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華李漁路的來歷
和賓虹路差不多性質,是以古代名人的名字而取的。李漁(1610-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為李漁,字笠鴻,號笠翁,別署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蘭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又是一個傑出的小說家和美學家。
⑵ 將夜 君陌名字的由來
君子不行陌路,意指二師兄為人,君陌,小說《將夜》的重要角色,書院二師兄,一個很驕傲,同時也有驕傲本錢的人,他的象徵就是頭頂那個高冠。實力是知命巔峰,兵器為一把「直方大」的鐵劍。昊天世界破碎後,游歷世間,只留下其傳說。
君陌,書院二師兄,一個很驕傲,同時也有驕傲本錢的人。他的象徵就是頭頂那個高冠。養了一隻跟他一樣很驕傲的鵝。實力是知命巔峰。他最崇拜的人是小師叔,而他自己也是寧缺最崇拜的人。率師兄弟於青峽力擋包括柳白,道痴,天諭神座,葉蘇在內的神殿聯軍二十餘萬。兵器為一把「直方大」的鐵劍,絕學為浩然劍。
敗葉蘇,傷柳白。君陌在青峽與柳白一戰後失去一臂,和七師姐結為夫妻。
後修佛,助懸空寺殘暴統治的農奴起義並與大師兄一起搶奪棋盤,後與寧缺配合,用元十三箭將懸空寺講經首座釘於崖洞內,最終率農奴成功顛覆懸空寺千年殘暴統治。
滅神殿一戰,君陌率書院全體師兄弟(除大師兄與觀主交戰未至)設大陣阻擋神殿前的屠夫。
昊天世界破碎後,攜七師姐游歷世間,只留下其傳說。
(2)李漁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將夜》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一部玄幻小說,作者是貓膩。
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段可歌可泣可笑可愛的草根崛起史,一個物質要求寧濫勿缺的開朗少年行。小說基於修真世界,卻又勝於修真,講述了人定勝天,花開彼岸天的歷史,引人深思。
全書前半部分講述主角突破修煉難關,提升了自身修為,報了家仇;後半部分講述主角身邊人物和環境突變,國運逢危,風雨飄搖,一眾人竭盡全力,扭轉乾坤,挽救危局。
主角能力到了後期也未出現其他修真小說中「天下第一、所向無敵」的情況,所以情節更加曲折耐看。全書前半部分可為修真小說佳作,後半部分另闢蹊徑,堪稱修真小說神作。
男女主角
寧缺
穿越者。書院十三先生,書院天下行走。聰明、冷血、無恥,寫得一手好字,也練的一身殺人手法。林光遠案遺孤,原是將軍府門房的兒子,林光遠被抄家誅九族時,不甘心被當做少爺的替死鬼而殺掉少爺和管事逃走,逃走途中撿到桑桑和黑傘。
在長安城內殺當年參與林光遠案的仇人後,重傷逃走途中被朱雀擊碎雪山氣海,再由黑傘重建,最後藉助陳皮皮的通天葯丸,終有資格進入修真世界。測試中勝過隆慶而進入書院二層樓,師從顏瑟學符法。
在北方荒人南下,書院新一批弟子赴北疆草原歷練途中,巧遇大河國墨池苑眾人,結識天下三痴的「書痴」莫山山,在魔宗山門被隆慶用桑桑威脅,含怒立下賭約最後一箭廢除隆慶修為,隨後聯手莫山山與入知命的「道痴」葉紅魚激戰,開啟魔宗山門。
進入山門中遇到蓮生,臨危時領悟小師叔的浩然氣從而入魔,成功殺掉蓮生,卻在最後被蓮生傳下衣缽。顏瑟戰死後接掌驚神陣,並從老師絕學井字元中悟出自己的神符「二字元」。在夏侯歸老當天對他進行生死挑戰,在桑桑幫助下把他殺死,大仇得報。
聽從夫子建議送桑桑去爛柯寺求醫,領悟佛門四大手印,在桑桑被認為是冥王之女後,和桑桑一齊進入棋盤開始逃亡。在衛光明的追隨者掩護下帶著桑桑向北方逃亡,被唐率領的荒人收留,後被夫子所救。和桑桑於熱海旁在夫子見證下成親。
夫子和桑桑登天後,回到長安修復驚神陣,與莫山山聯手用乂字元阻攔觀主,最後寧缺藉助驚神陣一刀廢了觀主。隱約知道桑桑在西陵神殿,於是冒險離開長安趕去確認。破壞了光明祭,在光明神殿中見到昊天(桑桑),在經過長時間相愛相殺後一同離開西陵,帶她去看人間。
被她騙入佛祖棋盤,用千年時間幫她去除紅塵意斬斷塵緣,最終無法阻止她離去。與眾人試圖射殺酒徒。
第二次滅唐之戰中,立於長安城頭,用元十三箭震懾世間眾人,得知桑桑仍在人間後,離開長安,四處誅殺強敵,於極北荒原尋得桑桑,終與其不分彼此,不再分開。後觀主(陳某)認為已成人的昊天不再是昊天,無法庇佑眾生,維持規則秩序,攜七卷天書決定取而代之。
為躲避觀主追殺,攜桑桑往長安奔逃,路遇被觀主許諾事成後得以永生的酒徒所攔,在事先由書院所設之局以及朝小樹的捨命幫助下擊殺酒徒,回到長安。
後觀主重創大師兄,來到長安城下,利用七卷天書,將自身與神國規則融合,行換天之事,並要奪取桑桑神格成為新的昊天,生死之際,與桑桑共同引領整個人間的意志寫出真正的神符——人字元,開天闢地,徹底擊殺知守觀觀主,並由桑桑破碎昊天世界規則限制,成就今日地球。
最終和桑桑得以修成正果,幸福生活……
桑桑
寧缺的侍女,一個黑不溜秋的小姑娘,因為從小受到陰寒侵體,導致體質虛弱,身體長期冰涼。其是寧缺最信任的人,亦是摯愛之人,從寧缺在逃亡途中將其撿起,兩人便開始相依為命,在護送公主回長安的過程中,結識了公主李漁。後來在寧缺前往荒原尋覓天書之時,因為偶然機會成為光明大神官衛光明的唯一弟子。
滅殺夏侯後,寒病復發,寧缺在夫子建議下帶她去爛柯寺求醫,七念和大師兄李慢慢做了治病的約定,但七念背信棄義讓桑桑在盂蘭鈴聲中被認出是冥王之女,在歧山大師幫助下成功進入棋盤從而開始漫長的逃亡。在荒原被世界聯軍所圍,釋放體內的寒氣與聯軍對抗。引發神國之門打開,天上神龍降臨。
夫子察覺桑桑的身份之後,帶著桑桑和寧缺游歷世界各地,吃遍人間美食希望昊天能夠知曉人間的美好。兩人於熱海旁在夫子見證下成親,之後在泗水畔覺醒化身昊天邀夫子一同登天一戰,後因夫子破壞了神國之門化身為月堵住回去之路,桑桑落入人間無法回歸神國。
覺醒成昊天之後,回到西陵神殿召開光明祭試圖打通回去神國的路,被寧缺等人破壞,被迫與寧缺重建本命聯系,在經過長時間相愛相殺後一同離開西陵。跟隨寧缺看遍人間,利用佛祖棋盤去除夫子所留人間之力,利用人間信仰之力所化神舟離開回到神國,卻不料失敗而到了岷山。
在長安城上,借力量於寧缺,依靠寧缺用全人間之力所畫的人字元開天闢地,徹底擊殺依靠七卷天數欲行「換天」之事的知守觀觀主,隨後親自破碎昊天世界,成就今日地球。
最終和寧缺幸福生活在一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將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君陌
⑶ 一些字的來歷
最早的字是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大篆,小篆.秦時又出現了隸書.漸漸出現了草,狂草,和楷書.
【釋義】①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文字|識字|字典。②字音:字正腔圓|咬字清楚。③字體:篆字|草字|宋體字。④書法作品:字畫|一幅字。⑤簽有姓名的憑證、契約或合同:字據|立字為憑。⑥姓名或別名:簽字|孔子名丘,字仲尼。
【字典】 以字為單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個字註上讀音、意義和用法的工具書:新華字典|小學生字典。
字 <動>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會意兼形聲。從宀從子,子亦聲。在屋內生孩子。本義:生孩子)
同本義
字,乳也。――《說文》。字,生也。――《廣雅》
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論衡·氣壽》
六畜遂字。――《漢書》。顏師古注:「字,生也。」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山海經·中山經》
亭有畜字馬,歲課息。――《漢書·食貨志下》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懷孕:體內懷著胎兒
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史記·平準書》
又如:字牝(懷孕的母畜);字孕(懷胎;生殖)
字zì
⒈記錄語言的符號:~體。漢~。難~。拼音~。
⒉音:咬~清楚。~正腔圓。
⒊字的形體:柳~。正楷~。
⒋書法作品:~畫。
⒌用文字寫成的條據、憑證、契約等:~條。~據。
⒍人的姓名或別名(也叫表字或號):簽~。劉備~玄德。
⒎舊時稱女子許嫁:待~。
⒏生子,〈引〉養育:婦人疏~者子活(疏:稀疏)。
關於⑥的解釋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古人為什麼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陞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字,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系,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於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穀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入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後,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徵,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雲:「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洵),「千岩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痴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盪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准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又被用秦穆公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六)少見的數字姓名
在我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自己的姓名,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古書中會遇到,所以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們的注意。以數字為姓名的有三種情況:
1.姓是數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雲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國蜀漢任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代正德年間任永春縣訓導。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間做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乾興年間進士。
2.名是數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鎮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數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詩草》和《台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風氣,清朝時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取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寫入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10個,民間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麼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麼起的呢?大多數是在小孩降生時,根據其祖父母的年齡或父母的年齡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⑷ 合歡樹名字的由來
合歡花的原名為「夜合」,因為它的葉子容易受到光線的刺激而發生變化。到了晚上,光線變暗,葉子就會萎縮,就像合起來的傘。後來,為了推廣和象徵吉祥,就將它改名為「合歡」,有「合家歡樂」之意。
一、合歡是一種惹人喜歡的植物,它有很多別名,其中「愛情樹」的別名還有著動人的傳說:
話說古時泰山腳下有個村子,村裡有位何員外。何員外晚年生得一女,取名歡喜。這姑娘生得聰明美貌,何員外夫妻倆視如掌上明珠。歡喜18歲那年清明節到南山燒香,回來得了一種難治的病,精神恍惚,茶飯不思,一天天瘦下去,請了許多名醫,吃了很多葯,都不見效。因此,何員外貼出告示,重金酬謝能夠醫治小姐疾病者。
西庄有一位秀才雖窮,卻長得眉清目秀,天資聰慧,除了文才過人,還精通醫道。苦於無錢進京趕考。看到告示,秀才便揭榜進門。見到小姐,秀才即全然知曉病情,原來那日小姐南山燒香,與秀才邂逅,喜歡上他了,回家後日夜相思,此番見到秀才,病就好了一大半。於是,在診脈後秀才說:「這位小姐是因心思不遂,憂思成疾,情志郁結所致。」
又說南山上有一棵樹,人稱「有情樹」,羽狀復葉,片片相對,而且晝開夜合,其花如絲,清香撲鼻,可以清心解郁,定志安神,煎水飲服,可治小姐疾病。聽了秀才的話,員外隨即派人和秀才一起前往南山採集此花。按照秀才所講方法,小姐服用後,不久痊癒,因此對秀才更生好感。在小姐的資助下,秀才進京趕考,考中狀元,又贏得小姐芳心,金榜題名之時,即為洞房花燭之夜。後來,人們便把這種「有情樹」叫作合歡樹,這花也就叫合歡花了。
二、另有傳說:虞舜南巡倉梧而死,其妃娥皇、女英遍尋湘江,終未尋見。二妃終日慟哭,淚盡滴血,血盡而死,逐為其神。後來,人們發現她們的精靈與虞舜的精靈「合二為一」,變成了合歡樹。合歡樹葉,晝開夜合,相親相愛。自此,人們常以合歡表示忠貞不渝的愛情。
(4)李漁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花語
合歡花在我國是吉祥之花,認為「合歡蠲(音juān,免除)忿(消怨合好)」,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宅第園池旁栽種合歡樹的習俗,寓意夫妻和睦,家人團結,對鄰居心平氣和,友好相處。
清人李漁說:「萱草解憂,合歡蠲忿,皆益人情性之物,無地不宜種之。……凡見此花者,無不解慍成歡,破涕為笑,是萱草可以不樹,而合歡則不可不栽。」
合歡花的小葉朝展暮合,古時夫妻爭吵,言歸於好之後,共飲合歡花沏的茶。人們也常常將合歡花贈送給發生爭吵的夫妻,或將合歡花放置在他們的枕下,祝願他們和睦幸福,生活更加美滿。朋友之間如發生誤會,也可互贈合歡花,寓意消怨合好。
⑸ 我名字的來歷作文
你好
我叫陳曉宇,今年12歲,希望和大家交個朋友。
「陳」是姓氏之一,是隨了爸爸的姓;我在凌晨出生,所以取了個「曉」字;爸媽希望我長大後能在各個星球遨遊,所以名字的末尾以「宇」字收尾。這三個字合起來寄予我長大後要有大作為、做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既然爸媽為我取了這個涵義深刻的名字,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能辜負長輩對我的重望。就像這學期,劉老師布置了五篇作文,而我卻沒能按時上交,好長一段時間也沒去上課……無視劉老師對我的重視,我感到很愧疚,我一定要改正,並且更加努力上進。
我是一個大氣的男孩兒。一次,班裡新轉來的一位同學把我的筆碰到地上,摔壞了筆頭。他十分害怕,擔心我會告老師,而恰恰相反,我是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告老師的。我撿起筆,安慰他說:「沒事兒,只是有點小損傷,修修就好了。」我順便把這根筆遞給了他,拍拍他的肩膀說:「這根筆送給你了。」其實,我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怕筆摔壞不能用了,而是因為他是新轉來的同學,比較怯生,作為班幹部的我應給予友好和鼓勵。
這就是我,一個大氣、有愛心的男孩——陳曉宇。
滿意請採納
⑹ 那先古人的名字說:名什麼,字什麼號什麼的是什麼意思啊/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陞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系,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於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穀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後,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徵,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雲:「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岩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痴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盪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准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余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六)少見的數字姓名
在我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自己的姓名,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古書中會遇到,所以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們的注意。以數字為姓名的有三種情況:
1.姓是數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雲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國蜀漢任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代正德年間任永春縣訓導。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間做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乾興年間進士。
2.名是數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鎮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數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詩草》和《台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風氣,清朝時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取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寫入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10個,民間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麼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麼起的呢?大多數是在小孩降生時,根據其祖父母的年齡或父母的年齡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⑺ 男孩起名李漁兒好聽嗎
不是特別好,漁字本來偏向女性的名字,兒話音更是帶有嬌嬌氣。
⑻ 比目魚名字的由來
比目魚兩隻眼睛長在一邊的奇魚,被認為需兩魚並肩而行,故名比目魚。
棲息在沙底的一種魚類,最有名的就是它那對長在同一側的眼睛。比目魚的體色會隨著所處環境的不同,馬上變換它的體色,
比目魚的幼魚時期,眼睛也是跟一般的魚一樣,一邊一個,游泳也是正著游,但是隨著發育過程的推演,它的眼睛就逐漸的跑到一旁去了,有的是左眼跑到右邊(大部分叫做蝶魚),另外有些種類是右眼跑到左邊(大部分叫做」鮃」)比目魚又稱為皇帝魚.
(8)李漁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全世界有540餘種,中國產120種,主要類別有鰜、鮃、鰈、鰨、舌鰨等,為經濟魚類。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
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⑼ 名字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9)李漁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類別:
1、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2、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