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藏高原在古代是怎麼命名的
這個名稱從清朝開始有的,具體的來源比較復雜,請看下面詳細解釋,不好意思有點羅嗦:)
===================
漢文「西藏」一詞的來歷
來源: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陳慶英發表在《燕京學報》1999年第六期上的文章,對"西藏"一詞的來歷進行了研究考證。文章說,今天,漢文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對於這一名詞的來歷,能夠解說清楚的人不很多。7世紀吐蕃王朝興起,統一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漢文典籍用「吐蕃」來稱呼吐蕃王朝,同時也指吐蕃王朝所佔有的地域,有時還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為族稱,「吐蕃」似乎應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稱 bod的對應詞。元朝統一藏族地區後,將藏族地區歸入「西域」的范圍,元朝總稱西域各族為西蕃(或寫作西番),藏族被看做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時又被稱藏族地區為「西蕃」,有時又異寫為「西番」,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稱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是後來出現「西藏」一詞的第一步,但是「西藏」卻並不是從「西蕃」或「西番」演變來的。
明朝對藏族地區基本上承襲元朝舊制。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固始汗聯合藏傳佛教格魯派統治青藏高原,因此清朝興起時是通過固始汗與藏族地區建立關系的。蒙古語稱藏族為土伯特,並稱安多一帶藏族為唐古特。清朝早期的文獻稱藏族為「圖白忒」或「唐古特」,清順治帝時稱藏巴汗為「圖白忒部落藏巴汗」,稱達賴喇嘛為「圖白忒部落達賴喇嘛」,這里的「圖白忒」即源於蒙古語的「土伯特」,而蒙古語的「土伯特」又源於「吐蕃」,即源於藏族的自稱 bod。到康熙帝時,清朝與藏族地區的關系進一步加深,清朝逐步了解到藏族地區各個部分在政治、社會、民族等方面存在許多差異,各部分的名稱也不相同。除繼續用「圖白忒」統稱藏族地區外,清朝將達賴喇嘛、班禪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習慣稱為「烏思藏」、「衛藏」,後來又由「衛藏」一詞演變為「西藏」。至於清朝為什麼在沿用「圖白忒」、「土伯特」、「烏思藏」、「衛藏」等詞之後,又造「西藏」一詞來指「衛藏」地區,文章說,「圖白忒」用作地名時泛指青藏高原,不適合用來專指衛藏地區,而「衛藏」中的「衛」字,與明清時代軍政機構中「衛、所」的「衛」字相同,也不宜用作某個地區的專名。藏文「衛藏」中的「衛」字恰與滿文中的「西方、西方的」 (wargi)一詞的讀音相近,且衛藏地區又處在中國的西南部分,因此可能是「衛藏」一詞先在滿文中譯為「wargi Dzang」,即「西方的藏」,再從滿文譯成漢文,即是現今常用的「西藏」一詞。今查《滿漢大辭典》中,「西藏」一詞的滿文是wargi ts』ang,而「西城」一詞的滿文是wargi hecen,意為「西邊的城」;「西域」一詞的滿文是wargi ba,意為「西面的地方」。由此推測,是清朝的滿族君臣把「烏思藏」理解為「西面的藏」,稱之為「wargi dzang」,翻譯成漢文時譯作「西藏」,這樣才出現了漢文的「西藏」這個地理名詞,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
今天,漢文中的「西藏」(藏文為bod 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是一個相當於省一級的自治區,其全稱為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有時簡稱為西藏(bodljong)。西藏自治區的面積為120萬平方公里,人口228·88萬,全自治區劃分為1個地級市即拉薩市、日喀則、阿里、那曲、林芝、昌都、山南等6個專區,下轄1個縣級市即日喀則市、71個縣、1個縣級城關區、899個鄉,31個鎮。自治區首府設在拉薩市。
Ⅱ 青藏高原為什麼要叫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和雲南西北部、新疆和甘肅南部等地區,地形以高原為主,但主要位於青海和西藏,所以叫青藏高原。
Ⅲ 青藏地區的由來
青藏高原的形成及演化與環境災害密切相關,地應力(地殼岩石受力情況)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地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測得8級左右強烈地震前、後的應力對比觀測數據,其成果刊登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上。這是記者從21日在京舉行的青藏高原地質過程與環境災害效應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地殼運動最活躍的地域之一,它的形成機制、隆升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已經成為國際地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大陸板塊的會聚引發深層能量交換和深部動力學過程,形成現今仍在活動的喜馬拉雅山東構造結,成為大陸地震活動最頻繁、地質災害危害性最大的地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著手地應力的研究,成功地為部分礦山、水庫等工程提供了准確的地應力數據及其工程設計建議;在邢台、唐山等大地震後,迅速地捕捉到地應力等相關數據,試圖找出規律以進行地震預報。
2001年8月底至9月初,在為青藏鐵路沿線進行活動斷裂與隧道應力測量中,發現昆侖山隧道處地應力數值異常高,由於以前沒有當地地應力資料,其原因不明。地學家迅速向有關部門作了匯報。11月14日,昆侖山發生8.1級大地震。震後,地學家又進行了原地復測,發現:地應力數值只有原來的1/3,方向也發生了偏轉,這是全世界惟一的,在大地震前測得的地應力數據。為此,地學家們建議,應加強青藏應力狀態系統研究,建立平台,找出規律,以期在地震預報方面取得突破。
Ⅳ 西藏名字的由來
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
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
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4)青藏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西藏民間傳統習俗:
每年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日喀則地區是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區是藏歷九月三十日驅鬼。
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舉行。按古老傳統民間普遍都是吃完晚飯後舉行這一儀式,人們把它稱為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
它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民間宗教。在廣大藏族人民群眾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代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年代,這種傳統習俗雖已在許多方面淡化或簡化,但它的主要內容還仍存在於民間。
各宗教派別舉行的這種儀式,他們雖都是從形式上借鑒民間的固朵但其內容大都與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結合為一體。
他們使用各種金剛表演舞並舉行驅魔送崇食子的儀式,藏語稱為「固朵爾」,意為甘九朵馬,該活動都在當日的白天舉行。
Ⅳ 誰知道拉薩名字的由來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於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現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那時吉曲河流域先後屬於蘇毗部落聯盟中的達甲沃和赤邦松兩個王族統治。公元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朗日松贊率兵北上,成為整個吉曲(拉薩)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贊把營盤設在墨竹工卡的甲瑪崗山溝,在這條長長的南北走向的山溝中,建造了幾座宮堡,他的兒子、吐蕃王朝締造者松贊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瑪溝的強巴明久林宮堡中。
傳說這位少年王子征戰路過吉雪沃塘時,時值盛夏,風和日麗,只見周圍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勢寬坦,雄偉壯觀。同時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連象雄,東接多康,地處雪域中樞,交通方便,物產豐富。他做出了遷都吉曲沃塘的重大決策。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亘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洩,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築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和手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松贊干布先後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為兩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別供奉了釋迦牟尼八歲和十二歲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後,為紀念山羊馱土建寺的殊勝之舉,寺廟取名山羊幻化廟,城市也改名為「惹薩」,意為「羊土城」。
公元8世紀,赤德祖贊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葯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進入拉薩的大門。
自從金城公主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這尊佛像成為整個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絡繹不絕。緣於這尊至神至聖的佛像,「惹薩」又改名為「拉薩」,意為「神佛之地」。
Ⅵ 青海湖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青海湖湖面遼闊,湖水平均深15M以上,凈朗的藍天相映,湖面顯得特別鮮藍,所以各族人民都把它叫做「青海湖」。
Ⅶ 概述西藏這一名稱的來源
概述西藏這一名稱的來源
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7]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也即是源於藏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於「藏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於「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重大差異。
Ⅷ 請問青藏高原名字的來歷,它有什麼含義
應該上一它由於位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而得名的吧。
Ⅸ 青藏鐵路這個名字的由來
青藏鐵路,簡稱青藏線,是指青海省至西藏自治區的鐵路,屬於中國國家干線鐵路之一。
青藏線鐵路級別為國鐵Ⅰ級,大部分路段是非電氣化單線鐵路,部分路段擴建為雙線鐵路,部分區間段已實現電氣化改造,被譽為「天路」[1]。青藏線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昆侖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是重要的進藏路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選「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項目四起三下:西格段814千米,20世紀50年代准備建設,1979年鋪軌,1984年運營;格拉段1142千米(新建線1110千米)因存在千里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難題而長期停建,最終克服難題而於2001年6月開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車運營。2014年8月16日,青藏鐵路延伸線拉日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青藏鐵路推動西藏進入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系,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這條神奇的天路猶如吉祥哈達,載著雪域兒女駛向發展和幸福之園。
2016年9月12日,歷時七年,總投資12.98億元的青藏鐵路無縫鋼軌換鋪工程完成,全線1956公里青藏鐵路實現了「千里青藏一根軌」,列車的平順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文名
青藏鐵路
外文名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鐵路等級
國鐵Ⅰ級
設計速度
120-160km/h
別名
天路
Ⅹ 西藏,名字的由來
西藏自治區: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
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