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疍家文化的名字由來

疍家文化的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14 05:06:42

1. 「以船為生,以船為家」,為何說疍家人是一種我們難以理解的民族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人們都知道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疍族並不在這五十六個民族之列,但卻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民族。疍族也被稱為是蛋族。這個民族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船為家,很少上岸,所以也被稱為是水上人。疍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東,廣西和福建等沿海城市,依靠出海打漁為生,在陸地上,是沒有疍族的聚居區的。

三、疍族的文化。

海上的生活是很悲催的,這點從他們的歌謠中就能看出來: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腳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爛艇,茫茫大海葬屍骸。

雖然疍族也憑借著他們的智慧存在了幾百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鼓勵疍族上岸定居,所以疍族的生活也逐漸好了起來,漸漸的被廣東地區的人們所同化。現在廣東的很多飲食禁忌都是從疍族那裡學習來的。

2. 北海疍家文化是什麼

一、疍家文化的本質及北海疍家的歷史演變。
1、疍家就是水上作業為主、以船為家的人。北海老一輩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這些稱謂,是指那些長期生活在海上、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為生的人。許多人不知這「疍」字怎麼寫,誤以為「蛋家佬」或「鄧家佬」。新華字典這樣注釋:疍民,是指過去廣東、廣西、福建內河和沿海一帶的水上居民,多以船為家,從事漁業、運輸業。從字典解釋及民間共識可知,疍家就是水上作業為主、以船為家的人。
北海外沙與地角的疍家人大致都認同自己的祖先來自福建,據老一輩疍家人說:由於見岸遇港就泊船扎營的遷徙特點,在19世紀的某一天,他們的祖先發現這個靜靜的海灣是個理想的避風港,於是在這里搭起疍家棚,定居下來,他們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對聚居的兩個居民區,並延續著疍家人的生活習俗和風情文化。而居住在僑港鎮的疍家人,則是歷史上躲避戰亂、僑居越南的華僑,因為1978年越南排華,祖國讓他們在僑港鎮這個寧靜的港灣安了家。
2、學術界認為,疍家不是獨立民族,是水上居民的統稱。由於疍民有著與陸地居民不同的生活習俗和風情文化,關於疍家的傳說很多:廣東通志》載,疍民,是當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統治的遺民」;也有人認為疍民是古百越族的後代甚至是56個民族之外的另一個少數民族;還有一種說法更有傳奇色彩——「東 晉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盧循順海南下,失敗後部下四散,有一部分乘船漂泊成為水上人家,從事打漁、擺渡等職業。統治者們對他們約法三章:不準上岸居住,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一千多年來,這種清規戒律延續下來,水上人家就逐漸演變成為特殊階層——疍家。」目前,學術界對疍家基本有一個共識:疍家不是一個獨立民族,而是我國粵、桂、閩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統稱,是一個獨特民系,屬漢族。疍家人和客家人一樣,都漂泊、都遷徙、都避世。不同的是客家人躲進深山老林,而疍家人卻隱身於汪洋大海;客家人族群龐大、負重拼搏,而疍家人卻淡泊、輕松、知天命。只因為世居水上、漂泊不定、靠海靠水繁衍生息,疍家人成為「水上吉卜賽人」。
3、疍家文化是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職業文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北海的疍家人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風土文化,常見的文化活動是唱鹹水歌,最具特色的是疍家婚俗。鹹水歌是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隨意哼唱的小曲,詠男女戀情、嘆生活艱辛。疍家婚俗中至今保留著新娘面臨與父母分離而哭唱幾天才出嫁的「嘆家姐」曲調、對新郎進行家庭教育的「喃伴郎」兩大鹹水歌系列。接親過程中「玩媳婦」也獨具海上特色,接親後娘家人扯著船纜繩挽留新娘、與艄公進行「小艇拔河」,艄公們在同一小艇上反方向的「對劃龍舟」,艄公把船搖得左右晃盪的「碌艇」……這些「鬧洞房」式的嬉戲把新郎新娘弄得頭暈目眩,向人們證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勞作能力。縱觀這些疍家文化,鹹水歌其實就是海上勞作的勞動號子,疍家婚俗中的「嘆家姐」、喃伴郎」鹹水歌曲調是一種靠海繁衍生息的抒情,玩媳婦」也起到教育疍家兒女要勝任海上勞作的示範作用。妙趣橫生的疍家文化實際就是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職業文化。
二、北海疍家文化正在與陸上風俗文化相互同化、互相滲透。
1、疍家人陸續上了岸、上了學、融入了社會發展。因為歷史上的社會環境比自然環境更可怕,所以疍家人覺得在船上生活比在陸地上更安全,寧可戰天斗地也不敢與權貴斗。如今社會進步了,陸地生活更加方便舒適,加上希望兒女比自己更有出息,所以現代疍家人不再以船為家,船恢復了用於海上作業的原有功能,並且海洋資源已日漸枯竭,維生未必全靠海,打工經商或者從事其他職業也可步入小康生活。所以現代疍家人上岸安家,上學接受教育,更接近與融入社會發展。
2、疍家人漸漸不再唱鹹水歌、不再哭嫁。由於洋節文化正在沖擊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加上流行歌曲的強勢流行,連京劇、粵劇等一些有較完備理論基礎、實踐經驗與受眾群的文化形式也開始式微。沒有代表作品、沒有專人研究的鹹水歌更是漸漸沒落。加上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疍家人要見個面、說個話也不難,哭嫁也只是走過場、聊表思念的儀式和禮節,傳統的疍家文化正漸漸被淡化。
3、活蹦亂跳的海鮮、疍家美酒和疍家人日常用語一起,陸續走進萬千北海居民家。疍家人的魚隨手拈來,捕上的魚馬上可以下鍋,其鮮無比,用他們的話講就是「么低都無抵新鮮(天下美味以新鮮為最好)」。北海人住海邊,吃海鮮,翻身就能掉下海,天天過的都是疍家人的海鮮生活。疍家人的風情文化也影響了萬千北海居民。疍家人泡的疍家酒,壯陽祛風濕,北海人都知道。疍家人怕「翻船(即船底朝天)」,所以忌「翻」字,於是吃大魚時,吃完一面,想把魚「翻」過來吃另一面,就說「順轉這條魚」而不是「翻轉這條魚」。於是眾多北海居民都學會了「順魚」,因為他們可以不坐船但不能不坐車,總不想坐上一輛「翻」的車吧?

3. 疍家文化竟包含這么多特色美食,吃貨們你們造么

材料
生菜、荷蘭黃瓜、玉米火腿腸、蘑菇、雜菜、橄欖油、沙拉醬(香甜味和黃芥茉味)
做法
1、雜菜、蘑菇過水汆熟。
2、火腿腸切丁、黃瓜切丁。
3、將所有售票混合並用橄欖油拌均勻,加入沙拉醬(根據個人品味選擇),即可。

4. 北京胡同里的命名文化:這些有趣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

北京胡同是個有趣的文化現象,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北京歷史的真實反映,也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喜愛。北京胡同的名稱一開始都是人們口頭相傳的,是到了民國時期,才有了標示牌,胡同的取名有很多種方式,可以以人名、土語、地名、方位等多種形式取名。

比較有趣的,比如“百花深處”這個名字,就極其文雅和富於浪漫色彩。據說這個胡同名字從明代萬曆年間就有了,當時有對夫婦,在這個胡同里買地種植花草樹木,每到花開的時候,這里總能綻放出別樣的風采,還有許多人聞訊而來觀賞這些美麗的花朵,久而久之,這里就被稱之為“百花深處”了。

北京老胡同不僅多,其中隱藏的歷史文化也很精彩,正是因為有這些胡同,才讓老北京特色經久不衰。

5. 疍家的起源

舊時分布於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稱作疍家人。疍家的起源已無可考查,一說是早期南方漢族人;一說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陸上民族排斥,多年來漂泊於海上形成的一種特殊民體。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我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乃屬漢族。疍家,這一稱謂有人認為是因為疍家人常年以舟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於海面,所以稱為疍家;也有人認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與風浪搏鬥,處於險惡的生存壞境,和獨特的謀生手段,生命無保障,如同蛋殼般脆弱,故稱為疍家。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和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搏鬥,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也被人惡稱作「疍家賊」。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發軍50萬征服嶺南,中原人首次大規模進入珠三角;以此為契機,秦都尉趙佗在這片地面上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實施「和集百越」國策,大批越族首領在朝廷當上高官,越族人是南越國軍隊的基本兵源。漢武帝年間,在因南越叛漢而引發的戰爭中,南越國覆亡。為避漢軍鎮壓,成千上萬南越人逃竄江河,過起浮家泛宅的生活——這批自我放逐者的後裔便是後世疍家的主體,他們最顯著的生活特徵乃是終生以艇為家。
古籍對疍家的零散記述不絕如縷,可稽的最早文字見諸唐初著名詩人王勃路過廣州時,在為六榕塔撰寫的碑記中提及:「方言猶操蠻音,以邑里猶雜蛋夷故也。」 句中「蠻、夷」二字表明,在早期定居於廣州的中原人的觀念里,土著疍家乃是異類。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陸居居民的認同,官府也不把流動漁民入冊,是沒戶籍的,等同野生野長,死後不準在陸地埋葬,只好葬在沙灘形成的沙崗地帶,一些沙墳逢大雨後,屍骸拋露,野狗爭食,慘無人道。
有沙田民歌唱: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腳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爛艇,茫茫大海葬屍骸。
由此之故,疍家素被岸上人蔑視,諸如不準穿鞋、不準建屋、不準與岸上人通婚等等,其制約力強似官規。

6. 什麼叫胥家文化

疍家的歷史,淵遠流長。疍家人被稱為「疍民」,即水上居民。他們以海為伴,以舟為家,以漁為業,長年與風浪搏鬥。據《廣東通志》上說,因其像浮於飽和鹽溶液之上的雞蛋,長年累月浮於海上,故得名為疍民。
而遠在晉朝,便有疍民從珠江三角洲移居北海外沙,他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長期的與風浪搏鬥和向大海取食,險惡的生存環境和獨特謀生手段,使得勤勞朴實、勇於拼搏、樂觀豁達、積極創新的疍家人無論在服飾、飲食、居住還是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都自成一體,形成了獨特的 「疍家文化」。

7. 以船為家的疍家人有什麼樣的起源和風俗

在中國,有著很多令人感覺十分奇異的故事與人,這些故事與人吸引著我們不斷的去探索、去了解、去研究,而疍家人就是其中之一。疍民,又稱蛋民、蛋家、疍戶、蜑、蜒、遊艇子、泉郎、白水郎、盧亭子、龍戶等。他們世代居住在海上,「以船為生,以船為家」就是對他們生活最好的詮釋。那麼,疍家人又是從何而來?他們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8. 北海疍家文化

一、疍家文化的本質及北海疍家的歷史演變。
1、疍家就是水上作業為主、以船為家的人。北海老一輩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這些稱謂,是指那些長期生活在海上、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為生的人。許多人不知這「疍」字怎麼寫,誤以為「蛋家佬」或「鄧家佬」。新華字典這樣注釋:疍民,是指過去廣東、廣西、福建內河和沿海一帶的水上居民,多以船為家,從事漁業、運輸業。從字典解釋及民間共識可知,疍家就是水上作業為主、以船為家的人。
北海外沙與地角的疍家人大致都認同自己的祖先來自福建,據老一輩疍家人說:由於見岸遇港就泊船扎營的遷徙特點,在19世紀的某一天,他們的祖先發現這個靜靜的海灣是個理想的避風港,於是在這里搭起疍家棚,定居下來,他們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對聚居的兩個居民區,並延續著疍家人的生活習俗和風情文化。而居住在僑港鎮的疍家人,則是歷史上躲避戰亂、僑居越南的華僑,因為1978年越南排華,祖國讓他們在僑港鎮這個寧靜的港灣安了家。
2、學術界認為,疍家不是獨立民族,是水上居民的統稱。由於疍民有著與陸地居民不同的生活習俗和風情文化,關於疍家的傳說很多:廣東通志》載,疍民,是當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統治的遺民」;也有人認為疍民是古百越族的後代甚至是56個民族之外的另一個少數民族;還有一種說法更有傳奇色彩——「東 晉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盧循順海南下,失敗後部下四散,有一部分乘船漂泊成為水上人家,從事打漁、擺渡等職業。統治者們對他們約法三章:不準上岸居住,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一千多年來,這種清規戒律延續下來,水上人家就逐漸演變成為特殊階層——疍家。」目前,學術界對疍家基本有一個共識:疍家不是一個獨立民族,而是我國粵、桂、閩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統稱,是一個獨特民系,屬漢族。疍家人和客家人一樣,都漂泊、都遷徙、都避世。不同的是客家人躲進深山老林,而疍家人卻隱身於汪洋大海;客家人族群龐大、負重拼搏,而疍家人卻淡泊、輕松、知天命。只因為世居水上、漂泊不定、靠海靠水繁衍生息,疍家人成為「水上吉卜賽人」。
3、疍家文化是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職業文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北海的疍家人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風土文化,常見的文化活動是唱鹹水歌,最具特色的是疍家婚俗。鹹水歌是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隨意哼唱的小曲,詠男女戀情、嘆生活艱辛。疍家婚俗中至今保留著新娘面臨與父母分離而哭唱幾天才出嫁的「嘆家姐」曲調、對新郎進行家庭教育的「喃伴郎」兩大鹹水歌系列。接親過程中「玩媳婦」也獨具海上特色,接親後娘家人扯著船纜繩挽留新娘、與艄公進行「小艇拔河」,艄公們在同一小艇上反方向的「對劃龍舟」,艄公把船搖得左右晃盪的「碌艇」……這些「鬧洞房」式的嬉戲把新郎新娘弄得頭暈目眩,向人們證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勞作能力。縱觀這些疍家文化,鹹水歌其實就是海上勞作的勞動號子,疍家婚俗中的「嘆家姐」、喃伴郎」鹹水歌曲調是一種靠海繁衍生息的抒情,玩媳婦」也起到教育疍家兒女要勝任海上勞作的示範作用。妙趣橫生的疍家文化實際就是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職業文化。
二、北海疍家文化正在與陸上風俗文化相互同化、互相滲透。
1、疍家人陸續上了岸、上了學、融入了社會發展。因為歷史上的社會環境比自然環境更可怕,所以疍家人覺得在船上生活比在陸地上更安全,寧可戰天斗地也不敢與權貴斗。如今社會進步了,陸地生活更加方便舒適,加上希望兒女比自己更有出息,所以現代疍家人不再以船為家,船恢復了用於海上作業的原有功能,並且海洋資源已日漸枯竭,維生未必全靠海,打工經商或者從事其他職業也可步入小康生活。所以現代疍家人上岸安家,上學接受教育,更接近與融入社會發展。
2、疍家人漸漸不再唱鹹水歌、不再哭嫁。由於洋節文化正在沖擊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加上流行歌曲的強勢流行,連京劇、粵劇等一些有較完備理論基礎、實踐經驗與受眾群的文化形式也開始式微。沒有代表作品、沒有專人研究的鹹水歌更是漸漸沒落。加上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疍家人要見個面、說個話也不難,哭嫁也只是走過場、聊表思念的儀式和禮節,傳統的疍家文化正漸漸被淡化。

9. 疍家的歷史發展

史家之偏見不亞三姑六婆,以致疍家人有歷史而乏記載,縱然冒出英才,亦遭重重埋沒。迨至近世,才有兩位大放異彩,一位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另一位是宋子文的哈佛同窗、傳說中宋美齡的初戀男友、上世紀30年代前期的廣州市長劉紀文。 廣府地區的岸上人傲傲然而不自知,其實他們的日常生活頗受疍家影響。 首先是廣州話。當代學界有共識,確認廣州話的源頭乃中原古漢語和嶺南古越語的融合。這判斷固然沒錯,但失諸籠統,例如跟廣州話風馬牛不相及的粵北瑤語亦古越語嫡傳者也。前引古人王勃的說法倒是丁丁卯卯:融成廣州話的「古越語」,特定地唯疍家人所操的那一系。 其次,吃蛇、吃魚生、炒田螺、艇仔粥、舊時長期流行的薯莨布(罾布)、廣府曲藝不無其元素滲入的鹹水歌,乃至跟騎樓有明顯淵源關系的疍家傳統建築「干闌」,岸上人也從疍家艇里照搬不誤。此外,明代南海縣籍大詩人孫蕡在其《廣州歌》中細致入微地寫道:「疍娘頭上微風過,勾盡遊人是鬢鴉!」一斑足以窺全豹,對疍家女性自成一路的美學實踐,岸上人會不會因耳濡目染而「見賢思齊」? 中原古移民對疍家人的歷史性貢獻,或許就是「疍家」這個稱謂本身。「疍家」原為「蛋家」。「蛋」,其發音源自古越語,證據是,同為古越族後裔的壯族人,至今仍在壯語中把小船叫作ding。最早南來珠三角的中原人,稱業已舟居的越族人為dàn,dàn乃ding的訛變。越族人沒有文字,中原人依照替「蠻夷」創造合體字的思維定勢,把dàn 表字為「蜑」———「延」是聲旁(有如誕生的「誕」),侮辱性的「蟲」是形旁。這個字使用了很長一段時期,因其冷僻,後來換作同音而常用的「蛋」。至今,我國港、澳、台地區的學術界在論及相關問題時,仍沿用這個「蛋」字;而在大陸地區,有關部門考慮到「蟲」作為合成字形旁的負面影響,於1965年出版的《新華字典》中把相關義項的「蛋」規范為「疍」(按,「疍」本是「蛋」的坊間俗寫)。至於作為詞尾的「家」,從來是地道中原語,指某一類人。由是,「疍家」的本意為「居住在小船上的那類人」。
其實,「夷、狄、戎、蠻」四字本身並無貶意,只是描述其生活狀態或特徵。夷=人+弓+ 一:是說他們是一群身背弓箭,習慣射鳥的人;狄就是犬猷+火,言其是習慣狩獵然後拿獵物做燒烤的一群人;戎=戈+匕首;是說這群人,愛打仗(據說他們很多是從歐洲古羅馬等地游盪過來的,很多整日手執戈矛,腰挎短劍匕首,靠打仗吃飯);蠻嘛=手+蟲,就是說這群人習慣在山中抓野獸大蟲、小蟲!這四字其實只是描述生活狀態而已。也由此可見,古人真是文化很高的造字高手,僅僅四字,就能提綱挈領、活靈活現描述了四周各色族群的特點。 直至上世紀50年代,廣州珠江兩岸仍然泊滿成群結隊的疍家艇,其壯觀陣容堪稱廣州一景,但現今的廣州年輕一代已不知疍家為何物了。因為上世紀60年代,作為一個社群類別的廣州戶口疍家10萬之眾已上岸定居,分布在大沙頭三馬路、濱江東路以及南岸路,跟岸上人融為一體。不過,疍家曾存的影跡卻兀自忽閃在些許我們常掛嘴邊的粵俗語里。 一句是「疍家雞,見水沒得飲」。疍家也吃雞養雞,但只能關在籠子里養,那雞整天望得見籠外綠水滿江,卻無法啄飲。如此情狀,有似世代望岸興嘆的疍家人。這句俗語,本意在於比況人們對自己所期冀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但其喻體卻道盡昔日疍家的心酸。 還有一句是「拉人夾封艇」(拉:捉拿;夾:兼上)。這是粵中民間對官府執法過程的詼諧概述。犯了罪案,當事人被拘捕,象徵涉案財產的居屋被封存,這不奇怪;怪卻怪在這話為何不說發生在岸上的「封屋」,而偏說相對比例要小得多的發生在江河上的「封艇」?無他,這古怪概述凸現出當時社會觀念對疍家根深蒂固的歧視與偏見。 粵俗特信鬼神,此風疍家尤烈,蓋因舟居危險,禁忌多多故也。疍家怕水鬼尋替身,見人溺水每每袖手,不敢搭救;疍家認為婦女身體污穢,不許婦女跨越船頭;疍家惟恐覆舟,吃魚時那條魚在碟子里攤著直到兩側魚肉吃光也不可把魚身翻轉;湯匙擱在桌面不可讓匙背朝上……疍家的諸多禁忌統稱「棹忌」,蓋棹乃行舟同義語也。「棹忌」這一疍家獨創的特殊俗語,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粵方言主流,泛指生活中的「不妙」、「麻煩」、「糟糕」。

10. 疍家人的起源

關於「疍家」起源的N種說法:
疍家人,清光緒《崖州志》稱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樓港瀕海諸處。男女罕事農桑,惟輯麻為網罟,以魚為生。子孫世守其業,稅辦漁課。間亦有置產耕種者。婦女則兼織紡為業。」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於飽和鹽溶液之上的雞蛋,長年累月浮於海上,故得名為疍民。疍民據人類學家考察分析,證實不屬於一個獨立民族,而是我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屬於漢族。疍民祖籍多為陽江、番禺、順德、南海等縣的水上人家。現在主要分布在廣東的陽江、番禺、順德、南海,廣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亞等沿海地區 。
一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魚為生的小漁民家庭為「疍家」,他們沒有大船,無法遠航,只能在近海捕魚。漁港里也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退潮時,他們下籠下網,捕些魚蝦。生活隨著潮汐變化而變化。
關於「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有研究學者認為「疍民」是古越族的後代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們因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稱為海上的「吉卜賽」人。
對於疍家人的來歷,學術界一直沒有定論,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疍家人是原居於百越人。歷史學者羅香林認為「水上人」就是越族後裔。然而,疍民也不一定是單純的民族,可能在歷史不同時期融合了不同人群。
還有說法疍家人源於成吉思汗的蒙古族。元朝末年,戰亂不斷,許多蒙古族士兵被迫南下。當他們流浪到南方沿海時,為當地人所不容,有一批人做了海盜,在附近搶掠為生;而有一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捕魚為生。
根據沙田疍家文化博物館提供的舊圖片顯示,從元朝到清朝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疍民備受欺凌,他們沒有部落,沒有田地,以海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規定「疍民」不準上岸居住,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科舉的名冊中也從來沒有「疍民」的名字。
疍民在很多不明故里的人眼裡是被欺凌者的代名詞。但正是這樣一個弱勢族群,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用簡朴的智慧圍海造田,造出了灘塗沃野,創造了鹹水種植方法,修築海邊基圍養蝦種植莞草,把陸地從海中一點點「圍」出來。
由於靠近大海,大風大浪讓疍民的生存時刻受到威脅。打魚也很難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於是,一部分疍民開始向岸上悄悄發展,演變成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兩棲疍民」。

閱讀全文

與疍家文化的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