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連城市名字的來歷
大連地名是「達里尼」的音轉。「達里尼」為俄語,是「遠處」之意。「達里尼」的由來是在大連淪為俄國租借地以後,根據沙皇尼古拉之令將此地命名為達里尼,同時作為自由貿易港開放。後音轉為大連。
清光緒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關於大連灣軍港建設方案的奏摺申,就提到"大連灣"。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2月始稱大連。解放後,1949年4月1日,大連與旅順合稱為旅大市。198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大連市。
(1)大連人民路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大連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背依中國東北腹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基本地貌為中央高,向東西兩側階梯狀降低;地處北半球的暖溫帶、亞歐大陸的東岸,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12573.85平方千米。
大連市基本地貌為中央高,向東西兩側階梯狀降低,直至海濱,構成山地、丘陵半島的地貌形態。全地區正向地貌的海拔與起伏高度相差較小,故此,地形標高以海拔800米為中山與低山的界限,以海拔400米為低山與丘陵的界限,以海拔120米為丘陵與台地的界限。
❷ 光復路,人民路,華貴路名字由來故事
光復路為三、四、五甫 有了「第九甫」,還有沒有一、二、三、四等甫?據說,與上九路相接的光復路,過去也是以「甫」為名的,如今上九路附近還有六甫水腳等地名。 光復路原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馬路,命名為「光復」,含紀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統治,光復河山之意。 恩寧路也跟「甫」有關,恩寧路原名十一甫、恩寧東路、恩寧中巷、恩寧北路和恩寧市,1931年擴建成路,並沿用「恩寧」作路名。 隨著時代變遷,老西關有數字開頭的以「甫」字為地名的也逐漸減少,現存有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腳等 人民路華貴路不知道
❸ 大連名字的來歷
唐初,這里稱「三山浦」。唐中期改稱「青泥浦」。 明清以來始稱「青泥窪」,而海口則稱「青泥海」,亦有仍稱「三山海口」或「金州海口」的。 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稱;「即留鎮北、鎮南、鎮東、鎮西四船在津沽,……並令時常出洋赴東、奉交界之大連灣與沿海口岸駐泊逡巡,以壯聲威。」這是較早見之於我國官方文字里的「大連灣」稱呼。從那以後,個別奏摺或史籍中雖還有「大連灣」、「搭連灣」等不同寫法,但後來便都趨於寫成「大連灣」了。 但據日人淺野虎三郎編寫的《大連市史》記載:「大連灣稱呼,見之於文獻的,是以一八六零年英人約翰·瓦特測量的《英國海圖》為最早。」一八六零年,英國沙普琳號商船船長哈恩特到這里測量海灣時,據當地群眾說,這一帶叫做「大連灣」。該書還提到,約翰·瓦特在制海圖時,還參考了二百多年前(明萬曆年間)到中國來傳教的柴伊斯脫的古地圖,說明萬曆時中國人中間就已有「大連灣」的稱呼。總之,「大連灣」的稱呼,民間稱之於前,官方用之於後,是有根據的說法。至於民間的稱呼最早是否起於明萬曆年間,尚有待於考證。 關於為什麼叫「大連灣」?說法較多,諸如:因形似褡褳,故名之;山東往東北銷售褡褳多路經此地,因而得名;原名「大蠣灣」因其不雅而改稱大連灣;滿語「達連」(海的意思)的譯音;連諸小灣為一大灣,等等。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已有「三山海口」、「金州海口」、「青泥窪口」等稱呼。早已流行於民間的「大連灣」稱呼,所以能取代以前長期流傳的三種稱呼,就是因為這個稱呼更准確。 大連市得名於大連灣;也是不容置疑的。大連市最早興建大連灣鎮一帶,後來才逐漸移築於東、西青泥窪漁村。 一八九八年,沙俄強行租借旅大。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沙皇政府把清泥窪一帶命名為「達里泥」(意距離彼得堡「遙遠的」地方)。「達里尼」,正是利用「大連」的諧音與俄語的,「遙遠的」一詞相符。日俄戰爭後日本遼東守備軍司令命令廢除「達里尼」,自一九零五年二月十一起改稱「大連市」。
❹ 大連的名字是如何起源的
大連地名是「達里尼」的音轉。「達里尼」系俄語,是「遠處」之意。「達里尼」的由來是在大連淪為俄國租借地以後,根據沙皇尼古拉之令將此地命名為達里尼,同時作為自由貿易港開放。後音轉為大連。
一說,大連名稱,源於大連灣,始於近代。清光緒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關於大連灣軍港建設方案的奏摺申,就提到"大連灣"。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2月始稱大連。
解放後,1949年4月1日,大連與旅順合稱為旅大市。198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大連市。
(4)大連人民路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西漢,南部屬遼東郡沓氏縣(今普蘭店區張店漢城址),北部屬遼東郡平郭縣(今蓋州市漢代古城址)和武次縣(今鳳城市劉家堡漢城址)。
東漢,南部仍屬遼東郡沓氏縣,北部屬遼東郡平郭縣和西安平縣。東漢末公孫氏政權割據遼東時,今大連地區屬平州遼東郡沓氏縣、平郭縣和西安平縣。
遼代,南部屬東京道蘇州(駐今金州區舊城)安復軍節度所轄來蘇縣(今金州區舊城區)和懷化縣,北部屬復州懷德軍節度所轄永寧縣(今復州城)和德勝縣,今庄河市屬東京道穆州。
金代,南部屬東京路遼陽府金州(初稱化成縣,隸復州),北部屬復州永康縣和歸勝鎮,今庄河市屬岫岩縣。
元代,屬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遼陽路金復州萬戶府,南部屬金州千戶所和哈斯罕千戶所,北部屬復州千戶所,今庄河市屬庄河沿海巡防百戶。
❺ "大連"名字的由來
唐初,這里稱「三山浦」。唐中期改稱「青泥浦」。
明清以來始稱「青泥窪」,而海口則稱「青泥海」,亦有仍稱「三山海口」或「金州海口」的。
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稱;「即留鎮北、鎮南、鎮東、鎮西四船在津沽,……並令時常出洋赴東、奉交界之大連灣與沿海口岸駐泊逡巡,以壯聲威。」這是較早見之於我國官方文字里的「大連灣」稱呼。從那以後,個別奏摺或史籍中雖還有「大連灣」、「搭連灣」等不同寫法,但後來便都趨於寫成「大連灣」了。
但據日人淺野虎三郎編寫的《大連市史》記載:「大連灣稱呼,見之於文獻的,是以一八六零年英人約翰·瓦特測量的《英國海圖》為最早。」一八六零年,英國沙普琳號商船船長哈恩特到這里測量海灣時,據當地群眾說,這一帶叫做「大連灣」。該書還提到,約翰·瓦特在制海圖時,還參考了二百多年前(明萬曆年間)到中國來傳教的柴伊斯脫的古地圖,說明萬曆時中國人中間就已有「大連灣」的稱呼。總之,「大連灣」的稱呼,民間稱之於前,官方用之於後,是有根據的說法。至於民間的稱呼最早是否起於明萬曆年間,尚有待於考證。
關於為什麼叫「大連灣」?說法較多,諸如:因形似褡褳,故名之;山東往東北銷售褡褳多路經此地,因而得名;原名「大蠣灣」因其不雅而改稱大連灣;滿語「達連」(海的意思)的譯音;連諸小灣為一大灣,等等。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已有「三山海口」、「金州海口」、「青泥窪口」等稱呼。早已流行於民間的「大連灣」稱呼,所以能取代以前長期流傳的三種稱呼,就是因為這個稱呼更准確。
大連市得名於大連灣;也是不容置疑的。大連市最早興建大連灣鎮一帶,後來才逐漸移築於東、西青泥窪漁村。
一八九八年,沙俄強行租借旅大。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沙皇政府把清泥窪一帶命名為「達里泥」(意距離彼得堡「遙遠的」地方)。「達里尼」,正是利用「大連」的諧音與俄語的,「遙遠的」一詞相符。日俄戰爭後日本遼東守備軍司令命令廢除「達里尼」,自一九零五年二月十一起改稱「大連市」。
❻ 「大連」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有哪些流傳的故事
【城市歷史】
大連地區人類社會至少有17000年的歷史。戰國至秦漢屬遼東郡。漢設沓。唐屬安東都護府。遼設蘇、復州。金改蘇州為金州。元設金復州萬戶府。明設金州衛。清設金州廳。
19世紀,這里還是一個名叫青泥窪的小漁村。100年前,俄國人開建了這個城市,給她起名「達里尼」特別市,意為遙遠的城市,一個遠離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地方。1895年底,日軍因侵佔中國領土而損害了其他帝國主義的利益,在俄、德、法等國干涉下,清政府以3000萬兩白銀向日本買回遼東半島。此後,沙俄以100萬兩白銀重賄李鴻章,於1898年3月27日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大連地區都是主要戰場,並先後被俄日帝國主義者占據近五十年。1898年開始,俄日在大連灣南岸的青泥窪一帶建立大連市。
關於大連名稱的由來有很多,其一:20世界末,日本人佔領了這個城市,把「達里尼」音譯過來就成了漢語的「大連」;其二,大連人中大部分都是山東移民,在山東有一種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褳,褡褳與大連同音;其三,大連近海有很多小島,俯瞰就像用鏈子串起來一樣,當地人稱做鏈島。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大連同日解放,為全國最早解放的城市,同時設立旅大市。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3月12日至1954年7月31日期間,旅大市為中央直轄市。1981年更名為大連市。如今大連已發展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工業、貿易和旅遊城市。1984年至1985年,我國政府先後批准大連為沿海開放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並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❼ 大連路的得名由來,古今變遷
德佔青島之後,在俾斯麥山(青島山)建炮台,在山南建俾斯麥兵營;在毛奇山(貯水山)也建有炮台,在山東建毛奇兵營。兩山之間建了軍火倉庫和軍用物資倉庫,由大港火車站修了一條鐵路經今天的樂陵路、大連路連接這兩個倉庫。
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以後,拆除了鐵路,修了一條馬路叫大連路,它的東端是一個陡坡通往登州路。原軍火庫舊址建了警察宿舍,全是平房;原物資倉庫建為一所小學叫黃台路小學。這所小學新建了二層樓校舍,樓下及平房是教室,樓上是校長室和辦公室。學校有很大的田徑場、球場,體育運動成績很好,多次在全市小學生田徑運動會、足球賽中奪得冠軍。
❽ 大連名字的由來
大連市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地方。
殷商時代,遼東屬青州,而西周時,遼東屬幽州。戰國末年至秦代,正式設遼東郡,大連屬其管轄區。
漢初,杳氏縣(今大連、旅順、金州一帶地方)屬遼東郡所管轄十八縣之一。
全文:
唐初,這里稱「三山浦」。唐中期改稱「青泥浦」。
明清以來始稱「青泥窪」,而海口則稱「青泥海」,亦有仍稱「三山海口」或「金州海口」的。
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稱;「即留鎮北、鎮南、鎮東、鎮西四船在津沽,……並令時常出洋赴東、奉交界之大連灣與沿海口岸駐泊逡巡,以壯聲威。」這是較早見之於我國官方文字里的「大連灣」稱呼。從那以後,個別奏摺或史籍中雖還有「大連灣」、「搭連灣」等不同寫法,但後來便都趨於寫成「大連灣」了。
但據日人淺野虎三郎編寫的《大連市史》記載:「大連灣稱呼,見之於文獻的,是以一八六零年英人約翰·瓦特測量的《英國海圖》為最早。」一八六零年,英國沙普琳號商船船長哈恩特到這里測量海灣時,據當地群眾說,這一帶叫做「大連灣」。該書還提到,約翰·瓦特在制海圖時,還參考了二百多年前(明萬曆年間)到中國來傳教的柴伊斯脫的古地圖,說明萬曆時中國人中間就已有「大連灣」的稱呼。總之,「大連灣」的稱呼,民間稱之於前,官方用之於後,是有根據的說法。至於民間的稱呼最早是否起於明萬曆年間,尚有待於考證。
關於為什麼叫「大連灣」?說法較多,諸如:因形似褡褳,故名之;山東往東北銷售褡褳多路經此地,因而得名;原名「大蠣灣」因其不雅而改稱大連灣;滿語「達連」(海的意思)的譯音;連諸小灣為一大灣,等等。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已有「三山海口」、「金州海口」、「青泥窪口」等稱呼。早已流行於民間的「大連灣」稱呼,所以能取代以前長期流傳的三種稱呼,就是因為這個稱呼更准確。
大連市得名於大連灣;也是不容置疑的。大連市最早興建大連灣鎮一帶,後來才逐漸移築於東、西青泥窪漁村。
一八九八年,沙俄強行租借旅大。次年七月三十一日,沙皇政府把清泥窪一帶命名為「達里泥」(意距離彼得堡「遙遠的」地方)。「達里尼」,正是利用「大連」的諧音與俄語的,「遙遠的」一詞相符。日俄戰爭後日本遼東守備軍司令命令廢除「達里尼」,自一九零五年二月十一起改稱「大連市」。
❾ 「大連」—這個城市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唐初,這里稱「三山浦」。唐中期改稱「青泥浦」。
明清以來始稱「青泥窪」,而海口則稱「青泥海」,亦有仍稱「三山海口」或「金州海口」的。
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稱;「即留鎮北、鎮南、鎮東、鎮西四船在津沽,……並令時常出洋赴東、奉交界之大連灣與沿海口岸駐泊逡巡,以壯聲威。」這是較早見之於我國官方文字里的「大連灣」稱呼。從那以後,個別奏摺或史籍中雖還有「大連灣」、「搭連灣」等不同寫法,但後來便都趨於寫成「大連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