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錫的由來
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
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無錫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黿頭渚、靈山大佛、無錫中視影視基地(三國城、水滸城、唐城)、梅園、蠡園、惠山古鎮、盪口古鎮、東林書院、崇安寺、南禪寺等景點。
「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郭沫若用來形容無錫太湖風景的。2017年11月,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7年11月12日,「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布,無錫市排第18位,並且位列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的十大城市之一。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
2. 東林書院 導游詞
東林書院位於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亦名龜山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顧憲成撰寫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更是家喻戶曉。書院現存有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三公祠、東西長廊、來復齋、道南祠、東林報功祠等主要建築,均保持明、清時期布局形制與歷史風貌。2006年6月,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無錫東林書院是什麼歷史名人的地方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廢。明朝萬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主要歷史名人包括:其創建人楊時(有程門立雪的典故)、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這三人是東林「三君」)
4. 無錫名字的由來
無錫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
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
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
(4)東林書院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底,無錫市共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9家,省級以上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國家級國際合作基地8家,省級國際技術轉移中心11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底,無錫市共有普通高校12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3.40萬人,在校生10.60萬人,畢業生3.20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27萬人,在校生0.78萬人,畢業生0.23萬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底,無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2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文化站82個,博物(紀念)館58個。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7213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1.46億元。實施城鄉醫療救助41.23萬人次,支付救助金9910.74萬元;實施臨時救助24246人次,發放救助金2434.07萬元。
全市享受國家撫恤、生活補助的優撫對象17787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全市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7204套,基本建成18565套 。
5. 明朝著名書院有哪些
東林書院和東林黨
東林書院是明代晚期一個蜚聲士林的講學中心,東林黨是這個時期地主階級中的一個影響頗大的政治集團。後者因前者而得名,前者亦因後者而益顯,它們在明代後期的文化史和政治史上寫下了有聲有色的篇章。
說起東林書院的歷史,首先要提到北宋一位學者楊時。
楊時(1053—1135),字中立,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省)人。他在學術思想上以程頤、程顥為師,是二程學說的積極傳播者,號稱「龜山先生」。南宋初年,他被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楊時晚年,優游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因為楊時非常喜愛廬山「東林」景色,所以把他講學的地方取名為東林書院。這就是東林書院的由來。又因楊時號「龜山」,故時人亦稱東林書院為龜山書院。元時,東林書院廢為僧舍。
東林書院的復興,則已是明朝晚年的事情了。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4),當時任吏部文選司郎中的無錫人顧憲成,因在「廷推閣臣」的問題上「忤帝意,削籍歸」(《明史·顧憲成傳》)。里居後的顧憲成,一面著書,一面講學。但是,他並沒有一個滿意的講學場所。他經常不無焦慮地對他的好友、無錫人高攀龍說:「日月逝矣!百工居肆以成事,吾曹可無講習之所乎?!」(《顧端文公年譜》)可見他不願虛擲歲月,還希望在講學方面做一番事業。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九月,顧憲成懷著崇敬的心情偕伴來到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舊墟,憑吊四百多年前的宋朝學人,一時心有所感,慨然說道:吾曹講習之所,其在斯乎!於是他「商諸同志」,籌劃修復東林書院。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和無錫知縣林宰的支持下,修復工作在第二年夏季開始,入秋即告竣工。
東林書院修復後,顧憲成邀請江、浙「同人」,在此聚會「相與講德論學,雍容一堂」,「一時相傳為吳中自古以來未有之盛」(《年譜》)。在首次東林大會上,顧憲成宣布了他所草擬的《東林會約》。《會約》闡明東林書院講學的宗旨,如「飭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損」,強調「務在躬修實踐」(《顧端文公遺書·東林會約》)。
這是東林書院復興的序幕。此後,顧憲成和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等人講學其中,顧被人們稱為涇陽先生或東林先生。廢棄了四百多年的東林書院,這時又變得生氣勃勃、書聲琅琅了。於是,東林書院逐漸聞名於當世,而從這里傳出的講學聲、讀書聲,竟在晚明的地主階級政治生活中掀起了一陣陣軒然大波。
6. 東林書院的導游詞
地 點: 東林書院大門口
導游詞: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東林書院。書院就是中國古代的學校。我們學校最早就是在東林書院內教學的,所以取名東林小學。
東林書院是我國最著名的古代書院之一。 創建於公元1111年。也就是近900年以前。
它的創始人是北宋的學者楊時,號龜山,因講舍前臨清溪,周圍古木叢秀,深得廬山東林寺之勝,故名「東林書院」。此後由於歷史原因,東林書院被廢棄了。
1604年著名學者顧憲成等人,為了繼承楊時的講學遺志,共同倡導捐款,重建興復,並於左偏建造道南祠,以祭祀楊時。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名聲大著。
現在東林書院已經成為一個傳承精神文明的聖地。大家都是帶著崇敬的心情來參觀訪問。
小問題:東林書院在哪一年創建的?(1111)
小導游:
地 點: 東林書院石牌坊
導游詞:
小夥伴們,現在我們參觀一下東林書院的石碑坊.
這個石碑坊是我們東林書院的標志性建築和象徵.就象魚尾獅是你們新加坡的象徵一樣。我們在圖片上只要看到這個石牌坊,就知道這是我們東林書院。
石碑坊位於東林書院中軸線的導入部位. 這是個三間四柱五樓坊,坊額正面題字是」東林舊跡」。夥伴們,你們再仔細觀察一下,在這個牌坊上還雕刻著什麼?對,有獅子滾綉球。這是中國民間非常喜歡的慶典游戲。相信大家一定在電視上看到過。
我們再來看牌坊的後面。上面的題字是」後學津梁」 你們再仔細看看,反面雕刻著什麼?對,上面雕刻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 鯉魚跳龍門等。龍和鳳都是中國傳說中最有名的兩個動物形象。龍是男性的標志,鳳是女性的標志。鯉魚跳龍門也是中國最有名的民間故事之一。……
小問題:這個建築的名稱是什麼?
小導游:
地 點: 東林書院麗澤堂
導游詞:
現在我們來到的庭院叫麗澤堂。這里是是東林書院重要的講學場所。堂名也是東林領袖顧憲成親自擬取的,喻意是讓我們要相互講學切磋交流,做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你們看,既有動聽的名字,又有美好的喻意,可真是議想不到的巧妙呀!當時,有很多學者士友前往麗澤堂討論,經常師眾盈庭,盛況空前。
大家也為麗澤堂題寫了許多對聯,比如:願聞己過;樂道人善。意思是願意聽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喜歡說別人的優點。喻意是從麗澤堂出來的文人墨客都具有這種博大的精神。
小問題:這個庭院的名字是什麼
同學們,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依庸堂,依庸堂是東林學派學術領地的象徵,地位極高。因此,我們把東林的名聯懸掛在這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說到這幅對聯還有一個小故事:所謂對聯必定是一人出上聯,一人對下聯。上聯是由陳雲浦老先生所出,一日夜晚,陳老乘船路過張徑,當時是風雨交加,他就在張徑橋下避雨,四周一片漆黑,岸上只有一戶人家透出微弱的光,陳老感到好奇,就上岸拜訪,見是兩個小孩兒在讀書,為了考驗一下兩人的學問,他出了上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其中一小孩思索片刻,立馬對出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東林領袖顧憲成。這幅對聯是東林學子讀書講學而不忘國家安危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激勵我們後來的學子要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不懈努力。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東林書院曾培養出一批英雄人物 。最有名的是「東林黨」人。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東林黨人的故事。
明朝,也就是380年前。當時在當權太監魏忠賢一手炮製下,明皇帝頒發了盡毀天下書院的詔書.也就是把全國的書院都要毀掉。當時,曾在東林書院講學過的許多學者都出來反對。魏忠賢等就把這些人稱為"東林黨"。在全國大規模地捕殺東林黨人。
當時,除道南祠外,書院被強行拆毀.但「東林黨」人並沒有屈服。雖書院被禁毀,不少人依然"日趨書院舊址,講學不輟",表示對閹黨的藐視與抗議.直到崇禎皇帝即位後,壞人魏忠賢被罷黜,畏罪自殺,東林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各地書院相繼恢復.東林書院也在崇禎六年(1633)修復.
在剛才的介紹中,我們多次提到了東林人物顧憲成。下面我向大家重點介紹一下這個人物。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是還經亭,就是因為顧憲成先生曾寫過《還經錄》,所以這個亭子叫作還經亭。
顧憲成,有人因為他創辦了東林書院而叫他「東林先生」。
他小時候家裡很窮,住在茅草屋。不過,艱苦的環境反而激發了他的志向和決心。寒窗苦讀,使他在鄉試中考得第一名,稱為解元。後來,他又中了進士,當上了官。
但當時的明朝朝政腐敗。顧憲成認真做個好官,反而獲罪被罷了官。他回到了家鄉無錫,把精力集中在講習上。顧憲成會同自己的弟弟顧允成、高攀龍等人發起東林大會,顧憲成首任東林書院主講。很多人到東林書院上課。顧憲成的夫人朱氏給學生燒飯作菜,使學生就像回到家一樣。顧憲成對朝局的敗壞很憂心,他經常告訴東林的學員們,不管時局千難萬難,也一定要堅持。
現在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東林書院的道南祠吧!
大家在前面的介紹中已經知道了,東林書院曾經遭受火災,唯一留存的建築就是道南祠。
道南祠建於1604年,是東林書院的創始人楊時和他的弟子休息的地方。楊時自幼聰穎,人稱神童,8歲就能寫文章。他曾經拜大學問家程顥為老師。在與這為老師離別時,老師曾看著他的背影感嘆道:吾道南矣。「道南」二字便由此而來。程老先生去世後,楊時又求學於程老先生的弟弟程頤。當時,程頤老師正在廳里閉目養神,楊時不敢驚動老師,就在門外等候。等老師醒來,見門外積雪已蓋過腳背,而楊時仍立在雪裡,極為感動。「程門立雪」之千古佳話就由此傳揚,成為尊師重道的典範。
今天我就介紹到這,接下來就是自由活動時間,祝大家玩的開心!
7. 東林書院裡面的名句
東林書院名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人們能聽到讀書聲,說明空氣能傳播聲音;
人們根據音色來辨別不同的聲音.
故答案為:空氣;音色.
8. 曾今東林書院里有哪些名人
曾今?曾經吧?
簡介
東林書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亦名龜山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廢。明朝萬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顧憲成撰寫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更是家喻戶曉,曾激勵過多少知識分子,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發展促進極大。有"天下言書院者,首東林"之贊譽。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2002年全面修復,有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道南祠等建築。
編輯本段歷史
傳聞當年被罷黜里居的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先後主盟東林書院,聚眾講學。東林書院會約儀式:每年一大會,或春或秋,臨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啟知。每月一小會,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舉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為始,會各三日。願赴者至,不必遍啟。每會推一人為主,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在講習之餘,他們還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指陳時弊,銳意圖新;主張志在世道,躬行實踐,反對空發議論,脫離實際。因此傾動朝野,海內一些抱道忤時的士大夫等都仰慕應和,聞風響附,皆以東林為歸,學舍至不能容,一時盛況空前,成為江南人文薈萃的一大區會,又是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如今,這里不僅已成為歷史的見證,而且還是當地文史館成員的學術交流之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著名人士因東林書院歲入失修 ,集議恢復舊觀,發起重修。唐文治撰寫了碑文,「發明性理之根源」,並略述書院建置始末,「惟願我鄉邦人士 ,景仰前徽,保氣節於將墜。」碑後列有發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倉,國學大師,長期在錫地辦學,聲名卓著。碑今存無錫東林書院。 院內現存石碑坊、儀門、麗澤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築,內有顧憲成所撰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近10多年來,無錫市對東林學院又進行了不斷的修復,成了家土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基地。東林書院位於無錫市區東側東林廣場旁(解放東路867號)。
9. 明朝東林黨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專指一些是什麼樣的人
東林黨
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萬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職還鄉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及其弟於允成等人,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明神宗朱翊鈞統治後期,宦官擅權,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針對這一現象,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他們還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明末黨爭中,東林黨的主要對立面是齊楚浙黨。萬曆後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為餘波,相攻不已。
天啟帝時期,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代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天啟四年(1624),東林黨人楊漣因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斗、黃尊素、周順昌等人同被殺害。魏忠賢又使人編《三朝要典》,借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三案為題,毀東林書院,打擊東林黨。東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顧大章、高攀龍、周起元、繆昌斯等先後被迫害致死。齊楚浙黨又造天鑒諸錄,加東林以惡名,並列黨人榜於全國,每榜少則百人,多至五百餘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奪,朝中善類為之一空。魏忠賢還指使黨羽製造《東林點將錄》,將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加以《水滸》一百零八將綽號,企圖將其一網打盡。天啟七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魏忠賢自縊死,次年毀《三朝要典》,對東林黨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與閹黨的斗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鐫刻在東林書院的大門口。
萬曆二十二年(1594),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被削去了官籍返回了故鄉無錫。他和弟弟顧允成一道倡議修復了無錫城東的東林書院。這所書院原本是宋儒楊時創立的,楊時是宋代大儒程灝、程頤兩兄弟的門徒,是"二程學說」的正宗嫡傳。後來的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則是楊時的弟子。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的時候,十分明確地宣布他是講程朱理學的,也就是說,他是繼承楊時衣缽的。
重新營建東林書院,常州知府歐陽東風和無錫知縣林宰幫了很大的忙。落成之後,顧憲成與志同道合的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等人講學其中,來聽講求學的人稱顧憲成為涇陽先生,後來也有人稱他為東林先生。
當時,不少懷抱道義而不被當政者所接納的士大夫退歸林野,東林書院的重建使他們找到了知音,因此都爭相前來,使得"學舍至不能容」。顧憲成常說:"當京官不忠心事主,當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隱求鄉里不講正義,不配稱為君子。」他的這些觀點博得同志者的響應。講學之餘,他們聚在一起,用委婉的語言議論朝政,褒貶品評執政的大臣。用"君子」和"小人」去區別政治上的正邪兩派。這樣一來,朝中的一些官員,如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等人,也與東林書院遙相應和、互通聲氣。他們懷著憂國憂民的意識,意在有所作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與他們唱反調的那一派稱他們為"東林黨」。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
當時,神宗長時間不上朝理政,久居深宮過著"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的生活,身邊的侍者辦事稍不稱意"輒斃杖下"。且又極其貪婪,恨不得把天下財貨都搜刮進宮中供其揮霍。把大批太監派作"礦使」、"稅監」前往各地橫征暴斂,搞得民怨沸騰。他把朝廷官員的任免都丟在一邊,使在職的官吏無法得到升遷,空缺的職位難以及時補充。最糟糕的時候,六部的尚書只有一位,都御史10年不補。為了增置不足的內閣大臣,首輔大臣竟然上了100多道奏章請求。這樣一來,就助長了朝野上下的派別紛爭愈演愈烈。
與東林黨政見不合的是內閣大臣王錫爵、沈一貫和方從哲等人,他們被稱為"浙黨」。另外還有什麼"秦黨」,成員都是陝西籍的官僚,還有什麼"齊黨」、"楚黨」、"宣黨」,都是以首領的籍貫命名的。"秦黨」的政見與"東林黨」相吻合,其他各"黨」都與"浙黨」聲氣相通,黨爭之風甚囂塵上。
東林黨人往往不畏強權,為民請命,大膽彈劾朝中權貴,反對"礦使」、"稅監」,甚至敢於冒犯"龍顏」。當鳳陽巡撫李三才受到內閣大臣論處的時候,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就上書給葉向高、孫丕揚,稱頌李三才的政績。御史吳亮把顧憲成的信抄在邸報中,使攻擊李三才的人大為惱火。
李三才任職鳳陽巡撫期間,曾經查抄了太監陳增的爪牙程守訓的幾十萬贓款及大量的奇珍異寶,並將程守訓依法治罪,辦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他還在萬曆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多次上疏,陳述礦稅的弊害。萬曆三十年和三十一年,他又一再上疏反對礦稅,並且提議修浚河渠、建築水閘、防範水旱,這些主張非但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罰了5個月的俸祿。李三才在反對礦使稅監的奏章中指責神宗皇帝說:"陛下寶愛珠玉,百姓也想溫飽;陛下愛護子孫,百姓亦愛戀妻兒。何以陛下要拚命地聚斂財寶卻不讓百姓滿足升斗之需呢?為什麼陛下要延福萬年,卻不讓百姓享受朝夕之歡呢?」
對於後妃干政和宦官專權,東林黨人始終加以反對,哪怕是削職罷官,逮捕問罪也堅持不改。在"爭國本」事件和以後發生的"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中,東林黨人都從維護皇權的立場出發,堅持反對鄭貴妃、李選侍干政,公開抨擊危害皇太子、皇帝的行為,主張嚴厲追查三案的當事人及其幕後主使者。
東林黨人還在"京察大計」中力圖整肅吏治。"京察」和"外察」是對官吏進行考核的兩種制度。"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職的官員,每6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職的官吏,每3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來京師朝見皇帝時給以考察。"京察」是根據官員的政績、品行,來決定升遷、降調或罷官等獎懲。若是"京察」中被罷了官,就將終身不再起用。
萬曆二十一年的京察,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考功、郎中趙南星和左都御史李世達,他們都比較正直不徇私情。文選員外郎呂胤昌是孫南星的外甥,都給事中王三餘是趙南星的親戚,都因考評不佳被罷黜。東林黨也藉此機會罷黜了一些與內閣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員。到了萬曆三十三年,主持"京察大計」的是東林黨人都御史溫純和吏部侍郎楊時喬,就把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斗等人貶謫了。但南京的"京察大計」主持者則是齊、楚、浙黨主持,他們借機斥逐東林黨的官員。到了萬曆四十五年,浙黨首領又當上了內閣首輔,這一年的"京察大計」,東林黨人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種朋黨混爭的局面,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也和他們排除異己的動機糾纏不情了,給攻擊他們的人製造了口實。
東林黨是明朝後期出現的以中下級官員、中下地主及知識分子為主的反對王公貴戚、權臣宦官的政治集團。他們企圖以儒家正統思想挽救國家,但在強大的統治集團剿殺下,遭到重大打擊。直到崇禎即位處死魏忠賢才有所抬頭。後來,東林黨的殘余勢力一直與權臣斗爭,一直持續到南明的滅亡,前後達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