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倍是什麼意思
倍的意思是:更加,非常 。
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原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如下:
我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家鄉兄弟們登高的時候,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一個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❷ 中間輩分取思字倍是什麼意思僅僅是輩分嗎,還是有什麼別的意思
思倍的意思是對她的美好祝福和期望加倍
❸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出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3)思倍名字含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
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❹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倍」字是什麼意思
「倍」字指的是加倍,更加的意思。
❺ 每逢佳節倍思親裡面的倍是什麼意思
加倍。
相關字詞解釋:
1、每逢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夫人終是放心不下,每逢督辦出門,必要叫著他兄弟同走。」茅盾《子夜》十八:「每逢有什麼腳步聲從她房外經過,她就尖起耳朵聽。」
2、佳節
意思是美好的節日。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宋蘇軾《端午游真如》詩:「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時值清明佳節,家家士女踏青,處處遊人玩景。」
清吳偉業《庚子八月訪同年吳永調於錫山有感賦贈》詩之二:「天遣名山供戶牖,老逢佳節占風流。」冰心《寄小讀者》九:「幸而我素來是不喜熱鬧的,每逢佳節,就想到幽靜的地方去。」
3、思親
意思是思念父母,亦泛指思念親人。
《淮南子·詮言訓》:「故祭祀思親,不求福。」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❻ 每逢佳節倍思親里的倍是什麼意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倍」意思是:更加,加倍。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 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寫異鄉遊子的愁情悲緒,孑然無依的凄涼之感,一「獨」字兩「異」字,客子悲涼之情可見。「獨」字,極為形象地寫出了客子的鄉愁,遊子的孤獨之感。少年王維久客他鄉,固然他富有理想,但遠離故土無親無故,那種難以名狀的伶仃之感油然而生。「獨」字,色彩壓抑、憂傷,但這裡面隱藏著詩人的進取心、求取功名的熱情與迎擊困難的決心。「異鄉」,「異」字緊承前文的「獨」字,既「獨」且「異」是夠悲涼的,心靈的空寂是可以想見的。
「獨在異鄉」的「異客」,每想到家鄉會感到:人是格外的親,水是格外的綠,天是格外的藍。這一切都含於「獨」與「異」之中。由此可見,「獨」字分量之重,兩個「異」字鄉情之濃。一「獨」兩「異」互相應合。
感情色彩悲涼,極為深刻地寫出了孤獨冷落之感,和思鄉念親之情。「在」和「為」字,深化了「異鄉」的氛圍,增強了「異客」的陌生感。將他鄉客子悲涼的內心世界活畫了出來,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
❼ 每逢佳節倍思親.倍指的是什麼意思
倍是加倍的意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①每逢佳節倍思親。②
遙知兄弟登高處,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釋)
①異鄉:他鄉。 為:做。 異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親:加倍思念親人。
③遙知:這里是在遙遠的地方想像著的意思。 登高:古代風俗,重陽節要登高,飲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認為九月九日登高時佩帶茱萸,可以避邪。
詩意:
我獨自一個人在他鄉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鄉,而每逢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像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解析:
這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當時作者才十七歲,一個人客居在外,重陽佳節時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
詩本來是寫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並不直說自己如何想,偏說想像著兄弟們登高都在想念他。這就加深了詩的感情,讀來更加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❽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倍是什麼意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倍」意思是:更加,加倍。
出自: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全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釋義: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主題思想: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作者成就:
王維山水詩寫景如畫,在寫景的同時,不少詩作也飽含濃情。王維的很多山水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表現自己的閑適生活和恬靜心情。
王維寫情還多言及相思別離和朋友間的關懷,慰勉之情。王維詩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襯情的手法,使他寫景饒有餘味,抒情含蓄不露。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接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❾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意思是什麼,"倍"的意思是什麼
佳節:指農歷的九月初九重陽節,倍:更加。
「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
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