲、筍絲、香乾絲、香菇、蕃蒔面等。

粳(也叫扁食)

是農家夏至節令食品。那時正是插秧季節上海特色小吃,農家以此為點心送到田頭吃,故又有「田粳」的叫法。它是由小麥粉做成方形薄粉皮(有的加入綿青汁,做成青粳),內裹預先炒制好的餡料,做成耳朵狀像餃子一樣的食品,或下鍋煮沸吃,或上籠屜蒸起來吃。

糟羹

糟羹,是元宵節食品南京特色小吃,各地元宵吃湯圓,而台州基本則是吃糟羹,且正月十四過元宵大連特色小吃北京特色小吃,比各地早一天。這是為何呢?據說在明嘉靖年間特色小吃加盟,戚繼光在台州抗倭,定於正月十五元宵夜發起總攻。時值冬季,正是寒冷,城裡百姓為了給將士驅寒和提前過節,用這種在米漿里滲有酒糟,佐以菜餚的特殊禦寒食品慰勞守衛的將士。以後就形成了在正月十四吃這一禦寒食品的習俗,也有了糟羹的名字。這夜西安特色小吃,不管誰家,都可隨便進去吃,而且哪家去吃的人多,哪家今後就會越發達。

分咸甜兩種,咸糟羹的主原料為米漿,佐料為芥菜、香乾、目魚干、蝦皮、川豆板、冬筍、牡蠣、花生米、香菇、鹹肉等,切成丁混燒成鮮香美味的糊狀小吃。

甜糟羹是以濕澱粉、紅棗、蜜棗、荸薺、金桔餅、桂圓、紅蘿卜絲、花生米、紅糖等燒煮而成的,一般新媳婦家當年必備,又稱新婦糟羹。亭旁一帶新人結婚的正餐夜還要將羊肉切絲煮成湯再兌入濕澱粉和甜羹的原料上海特色小吃,同煮成羊肉羹,又稱坐堂羹、和合羹,這也是甜羹的一種。

米團

關於「米團」和「圓」,還有個流傳幾千年的愛情故事。說的是湫水山十八肩嶺上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倆,為娘的雙目失明,兒卻是一表人才的孝子,名叫「團」,靠賣柴度日,難以成親。龍王的千金「圓」,常行雨過十八肩嶺,見「團」勤勞善良,決定要嫁給他。龍王聞此大怒,將「圓」打入十八層龍宮緊閉,但「圓」以絕食抗爭,龍王只得出題說,若十八肩嶺的磨盤和石臼頭從山上滾下能粘合在一起北京特色小吃,就准其成婚。一日特色小吃加盟,龍王派土地爺將磨盤和石臼頭從山上滾下大連特色小吃,霎時小吃,烏雲翻滾,雷聲陣陣。為了不使磨盤滾得太快,龍女收買了蝦兵鑽入磨心阻止磨盤下滾的速度,而石臼頭不會滾,正當「圓」為難時,黃豆精可憐這對情人,動員無數的黃豆作為輪子助其翻滾,有情人終成眷屬,待滾到了東海邊,龍王驚呆了,半爿石磨已與滾圓的粘滿豆粉的石臼頭相依在一起,以為是天意,就成全了他們。

後人為紀念這對天合地配的姻緣,用上等的糯米粉揉成團,裹上肉末、茭白丁、香菇、蝦皮(諧音蝦兵)等餡料,放入刻有梅蘭竹菊、雙喜、和合等喜慶圖案的「米團」印里造型,做成磨盤狀的美食,上籠屜蒸熟,即成了軟糯鮮香的名小吃。而往往有米團必有配對的「圓」特色小吃加盟,合意為「團團圓圓」。

同其它地方的湯圓不同,一般在冬至吃,又稱冬至圓。平時主要在定親等喜慶之時,放在川籃(一種柱型有格的竹製品)里同「米團」配對作為禮物。湫水山下的「圓」是餡料裹外不裹內的,據說也是應了這個典故之故。做「圓」先是糯米粉兌水反復揉,做成乒乓大小,下鍋煮熟,出鍋後在黃豆粉拌紅糖的餡料里滾幾下上海特色小吃,乘熱食之,軟糯香甜。後來為了紅色這個喜慶色,逐漸演變成多以紅豆粉為餡料。

在三門,「米團、圓」成了大眾百姓愛情的信物和上棟喜慶的禮物。平日凡有定親,新娘望三日(回門)、造房、分家大連特色小吃,親戚必相送「米團、圓」。

麥餅

有咸、甜兩種,甜的芝麻海苔麥餅,鹹的五香麥餅以肉末、蔥末、蝦皮等為餡。咸甜共盤的雙味麥餅又叫鴛鴦麥餅。

雞蛋麥焦頭

用事先做好的圓形粉皮攤入鍋里,放入炒制好的餡料(類同五香麥餅的餡料),再加雞蛋將餡料粘住,同時對折粉皮成扇形烙熟即成。

豆腐餅

以豆腐、蔥為料,對折成半月形煎至表面脆黃。

水潺餅

是由漁民發明的,最早的水潺餅就是將水潺(又稱豆腐魚)去頭、尾及刺,剁成魚泥摻入麵粉、老酒、生薑汁等,壓成圓形,烙熟即成兩金黃的魚香粉餅。現代的水潺餅,進一步創新發展,在餅面上撒入紅紅的香腸末,使之成為更加誘人的美食。

松花餅

糯而香甜,百吃不厭,有明目功效。它是糯米粉兌入一定比例的天然松花和白糖揉和後溫火烙成。

麻糍

麻糍作為節日食品,在過年、立夏、重陽吃,平時一般為嫁娶、上樑、進住等送禮之用。

五彩香糍:和肉末、筍丁同夾。

蔥蛋夾糍:黃青白相間、色味誘人。

紅糖小卷糍:外松內軟、甜香不膩。

五香糯米飯

是人民在古歷四月八日吃的節日食品,據說在這一天吃,主要是為春去夏來接力之用。配料有白鯗肉、碗豆、鹹肉、土豆、赤豆、黃豆、香菇、豆腐等。隨著現代人口味的變化,現在有去鯗肉加蟹肉、蟶肉等的糯米青蟹飯,被授予台州名點心。

炒糯米圓

炒糯米圓的由來還有個典故,說的是陳王乘船逃亡三門灣,為耐飢和營養,從皇宮出逃時專門由御廚精製了糯米蛋圓(和蛋同炒)作為點心。陳王後裔隱居三門灣後將這一皇家點心發揚光大,又加入了彈塗魚干或去刺鯔魚肉等海產品,從此進入尋常百姓家,成了沿海民眾饋待親朋的高級點心。現在有些大酒店進行了創新,將丸子做小了,粒粒如珠璣落玉盤,更富有情趣,更能入味。

青蟹豆面

㈣ 關於食餅筒的600字作文含食餅筒的來由

作為台州人,我想,每個人可能都吃過食餅筒。食餅筒吃起來香噴噴的,十分美味,然而,它製作起來相當麻煩。
如果我們家要吃食餅筒,外婆這個心靈手巧的大廚師也得忙上大半天:買各種各樣的菜,攤薄薄的麵皮,炒出許多盤美味的餡,再把它們一一包進皮中。做食餅筒程序之復雜,工程之浩大,使得我一年難得吃上幾回。可是,今天晚上,我竟然托乾弟弟寧寧的口福,又一次品嘗到了久違的食餅筒的味道。
今天下午,我回到家,剛推開門,只見滿屋飄香。外婆正在轟轟響著的油煙機下快速地炒著菜,桌上放著一沓厚厚的食餅皮,六七盆餡已經新鮮出鍋:有炒得焦黃的土豆絲,有顏色分明的芹菜炒豆腐,有紅得像一團火的胡蘿卜,還有油亮亮的、讓人垂涎三尺的炒粉絲……就連平時做飯時無用武之地的外公也在不停地忙碌著,你看他:穿上圍裙,戴上袖套,把不同的餡均勻地撒在皮上,再小心翼翼地把皮捲成筒狀。兩位老人的臉上全都掛著慈祥的微笑。外婆一見到我,連忙對我說:「鬧鬧,快去叫寧寧與他奶奶來吃食餅筒。」
哦,我明白了。原來,這兩天干媽出差去了,乾爹在外地上班,只是在周末回來。家裡只剩下寧寧與他奶奶兩個人。平時寧寧與他奶奶特別喜歡吃食餅筒,外婆外公就請他們到我們家來吃食餅筒,這個點子實在太偉大了!
我想著想著,不知不覺來到了寧寧家,敲了敲門,兩張毫無笑容的臉出現在我的眼前,更顯出這個家的冷清。「寧寧、奶奶,到我們家吃食餅筒去。」「耶!」寧寧快活地大叫一聲,燦爛的笑容立即掛上了寧寧的臉頰,他又恢復了往日的頑皮,手舞足蹈,拉著他奶奶的手,立即往我家奔去。
啊,食餅筒中真摯的愛,是那樣淳樸,那樣的飽含真情!

㈤ 台州部分地區端午吃食餅筒/麥餅的由來誰知道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食餅筒)的風俗。早期稱之為「拭餅」,1992年版《溫嶺縣志》書中稱拭餅是「先製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麵粉加水拌成麵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一團又軟又韌的麵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一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
據一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游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鍾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卷》,稱吃春卷是長沙的一種民俗。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一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薴麻餅吃,當地有一種野生植物--薴麻,用薴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 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為什麼,台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一天溫嶺人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此處一字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
端午時,台州人還會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踝或頸間繫上五色絲線,謂之長命線,用以避邪。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農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說法。在台州,早時還有佩香囊的習俗,香囊內裝上蒼術、雄黃等香葯,製成荷包香袋,或用絲線織成小巧的網袋,裝一顆樟腦丸掛在蚊帳上,取其驅蟲避邪之意。還有就是,端午女兒要回娘家,女婿要准備好「五黃」送給丈母娘,這五黃包括:黃魚、黃鱔、咸鴨蛋、黃瓜和雄黃酒。

㈥ 端午節台州路橋等地區吃食餅筒的來源

這是台州的一特有小吃。食餅筒,又名五虎擒羊,顧名思義就是把各種美味佳餚用紙樣薄的麥焦皮(也有用米漿烙的米筒)包成筒狀,它是台州著名的一種小吃。俗稱「麥焦」,也有稱麥餅筒和錫餅的。這一帶每年的端午節都是必吃這道小吃的.

起源於黃岩,地方誌上記載說是紀念戚繼光的。相傳食餅筒的由來,與戚繼光有關。說是台州人民為了犒勞戚家軍,大家都做了好多菜,可是路遠不便攜帶啊,總不能連碗送過去啊,於是聰明的人們就拿來一張張薄餅,裹上菜,易攜帶。由此,端午節在台州,除了紀念屈原,還能順帶紀念一下戚繼光。

㈦ 1.為什麼端午節吃食餅筒2.食餅筒的來歷(問題2選1)

台州端午吃食餅筒的來歷
台州端午節吃食餅筒究竟從哪一年開始是很難考證的了。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食餅筒)的風俗。早期稱之為「拭餅」,拭餅是「先製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麵粉加水拌成麵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一團又軟又韌的麵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一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

據一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游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鍾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卷》,稱吃春卷是長沙的一種民俗。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一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薴麻餅吃,當地有一種野生植物------薴麻,用薴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為什麼,台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一天也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

有關台州端午吃麥餅的題詠,我所見到的有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詞曾提及: 「端節又來臨,喜氣彌漫墟落。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住在城裡的不少人也很少親手做麥餅了。

清道光進士黃壺舟先生,曾擔任宗文書院的首任山長,在他的詩集《聽松小隱詩鈔》中也寫到麥餅:「春秋佳日固瀟灑,暑中小住寧非佳。鄰翁小饋餅卷麥,家人馳送盤登鮭這里寫的不一定是端午,但從詩中可看出那時也習慣在暑天吃.

㈧ 誰知道食餅筒的來歷是神馬,老師叫吾寫作文,沒有題材,哪位大哥幫幫吾

http://..com/question/68876521.html

㈨ 食餅筒由來的英語作文

這種類型的作文網上很多,
直接在網上搜索,
選取寫的好的多看看,
看他們是如何寫的,
把優秀句子記下來,
時間久了你就會寫了。

閱讀全文

與食餅筒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