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葉聖陶的故事
葉聖陶和孫子
葉聖陶從出生起就屬於天資過人那一群。父親葉伯仁望子成龍,給他找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私塾。葉聖陶三歲開始識字、練字,據說六歲時認識至少三千字。父親為了培養兒子習慣、督促兒子學習給他立下了「背不出書就不能吃飯」的規矩。葉聖陶記憶超群,學習積極性又高,基本沒有犯過錯誤,頓頓都能按時吃上飯。父親大喜過望又給兒子請了遠近聞名的私塾,私塾先生要求頗高,葉聖陶絲毫沒有怠慢學習,很快就能熟背《四書》、《詩經》等古典書籍。
葉伯仁對兒子的教育不僅僅局限在學習上,他覺得小孩子應當多見見世面。由於父親是賬房先生,葉聖陶年少時,常常隨父親在社會上闖盪收租。父親帶他拜年、賀壽、參加婚喪、各式典禮讓他見識了社會上的民情風俗,也讓他早早體會到了人情冷暖。這些場景在葉聖陶後來的寫作中顯現。在《多收了三五斗》中葉聖陶能真實寫照農民凄苦生活,離不開兒時的所見所聞。
葉聖陶的故事還有很多。他曾循循善誘教育自己的兒子,與當年他父親的教育方式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引人稱贊。不過無論怎樣,葉聖陶先生傳奇的人生就是一冊故事書。
關於葉聖陶的成長故事介紹
葉聖陶的名聲斐然於教育界和文學界。俗話說「三歲看到老」,他生活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為人高風亮節、平易近人;做事剛正不阿,全神貫注等品質離不開兒時父母的諄諄教誨。葉聖陶出生時家境貧寒,江浙一帶古來出文人墨客,因為對教育很重視。葉聖陶的父親有一些文化,早早的給兒子找了私塾,並且立下家規。在如此耳濡目染下,他茁壯成長,葉聖陶的成長故事還要從他出生講起。
葉聖陶故居
葉聖陶的江蘇老家在蘇州滾綉坊青石弄5號。這座故居是葉聖陶在1935年用積蓄買下的,也是他在蘇州的唯一一處房產。故居是普通一間平房,從空中俯瞰呈丁字形。青石板鋪成的走廊和四方立柱交相輝映,庭院內是一排紫藤靜靜匍匐在牆上,和小徑一起一直蔓延到幽靜的室內。不得不說是一處,養身創作的寶地。確實,葉聖陶晚年也在此完成了眾多文學創作。古稀之年的葉聖陶在1984年將宅邸捐給了國家。
相比起江蘇的故居,北京的宅邸就顯得更加寬敞些了。北京的宅邸位於東四八條中部,是坐北朝南的三進四合院。這座四合院據說建於清朝中後期,原本是清朝官員的宅邸,清朝覆滅後由北漂的葉聖陶及其家人居住。由於是清式建築,大殿兩側各有耳室兩間,東西還有廂房各三間。宅內有雕刻精美的什錦窗、曲折的游廊等。硬山合瓦清水脊,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建築典範。
隨著葉聖陶老先生1988年在北京病逝,葉聖陶故居逐漸轉變為文保單位,供後人參觀,緬懷他當年文學救國,教育興國的勵志夢想。
2. 葉聖陶的資料故事
1894年生於江蘇蘇州。原名葉紹鈞,筆名有柳山、桂 山、郢、郢山、華秉亟等。1899年進私塾讀書,1907年進公立小學,一年後進蘇州公立中學。中學時期,喜讀外國 小說,開始接觸文藝,曾與同學組織詩會放社。1911年中學畢業,後歷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員,還當過編輯,編 過《小說月報》、《婦女雜志》和《中學生》等刊物。
解放後,曾任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長;歷任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 國文聯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葉聖陶早在1914年就開始用文言文寫短篇小說,五四運動前後改用白話寫作。1921年初,和茅盾、鄭振鐸等人 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出「為人生」的主張,並嚴肅認真地進行實踐,這時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6)、《火災》(1923)、《線下》(1924)、《城中》(1926)、《未厭集》(1928)、《抗爭》、《四三集》(1936),散文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詩歌集《雪朝》(1922),長篇小說《倪煥之》(1929)等。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暴露和諷刺了舊社會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悲慘命運。在看到興起的革命力量之後創作的作品,則充滿了對光明的熱切追求。
早在1920——1921年間,葉聖陶就為少年兒童創作了《兒和影子》、《拜菩薩》、《成功的喜悅》、《小魚》、《兩個孩子》和《損害》等多篇小詩,這些以兒童生活為 題材的詩作,充分體現了「五四」以後科學與民主的時代 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對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於童話創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這部作品,魯迅在1935年稱它為「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後,又寫了《聰明的野牛》、《鳥言獸語》、《冥世別》等童話,還 創作了童話歌劇《蜜蜂》、《風浪》等。
早期童話,竭力勾畫出一個美麗的人生,一個兒童的天真的國土;不久,意識到與其以意想的美去陶冶兒童,遠不如為他們展露人世的不平。後期童話,一面無情地諷刺、鞭撻反動腐朽勢 力,一面熱情地歌頌群眾斗爭和革命力量。新中國成立後,於1956年寫了《一個少年的筆記》,生動地記述了一個少年在成長中的精神世界,想像豐富而美麗。同年,出版了《葉聖陶童話選》。1979年,又出版了《稻草人和其它童話》。作為現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為當代的「語言大師」之一,葉聖陶在我國兒童文學史上有著特殊地位,是我國現代童話創作的重要奠基人。
3. 葉聖陶的真正名字是什麼
答:原名(葉紹鈞)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4. 很多作家名字的由來
金庸 查良鏞 鏞=金+庸
老舍 舒慶春 字舍予 就那個舍字 有舍棄自我的意思
茅盾 沈雁冰不便出門,又沒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現了問題,於是就動手寫起小說來。可有許多的報社都不登他的文章,於是他寫文章的時候內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筆名是「矛盾」。後來,他把寫好的小說手稿給葉聖陶看,葉聖陶看後非常高興,就決定在《小說月報》上發表。 可葉聖陶認為「矛盾」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中國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流傳下來大量的優美詩篇,言簡意賅,含義深邃的名句比比皆是。一些知名作家擇其妙意擷其精華而起筆名,既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也顯得含蓄雋永,意味深長.
現代小說家張恨水,原名張心遠,一生寫了約3000萬字的作品,代表作有《春名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和《八十一夢》等小說。根據張恨水說,「恨水」一名是他國7歲那年,在蘇州第一次投稿時取的筆名,是從南唐後主李煜《相見歡》詞「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東去」中截取出來的。張恨水幼年酷愛詞章,讀了李後主這首詞,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讓光陰如流水一樣白白流逝,就取了這個筆名,按他自己說是「也是隨時聽人稱呼,隨時看到『恨水』兩字,時刻自勉,珍惜時光」。
當代作家劉白羽,原名劉玉瓚,與楊朔、秦牧、魏巍並稱當代散文四大家,代表作有《政治委員》《無敵三勇士》《火光在前》等。「白羽」的筆名出自唐代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民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首詩描述的是《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射虎的傳說,「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詩中的「白羽」不是柔軟的鵝毛,而是箭鏃之羽,這個筆名寄予了作家以歷史名將為楷模,征戰疆場,報效祖國的鴻鵠之志。後來,劉白羽還用「石棱中」為筆名發表雜文,也源出於此。
當代作家瓊瑤,原名陳喆,是台灣著名的言情女作家,她創作的一系列經典言情小說在兩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都改編成了電視劇,代表作有《婉君》《煙雨蒙蒙》《月滿西樓》《幾度夕陽紅》《還珠格格》等。筆名瓊瑤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是一首甜美的愛情詩,筆名正是瓊瑤言情作家身份的絕好體現。
5. 葉聖陶的原名是什麼代表作有什麼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
葉聖陶先生的代表作主要有:《春宴瑣譚》、《小白船》、《一粒種子》、《雪朝》、《旅行家》《含羞草》、《隔膜》、《玫瑰和金魚》;
《月亮姑娘的親事》、《快樂的人》、《稻草人》、《火災》、《線下》、《倪煥之》、《古代英雄的石像》、《文心》 、《未厭居習作》、《聖陶短篇小說集》、《葉紹鈞選集》等。
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5)葉聖陶名字的由來詩經擴展閱讀
社會評價:
1、葉聖陶先生是中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為人敦厚,彬彬有禮。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臧克家
2、葉老虛懷若谷,平易近人,辦起事來剛強果斷,認真負責。比如編講義,寫教材,他不但不滿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須包括自己的研究,帶有自己的心得,這種主張是他負責精神的表現。——中國網評
6. 葉聖陶是誰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漢族人。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春宴瑣譚》第一部白話小說 1918 春宴瑣譚
《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線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與朱自清合著)1946 《兒童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冊(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21課(人教版)語文書課文) 《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童話選
《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99 《藕與蒓菜》(短篇小說)(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1997 《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 《記金華的雙龍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課文和四年級下冊第19課(人教版)課文) 《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第13課;蘇教版 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21課,有刪改;語文出版社初一年級第17課,有刪改。)
童話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種子》 《玫瑰和金魚》 《月亮姑娘的親事》 《含羞草》 《快樂的人》 《芳兒的夢》
任職報紙、雜志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兒童文學》7月6日 08:3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草長鳶飛四月天,古城青州煥新顏。春風中,生機盎然的城市令我們陶醉,文明美麗的家園讓我們自豪,日新月異的青州令人們嚮往,朝氣蓬勃的校園讓我們驕傲,青州的興旺繁榮、學校的蓬勃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為青州、為學校的發展添磚加瓦,城市、校園的美麗需要你我精心呵護,城市、校園的文明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城市、學校的發展需要你我辛勤的勞動。在此,我作為一名普通學生代表,向全校學生發出如下倡議:
1、爭當綠色使者,共建綠色校園、綠色青州。
花草樹木潔凈著城市、校園的空氣,美麗著城市、校園的容貌,愉悅著你我的心靈,為我們的古城、為我們的校園帶來生機與活力。如茵的綠地芳草萋萋,請您不要隨便踩踏;爛熳的百花千嬌百媚,請您不要隨便攀折。讓我們從保護自己身邊的那片綠地、門前的那顆小樹做起,家家愛綠、戶戶植綠、人人護綠,爭當綠色使者;讓我們通過勞動創??和生活節儉,購買花草樹木,美化我們的小區和城市;讓我們去認領一棵樹木、一片綠地,精心呵護,為我們的城市、為我們的校園增添一份綠蔭,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把青州、把校園變得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
2、爭當文明使者,共建人文校園、人文青州。
陌生人問路時請多一份熱情;公交車擁擠時,我們應讓一下座位;鄰里有糾紛時,我們應多一些體諒;群眾有困難時,我們應伸一把援手;與人交往時,我們應多一份真誠。我們號召所有同學在學校要做文明學生,加強道德修養,培養高尚人格;在家庭要孝敬父母,承擔起應盡責任,共建溫馨家庭。我們呼籲全體中小學生倡樹文明新風,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做當榮之事,拒為恥之行。我們的廣告就是青州城市的形象,我們的素養就是青州實驗中學發展的環境,一言一行當慎重,多為青州增光彩,多為學校添榮耀。
3、爭當環保使者,共建潔凈校園、潔凈青州。
城市、學校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當你要處理垃圾時,請花上一分鍾時間,把垃圾提到指定扔放處;當您要扔掉手中的紙屑果皮時,請花上一分鍾的時間,將它放入垃圾箱中;當你在公共場所停放自行車時,請花上一分鍾時間停靠在指定場地並擺放整齊。我們號召全體同學從撿拾一片紙屑、隨時清朝亂貼亂畫、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等小事做起,讓美麗的青州有一張二次的臉,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積極參加「愛國衛生」義務勞動,並在社區內認領固定服務崗位,長年不懈、持之以恆,以家庭的潔凈、校園的潔凈、社區的潔凈共同匯成青州的潔凈。
4、爭當交通安全使者,共建有序校園、有序青州。
請你多等幾秒鍾,紅燈過後道路會更加通暢;請你多走幾步路,繞過護欄會減少很多危險;請你認真遵守交通規則,我們的城市會更加安全有序。我們號召全體同學爭做交通安全使者,增強文明交通意識,文明行車,禮讓行路,讓有序的交通秩序成為濰坊流動的文明窗口。
5、爭當愛心使者,共建和諧校園、和諧青州。
作為城市未來主人,我們號召全體同學,在學校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不讓一名夥伴因家庭困難輟學,不讓一名夥伴因缺乏關心而掉隊。我們要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確定固定幫扶對象,把這種關愛帶進社區、融入社會,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捐獻一些物品,解決一點困難,奉獻一點愛心,一起拉起手來,為城市劃一道溫暖的風景。
同學們,讓我們團結起來,像熱愛我們自己家庭一樣熱愛我們青州;像愛護我們自己眼睛一樣,愛護城市環境;像保護我們家庭財產一樣,保護城市公共設施;像關心我們親朋好友一樣,關心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讓我們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標准,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說文明話、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樹立文明始終的形象,讓實驗中學的未來更輝煌;打造文明青州的品牌,讓青州古城的名字享譽四方!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行榮耀之事,拒恥辱之為》。
任何人想要讓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熏陶,認識得到升華,覺悟得到提高,離不開一個榮辱分明,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於榮辱的選擇,胡錦濤總書記於3月4日,提出了:「八個榮八個恥」,他號召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我們青少年,要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古人雲:「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可見榮辱抉擇於人、於國是何其重要!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社會領域,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遷。思想解放帶來了活躍的文化律動,開放的精神引導出多元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必須清楚的看到,在新觀念不斷引入和萌生的過程中,我們民族固有的美德已出現流失的跡象。虛無主義有所抬頭,榮辱的界限對於某些人來說已經含糊不定……
高中階段,對於我們正是價值觀、榮辱觀的形成階段,然而受社會總體氛圍的影響,許多青少年對榮辱信仰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混淆。胡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是先進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清晰的告訴我們應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抑制什麼。
當你思維中出現扔掉剩餘饅頭的沖動時,請謹記:「以艱苦奮斗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
當你腦海中閃浮過要欺騙父母、老師、同學的意念時,請細心體會:「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當你面對集體任務卻總是拈輕怕重時,請思索:「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當你意識里浮現出為哥兒們義氣而不惜大打出手時,請仔細體會:「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同學們,不知榮辱無法構建和諧社會,不知榮辱無法構建和諧校園,不知榮辱甚至不能成人,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養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高科學,熱愛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成為「特別有修養、特別有紀律、特別有毅力、特別有作為」的優秀學子。
為自己的成功、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實驗中學的更輝煌的明天貢獻力量!
http://222.132.49.181:86/dyyd/KQXJH/Index.html
揪錯 ┆對我有幫助
91回答時間:2006-10-10 20:27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8136220 | 六級
擅長領域: 貿易 創業投資 個人理財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葉紹鈞是新文學史上最早出現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說家」。 暴露舊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內幕,並透過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舊社會,是葉紹鈞 「教育小說」的基調。他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層知識分子貧窮悲苦的生活狀況。與此同時,他對作為知識階層一部分的教員,也有著嚴峻的解剖與審視。
葉紹鈞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的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很有些主觀見解」,只是寄託在「不著文字的處所」罷了。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在葉紹鈞小說風格的諸因素中最為突出。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的諦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里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與諷刺兼備,是葉紹鈞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盤重壓下的知識者,作者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復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的把筆鋒穿過這些人而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這樣有諷刺、剝露,又有同情、理解,而這兩方面又都含而不露,於是諷刺也就顯得溫婉、醇厚,不失葉紹鈞客觀寫實的基本風格。 結構多變、精於布局,講究結尾饒有餘味,是葉紹鈞小說風格的又一方面。 葉紹鈞對外國小說的借鑒了無痕跡,他的小說文字整飭、嚴謹、平實、純正,既無歐化的成分,又沒有半文半白的現象,十分講究規范化。葉紹鈞的文學語言沒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歐化氣息,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嚴肅踏實的寫作態度,使葉紹鈞的文學作品為中國現代漢語的規范、純潔、健康作出了貢獻。
編輯本段紀念葉聖陶
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紀念館建於縣立第五高等小學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葉聖陶曾在這 葉聖陶紀念館
[4]里任教。紀念館位於蘇州吳中區角直鎮葉聖陶公園,與保聖寺相鄰(保聖寺西側)。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入選語文課本,選自《網路知識》1979年第4期,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拙政園,蘇州古典園林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8-1521)畫家文徵明曾參與設計。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巨擘。他於一八九四年出生於古城蘇州。因自小生長在蘇州,他對蘇州的一草一木充滿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與馳名中外的蘇州園林結下了不解之緣。 蘇州是一座美麗的園林之城,據葉聖陶先生自己說,游過的園林達十多個。我們還可讀到聖翁留下的有關蘇州園林的詩文。 葉聖陶出身清貧,幼年時在一家富家自設的私塾附讀,後進蘇州草橋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後,因無力升學,便在蘇州城內干將坊言子廟小學教書。葉聖陶酷愛文學,也鍾情園林。中學時代他就開始文學活動,曾與同學顧頡剛、王伯祥等組織了詩社「放社」, 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擔任全國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等要職,長期居住北京,然而對蘇州園林仍是夢牽魂縈。一九五六年,同濟大學出版了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圖冊,葉聖陶得悉後,函購了這本圖冊,他自己說:「工作余閑翻開來看看,老覺得新鮮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聖翁與陳從周相識,陳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蘭菊的國畫作品給聖翁,聖翁填了一闋《洞仙歌》詞謝他,詞中還是以蘇州園林著墨:「園林佳輯,已多年珍玩,拙政諸園寄深眷。想童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今秋通簡札,投甓招瓊,妙繪頻貽抱慚看。古趣寫朱梅,蘭石清妍,更風篠幽禽為伴。盼把晤滄浪虎丘時,踐雅約兼聆造形精鑒。」這首詞中,聖翁對蘇州園林的眷戀之情,溢於言表。解放後,拙政園等園林已成為勞動人民憩息游覽的勝地。作者又回憶起孩提、青少年時代與同窗嬉遊,踏遍樓廊山徑的情景。這正好與前面談到的一九一三年游園賦詩一事相互印證和呼應。詞的後半闕是寫聖翁得識陳從周教授以及欣賞陳從周所贈畫稿的歡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陳從周邀請聖翁為他的一本由風光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蘇州園林》圖冊作序,聖翁慨然允諾。聖翁在序文概括地論述了蘇州園林的魅力所在。他贊賞蘇州園林「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從而使游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感受。 「拙政諸園寄深眷」,這正是葉聖陶對蘇州園林眷戀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動描寫。
葉聖陶研討會
2003年,為紀念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誕辰105周年,緬懷這位近代傑出知識分子的楷模,由葉聖陶研究會、中國出版工作協會、中國編輯學會等共同主辦了「葉聖陶編輯出版思想與實踐研討會」,並在北京舉行葉聖陶先生銅像的揭幕儀式。[5]
葉聖陶杯作文大賽
「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是迄今為止全國級別最高、最有權威性、最具影響力的中學生作文賽事之一,備受全國中學師生及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矚目。 於2003年開始舉辦,由著名出版人、作家、原《中學生》雜志主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葉至善先生(葉聖陶之子)授權,葉聖陶孫女、資深編輯葉小沫女士出席了第八屆頒獎大會,對大賽給予高度評價。現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主辦,中學生雜志社承辦。以其新鮮的理念、健康的導向和規范公正的評選原則與程序,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信賴和良好的社會聲譽。 大賽把葉聖陶教育思想與新課程標準的嶄新理念結合起來,體現了既繼承傳統又勇於創新的獨特風格 。大賽以「弘揚葉聖陶教育思想,積極配合新課程改革,倡導中學生健康寫作,發現與培養文學新苗」為宗旨,以「生活化內容,個性化表達,多樣化風采」為基本理念。主導思想是:倡導同學們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和培養強烈的資源意識和審美意識,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大事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等等作為作文的素材;鼓勵同學們客觀反映校園生活,觀察社會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維去想,還原千姿百態的生活,還原與眾不同的夢想;我們強調寫什麼,關注什麼,如何寫出新意,強調作文對生活、對生命、對人文素質和健全人格培養的意義。 評稿七項標準是:1. 選材好;2. 取角新:3. 情感真;4. 構思巧;5. 手法活;6. 語言美;7. 文風實。 大賽努力為學生服務,提高語文素養。在平時作文、考場作文、競賽作文之間打開了互相連接的通道。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煉。大賽鼓勵學生把真實的生活等作為寫作資源,有力地調動了寫作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了寫作水平及高考中考語文成績,不少獲獎作者成為高考、中考狀元或語文單科狀元,或通過保送、自主招生、破格錄取等途徑進入高一級學校。蘇州大學已將「葉聖陶杯」大賽寫入自主招生錄取簡章。參加大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不少學生經過大賽歷練成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才。大賽努力為教師服務,提高業務水平,已經成為中學語文教師的助手和朋友。老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賽,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取得了更多的教學成果,在教師績效考核、職稱評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機會參加全國性的寫作教學研討活動,展示教學科研成果,加快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步伐。大賽努力為學校服務,提高辦學水平。許多學校緊密結合學校寫作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把大賽活動列入計劃,連年組織學生參加,使寫作教學現狀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進,形成融寫作教學與校園文化生活、思想道德教育於一體的良好教育方式,並且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學校的教育特色,不少學校因此而進入示範學校、特色學校、名優學校的行列。大賽努力為培養文學新人搭建交流與成功的平台,至今從這里走出了60位「小作家」和一批文學新秀,其中有張牧笛(天津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曹敬輝(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祝師恩(上海《小主人報》主編和戴日強(「盛大文學 小說閱讀網」主編)等。大賽努力為推進課程改革開辟實踐與研究的園地,為促進新課改形勢下的校園文學活動和寫作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大賽承辦單位《中學生》雜志是1930年夏丏尊、葉聖陶等人創辦的,朱自清、朱光潛、周作人、俞平伯《倪煥之》是葉聖陶重要的作品,不僅是其僅有的長篇小說,也是新文學早期最成熟的長篇小說之一。 1930年《倪煥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為現代長篇小說的真正開端,被茅盾譽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和葉聖陶短篇小說的情調有所不同,《倪煥之》沒有描寫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現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識分子坎坷的奮斗之路。在小學教員倪煥之的身上,葉聖陶比較完整地寫出了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小說問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敗這一期間的追求和遭遇。 小說主人公倪煥之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時也具有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義反映在兩方面:首先,在內容上,他建設理想的學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純潔、天真、愛幻想,不考慮社會環境與實現理想的現實可能性的個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點。 倪煥之早年曾經滿懷改革社會的希望來迎接辛亥革命,結果卻處處碰壁。辛亥革命失敗後,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這時的他立志要實現兩個理想;首先是進行切實的改革,實行教育救國,其次是尋找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理想婚姻伴侶。在某一段時間內,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夠順利地實現:先是遇到了有志於改革教育的小學校長蔣冰如,接著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兩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漸相愛並結婚。但是不久,倪煥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愛情"同時遭遇到了危機:一方面,他們制定的辦學方案和教學方法,因為帶有浪漫的改良主義的色彩,所以遭到了來自鄉村各個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後不得不加以妥協;另一方面,婚後的金佩璋開始沉湎於家庭瑣事之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銳氣,和倪煥之的隔膜也越來越深。倪煥之由此悲嘆"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從而在愛情上也遭到了失敗。 、林語堂、鄭振鐸、豐子愷、蔡元培、郁達夫等名家都曾是該刊的作者或參與者,該刊 《倪煥之》是葉聖陶重要的作品,不僅是其僅有的長篇小說,也是新文學早期最成熟的長篇小說之一。 1930年《倪煥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為現代長篇小說的真正開端,被茅盾譽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和葉聖陶短篇小說的情調有所不同,《倪煥之》沒有描寫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現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識分子坎坷的奮斗之路。在小學教員倪煥之的身上,葉聖陶比較完整地寫出了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小說問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敗這一期間的追求和遭遇。 小說主人公倪煥之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時也具有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義反映在兩方面:首先,在內容上,他建設理想的學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純潔、天真、愛幻想,不考慮社會環境與實現理想的現實可能性的個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點。 倪煥之早年曾經滿懷改革社會的希望來迎接辛亥革命,結果卻處處碰壁。辛亥革命失敗後,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這時的他立志要實現兩個理想;首先是進行切實的改革,實行教育救國,其次是尋找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理想婚姻伴侶。在某一段時間內,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夠順利地實現:先是遇到了有志於改革教育的小學校長蔣冰如,接著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兩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漸相愛並結婚。但是不久,倪煥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愛情"同時遭遇到了危機:一方面,他們制定的辦學方案和教學方法,因為帶有浪漫的改良主義的色彩,所以遭到了來自鄉村各個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後不得不加以妥協;另一方面,婚後的金佩璋開始沉湎於家庭瑣事之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銳氣,和倪煥之的隔膜也越來越深。倪煥之由此悲嘆"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從而在愛情上也遭到了失敗。 《倪煥之》是葉聖陶重要的作品,不僅是其僅有的長篇小說,也是新文學早期最成熟的長篇小說之一。 1930年《倪煥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為現代長篇小說的真正開端,被茅盾譽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和葉聖陶短篇小說的情調有所不同,《倪煥之》沒有描寫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現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識分子坎坷的奮斗之路。在小學教員倪煥之的身上,葉聖陶比較完整地寫出了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小說問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敗這一期間的追求和遭遇。 小說主人公倪煥之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時也具有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義反映在兩方面:首先,在內容上,他建設理想的學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純潔、天真、愛幻想,不考慮社會環境與實現理想的現實可能性的個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點。 倪煥之早年曾經滿懷改革社會的希望來迎接辛亥革命,結果卻處處碰壁。辛亥革命失敗後,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這時的他立志要實現兩個理想;首先是進行切實的改革,實行教育救國,其次是尋找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理想婚姻伴侶。在某一段時間內,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夠順利地實現:先是遇到了有志於改革教育的小學校長蔣冰如,接著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兩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漸相愛並結婚。但是不久,倪煥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愛情"同時遭遇到了危機:一方面,他們制定的辦學方案和教學方法,因為帶有浪漫的改良主義的色彩,所以遭到了來自鄉村各個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後不得不加以妥協;另一方面,婚後的金佩璋開始沉湎於家庭瑣事之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銳氣,和倪煥之的隔膜也越來越深。倪煥之由此悲嘆"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從而在愛情上也遭到了失敗。 1930年《倪煥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為現代長篇小說的真正開端,被茅盾譽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和葉聖陶短篇小說的情調有所不同,《倪煥之》沒有描寫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現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識分子坎坷的奮斗之路。在小學教員倪煥之的身上,葉聖陶比較完整地寫出了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小說問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敗這一期間的追求和遭遇。 小說主人公倪煥之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時也具有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義反映在兩方面:首先,在內容上,他建設理想的學校和家庭是五四式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純潔、天真、愛幻想,不考慮社會環境與實現理想的現實可能性的個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點。 倪煥之早年曾經滿懷改革社會的希望來迎接辛亥革命,結果卻處處碰壁。辛亥革命失敗後,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這時的他立志要實現兩個理想;首先是進行切實的改革,實行教育救國,其次是尋找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理想婚姻伴侶。在某一段時間內,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夠順利地實現:先是遇到了有志於改革教育的小學校長蔣冰如,接著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兩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漸相愛並結婚。但是不久,倪煥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愛情"同時遭遇到了危機1930年《倪煥之》的出版,.
7. 關於葉聖陶的故事
葉聖陶曾數次改名,他原名葉紹鈞,他12歲入蘇州長元吳公立小學時,請先生章伯寅取一個立志於愛國強國的字。章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取『秉臣』為字好。」並教育他要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
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了。次日,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先生笑了笑說:「你名紹鈞,有詩曰『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吧。」這樣葉紹鈞滿意而去。
(7)葉聖陶名字的由來詩經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葉聖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這一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
人物紀念
葉聖陶紀念館建於縣立第五高等小學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紀念館位於蘇州吳中區甪直鎮葉聖陶公園,與保聖寺相鄰,坐落在保聖寺西,與寺院僅一牆之隔。
這里是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工作過的地方。葉老逝世後,甪直人民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將當年葉老執教的幾處舊址重行修建,辟為葉聖陶紀念館。
8. 葉聖陶故事
葉聖陶從出生起就屬於天資過人那一群。父親葉伯仁望子成龍,給他找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私塾。葉聖陶三歲開始識字、練字,據說六歲時認識至少三千字。父親為了培養兒子習慣、督促兒子學習給他立下了「背不出書就不能吃飯」的規矩。葉聖陶記憶超群,學習積極性又高,基本沒有犯過錯誤,頓頓都能按時吃上飯。父親大喜過望又給兒子請了遠近聞名的私塾,私塾先生要求頗高,葉聖陶絲毫沒有怠慢學習,很快就能熟背《四書》、《詩經》等古典書籍。
葉伯仁對兒子的教育不僅僅局限在學習上,他覺得小孩子應當多見見世面。由於父親是賬房先生,葉聖陶年少時,常常隨父親在社會上闖盪收租。父親帶他拜年、賀壽、參加婚喪、各式典禮讓他見識了社會上的民情風俗,也讓他早早體會到了人情冷暖。這些場景在葉聖陶後來的寫作中顯現。在《多收了三五斗》中葉聖陶能真實寫照農民凄苦生活,離不開兒時的所見所聞。
葉聖陶的故事還有很多。他曾循循善誘教育自己的兒子,與當年他父親的教育方式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引人稱贊。不過無論怎樣,葉聖陶先生傳奇的人生就是一冊故事書。
9. 葉聖陶的原名是
葉聖陶(1894年-1988年),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辛亥革命後改字聖陶。漢族人,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曾當過10年的小學語文教師。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聖陶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中文名:葉聖陶
別名:原名 葉紹鈞 字:秉臣、聖陶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 蘇州
出生日期:1894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1988年2月16日 職業: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代表作品:《隔膜》《線下》《倪煥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10. 故事葉聖陶的
葉聖陶小時侯的故事 葉聖陶, 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府懸橋巷的一個平民家庭,聖陶是他的字。 葉家開著一爿叫做「協記」的小布店,位於懸橋巷口。 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不過,盡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像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1899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沖)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台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梁,都有傳說。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 葉聖陶到了八歲時起,就「開筆」作文了。老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作文之前,向他提示「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葉聖陶依照老師的吩咐,共寫了八十多字。老師看到他寫的毛筆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曉暢流利,說理通達,便不斷地稱贊,特別是對文章的結尾「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感到滿意,情不自禁地在「爾」和「乎」這兩個字的旁邊,用紅筆劃了兩個圈。葉聖陶高興地把作文本帶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見兒子敏悟好學、天資聰明,笑得十分開心。經過近兩年的刻苦學習,葉聖陶大有長進,居然能夠寫出三百字以上的經義史論或時務策論的文章了。父親急迫地希望兒子趕快成長,又將葉聖陶送進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學得更好,能夠考上秀才。父親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說》里所說的那樣,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對待學習。葉聖陶明白父親的企盼,決心勤學奮進。 父親為了使兒子增長些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帶他到茶館聽說書、聽崑曲。葉聖陶小時候聽了不少的書,小書像《珍珠塔》、《描金鳳》、《三笑》、《文武香球》,大書像《三國志》、《金台傳》、《水滸》、《英烈》。這些大書小書,他有的不只是聽了一遍,最多的聽過三四遍。說書的,揮舞著紙扇,拍打著醒木,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各種人物的聲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顯了不同的性格。聽到精彩處,葉聖陶常常被悲歡離合的情節牽引得不能自已。他時而因悲憤難抑表現出痛苦的神情,時而因喜悅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於其中了。葉聖陶更喜歡聽崑曲,那典雅的曲辭、優美的音節,那時而清柔溫潤、時而凄愴沉鬱、時而高昂雄壯、時而哀傷感嘆的曲調,抓住了他的心靈,讓他百聽不厭,甚至想到要去當崑曲演員。蘇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藝術審美的能力。父親為他提供的這另一種教育的課堂,讓他學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學不到的知識,培養了他觀察現實社會的眼力。葉聖陶的父親把家庭、私塾和社會結合起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開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淺。 葉聖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過去了,他的人生將由童年跨入另一個階段。 1906年,以蘇州長洲縣、元和縣、吳縣三縣縣名的第一個字合成命名的「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創辦起來了,葉聖陶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這所學校。 這所小學的教師大多是才從日本回國的留學生,有教唱歌和歷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國文的朱遂穎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學的龔賡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他們熱心於新的教育事業,講課動聽入耳,顯示了開闊的知識面,葉聖陶聽得津津有味。他從老師談論的革命思想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領悟。章伯寅先生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說:「地不離人,人不離事。欲論人事,必先知地理。要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要愛國就得先曉得我國的自然地理、歷代英傑。」葉聖陶心領神會,咀嚼著老師所講的這些愛國大義。他懂得了要把愛國與愛家鄉這塊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結合起來,要了解與熟悉歷代名人英傑創造偉業的歷史。老師寓革命思想教育於知識的傳授之中,如清泉滋潤了葉聖陶的心田,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