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梅花的歷史、名稱的由來
梅花的歷史:
梅花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花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梅花使之成為家梅--梅花。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花。
梅花名稱的由來:
梅,字從木,從每,每亦聲。
梅花裡面的梅,可以拆分成木和每。「每」意為「一種有機體自發生長並覆蓋全身的黑物」。「木」與「每」聯合起來表示「霉雨季節果實黃熟」。
本義:果實成熟期與初夏時節江淮雨季重合的樹。
(1)宮粉梅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梅花原產我國的西南、東南、華中及台灣等地,性喜溫暖,以在年平均氣溫15℃一23℃的環境中生長最好,但也能耐較低溫度,休眠期可耐零下10℃—20℃的低溫。
而類型及品種間的耐寒性差異甚大,如杏梅系的抗寒性大於真梅系的抗寒性,而其中的單杏型最強,象單瓣杏梅,可耐零下25℃一30℃的低溫。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梅花
❷ 「梅花」這個名字的由來
植物的起源早於動物,梅花早於人類,所以梅花這個名字由來是無從考古的。
梅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2)宮粉梅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梅花形態特徵:梅是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
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厘米,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
萼筒寬鍾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
❸ 梅花簡介
梅花
拉丁文學名:Prunus mume
命名者:Apricot
英名:Mumeplant Japanese
別名:春梅、干枝梅、紅綠梅 紅梅、綠梅等.
科屬:薔薇科、李屬
意義: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國花具有國家名片的象徵意義(我國社科院陶慶梅博士語)。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國人賞花,不僅賞花的外表,更欣賞花中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形態特徵:
株高約10m,干呈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 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 李梅系等。系下分類,類下分型.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干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葉卵形或圓卵形,葉緣有細齒,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核果近球形,有縫合線,黃色或綠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附不易分離,6—7月果實成熟。(見圖2—1)
梅花品種及變種很多,目前品種有30多個,其品種按枝條及生長姿態可分為葉梅、直角梅、照水梅和龍游梅等類;按花色花型可分為宮粉、紅梅、照水梅、綠萼、大紅、玉蝶灑金等型。其中宮粉最為普遍,花粉紅,著花密而濃;玉蝶型花紫白;綠萼型花白色,香味極濃,尤以「金錢綠萼」為好。
產地與習性:
梅花原產中國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觀賞梅系果梅的一個分支。野梅在中國分布的次中心有4個,即川東、鄂西山區;鄂東南、贛東北、皖浙山區;兩廣、贛南山區和閩、台北區。為落葉喬木。梅喜溫暖氣候,花期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區可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為長壽樹種。長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在四川、湖北、廣西等高海拔地區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黃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經雜交育種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獲成功,梅花喜溫暖稍帶濕潤的氣候,喜陽略耐蔭,不畏寒,土質以輕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質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長易生刺。四川的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稱,宋代詩人陸游《詠梅花》詩:「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繁殖與栽培:
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梅花露地栽培,應於陽坡或半陽坡地段,株距3~5m。通常在生長期間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餅肥堆肥、廄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長後(6月底至7月初),適當控制水分並施肥,促進花芽分化。梅花適作盆景栽培。將地栽培數年後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軟松肥沃,栽前栽後均要整形和修剪。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085.htm
❹ 梅花的簡介
梅花: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
主要價值:
經濟
變種和品種極多,可分花梅及果梅兩類。花梅主要供觀賞。果梅其果實主要作加工或葯用,一般加工製成各種蜜餞和果醬;用青梅加工製成烏梅供葯用,為收斂劑,能治痢疾,並有鎮咳、祛痰、解熱、殺蟲等功效,又為提取枸櫞酸的原料;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成粉末治黃疽有效。
觀賞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賞梅貴在「探」字,品賞梅花一般著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4)宮粉梅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梅花的主要品種:
1、白梅品種群:果實黃白色,質粗,味苦,核大肉少,供製梅干用。例如大白頭、太公種等。成熟期在4月上、中旬。
2、青梅品種群:果實青色或青黃色,味酸或稍帶苦澀,品質中等,多數供製蜜餞用。例如四月梅、五月梅、白水梅等。成熟期為4月中、下旬。
3、花梅品種群:果實紅色或紫紅色,質細脆而味稍酸,品質優良,供製陳皮梅、劈梅等用。例如軟條梅、紫蒂梅、大葉豬肝、胭脂梅等。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至6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梅花
❺ 梅花出自哪裡
梅花系我國特產。我國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
梅花野生於我國西南及長江流域以至台灣省的山區,其中滇、川兩省是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東延至鄂西地7a6431333234316637區。梅花在我國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梅花適應性較強,露地栽培分布區很廣,包括華東(含台灣省)、華中、西南、華南之大部及華北、西北之南部。
古代先民採集野梅,主要系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在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中,個別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等變異,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專供觀賞的新品種。這就是花梅(梅花)從果梅(梅子)中分化而出的來龍去脈。
梅始以花聞天下,約在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有梅」。稍遲,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撰《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之記述。可見,距今約2000年前,梅已在華西各域作城市綠化樹種應用了。漢初之梅花品種,似多屬江梅型、宮粉型,或有少量硃砂型。
魏晉之際,有關梅花栽培的詩文漸多。如晉之陸凱自荊州專寄一枝梅花贈長安范曄並附短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至南北朝時,如宋之鮑照,梁之庾肩吾、何遜、陰鏗、陳之謝燮、蘇子卿乃至北周之庾信等,均有梅花詩,蕭綱(梁簡文帝)有《梅花賦》等。
自漢、晉至南北朝,可稱我國栽培梅花初盛時期。時至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漸盛,此際梅花品種,主要仍屬江梅、宮粉型;而在四川,則硃砂型脫穎而出,當時稱為「紅梅」。唐代恐始有屬綠萼型之「綠萼梅」。
宋元400年(960~1368)是古代栽培梅花的興盛時期,形成了一段藝梅的高潮。宋代詠梅最著者北宋有林逋、蘇軾、秦觀、王安石、歐陽修等,南宋則有陸游、陳亮、楊萬里、范成大等。梅花見重於宋代和畫藝大有關聯。北宋畫家始創「墨梅」之法,將枝幹虯曲、疏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至元代王冕,更以《墨梅》詩、畫聞名於世。由於文學繪化創作的興盛,也就更助長了藝梅之風。宋元之際,梅花類型與品種大增。除真梅系直枝梅之江梅、宮粉、硃砂、綠萼等型外,新增玉蝶型(重葉梅)、早梅型(早梅)與黃香型(黃香梅)以及杏梅系等。
明、清時是藝梅昌盛時期,明王象晉著《群芳譜》,清陳昊自撰花鏡,書中記述梅花品種與栽培甚詳,反映此際在藝梅規模及水平上均有發展。如《群芳譜》列記了19個梅花品種,還介紹了不少藝梅經驗。《花鏡》中記述了21個品種,新增『照水梅』、『台閣梅』等。明朝已發展了藝梅、賞梅勝地,如南京梅花山、蘇州之光福、杭州之西溪等。
辛亥革命後,藝梅事業又有新的發展,品種續有增多。各地私家園林在國內搜集不少品種,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型、垂枝類新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寫入《花經》中。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梅花專刊,並記重慶梅花品種15個。這是標志科學整理梅花品種的里程碑。1947年陳俊愉教授在南京調查,開始發現『龍游』梅。50年代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藝均有迅猛發展,品種也大量增加,並系統開展全國梅花品種調查研究,開始梅花引種馴化與雜交育種等研究。
❻ 梅花的種類及名稱是什麼
1、宮粉型
該類植株的花瓣復瓣至重瓣,顏色不是深紅色就是淺色調的粉紅色,主要代表有大羽、粉羽、川西小粉、傅粉、紅艷宮粉、粉皮宮粉、玉露宮粉等。
花朵瓣數成單數,顏色和其他品種一樣,紅、白、粉三色,代表有江梅、雪梅、單粉、雪月花、日寒紅等。
❼ 各種梅花的名字
1,蠟梅
蠟梅(拉丁學名: Chimonanthus praecox (Linn.) Link (《Flora of China》)),英文名:WinterSweet,中文別名:金梅、臘梅、蠟花、黃梅花。
2,紅梅
紅梅是梅花的一種,這種植物可用於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
3,美人梅
美人梅(學名:Prunus × blireanacv. Meiren):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法國引進。由重瓣粉型梅花與紅葉李雜交而成。落葉小喬木。
4,宮粉梅
宮粉梅,屬梅花品系中真梅系直枝梅類宮粉型,其花復瓣至重瓣,呈或深或淺的紅色。宮粉梅是梅花栽培類型中品種最為豐富的個類型,其中有很多花果兼用之梅品。
5,硃砂梅
硃砂梅為真梅系直腳梅類,枝條直伸或斜展,不下垂成拱形也不彎曲。屬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植物,分布於東亞、中亞、小亞細亞和高加索。
❽ 梅花名字的由來。
梅,字從木,從每,每亦聲。「每」意為「一種有機體自發生長並覆蓋全身的黑暗物」。「木」與「每」聯合起來表示「霉雨季節果實黃熟」。本義:果實成熟期與初夏時節江淮雨季重合的樹。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
❾ 為什麼梅花被稱為花魁
近人周瘦鵑先生在《我為什麼愛梅花》一篇文章中,曾為諸梅品第,認為「自該推綠梅為第一」。綠梅即范氏《梅譜》所提到的綠萼梅,它青枝綠萼,花瓣亦白中泛出綠光,雅麗得很。周先生之評是否被人接受,姑且不論,但綠萼梅為許多花迷所偏愛,倒是因為古人曾將它比作九嶷山得道的仙女萼綠華;宋徽宗時,東京御園的艮岳,還專門設有綠萼華堂,堂前遍植綠萼梅。今天,我們知道綠萼梅屬於直枝梅一類,這一類梅的花型和花色最是變化多端,其中宮粉、硃砂、玉碟等俱多佳品。
梅花在國人心中地位特殊,它給人的不僅僅是花之美感,而更多的是民族之氣概。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饒、奮勇當前、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梅花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姿,幾乎代表了中國人「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梅花在中國文化中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
❿ 梅花各種種類的名字
梅花品種 梅花品系分為: (一)四大系:1真梅系、2杏梅系、3櫻李梅系、4山桃梅系 (二)六大類:1直枝梅類、2垂枝梅類、3龍游梅類、4杏梅類、5櫻李梅類、6山桃梅類 ( 前三類屬真梅系其餘各類分屬各系) (三)19個型別:1直枝梅類分品字梅型、小細梅型、江梅型、宮粉型、綠萼型、玉蝶型、硃砂型、黃香型、灑金型 2垂枝梅類分粉花垂枝型、五寶垂枝型、殘雪垂枝型、白碧垂枝型、骨紅垂枝型 3龍游梅類分玉蝶龍游型 4杏梅類分單瓣杏梅型和春後型 5櫻李梅類分美人梅型 6山桃梅類分山桃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