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劍門關鳥道的由來
劍門關猿猱鳥道是四川人根據李白的《蜀道難》,打造出了這么的僅15cm寬的劍門關上山道路。李白《蜀道難》中有「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相傳,很久以前,猿猴需要過山就從猿猱道攀爬,劍門關山區的個別老百姓上山采葯也從這里過。雖然難爬,卻也是最便捷的道路。由於時間久遠,猿猱鳥道在時間的打磨下已經不成樣子了。直到2016,四川人有將它重新修葺,它才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猿猱鳥道像一個「之」 字一樣,沿懸岩縫而上。全長大約440米,離地垂直高差達500餘米,寬處僅30厘米,窄處僅15厘米。整個鳥道依附著絕壁蜿蜒而上,集險、難、陡、窄、懸、驚為一體,成為了劍門關的一大特色亮點。
Ⅱ 有誰知道劍閣的來歷
劍閣歷史:
夏商時,今劍閣縣屬梁州。西周時屬雍州。春秋戰國時(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國轄地,東南小部屬巴國領域。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前316年)歸秦國版圖。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劍境大部屬蜀郡葭萌縣,東部屬巴郡閬中縣。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劍地分屬於廣漢郡梓潼縣、葭萌縣和巴郡閬中縣;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屬於梓潼、葭萌、德陽、閬中四縣管轄。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據蜀,分廣漢郡葭萌、梓潼、白水、涪縣置梓潼郡時,始在今劍閣境內新立當德縣(治地在漢陽鎮境內,故城名黃蘆城)①,隸屬梓潼郡。
三國時,當德縣為蜀漢領地。蜀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②,於此「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成為軍事要隘。
西晉泰始三年(267年),漢德縣屬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漢德為「成漢」領地。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於晉壽縣境新置劍閣縣(治地在下寺鎮大倉壩,即小劍故城),與漢德縣同屬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廢劍閣縣。
南朝宋元嘉初年,漢德縣改屬梁州白水郡,繼復改梁州晉壽郡。南齊建元初復歸梓潼郡,不久即廢。
南朝宋元嘉初,於漢德境內僑置南安郡、縣,領桓道、中陶2僑置縣。元嘉三年(435年),僑置武都郡及武都、下辨縣(治今武連南老武功橋處),茂陵縣(治地梓潼縣上亭鋪)屬益州。
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僑置為實郡,領南安(今普安鎮為郡治)、白水(今店子鄉)、華陽(今王河鄉南)、梓潼(今梓潼縣城關鎮)4縣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縣。
南朝齊時(479-502年),南安郡領南安、白水、華陽及樂安、桓道2僑置縣,梓潼縣還隸梓潼郡;新巴郡改為南新巴郡,仍領1縣;改武都為扶風郡,領武功(武都、下辨縣更名)、茂陵、華陰(今開封鎮境)3縣及寄治漢陽、略陽、安定3縣。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始在境內立南梁州(州郡縣同治今普安),轄南安郡(領縣未變),輔劍郡(扶風郡更名),南新巴郡。天監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間30年,南梁州3郡及屬縣入於北魏。梁末,武陵王據蜀稱帝,改南梁州名安州,仍領原郡縣。
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為始州③、南安名普安,領4郡6縣:普安郡轄普安縣(南安郡縣更名)、永歸縣(白水更名);黃原郡轄黃安縣(華陽縣改置)、茂陵縣(自輔劍郡改隸,後廢);安都郡轄武連縣(輔劍、武功更名)④;潼川群(今梓潼縣石牛鋪)⑤。
北周時,始州隸於利州總管府,仍轄普安、黃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縣廢外,安都郡增領胡原縣(天監十八年分巴西郡閬中地新置縣來屬,治今香沉鄉群英村)。
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始州領普安、永歸、黃安、安壽、武連、胡原(開皇七年更名臨津)、陰平(由龍州來屬,治今江油縣小溪壩陰平村)7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始州為普安郡,領縣未變,安壽還名為梓潼(治地移今梓潼縣連枝壩)。
Ⅲ 四川的劍門關被稱作劍閣,因什麼而著名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旅遊啦!有許多人喜歡去一些文化古地。大家旅遊都是去為了看風景,喜歡去一些地方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情。那談起去旅遊,有一些人喜歡去四川的劍門關玩玩。俗稱劍門關,被稱為劍閣。它也非常出名,大家為什麼都喜歡去那裡呢?今天小編就和你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四川劍門關。
著名的點在很多,如果大家可以來四川建鵬哥旅行的話,你們應該能更深刻的體會到為什麼它如此著名。這里真的是風景優美,而且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厚。如果你想了解一下。這里的風景相了解一下歷史文化知識就趕緊來這里旅遊一下吧。
Ⅳ 劍門關的來歷是
來歷:
據《華陽國志》、《蜀王本紀》、《水經注》等古書記載,戰國中後期,秦惠王見古蜀國第十二世開明王朝國力衰退,蜀王荒淫無道,便欲攻打蜀,但是秦國到蜀國被千萬重大山阻隔,根本沒有道路可以通行。大約秦惠王深知蜀國人有崇信巫術鬼神的迷信傳統吧,於是心生一計,請人鑿刻了五個巨大的石牛,贈送給蜀王。秦王派人在石牛尾下放置黃金,每頭牛還像模像樣地安排了專門的飼養人員。蜀國人一見到這些石牛,以為是天上神牛,能屙黃金。蜀王大喜,便派國中五個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開山辟路,一直將石牛拖回成都。但是,因為有了道路,秦國的兵馬很快就把蜀國佔領了。這就是「五丁開山」的傳說,而這條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稱劍門蜀道的最初的來歷。
Ⅳ 劍門關和劍有沒有關系,劍閣里有沒有劍
一點關系都沒有。。。那也沒有劍 名字來源是那邊的山有大劍山和小劍山
Ⅵ 關於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齣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然而這里畢竟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烽火狼煙、江山易主的事情經常在這里發生。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敗,又屢毀屢建。
唐朝以後,開始改稱為劍門關。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陝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關樓,是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地名由來: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Ⅶ 劍門關由來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1982年被 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 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 萬兵馬退守劍門 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 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可惜,這座歷經千餘年的 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 「劍門關」石碑。現關樓是1992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 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
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它除山雄關險之外,還以 峽谷的幽深、翠雲廊的秀麗、岩石的怪異、山洞的奇特而聞名,這里 風光名勝和文物古跡甚多。現已開發的有:大小劍山「七十二峰」、 仙峰觀、梁山寺、翠屏峰、經皇洞、照壁、雷公峽、仙女橋、玉女峰、 大小穿洞、捨身崖、一線天、石筍峰、後關門、營盤嘴、姜維墓、干 河壩等景點。現在大劍山腳下有纜車可上石筍峰,然後攀登崖壁小徑, 順環山天梯抵達山巔梁山寺和翠屏峰;或從後關門依山傍險的環山天 梯抵達石筍峰,再從石筍峰攀崖壁小徑抵達山巔。梁山寺,相傳是南 北朝時梁武帝來此修行而得名。翠屏山下的「經皇洞」,據傳是唐明 皇避」安史之亂」,經過該地,將金銀珠寶、佛經藏在洞裡面得名。 在關樓東側扼劍門關險的山頂是當年姜維列營鎮守的「營盤嘴」,也 叫「姜維城」。這里還有清代炮台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 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跡和傳說,給 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風采和稚趣,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游 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 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Ⅷ 四川省名稱是怎麼來的
四川省名稱由來: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簡稱「川」或「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區內陸,界於北緯26°03′-34°19′,東經92°21′-108°12′之間,東連重慶,南鄰雲南、貴州,西接西藏,北界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千米。
(8)劍門關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四川歷史文化:
1、文化區
川中文化區:成都、綿陽、德陽、遂寧、雅安、眉山、資陽、樂山;川南文化區: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川東北文化區:南充、達州、廣元、巴中、廣安。
攀西文化區:攀枝花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統稱為攀西);川西高原文化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四川西部的高原區域)。
2、語言:四川話
四川話是流行於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
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3、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Ⅸ 劍門關的來歷是
劍門關的來歷:
三國時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兩山峽谷間是天然關隘,於是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諸葛亮死後,姜維在此率兵抵抗鍾會十萬魏軍,直至蜀漢降魏。
現代的劍門關關樓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災焚毀後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毀壞後,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現在所看到的劍門關樓。
(9)劍門關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即由此道。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
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隸校尉楊厥重修劍門蜀道。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劍門關
Ⅹ 四川有個劍門關,你知道嗎
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改革開放以來,前三者已成旅遊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但是,隨著成廣高速公路的通車,前往劍門尋古探幽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