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邑」字是什麼意思
「邑」的意思是:
城市,都城。
舊指縣。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
古同「悒」,愁悶不安。
㈡ 商丘市柘城縣名的詳細來歷是什麼
柘城是古老的炎帝朱襄氏故里,華夏朱氏、胡氏、陳氏宗親元朝時期柘城發祥的根脈。夏朝時期稱「株野」。商朝時期稱為「秋地」。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東周春秋時期,宋、楚兩國在此發生泓水之戰。
㈢ 邑的由來和代表意義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為囗(wéi),表疆域,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邑」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變體為右耳旁。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城市,都城,舊指縣,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古同「悒」,指愁悶不安。
邑 yì(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囗(wéi),從巴。「巴」意為「附著」、「黏著」。「囗」指「國」、「城」。「巴」與「囗」聯合起來表示「附屬國」、「衛星城」。本義:(大國的)附屬國、(首都的)衛星城。說明:商代甲骨文有「大邑商」,那是指作為國都衛星城而言的是先商封地商河古城。辨析:都和邑。「都」字從者,從邑。「者」本指「非農戶口家庭」、「城市居民家庭」,特指「皇家」、「王室」。故「都」是特指居住有帝王家庭的城邑。「邑」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城邦。例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①古代稱侯國為邑
邑,國也。——《說文》。段玉裁註:「《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敝邑。古國邑通稱。」朱駿聲通訓定聲:「《書》『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謂國。」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左傳·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對本國的謙稱)
②國都,京城
邑外謂之郊。——《爾雅》。郭璞註:邑,國都也
商邑翼翼。——《詩·商頌·殷武》(翼翼:整齊的樣子)
是以論其遷邑易京,則同規乎殷盤。——漢·張衡《東京賦》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舊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舊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
又如:邑廟(城隍廟);邑野(都邑郊野)
③指古代無先君宗廟的都城〖city〗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左傳》。孔穎達疏:小邑有宗廟,則雖小曰都,無乃為邑,為尊宗廟,故小邑與大都同名
又如:邑郛(城郭);邑門(城門;都邑之門)
④泛指一般城鎮。大曰都,小曰邑〖city〗
《史記·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宋·蘇洵《六國論》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宋·王安石《傷仲永》
而倖免協濟,免為他邑代庖。--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邑小不足容。——清·張廷玉《明史》
攝篆旁邑。——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邑有成名。——《聊齋志異·促織》
俾入邑庠。——《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邑人(鄉邑中的人);邑子(同鄉,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黨(鄉黨);邑閭(里巷的門);邑鄰(鄰里)
⑤舊時縣的別稱〖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唐·柳宗元《封建論》
故今之邑民,最獨畏旱而旱輒連年。——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
又如:邑乘(縣志;地方誌);邑僚(縣府中的同僚);邑尉(縣尉);邑宰(縣邑之長。即縣令)
⑥通稱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邑萬家。——《戰國策·燕策》
然廣不得爵邑。——《史記·李將軍列傳》
又如:邑入(貴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稅);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錢(封邑的租稅收入);邑賞(封地和賞賜);邑粟(采邑的賦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國(古代大夫、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賦)
⑦居民聚居的地方
邑犬群吠。——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⑧農村公社,古稱為邑。邑:說文解字,「邑,國也」即國家,作於春秋的論語,尚有「十室之邑」之稱邑為「小國寡民」。左傳桓公十二年「以四邑」也注邑為國。邑或國,即農村公社,殷虛書契卷三有「大邑商」。書經多士篇有「天邑商」。天也是大,即商為大國,其它都是小國,即小邑。說明殷代少數民族的小國,也都是農村公社形式的邑。殷王伐邑二十,取邑四十,數量相當多。邑又稱為方,中國字是多義字,此方與有農器意義的方不同。詩經甫田章「以社以方」,方與社對舉,具有社之義。古稱社稷為國家,方即社,即國家。足知殷之方國,和邑、洞等,都在農村公社的基礎上,進入歷史時代。殷代大小國家,都由農村公社建立起來。公社領袖佔有土地,並把附屬土地之上的農民固定住下,不準自由遷居,供其剝削,自然成為農奴。
㈣ 柘姓的由來
姓源:春秋時楚大夫食采於柘,其後以邑為氏。
㈤ 姓氏中"柘"怎麼讀
拓
【拼音】:tà或tuò
【部首】扌,部外筆畫:5,總筆畫:8
【拓姓】「拓跋」氏。在宋版在《百家姓》中排第454位。鮮卑族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
【起源】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氏。
柘姓,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姓氏。春秋時楚大夫食采於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後以邑為氏。
史書中,《元和姓纂》、《通志·二七·以地為氏》、《姓觿》記載相同:「柘氏,楚大夫以地為氏。」
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永川,雲南東川等地均有此姓。
㈥ 有誰知道商丘柘城名字的緣由拜託各位大神
柘城歷史悠久,文緒錦長。上古之世即為朱襄氏故居。夏稱「株野」,商稱「秋地」。至秦乃築城置縣,以邑有柘溝環流,乃稱「柘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為「柘城縣」(「柘」在當地的方言中有「下陷」的意思,關於這個名字還有一段很悲戚的傳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舊城圯於大水,一城錦鄉,沒於澤國,即今日「北舊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池南遷,以迄於今。 呂氏春秋-古樂 記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采陰氣,以定群生。"
希望採納
㈦ 商丘市柘城縣名的詳細來歷
柘城是古老的炎帝朱襄氏故里,華夏朱氏、胡氏、陳氏宗親
元朝時期柘城
發祥的根脈。[1]
夏朝時期稱「株野」。
商朝時期稱為「秋地」。
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
東周春秋時期,宋、楚兩國在此發生泓水之戰。
東周戰國時期,屬楚國。
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柘溝,以此名縣。」秦朝時築
明清時期歸德府
城設縣,因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又盛產柘絲而得名「柘縣」。
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柘城縣。[1]
唐朝時屬宋州。
宋朝時屬南京應天府。
元朝時期柘城屬汴梁路。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舊城圯於大水,一城錦鄉,沒於澤國,即今日「北舊湖」。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城池南遷,以迄於今。
明清時期,柘城均屬歸德府管轄。
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
解放初期商丘專區柘城地圖
爆發時在柘城設立總前委指揮部。
1914年6月,柘城屬開封道。
1937-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柘城屬日偽河南省豫東道。
1946年日本投降後,屬河南省第二行政區。
1949年解放後,柘城屬河南省商丘專區。
1958年商丘、開封二專區合並,柘城屬開封專區。
1961年復置商丘專區,1969年商丘專區改稱商丘地區。
1997年設立地級商丘市,柘城屬商丘市至今。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㈧ 柘城地名的來歷
柘城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柘城一名始於戰國,屬楚國。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柘溝,以此名縣。」柘溝應是以當地廣泛生長柘樹為名。上古之時,炎帝朱襄氏部族曾在此定居並建都。夏稱「株野」,商名「秋地」,秦時築城設縣,以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而得名「柘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定名為「柘城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縣治歷史。現存古文化遺址234處,申橋鎮李庄遺址2007年被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㈨ 劉睦邑這名字好嗎 怎麼樣
【睦】13畫,字意:智勇雙全,精明公正,溫和賢能,官運旺,一生享福。(火)
【邑】7畫,字意:一生清雅,秀氣溫和,中年潦倒,晚年吉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