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元四大家說法的由來
金元四大家或稱金元四家,是指中國古代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流派。即劉完素的火熱說、張從正的攻邪說、李東垣的脾胃說和朱震亨的養陰說。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宋濂(公元1310-1381年)在《格致余論》中說「金以善醫名凡三家,曰劉宋真(劉完素)、曰張子和(張從正)、李明之(李杲),雖其人年之有先後,術之有救補,至於推陰陽五行升降生成之理,皆以《黃帝內經》為宗,而莫之異也。」又說:元朱震亨《格致余論》「有功於生民者甚大,宜與三家所著並傳於世」。自此而後,「金元四大家」之稱,則流於世。
希望能夠幫助你!望採納,謝謝。
㈡ 我國歷史上的這些著名科學家叫什麼名字
1、錢學森
錢學森,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
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鄧稼先
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並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並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科學家。鄧稼先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被譽為「兩彈元勛」。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我國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3、華羅庚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的美稱。
4、李四光
李四光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他是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
5、袁隆平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於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技學技術獎。他的代表作有《袁隆平論文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論文集》和《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
㈢ 姓劉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劉備、劉禹錫、劉邦、劉勰、劉伯溫等。
1、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2、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有「詩豪」之稱。
3、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4、劉勰
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庄(大沈劉庄)。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
5、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㈣ 有種菜是一條白色長長的,感覺有點像草根,聽說可以涼拌,有人知道叫什麼菜名嗎
叫魚腥草,也叫折耳根。
新鮮的魚腥草,葉和根都能吃,炒食、涼拌或做湯均可,也可作為調料。
魚腥草帶有特殊氣味,有些人吃一口便會反胃,腥味來源是癸醯乙醛(俗稱「魚腥草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肺炎鏈球菌等病菌的生長,防治感冒引起的發燒、咳嗽、嗓子疼。還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4)劉完素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魚腥草的傳說
據傳,在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人質。勾踐在吳期間忍辱負重,假意歸順吳王,後被放回越國。回去正遇越國罕見的乾旱,荒年無收,舉國發生飢災大難。為了與災民共渡難關,勾踐翻山越嶺,四處尋找可充飢、可食用的野菜。
一天,勾踐過於疲乏,倒在山腳草叢中,醒來時發現小溪邊有一大叢綠油油的野草,他摘了幾片葉子,一聞味道清香伴有魚腥味,即命隨從煮熟喂馬,第二天馬不但沒有中毒,且比昨天更有精力了。勾踐即命名為「魚腥草」,並廣泛栽培,由於此草生長特別快,割了又長,越國上下就靠魚腥草度過了飢餓災難。但由於歷史局限,勾踐當時還未發現魚腥草的葯用價值。
話說金代名醫劉完素在山上采葯,突遇暴雨淋透全身,回家後暴病。劉完素出現了高熱、寒戰、急性咳嗽伴濃稠痰液等症狀,自己用了很多葯仍不見效。危難之時,遇一老翁路過此地,身上背了葯囊和無數草葯,劉完素徒弟前去打聽有無神奇草葯可以解除師父疾病。
老人聽其介紹病情,即從布袋中取出一些草葯,並囑煎濃汁服用。徒弟急去煎葯,並將煎好的葯水送到劉完素麵前,劉完素十分猶豫,無奈之下,只好將大碗葯水徐徐服下,連用3天,果然熱退痰消,咳嗽也減輕了,幾日後,嚴重的肺疾竟痊癒了。
劉完素細看這種草葯,魚腥撲鼻,即前往老人處請教,老人正准備離去,便告訴劉完素此乃蕺菜,又稱魚腥草,功能為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消癰排膿,此是鮮品,干品魚腥味自消。
劉完素叩頭致謝,老人即又雲游四海,濟世救人去了。從此以後,劉完素特別喜愛使用魚腥草,並命徒弟在菜園種植該草葯,向病人推廣使用。越國勾踐充飢遇聖草,劉完素療肺疾登門請教,山間小草原是救命之寶。魚腥草的葯用價值高,是治療肺疾炎症療效顯著的葯物,被現代人視為「植物抗生素」。
㈤ 姓劉,益壽堂,什麼歷史來源
益壽堂這個名字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光緒年間蓋的頤和園里的一個院子,用來給慈禧太後休息用膳的地方,另一個來源是一家行醫的世家,姓劉,起源於金代,始祖劉完素,字守真,號稱「溫熱派」祖師。他的後人劉毓英在河北省無極縣東丈村豎起了「益壽堂診療所」這塊牌子,行醫療患三十多年直到謝世。之後劉毓英的兒子建立了益壽堂健康產業集團,並出任董事長。
㈥ 肅寧縣由來
肅寧縣,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位於河北省中部,滄州市最西端,總面積515平方公里,總人口344728人(2011年),下轄6個鎮、3個鄉,6個社區、253個村。
肅寧縣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期燕國置武垣縣,隋朝改為河間縣,金代置肅寧縣。有鉤弋夫人、劉完素、魏忠賢、劉春霖、「畫眉張」等著名人物,文物古跡有武垣城遺址、烈士塔等。
肅寧縣地處海河沖積平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是河北省核心區產糧大縣之一;工業以毛皮加工、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為主導產業,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0978億元。京九鐵路、朔黃鐵路在肅寧境內交叉而過,肅寧北站是西煤東運的重要鐵路樞紐。
肅寧縣先後獲得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平安縣、「中國裘皮之都」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肅寧地域開發甚早,原始社會已有人類聚居。
春秋時期,今肅寧縣地屬晉國。
周顯王十九年(前350年),前燕置武垣縣(縣治在今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武垣屬趙國。
西漢,武垣縣屬幽州涿郡。
新莽時期,武垣改稱垣翰亭。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武垣徒治東武垣城(今河間市城南12.5公里),轄域仍含今肅寧全境。初屬幽州涿郡,後改隸冀州河間國。三國魏時隸屬不變。
西晉時期,武垣縣改屬冀州高陽郡。
十六國時期,武垣縣先後為後燕、後趙地,屬冀州高陽郡。
北朝時期,武垣縣先後為北魏、東魏、北齊地,隸屬於瀛州河間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武垣縣治遷至瀛州城。開皇十六年(596年),武垣縣改名河間縣,初屬瀛州,大業三年(607年)改隸河間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武垣縣。貞觀元年(627年),武垣縣並入河間縣。
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今肅寧境域屬契丹。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收復,仍屬瀛州。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間縣西置平虜寨。景德二年(1005年)改為肅寧城(今肅寧鎮)。
金正隆元年(1156年),置肅寧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
元至元二年(1265),廢肅寧縣為鎮,入河間縣,隸中書省河間路。後恢復原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十月始,肅寧縣屬河間府。
清代,肅寧縣屬直隸省河間府。宣統三年(1911年),肅寧歸天津河間道。
民國二年(1913年),肅寧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民國三年(1914年),屬直隸省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肅寧縣屬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河北省滄縣行政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中共肅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中區一專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改屬四專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肅寧縣屬冀中區十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10月,肅寧縣改屬冀中區八專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7月又改屬九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肅寧劃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肅寧縣改屬定縣地區專員公署。
1954年4月,定縣地區專員公署撤銷,肅寧縣復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6月15日,撤銷滄縣地區專員公署,肅寧縣改屬天津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20日,撤銷肅寧縣,並入河間縣,歸天津市管轄。
1962年3月27日,恢復肅寧縣建制,隸滄州地區專員公署。
1993年7月,滄州地區與原滄州市合並為地級滄州市,肅寧縣隸屬滄州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肅寧縣下轄6個鎮、3個鄉,6個社區、253個村。
㈦ 古時的河間、直隸都是現在的哪兒
直隸省的名字由來已久,
其管轄區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省轄區,
也包括今天的天津市,但是不包括張家口和承德。
我是河間人,就給你說一下河間的歷史吧!
河間簡介
河間市位於今河北省內,屬滄州市管轄。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莊)三角中心。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總人口78萬。郵政編碼062450。市人民政府駐瀛州鎮。
河間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三皇五帝時顓頊創制九州,河間本屬高陽國,到夏商周時,河間又屬冀州。
河間古郡的名稱已久,取名河間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徒駭河、大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間。
河間在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秦屬巨鹿郡。秦始皇廢封建為郡縣,沿襲春秋戰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直到隋煬帝大業初,以武垣縣境介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才把武垣縣改為河間縣。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餘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建國後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後又改隸天津市,1961年5月津、滄分後,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1992年滄州地市合並,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工業產品種類很多,化工、紡織、電纜均較突出。 近年來,河間已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已有5個跨入國家級先進行列,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市內交通發達、通訊便利。1990年,河間撤縣設市,1997年通過國家小康驗收。全市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
至1998年河間轄7鎮13鄉,615個行政村,179241戶,總人口745557人,人口密度為559人/平方公里,有漢、回、壯、滿、蒙古、朝鮮、苗、土家、藏、彝、布依、侗、瑤、白、傣、黎、僳僳、納西、達斡爾、仫佬、羌、仡佬、京族等23個民族,以漢族居多。另有中國籍日本人2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在河間逐步發展1980年縣委總結並推廣了後念祖等大隊的經驗,在全縣范圍內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全縣普遍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改革了「大鍋飯」的弊端,但仍堅持土地、大型電力設施等主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僅是改變經營方式,以家庭經營為主。1984年,縣委為貫徹好《中共中央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培訓縣鄉宣傳骨幹1100多人,到農村中廣泛宣傳中央政策,繼續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同時大力支持專業戶、重點戶發展。1979年以後,按國家規定,所有企業實行「利改稅」,稅後自負盈虧,1985年以後縣屬企業中實行廠長承包經營責任制;鼓勵發展鄉鎮企業,鄉鎮、村、聯合體、個體一齊上,陸續形成了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化纖製品、拉絲模具、食品加工、通訊器材、建築材料、工藝製品、服裝鞋帽、化工儀表、塑料製品等行業。
歷史上的河間
河間之名始於戰國,因處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稱瀛洲。
忽隱忽現的河間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統一的「漢」王朝。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維護統治變得十分艱難。為了避免重蹈秦王朝遭受攻擊時孤立無援的覆轍,於是他效仿周武王的做法,開始分封諸侯王,來幫助他統治國家。因此誕生了一個在地圖上忽隱忽現的候國。
漢朝建立後,劉邦在沿襲秦王朝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侯國制即「國中國」。他將一部分土地設置為郡縣,歸中央直接管轄,而另一部分土地則分封給了有卓越軍功的人。開國之初他分封了七個諸侯國,其中封大將張耳為趙王,統轄今河北省一帶。
後來由於害怕異姓王危害漢室江山,於是改為大量分封與皇帝同姓的侯王。但是較大的侯國對中央依然存在威脅,於是漢政府又想將這些大的侯國割裂開來。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將當時屬趙國的河間郡割封給了趙王劉遂的弟弟劉辟疆,於是在當時的地圖上就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國家。由於這里處於易水、河水之間,因此叫做河間國。
然而這個河間國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劉辟疆在做了13年河間王後死去,他的兒子也僅僅做了1年的王位就去世了。由於沒有繼承人,這個僅僅存在了14年的河間國消失了,土地被分為河間、廣川、渤海三郡。
然而到了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又封他的兒子劉德為河間王,這樣河間國在消失了9年之後第二次出現在地圖上。但是此時河間國所轄地界僅為河間郡的舊地,面積也只是前河間國的三分之一。
劉德的河間國總共傳了七世,共存在了158年,後來王莽竊取了西漢皇帝位,將當時的河間王拉下了王位,使河間國隨著西漢政權的覆滅再一次消亡。
這之後光武帝掃平了各地起義軍,恢復了漢室江山,因為與前河間王同為漢景帝的後人,因此又恢復了河間國的建制。但是這第三個河間國也只存在了6年。一直到公元90年,漢和帝又將樂城、渤海、涿郡三地劃分給了他的弟弟劉恭,使河間國第四次出現在地圖上。
公元220年東漢王朝徹底滅亡,隨之興起的魏政權深知裂土封疆的痛苦,於是取消了分封諸侯國的統治模式,這第四個河間國也隨著漢室江山的滅亡而消失。
漢以後的王朝里分封制被取消了,河間國再也沒有出現過。但是「河間」這個名字直被沿用了下來,今天的河間市正是承襲了古河間國的名字
河間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涌現出許多對我國文明史起到重要影響的人物。春秋時代的鮑叔牙封地束州,東漢張衡曾任河間相,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郃官拜征西車騎將軍、封鄚侯,當代詩人劉長卿,世稱「五言長城」,宋代名臣包拯作過知州,漢博士河間人毛萇在詩經村傳授《詩經》,使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流傳天下。漢武帝鉤夫人,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元醫學家劉完素、民國代理大總統馮國璋、著名作家劉流等均居河間。
河間屬環渤海經濟區,大北京經濟圈內的京津冀中心帶。獨特的區位優勢,寬松的開放環境,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廣泛的人際資源已成為河間經濟騰飛的顯著優勢。
河間以工業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形成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新型建材、餐具、通訊器材、輕紡化工等七大特色支柱產業。
河間特產豐富,資源充足。地下蘊藏的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總儲量巨大。農業正在向現代化邁進,形成糧棉林果畜牧瓜菜等十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㈧ 求醫古文《扁鵲傳》,《丹溪翁傳》,《傷寒論序》,《漢書.藝文志序及方劑略》,《大醫精誠》翻譯。
《扁鵲傳》扁鵲,是勃海郡鄭地人,姓秦,名越人。年輕時給人當過旅舍的主管人。食客長桑君拜訪過多人,唯獨扁鵲認為他奇異不凡,平常恭敬地接待他,長桑君也知道扁鵲不是一個尋常的人。來往了十多年後,長桑君才叫去扁鵲私下坐談,悄悄地跟他說:「我有秘方,如今年紀老了,想傳給先生,先生不要泄漏。」扁鵲恭敬地說:「遵命。」 長桑君就拿出他懷中的葯交給扁鵲說:「用未沾到地面的水服用這葯三十天,就能洞察隱微的事物了。」 說罷就全部取出了他的秘方書都送給了扁鵲,然後忽然不見了,大概不是一位凡人吧!扁鵲按照他的話服了三十天葯,能看見牆另一邊的人。用這個本領看病,可以完全看見五臟疾病的症結,只是用診脈作為名義罷了。行醫有時在齊國,有時在趙國,在趙國的時候被稱為扁鵲。 在晉昭公的時候,眾大臣的勢力已很強大而晉君家族的勢力已很弱小。趙簡子擔任著大臣,獨斷著國家大事。趙簡子生了病,大臣們都很擔憂,於是叫去了扁鵲。扁鵲進到趙簡子的卧室,診測了病情就出來了。董安於向扁鵲詢問病情。扁鵲說:「血脈正常,你驚怪什麼?! 從前秦穆公曾經如此,七天後就蘇醒了。如今主君的病和他的相同,不出三天一定痊癒。」過了兩天半,趙簡子就蘇醒了。 其後扁鵲到了虢國,適逢虢太子死了。扁鵲來到虢國宮門下邊,向喜好方術的中庶子問道:「太子患了什麼病?京城裡舉辦攘祭要比其他的事都隆重呢?」中庶子說:」太子患了氣血不能按時運行的病。由於氣血不能按時運行,而導致的郁結又不能宣散,突然發作於體外,就造成了內臟的損害。體內的正氣不能遏止邪氣,邪氣聚集起來而又不能宣散,因此使得陽氣虛衰,陰邪旺盛,所以突然昏厥而死去了。」扁鵲說:「他死了多長時間了?」中庶子說:「從半夜到現在。」扁鵲說:「入殮了嗎?」中庶子說:「沒有,他死去還不到半天呢。」扁鵲說:「請轉告虢君,說我是齊國勃海郡的秦越人,家住在鄭國。從來沒有能夠見到虢君的風采,到近前侍奉過虢君。聽說太子不幸死了,我能使他復活。」中庶子說:「先生該不是在欺騙我吧?! 憑什麼說太子可以復活呢?我聽說上古的時候,有位叫俞附的醫生,治病時不用湯劑酒劑、石針導引、按摩葯敷,一診察就能發現病證的所在。然後依循著五臟的腧穴,就割開皮肉,疏通脈絡,連結筋脈,按治髓腦,割治膏肓的病邪,疏理膈膜,沖洗腸胃,清洗五臟,修煉精氣,改變形色。先生的醫術能象這樣,那麼太子就能復活;不能象這樣,卻想使他復活,簡直不能把方才的話告訴剛剛會笑的嬰兒!」良久,扁鵲仰天嘆道:「先生運用醫術,猶如用竹管子看天空,從縫隙里看紋飾;我運用醫術,用不著切脈、望色、聽聲和審察病人的體征,就能講出症證的所在。只要聽到了疾病的外在症狀,就能推知其內在病機;只要聽到了疾病的內在病機,就能推知其外在症狀。疾病表現在人的體表,病人只要不在千里之外,我決斷病情的方法一定很多,而且不會出錯。您要是認為我的話不可相信,就試一試,入宮去診察太子,一定會聽見他耳中在響,看到他的鼻翼在翕動。順著他的兩條大腿往上摸,直到陰部,會仍然是溫的。」中庶子聽了扁鵲的話,吃驚得兩眼昏花、不能眨動,舌頭翹起、不能放下,這才把扁鵲的話帶進宮中報告了虢君。 虢君聽了報告大吃一驚,出宮來到闕門下邊迎見扁鵲,說:「私下聽到先生高尚義行的日子已經很久了,但是從來沒能到先生面前拜訪過先生。先生來到我們這個小國,使我幸運地得到了援救,我們這個偏僻小國的太子真是幸運得很!有先生他就會復活,沒有先生他就會被扔掉去填山溝,永遠死去而不能回生了。」話沒有說完,就抽泣不己,悲傷得氣滿於胸,不能平靜,精神恍惚,淚水長流,淚珠不住滾出,掛在睫毛上,悲傷不能自行控制,連容貌都改變了。扁鵲說:「象太子的病,就是人們所說的『屍厥』。太子並沒有死。」扁鵲就讓弟子子陽磨好針具,用以針刺外三陽五會之穴。過了一會兒,太子蘇醒了過來。扁鵲就又讓另一弟子子豹運用能溫入人體五分深淺的熱敷之法,將八減的葯劑混在一起煎熬,煎成後用來交替著熱敷兩脅下邊,太子坐了起來。又調節了他的陰陽,只服了二十天湯葯就恢復了健康,由此天下都認為扁鵲是能使死人復活的人。扁鵲說:「我並不是能使死人復活的人。這是由於他原本就會復活,我能使他恢復罷了。」 扁鵲到了齊國,齊桓侯把他當作貴客來接待。扁鵲入朝拜見了齊桓侯之後,對他說道:「您有病,在皮肉之間,不治療將會加重。」桓侯說:「寡人沒病。」扁鵲出去後,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錢財,竟想通過治療沒病的人來謀取功利。」五天後,扁鵲又去拜見齊桓侯,說:「您有病,在血脈之中,不治療恐怕要加重。」桓侯說:「寡人沒病。」扁鵲出去後,桓侯很不高興。五天後,扁鵲又去拜見齊桓侯,說:「您有病,在腸胃之中,不治療將會加重。」桓侯不作答理。扁鵲出去後,桓侯更不高興了。五天後,扁鵲又去拜見齊桓侯,望見了桓侯就退出去跑了。桓侯派人去詢問其中的緣故,扁鵲說:「疾病處在皮肉之間的時候,湯葯、熱敷就能治癒;處在血脈之中的時候,針刺能夠治癒;如果處在腸胃之中,酒劑才能夠治癒;如果進入骨髓,即使是掌管生命的神也不能把它怎麼樣了。如今已經進入骨髓,我因此不敢請求治療了。」五天後,桓侯身體病重,派人去叫扁鵲,扁鵲已經躲走了。桓侯終於死去了。 假使身居高位的人在疾患還沒有顯示徵兆的時候就預先知道染上了病邪,能夠讓良醫得以盡早進行治療,那麼疾病就能痊癒,身體可以存活。人們擔憂的事情,是擔憂疾病多;而醫生擔憂的事情,是擔憂治病的方法少。所以疾病有六種情況不能治療:驕橫放縱不講道理,這是第一種不能治療的情況;以身體為輕,以錢財為重,這是第二種不能治療的情況;衣食不能適應四季陰陽的變化,這是第三種不能治療的情況;氣血錯亂,五臟的精氣不能安守於內,這是第四種不能治療的情況;身體過於瘦弱,不能適應葯力,這是第五種不能治療的情況;相信巫師而不相信醫生,這是第六種不能治療的情況。有這當中一種情況的,就很難治療了。 扁鵲的名聲傳遍了天下。到了邯鄲,聽說趙國人尊重婦女,就做起了婦科醫生;到了洛陽,聽說周王朝的人敬愛老人,就做起了老年病醫生;到了咸陽,聽說秦國人愛護小兒,就做起了小兒科醫生:總之是隨著風俗的不同而變換行醫的重點。秦國的太醫令李醯知道自己的醫術不如扁鵲,就派人刺殺了扁鵲。至今天下研習脈學的人,都遵從的是扁鵲的學說。
《丹溪翁傳》丹溪翁,婺州義烏縣人,姓朱,名震亨,字彥修,學醫的人們尊稱他為丹溪翁。丹溪翁從小好學,每天能記憶千字的課文。漸漸地長大時,跟從家鄉的先生學習儒經,修習科舉考試的學業。後來聽說許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傳人傳授的學說,在華山將受道學,又到那裡去拜師求教,進一步領會到關於道德和人性與天理之關系的學說是那樣的博大精深、純正周密,於是就把它作為專門的事業。一天,許文懿對他說:「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於醫學的人,不能夠使我康復。你很聰明,超乎常人,也許願意從事醫學這門技藝吧?!」丹溪翁由於母親患有脾病,對於醫學也粗略學過,等到聽了許文懿的話,就慷慨地說:「讀書人如果精通一門技藝,用來推廣惠及萬物的仁德,即使在當世沒有做官,猶如做官一樣。」就完全燒毀拋棄了以前修習的科舉考試之學業的書籍,專心地在醫學上下起了功夫。 當時正在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校訂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丹溪翁不分晝夜地研習此書。不久就醒悟了,說:「拿著古代的方劑來治療現在的疾病,那時勢必不能夠完全適合的。如果要建立法度、確立規則、制定標准,必須用《素問》、《難經》等經典吧!但我家鄉的眾多先生中缺少能夠通曉它們的人。」於是就打點行裝外出旅遊求學,尋求別的師傅並請教他們。便渡過了了錢塘江,走到了吳中,從宛陵出來,到了南徐,左後抵達建業,都沒能遇到理想的師傅。等回到杭州,忽然有人把他同一郡的羅先生介紹給他。羅先生名叫知悌。字子敬,世人稱他為太無先生,是宋理宗時的一名進侍,精通醫學,得到了金朝劉完素第二代傳人的真傳,並且兼通張從正、李杲二家的學說。然而心胸狹窄得很,依仗才能、厭惡侍奉他人,世人也都很難合乎他的心意。丹溪翁去拜見他,先後往返多次,羅知悌都不跟他見面。不久求見更加誠懇了,羅知悌才接見了他:「一見面就說你不就是朱彥修嗎?!其時丹溪翁的醫術已有一定的名聲,所以羅知悌知道他。丹溪翁受到接見之後,就面朝北變形在白紙歷來正式拜羅為師,接受他的教誨。羅知悌遇到了丹溪翁也很高興,就把劉完素、李杲,張從正三人所有的書都傳給了他,並給他闡發三家學說的要領,不過都一概取決於醫經的是非,而且說:「完全舍棄你原來學過的醫術!因為他們不是正道的東西。」丹溪翁聽了他的話,茅塞頓開,在心裡也沒有一點阻礙不通的問題了。過了不久,就全部長吳了他的學說而後回去了。 丹溪翁家鄉拘泥於陳師文、裴宗元的學說的眾醫們,聽了丹溪翁的言談,立即大表驚怪,既嘲笑他,又排斥他,只有許文懿高興地說:「我的病大概就要痊癒了吧!」許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醫生不能治癒已有十多年了,丹溪翁用從羅知悌那裡學來到的醫術治療他,效果非常之好。由此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眾醫們,才都心服口服。幾年之內,聲望很快顯揚了開來。丹溪翁並不自我滿足,進一步又把劉完素、李杲合掌從正三家的學說加以推論發展。認為劉完素和張從正的學說,其中論述造成臟腑氣機病變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風、濕、燥、寒這六種,而由於濕、熱與相火三氣導致患病又是最多的,於是就用推陳出新的瀉火法治療疾病,這的確是高出前代醫生了。然而事實還有陰精不足、相火易於妄動,或者陰陽兩虛,濕熱自行旺盛的情況,又應斟酌著慎用瀉火之法;認為李杲所論飲食勞倦導致內傷脾胃、那麼脾胃陽氣就不能升發、連及心肺陽氣也都會陷入中焦,因而用補中益氣的方子治療它們的學說,這也是前人所沒有的東西。然而在北方,天不夠高,在東南方,地不夠厚。天屬陽,地屬陰。西北之人陽氣容易不足;東南之人,陰火容易旺盛。如果不知道這些,而只死守李杲的大法,那麼氧氣不足的病人固然可以痊癒,但若對陰火旺盛的病人也隨之採用李杲之法,我擔心會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了。於是對三家的學說,棄其所短而用其所長,又用太極之理、《易經》、《禮記》、《通書》、《正蒙》等書的有關意義參驗它們,用《內經》的理論貫穿起來,來探求其中真諦所在。而後認為,《內經》中所論「火」的道理,原來跟太極一動就產生陽氣、各具特性的五行互有感應就會運動並產生變化的學說有著相合之處;《內經》中所論引頸容易受損而不足的道理,原又跟《禮記》中所說的養陰之意相同,於是撰寫了《相火論》和《陽有餘而陰不足論》兩篇文章,來闡發他的觀點。 從此,丹溪翁的醫術更加出名了。各地因病來請他的人,於是就從四面八方的路上絡繹不絕的來到他家,丹溪翁全都應請,前往治病。他治的病人共有多少、疾病的情況怎樣、用了什麼良方、服了什麼葯而痊癒了,從以前到現在,靈驗的是哪些人、是哪個縣哪個鄉里、病人的名字是什麼,都能從見聞中得知,明明白白,可以記下。 浦江縣的鄭義士患上了痢疾,一天傍晚忽然昏倒在地,雙目上翻,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丹溪翁診測他的脈象,脈大無比,就告訴病家說:「這是陰虛而又陽氣突然喪失的疾病,是因為病後飲酒並且行了房事得上的,不過我能治癒他。」立即讓病家熬制了人參膏,而且迅速灸治他的氣海穴。一會兒手動了起來,又一會兒嘴唇動了起來。等到人參膏熬成之後,讓他服了三次就蘇醒。其後服完了數斤人參膏,病就痊癒了。 天台縣的周進士患了惡寒的病,即使暑天也一定要用棉被蓋著他的頭。服了數百劑附子湯,更重了。丹溪翁診測其脈,脈象又滑又快,就告訴他說:「這是熱症國中卻反現寒象的疾病。」就用辛涼的葯劑讓他服下,吐了一升左右的痰,同時蓋在頭上的棉被減去了一半;又用防風通聖散讓他服下,痊癒了。周進士本來高興得很,丹溪翁說:「病癒後必須用清淡的飲食來調養脾胃,排除雜年來保養精神,那麼腎水就能產生,心火可以下降,否則,附子的毒性一定發作,恐怕就不能救治了。」他不能這樣做,後來丹溪翁被告知周進士患了毒瘡發於背部的病而死了。 一名男子患了小便不通的病,醫生用利尿的葯治療,更重了。丹溪翁診測其脈,右手寸部的脈象又弦又滑,說:「這是積痰之證,積下的痰在肺里。肺屬上焦,而膀胱屬於下焦,上焦閉塞時下焦也會不通,譬如滴水的文具,必定要在上邊的孔打開之後、下邊孔里的水才能流出。」就按照治法使他大量嘔吐,吐完後,疾病就象丟失了一樣。 一名婦女產後有個東西不能回去就象衣服的大襟,醫生們不能弄清那是什麼東西。丹溪翁說:「這是子宮。由於母體氣血虛弱,所以隨著孩子一起下來了。」就給了黃芩當歸之類的葯物,同時加上升麻升提它,又採用了加工皮革的公認的方法,用五倍子熬成湯葯來洗它,使它的皮收縮起來。一會兒,子宮就上去了。丹溪翁安慰她說:「三年後就可以再生孩子了,不用擔憂。」後來果然應了丹溪翁的話。 一個貧窮的婦女成了寡婦後獨自過著日子,患上了癩瘡,丹溪翁看到她的病,心中非常憐憫,就說:「這種病世上號稱難治的原因,是由於病人不守禁忌。這個婦女生活貧窮,因而沒有豐厚的飲食,是個寡婦,因而沒有情慾之事,或許可以治癒吧!」就親自備辦葯物治療她,病癒了。後來用了數百劑四物湯,終於不再發作。 丹溪翁行醫的事跡,都是這類情況。因為他遇到疾病進行治療時,不拘泥於古方,所以治的病就能痊癒。不過對於各家的方論,卻也無所不通。他人拘泥固執、死守古方,丹溪翁確是靈活取捨,但最終又都同古法的精神吻合。很短的時間內,跟他學醫的人都象回聲一樣緊隨其後、象影子一樣緊跟不離。丹溪翁教導他們勤奮不息,忘記疲倦。 丹溪翁年老以後,就聽從了弟子張翼等人的請求,撰寫了《格致余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等書,醫學的人常常誦讀研習並從中獲得准則。 丹溪翁為人簡朴,誠實謹慎,品行堅貞,待人溫和,剛毅庄嚴,清高不俗;以正直立志自勉,以誠信立身處世;至於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品性,實在是出於天性。供奉常規祭祀的時候,都要考訂其禮儀規定並恭敬地哀泣先人;在照料母親大人方面,能按時調節她的飲食起居等等並盡心盡力地奉養她。寧肯對自己刻薄一些,但對兄弟們一定要使他們豐足;寧肯對自己的孩子刻薄一些,但對兄弟們的孩子一定要給得優厚。不是適宜的朋友就不去結交,不是正當的道理就不去談論。喜歡談論鼓勁的得失問題,每每慷慨激昂地表現出以天下之憂而為憂的氣概。當世有名的達官貴人常常屈尊虛心地請教他,丹溪翁給他們坦率地陳說治國治民之道,並無什麼顧忌。但是只要談到榮華名利之事,就生氣地起身而去。跟人交往,以改用三綱五常作為斷交或親近的標准。曾說:天下遵行仁道的時候,那麼人們的品行就象依著樹干而茂盛生長的枝葉一樣,根基堅實而淳樸高尚;天下喪失仁道的時候,那麼人們的言論就象沒有樹干而徒然存在的枝葉一樣,缺乏根基而虛美不實。品性,是人的根本;言論,是從它派生出來的東西。如果聽見了虛美不實的言論,看見了舍棄根本而追逐名利的行為,就怒容滿面,猶如就要受到玷污似的。丹溪翁就是如此地超群出眾,行醫僅僅是一個方面的事情罷了。不過他研究理學和做事的大家風范,已全部記載在我的朋友太史宋廉所寫得他的墓誌中了,所以這里不再記述,而謹記下他的可以流傳於世的醫學事跡作為他的傳記,期望能使後代的君子得以互相參照。論曰:從前西漢的嚴君平,學問淵博無所不通,在成都街頭以占卜為生。人們有了邪惡是非的問題,就按照蓍草和龜甲顯示的結果給他們陳述其中的厲害。不過在同做子女的談話時,都依據孝道;同做弟弟的談話時,都依據順從兄長之道;與做臣子的談話時,都依據忠君之道。史書上稱贊他的風范、聲望和氣概、節操,完全可以使貪婪的人受到感動,使風俗得到勸勉。丹溪翁在婺州學習並掌握了道學的源流精髓,然後從事了醫學。有人由於醫事來求見的話,從來沒有不是用保全並修養精神來啟迪他們的心志。至於一句話語、一次沉默、一個行為、一次靜處,凡是有關倫理的,尤其能夠懇切地給人以教誨,使人振奮、急迫、感慨、激動、自我鞭策得無暇他股。左丘明有過這樣的話:「仁愛之人的話,它的益處真是多而又大啊!」確實如此。像丹溪翁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古來所謂正直、誠實、學問淵博的對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為醫生的身份而輕視他嗎?!
《傷寒論序》我每次讀到《史記·扁鵲傳》中秦越人到虢國去給虢太子診病在齊國望齊侯之色的記載,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贊嘆他的才華突出。就奇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都不重視醫葯,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和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自己的生命;只是爭著去追求榮華權勢,踮起腳跟仰望著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於追求名利;重視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輕視拋棄養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華貴,而使自己的身體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麼,毛將依附在哪裡呢?突然遭受到外來致病因素的侵襲,被不平常的疾病纏繞,病患災禍臨頭,方才震驚發抖,於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禱告,巫祝宣告辦法窮盡,就只好歸於天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長久的壽命和最寶貴的身體,交給平庸無能的醫生,任憑他擺布處置。唉!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精神消失了,變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別人白白地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個世上的讀書人都昏迷糊塗,沒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這樣地輕視生命,他們還談什麼榮華權勢呢?而且,他們即使做了官也不能愛護別人,顧及別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愛護自己,顧及自己的隱患,遇到災難,碰上禍患,身處在危困的境地,糊塗愚昧,蠢笨得就像沒有頭腦的廢物。悲哀啊!那些在社會上奔波的讀書人,追逐著去爭奪表面的榮華,不保重身體這個根本,忘記了身體去為權勢名利而死,危險得如履薄冰,如臨深谷一樣,竟達到了這種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來很多,從前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的要佔其中的十分之七。我為過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喪失而感慨,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療救而悲傷,於是勤奮研求前人的遺訓,廣泛地搜集很多醫方,選用《素問》《九泉》《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書,並結合辨別脈象和辨別證候的體會,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癒各種疾病,或許可以根據書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證時就能知道發病的根源。如果能運用我編寫的這本書的有關內容,那麼,對於傷寒病的問題,大多數能弄通解決了。 自然界分布著五行之氣,而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因此才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其道理玄妙、隱晦、幽深、奧秘,其中的變化真是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等,中古有長桑君、秦越人,漢代有公乘陽慶及倉公,自此往後到現在,還沒聽說過有比得上他們的人呢。看看當今的醫生,他們不想思考研求醫學經典著作的旨意,用來擴大加深他們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只是各自稟承著家傳的醫技,始終沿襲舊法;察看疾病,詢問病情時,總是致力於花言巧語,只圖應付病人;對著病人診視了一會兒,就處方開葯;診脈時只按寸脈,沒有接觸到尺脈,只按手部脈,卻不按足部脈;人迎、趺陽、寸口三部脈象不互相參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診察病人脈搏跳動的次數不到五十下就結束;病人垂危還不能確診,九處診脈部位的脈候竟然沒有一點模糊的印象。鼻子、兩眉之間及前額,全然不加診察。這真如人們所說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罷了。這樣想要辨識不治之證或判別出可治之證,實在是很難呀! 孔子說:生下來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過學習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聽求教,廣泛地記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來愛好醫方醫術,請允許我奉行「學而知之」和「多聞博識」這樣的話吧!
《大醫精誠》晉代學者張湛說:「經典的醫方難以精通,由來已經很久了。」這是因為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的緣故。 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但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如果把極精細、極微妙的醫學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淺的思想去探求它,難道不是很危險嗎?如果實證卻用補法治它,虛證卻用瀉法治它;氣血通利的卻還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順暢卻還要去阻塞它;寒證卻給他用寒涼葯,熱證卻給他用溫熱葯。這些治療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癒,我卻看到他更加危重了。所以醫方、占卜,是難以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仙傳授,憑什麼能懂得那深奧微妙的道理呢?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讀了三年醫方書,就誇口說天下沒有什麼病值得治療;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沒有現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如果那樣,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凡是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無慾念,無希求,首先表現出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來求醫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貴賤貧富,老幼美醜,是仇人還是親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還是一般的朋友,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一律同樣看待,都存有對待最親近的人一樣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顧後,考慮自身的利弊得失,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的煩惱一樣,內心悲痛,不避忌艱險、晝夜、寒暑、飢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不能產生推託和擺架子的想法,像這樣才能稱作百姓的好醫生。與此相反的話,就是人民的大害。自古以來,有名 的醫生治病,多數都用活物來救治危急的病人,雖然說人們認為畜牲是低賤的,而認為人是高貴的,但說到愛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樣的。損害別個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惡的,何況是人呢!殺害畜牲的生命來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麼,離開「生」的道義就更遠了。我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葯的原因,確實就在這里!其中虻蟲、水蛭這一類葯,市上有已經死了的,就買來用它,不在此例。只是像雞蛋這樣的東西,因為它還處在成形前的狀態,一定遇到緊急情況,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這才是能識見超越尋常的人,也是我比不上的。如果有病人患瘡瘍、瀉痢,污臭不堪入目,別人都不願看的,醫生只能表現出從內心感到難過的同情、憐憫、關心的心情,不能產生一點不快的念頭,這就是我的志向。 一個德藝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凈,知我內省,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的樣子,氣度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雖然說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並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譽,這樣做就太不仁德了!還有到了病人家裡,縱使滿目都是華麗的鋪設,也不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琴瑟簫管之聲充斥耳邊,不能為之分心而有所喜樂,美味佳餚,輪流進獻,吃起來也像沒有味道一樣,各種美酒一並陳設出來,看了就像沒看見一樣。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因為只要有一個人悲痛,滿屋子的人都會不快樂,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沒有離身。如果醫生安心無慮地高興娛樂,傲慢地洋洋自得,這是人神都認為可恥的行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這些大概就是醫生的基本品德吧。 做醫生的准則,應該是慎於言辭,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不大聲喧嘩,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誹謗攻擊其他醫生,藉以誇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昂頭仰面,而有自我贊許的樣子,認為自己天下無雙,這些都是醫生的不可救葯的壞毛病。 老子說:「一個人公開地有德於人,人們自然地會報答他;一個人暗中有德於人,鬼神會報答他。一個人公開地作惡於人,人們自然會報復他;一個人暗中作惡於人,鬼神會來害他。」探求這兩個方面的行為,陽施有陽報,陰施有陰報,難道是騙人的嗎? 所以醫生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一心謀取財物,只要存有救濟別人痛苦的想法,(積下陰德)到陰曹地府之中,自會感到是多福的人了。還有,不能因為別人有錢有地位,就任意給他開珍貴的葯物,讓他難以找到,來炫耀自己的技能,這確實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我志在救護幫助世人,所以瑣碎地談論了這些。學醫的人不能因為我說得粗俗而感到恥辱。
㈨ 丹溪是位歷史名醫的名字,請問他姓什麼何朝代人
丹溪指朱丹溪,元代著名醫學家。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震亨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葯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並列為「金元四大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