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焦作名字的由來
焦作當年挖煤煉焦很興旺。焦作由煤業作坊而得名。
焦作古稱山陽、懷州,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現存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是司馬懿、韓愈、李商隱、朱載堉、許衡及竹林七賢山濤、向秀等歷史文化名人故里。
焦作是中國太極拳發源地。擁有雲台山、神農山、青天河等3個5A級景區,CCTV焦作影視城、圓融無礙禪寺等3個4A景區,韓愈陵園、群英湖、穆家寨生態農業觀光園、蒙牛乳業工業旅遊區4個3A景區,朱載堉紀念館1個2A景區。
(1)修武市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焦作地貌:焦作市是一個天然的地下水匯集盆地,北部山區及晉東南山地約1400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均為焦作地下水的補給區,這些地區的淺層地下水和部分降水,在復雜的地質構造控制下,匯集到該市,形成較為豐富的岩溶水資源,已探明地下水儲量35.4億立方米。
在焦作北部太行山南麓分布著約500平方公里的山前崗地和礫石傾斜平地,地質堅硬穩固,地層耐力巨大,且近鄰礦點、水源、交通干線和城鎮,是極為理想的工業用地,同時也非常適宜建造高層建築。
Ⅱ 河南省修武縣名稱的由來
修武縣歷史悠久,為中華古縣。周代之前此地稱「寧邑」,商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興兵伐紂,大軍途經寧邑時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駐扎修兵練武,故改寧邑為「修武」,修武從那時得名至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修武縣,屬三川郡管轄。從開始設縣至今,已有2227年。
Ⅲ 雲台山名字的來歷
雲台山風景區因山勢險峻,峰壑之間常年雲鎖霧繞而得名。
雲台山風景區,又名雲台山、雲台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青龍峽、峰林峽、子房湖、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百家岩、萬善寺等主要景點。
雲台山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有落差314米的雲台天瀑,在景區泉瀑峽的盡端,是中國發現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3)修武市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雲台山風景區處在華北陸塊新生代東亞裂谷系的華北裂谷帶與西安—鄭州—徐州近東西向裂谷轉換帶的交匯部位。
受太行山前深大斷裂控制,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於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地層中形成了一系列「之」字形、線性、環形、台階狀長崖、翁谷、深切障谷、懸溝等地形組合的「雲台」地貌,構成了區內峽谷幽深、群山聳峙、飛瀑清泉的太行景觀。
Ⅳ 焦作地名的由來
「焦作」據字意分析,「作」即於「作坊」之意,古代各種手工業都稱「作坊」,因智力的煤窯業頗多,圍繞窯業的發展,相繼出現手工作坊。1913年英商公司開鑿二十四號井時,曾挖出唐代「開元」(742年前)銅錢,說明早在1200多年以前人們就在這里挖煤了。1976年市博物館在廟河、寺河兩村發祥兩個古碑,也記有宋代在這里開煤窯、修窯神廟——老君廟。除煤窯以外,宋代燒制瓷器的窯業也很興旺。據文獻記載,宋代當陽峪(焦作偏東北四公里)就有當時已姓氏取名的。而古代已姓氏取名的作坊也是很普遍的。據考古出土的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多有姓氏的記號。東焦作人世代相傳,該村古時原有姓焦姓,還在村裡開辦打鐵作坊,因焦作作坊,後簡稱焦作。
此外,群眾多年還有這樣的傳說:在古時候,這里是漫無邊際的荒野,棗林叢生。明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了一批移民,見到這里棗果累累,尚可充飢,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以棗為食物,開荒種地,並把棗果收摘曬干儲藏起來,這種棗果經過曬干膠酥可口,解決了人們的越冬口糧困難,為了紀念這種「焦棗」對人們的功績,就以「焦棗」作地名,表示人們對「焦棗」的懷念。歷代人們在這里開荒種地,使荒野變為大片良田,在生活中逐漸把「棗」字串讀成「作」字,把「焦棗」稱為「焦作」。
焦作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地。商及西周屬畿內地,分屬雍、邗、溫三國。東周為晉南陽地,戰國時屬魏、衛二國地。秦屬三川郡,西漢屬冀州河內郡。東漢屬司隸部河內郡。三國屬魏國冀州河內郡。晉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南北朝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後魏分屬懷州河內郡、武德郡、司州汲郡、東恆農郡。隋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唐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五代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北宋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濟源郡、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清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劃出,成立博愛縣。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 月9 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60年8 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並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並入沁陽縣。1961年10月5 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1982年3 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6年1 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1989年,沁陽縣改為沁陽市。1997年,孟縣改為孟州市,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2002,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計116 個鄉(鎮)辦事處。
Ⅳ 焦作市名字的由來
據說焦作的名字來自於焦作建市前焦作市區內的一個村莊名---焦作村.
其中」作」指的是」作坊」在焦作各縣區地名中有很多以」作」為名---譬如博愛縣的」蘇家作」.據說在焦作建市以前的焦作村以打造銅器為業,其村民又以姓」焦」為主,故名為」焦作村」.
在建市時,由於焦作村位於市區,又在此地比較知名,故此命名此地為」焦作」.
Ⅵ 急球 河南焦作市修武縣來歷 越詳細越好
歷史沿革
殷商時代名寧邑,武王伐紂途中遇雨,曾在此地臨時駐扎修兵練武,故得名「修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修武縣,屬三川郡管轄。
修武縣原轄3個鎮、8個鄉:城關鎮、方庄鎮、郇封鎮、李萬鄉、五里源鄉、岸上鄉、西村鄉、葛庄鄉、王屯鄉、高村鄉、周庄鄉。?年,將修武縣的李萬鄉劃歸焦作市山陽區管轄。
Ⅶ 河南省焦作市名稱的由來
焦作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 焦作這個名字,據字義分析,「焦」姓也,「作」當取於「作坊」之意。古代各種手工業都稱「作坊」。因該地在古代挖石取煤的窯業頗多。據《焦作市志》記載,早年英商福公司在10號井下,曾挖出過唐代「開元」銅錢。
就是說早在1200年前人們就在這里挖煤了。《修武縣志》載,光緒年間這里有小煤窯100多家,這說明當年挖煤業很興旺。除小煤窯以外,宋代燒制瓷器的窯業也很興旺。又據明隆慶六年(1572年)呂澗寺中嘉藍殿碑記有「焦家作……」。這說明是「焦家作坊」演變為「焦作」。
(7)修武市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焦作市原為「自然村落」,據《焦作市志》記載:「焦作,古為澗東、澗西。在古代夏、商、周時,屬冀州覃懷雍城地;秦、漢、晉時,屬司州河內郡山陽縣治;隋、唐、宋時,歸河北道懷州修武縣轄,元朝屬河北道懷慶路修武縣轄;明、清屬河南省懷慶府修武縣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焦作地區就發現了煤炭。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區進行較大規模的機械化煤炭開采,集聚了一批產業工人,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生活區域,成為焦作的雛形。
焦作地名的歷史沿革: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鎮;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縣;1949年改設焦作礦區;1956年國務院設焦作市。
Ⅷ 焦作名字的來由、
焦作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地。商及西周屬畿內地,分屬雍、邗、溫三國。東周為晉南陽地,戰國時屬魏、衛二國地。秦屬三川郡,西漢屬冀州河內郡。東漢屬司隸部河內郡。三國屬魏國冀州河內郡。晉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南北朝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後魏分屬懷州河內郡、武德郡、司州汲郡、東恆農郡。隋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唐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五代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北宋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濟源郡、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清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劃出,成立博愛縣。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 月9 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60年8 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並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並入沁陽縣。1961年10月5 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1982年3 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6年1 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1989年,沁陽縣改為沁陽市。1997年,孟縣改為孟州市,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2002,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計116 個鄉(鎮)辦事處。
http://www.jiaozuo.gov.cn/zoujinjiaozuo/lsyg.htm
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傑,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農業已十分發達。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采礦、冶煉、制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采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采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里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據史志記載,全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道清鐵路、澤煤盛礦井、福公司辦公房和錢庄等體現著近代煤城的歷史;焦作工學院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http://www.jzjs.com.cn/wenzhanglist.asp?id=357
Ⅸ 焦作市的名稱來源於什麼
焦作正式作為市(縣)名是在1945年9
月。
焦作
名字由來有三說。
一說是因「煉焦」的作坊而名。
二是因「姓焦」的作坊而名:
元代許衡所著的《魯齋遺書》中,說由焦家作坊簡化而來。「焦」為姓氏,「作」為作坊,指的是焦姓人家開設的作坊。焦家作坊以燒制瓷器為業,生意興隆,頗有名氣,人們在交往談話中,逐步將四個字的「焦家作坊」簡化成兩個字的「焦作」了。明隆慶六年(1572年)《重修聖佛寺記》碑有「焦家作」三字,可為佐證。
三說是「焦作」由「焦棗」諧音而來。相傳古時候,這里棗樹叢生,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縣移民來此,以棗為食,定居下來,將棗曬干過冬,焦酥可口,稱為「焦棗」,便以「焦棗」為地名。
對此焦作政府官方沒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