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漳州在歷史上為什麼被稱為佛國
漳州被稱為佛國,主要與古代其境內寺廟的數量規模,以及寺院的經濟發展狀況較好有關,具體分析如下:
一.漳州寺廟始建於唐代,鼎盛時期數量高達六百多所。佛教最先由印度傳入我國,於漢代開始興起。在不斷適應,以及同我國傳統儒家文化逐漸磨合後,在唐宋進入鼎盛時期。自古就被稱為佛國的漳州,有著悠久的佛教歷史與厚重的文化氛圍。
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過於興旺的佛教經濟,也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和疑心。因為它影響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和稅收,容易造成社會動盪,其實主要還是威脅到了統治者的某些權益。於是朝廷開始有所警示,並慢慢採取措施來削弱,當地寺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雖然隨之帶來的後果是,漳州佛教開始一步步走向衰退之路,但是在現代的漳州,仍具有比較濃厚的佛教氛圍。
B. 福建省為什麼叫福建福建省名字的由來
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明朝設福建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福建地勢呈「依山傍海」態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90%;地跨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國。秦南平百越,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認騶無諸為閩越王於此。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閩越地,封騶搖為東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騶無諸孫騶丑為閩繇王,復封余善為東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國叛亂,漢武帝率軍平息,並以其地險阻,故遷閩越人於江淮流域,而福建隸屬於會稽南部都尉管轄。
(2)薌城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
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和濱海平原。
福建地處泛北極植物區的邊緣地帶,是泛北極植物區向古熱帶植物區的過渡地帶。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703種,約佔全國的14.3%,其中蕨類382種、裸子植物70種、被子植物4251種;其中蘭科植物有60屬119種6變種。
此外,有苔蘚361種、真菌486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52種,其中:國家Ⅰ級7種,國家Ⅱ級45種;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點保護珍貴樹木的有25種。全省可供開發利用的野生植物達3000多種。
C. 福建省名字的由來
很多人對福建為何稱「七閩」「八閩」不甚了解,據我目前手頭掌握的資料,對閩、七閩、八閩與福建的由來寫成此文,以饗讀者。
福建始稱「閩」。漢代許慎編寫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見福建古時是因多蛇,當地氏族以蛇作為圖騰崇拜而被稱為「閩」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和漳州、長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風俗。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上古時的網路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西漢的劉歆認為,《山海經》「出於唐、虞之際」,為夏禹、伯益所作。東漢王充的《論衡》、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都是持這種看法。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中也稱:「禹平水土,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著《山海經》。」
也有人認為「閩」的出處見於《周禮》中的《夏官·職方氏》。
從「七閩」到「八閩」的演變
「七閩」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東漢鄭玄註:「閩,蠻之別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
「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間,宋真宗趙恆賜給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詩中就有「七閩山水多靈秀」之句,蘇東坡在《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一詩中寫道:「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還在《處州八境圖八首並序》一文中說,江西贛州的地理位置是「東望七閩,南望五嶺。」
「八閩」之稱始於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轄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劍州和興化、邵武兩軍,共六州兩軍。由於州、軍同級,到南宋時便有人開始稱福建為「八閩」。最早稱福建為「八閩」的當屬南宋狀元、樂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學者朱熹。王十朋於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時,曾在州屬衙門題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閩清白岩山題刻了「八閩岳祖」四個大字。不過到南宋末,一些史書仍沿用舊稱「七閩」,未稱「八閩」。「八閩」尚未取代「七閩」,而是交叉使用。「八閩」完全取代「七閩」,應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閩江簡稱「閩」
旅遊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紹福建的書開篇第一句話便說,福建因閩江是省內最大河流,故簡稱「閩」。據我所知,持這種說法的人還不少,就連《辭海》對「閩」字的解釋,也有福建「一說因境內最大河流閩江得名。」其實,福建是先有「閩」後有福建,先有福建後有閩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時就稱「閩」,周朝時又稱「七閩」。「閩」的出現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了。福建之稱始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當時,唐玄宗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在閩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相當軍區長官),並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起初專管軍事,後發展為福建觀察使、福建節度使,統轄福建各地的軍事、民政、財政等,取代了道一級,變成了地方最高長官。福建之稱至今已有1273年了。
閩江之稱到宋代尚未見史書記載。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師孟建道山亭時,曾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了一篇《道山亭記》。曾鞏在這篇記中說:「福州府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齣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可見此時的閩江仍稱「長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晉江人梁克家編撰的《三山志》成書時,書中載:「今城東南地勢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這時的閩江還是叫「大江」。
閩江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當屬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書中記載:「閩江源浙之龍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閩清、永福大小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晉江人何喬遠編撰的《閩書》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黃仲昭的記載。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黃仲昭和何喬遠兩人都誤將浙江的龍泉作為閩江的源頭。其實,閩江的源頭是在今我省的建寧縣均口鎮張家山。閩江之稱出現在史書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稱的最早記載遲了757年,比「閩」的記載至少遲了3000多年。
D. 福建龍岩市名字的由來
1,一種說法是,龍岩因龍岩山而得名。2,另一種說法是一個傳說從前,這里是新羅縣的苦草鎮,唐天寶元年(742年),在這里建縣時,因城南翠屏山上,有個著名的名勝古跡龍岩洞而取名龍岩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了。關於龍岩的來歷,有個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有九個兒子。這九條小蛟龍生性殘暴,仗勢父王敖廣是四海龍王頭,便在東海沿岸為非作歹,興風作浪,使這里的百姓經常災難重重。老百姓對這九條小蛟龍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有一年,哪吒經過這里,聽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東海找老龍王算賬。因老龍王出差未返,九個龍太子出來應戰。這九個龍太子平時驕橫慣了,興風作浪可以,法術卻平平,根本不是哪吒的對手。它們交戰不到三回合,九個龍太子有8個被哪吒抓去剝了皮,抽了筋,棄屍骨於沙灘上。
且說第九個龍太子見兄長已死,嚇得戰戰兢兢,跑到海邊向哪吒求饒。哪吒看在龍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來苦草鎮關閉在翠屏山的一個溶洞里,用一塊鎮妖石鎮住洞口,讓它悔過自新,不讓他再殘害生靈,並把鎮妖石的鎖匙交給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後,便腳蹬風火輪騰雲駕霧回天庭去了。
由於小九龍在洞里,慢慢長大成了大龍。它嫌洞太小,便經常翻身用龍角、龍身把溶洞撐高一點,頂大一點,讓自己生活得自在一點。它撐呀撐呀,撐開了許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縷陽光照射進來,下洞可通東海,卻有小魚蝦送米送鹽給它吃。原來,龍王敖廣巡海回來,看海灘上一群龍子被害得悲慘景象,心中非常悲傷,馬上叫蝦兵蟹將去收屍厚葬。忽聽烏龜將軍來報,只有八具龍骨,少一個龍太子,估計它還沒死,還活在人間。於是東海龍王馬上派出魚蝦水卒登岸四處尋找。它們溯九龍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龍津河畔的翠屏山麓,才找到龍王九太子,因它們推不動鎮妖石,只好通過各個小洞往裡送米送鹽,供龍太子享用,日子久了,這洞里已儲藏很多很多的米糧和食鹽。
有一天,正當龍太子把溶洞越撐越大的時候,看守鎮妖石的和尚出去化緣了,鱟門前有一個孕婦,她一共生了三個千金,就是不會生麒麟兒,經常受婆婆的打罵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實在無法做主。便跑到翠屏山來尋短見,她想用頭撞鎮妖石自盡,因鎮妖石是聖潔的,非常怕惡露。當這孕婦用頭去撞鎮妖石時,才撞一下,鎮妖石便倒掉了,洞里馬上冒出一縷黃煙,當她暈頭暈腦往裡探視時,看見一條金龍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飛旋,她驚訝地說:「呀!金龍」,只見那條金龍從盤旋的洞頂,撐不住力氣跌落下來,在洞里難受地滾了滾,便奄奄一息。那孕婦看了也嚇了一跳,趕快跑到別處去了。從此,洞頂盤石上便留下「金龍」撐洞的痕跡。整條龍鱗都印在頂盤石壁上。當和尚化緣回來,發現鎮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便馬上重新封閉洞口,但他怎麼封也封不住了。結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門,不讓金龍跑掉。
再說這小金龍,經過三年的修煉,已悟出呼風喚雨的功能,便暗中許願,過去八位龍兄降災於苦草鎮,禍害百姓,才有如此悲慘下場。如今,待它出得龍洞,一定要為苦草鎮造福,使這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才輩出,還要有真龍降世。但由於和尚不理解小金龍的美好願望,還是搬來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來降災。就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小金龍再也閑不住了,因為這里遭受特大旱災,便來個大翻身沖出洞口。這一沖可不得了,驚動苦草鎮人,所有大小和尚及群眾都跑來,有的抓龍頭,有的抱龍尾,有的用繩子捆住龍的四爪,使金龍飛騰不得。結果,這好心的小金龍只翻騰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艷陽曬幹了,死在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龍脫去龍鱗,爛了龍肉,只剩下一具龍的骨架,留在山上,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小金龍,把這山嶺稱為龍骨嶺,而那幾個和尚為困死小金龍,也被太陽曬干在山坡上,最後化為石頭,被人稱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龍撐起的龍洞至今猶存,被人們稱為龍岩洞。洞里怪石嶙峋,洞頂龍鱗片片,清晰可辨。這事後來傳到當時的官老爺耳里,官老爺去看了龍洞,果不虛傳,在苦草鎮升級設縣時,便以此洞為名,取名龍岩縣,奏請皇上批准,這就是龍岩的由來。
E. 漳州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
南靖縣前身是南勝縣,建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建置南勝縣時,縣治設於九圍礬山東麓,即今平和縣南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元六年(1340年),縣治北遷琯山之陽(即今平和縣小溪鎮舊縣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縣治再北遷至蘭陵(即今比鄰漳州的靖城)後更名為南靖縣,因此處位於福建南陲,且屢寇不清,故把南勝縣改名為南靖縣,意為「南方之靜」,以兆佳祥。
F. 漳 州名子的來歷
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因將士思念北方故土,改名綏溪為漳江,漳江本來是今河北一河流,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
G. 誰知道漳州市雲霄縣的名字的由來——我非常著急要知道,謝謝!
雲霄縣在晉為綏安縣治,開元設漳浦驛,宋設漳浦縣臨水驛,元設雲霄驛,明稱雲霄鎮,康熙三十五年(1696)設雲霄巡檢司,嘉慶三年(1798)建雲霄撫民廳,為漳州分府。1913年改雲霄縣,屬西路道(汀漳道)。1949年9月26日和平解放,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
H. 贊布名字的由來
取一個名字會根據當地的習俗和歷史來取,那個名字中往往會含有美好的祝願,希望被取名字的那個人幸福快樂
I. 漳州的來歷和傳說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