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濟南被稱為泉城的原因
名稱由來濟南,「濟」指濟水(即俗稱大清河),「南」指在南邊,作為詞彙意思是濟水的南邊,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古濟水(音己,三聲)發源於現河南省濟源市,流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黃河山東段。後因黃河改道被其奪取河床,成為了黃河下游的幹流河道。而濟南,濟源,濟陽,濟寧等地名還是保存了下來。截止09年4月底,市區人口已達355萬。 歷史 相傳舜曾「漁於雷澤,躬耕於歷山」。歷山即濟南市區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內至今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華路」、「舜耕山」等。濟南的名字來源於西漢時設立的濟南郡,含義為「濟水之南」。明清以來,濟南府一直為山東的治所所在地。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音洛,四聲)」字即今日的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3544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濟南夜景 濟南[Jinan/Tsinan/Chi-nan],又稱「泉城」,是黃河中下游和環渤海經濟帶南翼的重要戰略城市,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省政治、文化、經濟,金融,教育中心,也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中國七大軍區之一的濟南軍區本部。中國16個鐵路局之一的濟南鐵路局本部。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等。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隋建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1929年7月正式設立濟南市。位於北緯36度40分,東經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臨黃河,雄踞齊魯,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14℃,年平均降雨量650到700毫米。 下轄六個區、三個縣、一個縣級市,總面積達8227平方公里。2008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58萬人;常住人口約700萬,其中市區人口已達353萬。是「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城市,和第七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主辦城市。
Ⅱ 濟南為什麼叫泉城
泉水是濟南的象徵,濟南泉眼眾多,有名字的泉眼就有72個,趵突泉更是馳名天下,不但是72泉之首,也被稱為「天下第一」泉。沒有名字的還有很多,總計有上百個,小泉眼更是數不勝數。有人說以前的濟南掀開石頭就會出水,「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這不但是濟南的風景寫照,更是濟南人民的驕傲,稱之為「泉城」,濟南當之無愧。
2600年前,齊國在此築城,濟南成為當時齊國的邊防要塞。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說的就是泉城」濟南。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濟南城內原來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733個天然泉,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在國內外城市中罕見,是舉世無雙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除「泉城」外濟南也被常被稱為「泉都」。
Ⅲ 泉城名字的來歷
泉城
山東省省會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北瀕黃河,南依泰山。市居盆地,四面環山.轄市中、歷下、槐蔭、天橋、歷城、長清6個區,平陰、濟陽、商河3個縣和縣級章丘市。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人口549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城市。
濟南歷史悠久,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早在5000年前,該地居民已能製作烏黑發亮的陶瓷,由此構成了我國古代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這里文物古跡眾多,既有新石器時期的龍山黑陶文化遺址,又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既有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又有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2600年前,齊國在此築城,濟南成為當時齊國的邊防要塞。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說的就是「泉城」濟南。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
濟南城內原來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處,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現大多數名泉都已見底,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漣漣水波。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美稱,噴高三尺已不復見,然奇泉不可不看,更有易安與李攀龍,非去不可。黑虎泉,找一個人少的早上,漫步泉旁,看泉眼如珠冒起,聽黑虎泉奔涌之暢快,亦屬一樂事。
大明湖、千佛山與趵突泉,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大明湖湖面寬闊,由眾泉匯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綠柳成蔭,趕上荷花節期間去大明頗有一番風味。千佛山為佛教名山,古名歷山,有舜耕歷山之說,登山遠眺,明湖如鏡,黃河似帶,泉城風貌,盡收眼底。
游濟南,可春遊趵突泉,冬遊大明湖雪景。但濟南冬冷夏熱,春季風沙大,最佳旅遊時間是秋季。
Ⅳ 濟南地名的來歷
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東平陵(今章丘區平陵城)。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南歷下區、市中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區、濟陽縣以及濱州市鄒平縣等市縣。
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經濟、交通和科技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線城市。
(4)泉城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濟南北連首都經濟圈,南接長三角經濟圈,東西連通山東半島與華中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滬經濟軸上的重要交匯點,環渤海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濟南已成功舉辦亞洲杯、全運會、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中國藝術節等多項國際和國家級盛會,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也在濟南成功舉辦,標志著這項世界盛會創辦一個多世紀後首次走進亞洲。2016年中國綠公司年會 、2017年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在濟南開幕 。
Ⅳ 濟南的名字的由來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5)泉城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濟南地形地貌: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Ⅵ 泉城的由來
泉城
山東省省會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北瀕黃河,南依泰山。市居盆地,四面環山.轄市中、歷下、槐蔭、天橋、歷城、長清6個區,平陰、濟陽、商河3個縣和縣級章丘市。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人口549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城市。
濟南歷史悠久,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早在5000年前,該地居民已能製作烏黑發亮的陶瓷,由此構成了我國古代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這里文物古跡眾多,既有新石器時期的龍山黑陶文化遺址,又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既有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又有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2600年前,齊國在此築城,濟南成為當時齊國的邊防要塞。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說的就是「泉城」濟南。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
濟南城內原來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處,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現大多數名泉都已見底,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漣漣水波。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美稱,噴高三尺已不復見,然奇泉不可不看,更有易安與李攀龍,非去不可。黑虎泉,找一個人少的早上,漫步泉旁,看泉眼如珠冒起,聽黑虎泉奔涌之暢快,亦屬一樂事。
大明湖、千佛山與趵突泉,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大明湖湖面寬闊,由眾泉匯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綠柳成蔭,趕上荷花節期間去大明頗有一番風味。千佛山為佛教名山,古名歷山,有舜耕歷山之說,登山遠眺,明湖如鏡,黃河似帶,泉城風貌,盡收眼底。
游濟南,可春遊趵突泉,冬遊大明湖雪景。但濟南冬冷夏熱,春季風沙大,最佳旅遊時間是秋季。
Ⅶ 資料泉城濟南來歷50字
濟南的名字是從漢朝開始的,漢初歷城縣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由齊國分置濟南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為濟南郡,以在濟水之南而得名。
提起濟水來在古代是頗為有名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專著《禹貢》上記載:「導沇水東流為濟」。沇水也就是濟水,後來又稱為大清河。金、元以後,大清河舊道為黃河所奪,濟水和大清河之名也就消失了。但當談到濟南名稱的由來時,還不得不提到這條古濟水。
不過,當初濟南國或濟南郡的治所並不在現今的濟南市,而是在今濟南市東的東平陵(今名平陵城)。到了晉代,濟南郡的治所由東平陵遷歷城縣,從此歷城有濟南之名。
隋朝時候濟南郡改為齊郡,歷城縣為齊郡的治所。唐朝時候,歷城縣為齊州的治所。宋改設濟南府,元代以後,濟南府為山東省治,成為山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自從晉代濟南郡移治歷城,濟南即建有土城。明洪武四年(公元1871年)改建為磚城,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池寬五丈,深三丈。辟四門東門稱為齊川門西門稱為濼源門,南門稱為舜田門,後改歷山門,北門稱為會波門。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城外義又開始修築圍擋,周長40里,同治年間又改建為石玗。解放後不僅拆除了城牆,而且在舊城區之外又想東、西、南、北各方大大擴展,形成以工礦、交通、文化以及公園廣場等各具特徵的新市區部分。
濟南城市的形成和這里的泉水關系是很密切的,因為濟南位於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濟南城南山區的岩石是一層很厚的質地比較純粹的石灰岩,而平原區地下卻是質地堅硬的岩漿岩。山區的石灰岩以大約三十度左右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到了濟南正好被地下的岩漿岩截斷。
石灰岩多孔隙和溶洞,能夠大量貯存和輸送地下水,於是南面山區的大量地下水便沿著山勢的傾斜,向濟南一帶流動,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大量的地下水流到濟南以後,碰到岩漿岩的阻擋,便在地下聚集起來。
地下水越積越多,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因為有的地方存在裂縫,就給地下水提供了條件。地下水憑著強大的壓力沿著這些裂縫噴薄而出,就出現了天然的湧泉。濟南的趵突泉、珍珠泉、金線泉等,就是這樣形成的。濟南歷來以「泉城」著稱於世。
(7)泉城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
作為城市,濟南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濟南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22世紀)舜耕山,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3世紀)。
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等。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國元勛房玄齡、秦瓊,中國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首倡周永年,著名建築師魏祥等。
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游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秦始皇建立郡縣制時,今天的濟南地區屬於濟北郡。漢初,設立濟南郡,濟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來,濟南一直是山東省省會。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Ⅷ 關於泉城濟南的故事
為什麼叫濟南?原來古代有一條大河,發源於河南王屋山,從山東半島入海,名叫濟水。古時候濟水、黃河、淮河、長江並稱中國四大江河。後來,濟水上游發生變化,下游叫大清河,但仍稱為濟水。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河南銅挖廂決口改道,喝水流入大清河奪河床入海,以後並稱為黃河。濟水的名稱也就沒有了。現濟南北郊的黃河,就是古代的大清河,用的就是濟水的舊河床。因為濟南這個地方在濟水之南,所以從漢朝起,這個地方就叫濟南。漢代的濟南國所在地叫平陵城,就在今天濟南市東郊龍山鎮東北,西漢時,濟南一度改為郡,後又復國。曹操曾任濟南相。
到晉朝,濟南郡的治所才由平陵城轉到歷城,就是現在的濟南舊城區。現在濟南市區從此正式成為郡所在地。經擴大整修為初具規模的中等城市。而原來的平陵城逐漸衰頹。
東晉時濟南郡隸屬青州。隋文帝時,濟南改為齊州,不僅又改回來,唐朝濟南屬於濟南道。宋朝把政區分為路,濟南屬東京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出任齊州知州,對城市建設有過較大貢獻。明朝初年在山東設省,省會就在濟南府歷城縣。而後濟南一直是省會城市。
「濟南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樞紐,北方重鎮,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濟南南部,她哭的是齊長城,不是秦長城。大詩人杜甫、李白、蘇軾都來過濟南,而辛棄疾、李清照、蒲松齡則長期生活在這里。」
Ⅸ 說出濟南七十二名泉每個泉的名稱的來歷
1、濟南泉水具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記述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八·濟水二》中描述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舉了濟南七十二名泉。此後,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
2、關於濟南七十二名泉的記載共有三處:(1)元代至元年間於欽《齊乘》轉述的金代《名泉碑》;(2)明代崇禎年間劉敕《歷乘》載晏璧作於明永樂年間的《濟南七十二泉詩》;(3)民國初年《續修歷城縣志》所載郝植恭作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濟南七十二泉記》。三處記載的七十二泉均不盡相同。
3、濟南七十二泉記 [清]郝植恭
(1)濟水伏流地中,經歷下溢而出者,遍地皆泉。其稱名者蓋七十二焉。七十二泉,趵突為大。趵突在城西南呂祖祠,三窟並發,浪花高數尺,跳躍唐突,若有激使然者,故名曰趵突。城內則珍珠為大,在明德藩故宮,今巡撫署西偏,平地湧泉,參差錯落,如瀉萬斛之珠,故名曰珍珠。都泉,在中宮,為岱北諸泉之總都聚也,水之所聚曰都。
(2)白泉,出紙坊北,方十畝,中有大泉,間數刻一發,聲如隱雷,以其多白沙也,故名曰白泉。曰響泉,以其聲也。曰懸泉,以其形也。曰溫泉、曰冷泉,以其性也。曰硃砂、曰胭脂,以其色也。可以染,曰染池;可以汲,曰林汲,以其用也。泉有取象於天者:曰白雲,如雲之英英也;曰甘露,如露之滴滴也。泉有以地名者:曰當道,橫去路也;
(3)曰龍門,出洞口也;曰溪亭,占園林之勝也;曰菩薩,出菩薩岩下也。泉有以人名者:曰舜泉,歷山之遺跡在焉;曰杜康,世傳杜康嘗以此釀酒;曰孝感,孝子事親水遠,感而出泉;曰雙忠,則以祠而名之也;曰賢清,一名三娘子灣,蓋以三娘子而得名也;曰獨孤、曰竇姑、曰羅姑,泉從乎姓也。
(4)泉有以動物名者:曰馬跑,如馬之奔也;曰鹿趵[跑],如鹿之逐也;曰白龍,如白龍之出峽也;曰騰蛟,如蛟之得雲雨而飛騰也;曰虎,虎嘯風生也;曰金虎、曰黑虎、曰白虎,則又以其色而別之也。
(5)泉有以植物名者:曰花,花紋盪漾也;曰草,水草交縈也;曰芙蓉,明以艷也;曰萵苣,寒以苦也;曰黃華,淡而彌永也;曰柳絮,水沫紛翻,如絮飛舞也;曰雙桃,夾岸桃花,如桃源仙境也。泉有以用物名者:纓之濯也,清如;缽之洗也,蠲如;曰鑒者,澤如;曰爐者,沸如;曰南叵羅者,斟如;曰槍桿者,其流直如;曰玉環者,兩泉並出,其形環如也。
(6)泉有以食物名者:曰試茶,茗之瀹也;曰煮糟,□之啜也;曰漿水,米汁之傾也;曰醴,酒之甘也;曰蜜脂,中邊皆甜也。泉有以樂器名者:曰琴,流水之調也;曰琵琶,潯陽之舊曲也。泉有以珍寶名者:曰懸珠,珠之懸也;曰漱玉,玉之漱也;曰金沙,淘沙而金可揀也。
(7)泉有得名於釋氏者:曰印度,初禪之地;曰錫杖,將飛之候也。泉有得名於女工者:曰金線,波紋之細;田麻披,縷縷之不絕也。至於灰之澄也,曰灰池;井之滿也,曰淺井;天倒影而如鏡也,曰天鏡;水懸流而如簾也,曰水簾;曰涌騰也;曰團圓也;曰避暑,清涼界也;曰無憂,歡喜境也;曰冰冰,凝陰之所結也;曰□,蓋取《爾雅·釋水》之義也。
凡此為七十二泉。後人於五龍潭潭西得泉,題曰七十三泉,則以無名而名者也。無名而名,故不在此數。
(9)泉城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濟南的水文:
1、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白泉泉群、百脈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湧泉泉群、袈裟泉泉群以及平陰的洪範池泉群十大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屬「濟南泉群」。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流傳甚廣。濟南老城的泉水分布最為密集,十大泉群中,僅有老城就佔有4個。
2、基本上是現今遊船環城一圈的區域:從黑虎泉出發,經泉城廣場—西門—五龍潭—大明湖公園北側—老東門—青龍橋,密布著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匯流成的護城河流淌到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鵲山、華山等構成了獨特的風光,也成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於一體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3、除此之外,濟南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環繞老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綉江河,巨野河等河流。湖泊有歷下區的大明湖(水源來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區的百脈泉,眼明泉等公園內也布有大小泉池。
網路-七十二名泉
網路-水經注
Ⅹ 有關泉城泉的由來
濟南素有「泉城」的美稱。泰山山脈豐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至濟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擋,於市區噴涌而出形成眾多泉水。
在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最負盛名。噴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區北部匯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於市區南部的著名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獨特風景線。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公元1019-1083年)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贊美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清代著名小說家劉鶚(公元1857-1909年)在《老殘游記》中詳盡描述了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