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民族的由來
當代少數民族的起源、形成與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
一、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情況
(一)滿族
1.滿族的起源與形成。滿族的名稱是在明朝末年才出現的。但滿族發展的歷史卻很久遠。歷史上活動在白山黑水之間的肅慎人、挹婁人、勿吉人、(革末)吉人和女真人,都是滿族不同時期的先人(其中十三世紀初,被蒙古族滅亡的金國的女真人是滿族的直接族源),到明朝初期,原來就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散布在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東達海濱的女真人,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明朝和朝鮮掠奪的慾望和交換的要求,逐漸結成新的聯盟,開始了頻繁的南遷。重新分布於長白山周圍和遼寧省的東部.北部地區,大部分定居,並以農耕業為主。以後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建立了「大金國」,完成了滿族統一的大業。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舊稱,定族名為「滿洲」,簡稱滿族。
2.滿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滿族形成後不久就建立了大清王朝。大批滿族人隨著入關。由於政治統治的需要,滿族人分布范圍擴大到北京和全國其他許多大中城市,後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普遍改用漢語;同時又由於大量漢人移居關外,使留在東北的滿族也逐漸改用漢語。清朝滅亡後,滿族人就散居在全國各地。有些零星分散的,被迫隱瞞了民族成分而改稱他族,或被漢族同化。較為聚居的地區仍保留有滿族的稱號。這就是目前分布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及河北省青龍、豐寧兩個滿族自治縣內的滿族的歷史來源。原來就留在東北境內的滿族,在清朝滅亡之後基本沒有大的變動。一部分逐漸聚居在目前遼寧省的岫岩、鳳城和新賓等三個自治縣內,其餘的分散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以遼寧省為最多。
(二)朝鮮族
我國境內的朝鮮族,是從朝鮮陸續遷來的。 朝鮮族的最早遷入開始於十七世紀末的清代初年。當時朝鮮族中的一些苦難農民,越過兩國的邊界——鴨綠江和圖們江,在我國境內的沿江一帶開荒種地,並逐漸定居下來。以後規模較大的遷入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869年。當時朝鮮北部發生了空前的大飢荒,大批飢民為了尋找生路,不顧清王明的禁令,扶老攜幼,湧入中國。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到1881年定居在吉林延邊地區的已達一萬多人。1883年聚居吉林省的輯安、臨江和遼寧省的新賓等地的朝鮮族有37000多人。 這一時期也有少數朝鮮人沿烏蘇里江一帶遷入黑龍江省境內的。隨著朝鮮族移民的不斷遷入,迫使清政府把封禁政策改為招民開墾政策,以索取兵餉,充實邊防。正式設立「招墾局」,並在圖們江北岸長約七百里、寬約五十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居住地建立行政機構,從而構成了朝鮮族在我國的最初分布狀況。
朝鮮族的第二次大遷入是1910年以後。日本吞並了朝鮮,迫使一部分喪失土地、生活貧困的朝鮮人大批進入我國東北。朝鮮族的分布地區也逐漸擴大,除延邊外,沿鴨綠江南段的吉林、遼寧東部地區人數不斷增多,同時有的已開始深入到長春附近地區。到1918年,居住在東北各地的朝鮮族已達36萬餘人。這些遷入的朝鮮人,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水稻種植,因此對東北地區水田農業的開發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建國以後,由於黨的民族政策和朝鮮族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一部分朝鮮族知識分子進入東北和內地的許多大城市,僅在北京工作的就達數千人之多。
(三)蒙古族
1.蒙古族的起源和形成。蒙古族的族源是五世紀時的室韋,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七世紀時西遷到鄂嫩河——石勒喀河和克魯倫河流域。十一、十二世紀時,活動范圍擴大到整個蒙西高原,並由許多部落組成。「蒙古」是其中一個部落的名稱。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國,加快了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逐漸融合為一個新民族共同體,「蒙古」也由原來的一個部落名稱變為整個民族的名稱。
2.蒙古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蒙古族在我國之外的主要聚居區是蒙古人民共和國。我國境內的蒙古族,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在新疆、甘肅、青海和東北等地的巴音郭楞、博爾塔拉、海西、甘南四個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賽爾、肅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爾羅斯、杜爾伯特等七個蒙古族自治縣,此外在寧夏、河北、河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也有少數聚居或散居。蒙古族的這種分布現狀有三個特點:一是聚居地規模差別大,大到一個自治區,小到一個村莊;二是聚居地區多,僅自治地方就有12個;三是聚居地的范圍廣,從東北到西北,從內蒙古到大西南,分布在十多個省區。蒙古族地理分布現狀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原因。
首先,政治統治的需要。隨著蒙古族日益強盛和佔領區的不斷擴大,為了加強統治,1260年忽必烈把統治中心從漠北的和林遷到燕京(後稱大都,即今為北京)。1271年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後,把被佔領的地區分為許多塊封建領地,由蒙古人直接管理。沒有被分封的地方,也是派蒙古族擔任軍政首領。這樣蒙古族的分布范圍由於政治統治的需要,由蒙古高原擴大到全國各地及中亞一些地區。
其次,是民族斗爭的結果。元朝滅亡之後,大部分蒙古人退回漠北地區,一部分留在原來的封地內。為了防止北移的蒙古人的侵擾,明代在東起遼寧,經今內蒙古地區和甘肅北部,西到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二十多處蒙古族衛所。以後蒙古族又經過統一和分裂,一部分又遷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清代進一步加強了對蒙古族統治,參照八旗制調整了蒙古大小封建領地,建立了盟旗制度,從而使蒙古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固定下來,沿襲至今。目前蒙古族聚居在內蒙古及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的分布現狀都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少數蒙古人加入軍隊或作為官員被派遺到各地,加上元朝滅亡後留在地方的少數蒙古人,就形成了目前河南、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一些散居分布的現象。
(四)回族
1.回族的起源與形成。回族的族源比較復雜。就構成的成份來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就遷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主要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楊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後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紀中葉被蒙古族先後征服的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中亞和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這些征服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隨蒙古軍從陸上經過新疆來到中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調過來的「西域親軍」中的「回回軍」。這些在不同時期、經不同線路到中國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經過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別是與漢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變,到明代時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民族,因「回回軍」而得名回族。
2.回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回族目前的分布除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外,還有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張家川,青海化隆、門源、大通、民和,新疆焉耆,河北大廠、孟村等八個回族自治縣,貴州威寧、雲南巍山和尋甸等3個回族彝族自治縣,此外在河南、 山東、安徽、湖北等省還有以民族鄉和與漢族雜居等形式的零星分布。總之大分散、小集中,是回族最基本的分布特點。分散范圍之廣,分布地區之多,都是其他民族所不能相比的。回族這種分布局面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其一,是本族先民遷入的時間和路線不相同。從海上來的分布在東南沿海各主要城市,從陸路來的主要在西北及內地一些城市。
其二,是本族先民的職業成份復雜,遷入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包括軍士、工匠、商人學者、貴族、掌教和普通的老百姓。由於職業和生活的需要,對於居住地的環境要求也就不同,因而開始就分散在許多地方,奠定了大分散的分布特點。例如,軍士主要駐防在河西走廊與寧夏、河南、山東、河北及雲南等地。後來這些分駐各地的軍士,除了小部分過著兵農合一的生活,被稱為「屯戍」人戶外,大部分隨地入社,成了普通農民,他們或聚居,或雜居。商人、工匠等又多分居在各個城市和交通要道上。貴族和學者多住在各級政治中心城市。
其三,是宗教信仰的凝聚作用。回族雖然從一開始就居住分散但卻沒有被同化或融合,反而始終保持一個獨立民族的特點,使大分散中的小集中能夠存在下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成為回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一個基本條件。分居各地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建築清真寺院,並圍寺而居,在多民族的環境中,自成格局,儼然是一個個小的阿拉伯世界。
其四,是特殊的社會政治地位。由於隨蒙古軍東來的許多回回人對元朝的開國及其軍事、政治、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回回中的上層人物直接參與了元朝的政事,被朝廷作為「色目人」,給予高於漢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享受特殊待遇。這也成了促成回族民族自我意識形成的一個因素,使得回族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性。
(五)維吾爾族
1.維吾爾族的起源與形成。維吾爾族是西北和新疆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維吾爾族的直接淵源是唐代時先稱回紇、後改為回鶻的民族。唐中葉,回鶻被黠戛斯擊潰,諸部離散。其中向西遷移的有西州回鶻和蔥嶺回鶻。以後這兩支回鶻與早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語各部,與居住在南疆地區操焉耆、龜茲、於田語的人,以及自西漢開始歷代移居來的漢族人,唐代時遷徒來的吐蕃人等長期相互溶合,逐步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後來,這個民族共同體里又增添了契丹人、蒙古人的成份。他們自稱「維吾爾」意思是「團結」、「聯合」。不久,伊斯蘭教取代了回鶻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和佛教。共同的信仰,使這個民族共同體進一步鞏固下來。到十二世紀初維吾爾族基本上形成了。
2.維吾爾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維吾爾族基本上分布在天山以南地區,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新疆以外的湖南、雲南、貴州的個別地方。形成了與回族完全不同的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點。大集中的形成,首先是因為新疆是維吾爾族的發祥地,那裡有以吐魯番和喀什為代表的兩大回鶻文化中心,成為吸引維吾爾族的強大凝聚力。其次是由於新疆遠離內地,維吾爾族也從沒有強大到大規模進入內地的力量和要求。相反,蒙古族興起後,現在的新疆大部分地區屬於察合台汗國領地。蒙古人不僅把分散的維吾爾族統一起來,還使他們的分布地域基本穩定下來。清代,中央政權進一步控制了新疆,維吾爾族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主要聚居的南疆八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嘛沙爾)在清政府的治理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再次是維吾爾人大多以從事種植業為主,南疆的綠洲地帶有良好的農耕條件,而周圍地區除了大山就是荒漠,只要不受到來自外部的干擾,他們就沒有必要離開那裡,象游牧民族那樣四方飄泊。
維吾爾族中的極少一部分分散在遠離新疆的內地和西南,那是由於歷史政治原因造成的。如明朝初年(1372年)朝廷從新疆征調了一批維吾爾軍士,攜其家屬到湖南的常德、桃源等地屯兵戍守,以後就世代定居下來。分布在雲南、貴州的零星維吾爾族,也屬於這種原因。
(六)哈薩克族
1.哈薩克族的起源與形成。哈薩克族的族源也很復雜。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四世紀,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前蘇聯境內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以及更早些時候就居住在這里的塞種人(白種人)和月氏人,是哈薩克族最早的先世。六世紀後半葉,游牧於阿爾泰山地區的突厥人,在天山北部的烏孫故地與烏孫人首先開始了哈薩克族最早的溶合,以後又有契丹人、蒙古人先後也加入了哈薩克民族的形成溶合之中。隨著蒙古人勢力的不斷擴張,溶合後的早期哈薩克人的分布范圍曾擴展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十五世紀六十年代,在錫爾河下游地區游牧的早期哈薩克人從蒙古人的金帳汗國分裂出來,向東遷移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是為反抗和擺脫壓迫與統治而遷移的,因而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這部分人後來又不斷地與南遷的烏孜別克人和由游牧轉向定居的蒙古人溶合,並建立了哈薩克汗國,正式形成了以「哈薩克」之名見稱於世的新的民族共同體。
2.哈薩克族地理分布歷史演變。哈薩克族是個跨境的民族,在我國境內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以及烏魯木齊市。在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等地也有聚居。境外的哈薩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蘇聯的哈薩克共和國境內。哈薩克族的這種分布狀況是有其歷史根源的。歷史上的哈薩克人游牧范圍十分廣闊。十六世紀前期,分布西至烏拉爾河,南到塔什干,北接伊施姆河,東達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從十八世紀中葉起,沙俄勢力侵入中亞,開始蠶食中國領土,逐步吞並哈薩克草原和哈薩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區,使一部分哈薩克人中斷了與祖國的聯系,並被迫遷移到沙漠地帶。1860年到1883年,沙俄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調所謂「人隨地歸」,先後割占原屬我國新疆地區的土地40多萬平方公里,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哈薩克族人民成了異國公民。原來就居住在我國境內的,及劃界後紛紛投歸祖國的哈薩克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地區和博爾塔拉一帶,部分在阿爾泰山以南地區。這就是今天新疆哈薩克族聚居地形成的由來。清代,還有部分哈薩克人因軍事征調和其他原因,流散在甘肅、青海等地,建國以後這部分人中約有25000多人先後回到故地阿勒泰,重建家園。
(七)藏族
1.藏族的起源與形成。藏族是由歷史上的吐蕃直接發展來的。 藏族與吐蕃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兩個名稱。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長起來的一個民族。七世紀初,吐蕃王朝建立,標志著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在以後的發展中,吐蕃又先後融合和同化了許多部落和民族,壯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吐蕃」作為民族名稱,在歷史上一直沿用。直到民國時期才正式統一命名為藏族。「藏」是藏語對西藏地區前後兩部分的譯音合稱。藏語稱前藏為「烏思」,稱後藏為「藏」。
2.藏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藏族今天的分布地區,除西藏外, 還有青海和甘南的大部分地區,雲南和川西的橫斷山區。藏族這種雖地跨數省,但又相互連片的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藏族現在分布的地區,基本是歷史上吐蕃強盛時期所佔領的地區,以及以後被他們兼並、融合和同化的一些部落、民族的分布地區、這些部落和民族有:羌人的支系羊同人和白蘭人、黨項人、吐谷渾人等。吐蕃強盛時還曾佔領過河西今甘、青境內部分地區和安西四鎮(今新疆境內)等地,也同化了在他們統治下的部分漢人和西域各族人民。
吐蕃分布地區的主體是青藏高原。這里自然環境與其他地區差別太大,地勢高,氣候寒冷,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不適於發展農耕業。因此在長期的發展中,很少有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遷入。這使得藏民族共同體及其分布的地域一直沒有太大變化,得以完整的延續下來。
(八)彝族
1.彝族的起源與形成。彝族的先民,與分布於我國西部的古代氏、羌有著密切的關系。西漢時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為名。東漢時的「叟」也是對當時彝族先民的稱呼。唐宋時期的烏蠻人(元以後被稱為「羅羅」)是彝族的直接前身。由於種種原因所造成的歷史條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過程出現了二元化的現象。一支是以雲南的彝族為代表,是在國家產生的基礎上形成的。唐代南詔國的建立標志著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另一支是以四川涼山地區北部烏蠻的彝族為代表。他們沒建立過國家,而是首先聯合成部族,再由部族發展成民族的。
2.彝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區內,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礱江支流以安寧河兩岸的大涼山地區,以及雲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無量山之間的地區及滇西的華坪、寧蒗、永勝等被稱為雲南的「小涼山」的地區,貴州的安順、畢節兩地區,廣西的隆林、睦邊兩縣。彝族分布的這些地區自然環境都比較差,絕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復雜的高山,有的屬於高寒山區,平壩和河谷地帶很少。這種分布格局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
在秦漢時期,彝族先民的活動中心大約在雲南滇池周圍和四川邛都(今西昌東南)地區,從事農耕業或游牧業。後來向南遷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他們又從金沙江、安寧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等地。唐代南詔國和宋代大理國的建立,使彝族的分布范圍擴大到國家勢力所及地區。到了元代,中央政權在雲南彝族的聚居地區設置了路、府、州、縣和宣慰司,在貴州水西地區(今黔西、大方一帶)設置了宣慰司,在四川的雷波、屏山、金沙江兩岸等地設置馬湖路,在西昌、冕寧、普格一設置建昌路,在大、小涼山設置羅羅斯宣慰司。這種行政區劃的確定,使彝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穩定了下來。明代在彝族地區實行流官、土官和土流兼治三種行政管理辦法,擴大了封建地主經濟的影響,加之大量的漢族移民,對彝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對彝族地區的直接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確立。
(九)白族
1.白族的起源與形成。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漢晉時期的(棘人)是白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時期的白蠻是其前身。白蠻不僅參與了唐時的南詔國政權,而且還作為主體親自建立了大理國封建農奴制國家。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期間白族與中原地區互通有無,交往密切,在許多方面受到了漢族的影響,促進了本民族的發展,還同化了一部分遷移來的漢族。
2. 白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 目前我國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較集中,80%以上聚居在雲南境內位於洱海之濱、又有金沙江橫貫東西的大理地區,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 這是一種大集中與小集中並存的分布方式。
大理作為白族的最大集中地,不僅是因為洱海地區是白族的發祥地,更為重要的是這里很久以來就同內地有著密切的關系,基本上保持著社會比較穩定,經濟相對發展,人民生活安寧的環境。西漢時在此設立了葉榆、雲南、比蘇、唐等縣,隸屬益州郡管轄,還把大批漢民遷移到這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鐵器,促進了洱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東漢時洱海地區改屬永昌郡。三國時諸葛亮征雲南後在洱海地區設置雲南郡。唐代先在此設置姚州都督府,後又扶持南詔地方政權。大理與宋朝及內地也相處很好。元朝在雲南建立了行省,在大理設置了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在大理洱海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世襲的土官,改派「流官」治理,又在洱海地區長期以來基本上保持了行政區劃和建制的連續性,因而維持了地域關系的完整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相對穩定。
參考資料:http://www.cqzg.cn/viewarticle.php?id=14101
⑵ 河北省的簡稱的由來
河北省簡稱「冀」的由來
在中國的遠古時代,有一位治水的英雄叫「禹」,人們尊崇他,稱他為「大禹」,又因為他是我國第一個朝代「夏」的開國君王,又稱他為「夏禹」。
在大禹的時代,洪水泛濫,他治理洪水以後,曾以山川大勢,劃全國為「九州」(這里的「州」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地理區域)。
到了戰國時代,即公元前475至前221年,中國有一部記載上古之事的書叫《尚書》,其中有一篇地理著作叫《禹貢》,對這件事作了記載。
「九州」中頭一個就是冀州,河北這塊土地是古冀州的組成部分,以後不少朝代都在這里設過冀州,所以河北就簡稱為「冀」。
(2)大廠縣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河北省的其他別稱
河北省又以「燕趙」代稱,因為在戰國時期,七個強大的諸侯國爭奪霸業。在現在河北省境內,就主要的地理區域說,北有燕國之地,南為趙國之城,所以後世就以「燕趙」作為河北的代稱。
中國到了封建社會晚期,金(公元1115至1234年)、元(公元1271至1368年)、明(公元1368至1644年)、清(公元1644至1911)四個朝代都先後建都北京,河北作為國都的屏護,倍受重視。
古時把國都附近的地方稱為「畿輔」,所以河北大地又有「畿輔之地」或「京畿」的美名。現在,河北省依然作為首都北京的屏護,也常常被稱為「畿輔之地」或「京畿」。
河北省的地理環境
河北省環抱首都北京,北距北京283公里,東與天津市毗連並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省接壤。
隸屬廊坊的「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被京津兩市包圍,成為河北省的一塊「飛地」,為首都的「後花園」。
河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
河北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1月平均氣溫在3℃以下,7月平均氣溫18℃至27℃,降水量分布特點為東南多西北少。
河北省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形成了豐富、獨特的文化,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資源大省。擁有長城、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廟宇、清東陵、清西陵等3項5處世界文化遺產。
⑶ 誰知道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楊氏(回族)家族來源有家譜最好!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簇自治縣南寺頭村的楊氏族譜,(天國昭勇利 茂景文華春)
⑷ 大廠太子山得名的由來
得名的由來:明朝嘉靖王朱厚驄繼皇位前,世居鍾祥(鄰市)在位45年,共有八皇子,立二看子為太子,在太子回承天府體弱多病,不幸病逝此山中,並奉看命葬於此,因而名日太子山。
介紹:湖北省太子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的北緣,是一個集探奇尋幽、休閑康體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這里滿目青山,蒼翠碧綠。高聳如雲的松杉,碩果滿枝的果園,波光粼粼的漁湖,流金溢彩的村落。
太子山深藏於永隆、石龍、新市、錢場、楊豐、屈家嶺之間?其山水天然去雕飾,古拙而清純國營太子山林場場部以南六華里,有一藏於半山腰石縫中的穴洞,曰「王莽洞」,入洞需直下五十四步台階,然後斜入山腳而出,出洞口亦狹小如魚嘴。另有篡峰寺、蝴蝶泉、大佛可以一賞。總面積了93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0.4%,這里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規獨特,歷史蘊含豐厚,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考古探密、科普教育、生產科研等功能於一體,是鑲嵌在祖國荊楚大地上的——顆璀璨綠色明珠。2001年被評定為省級森林公園。2002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⑸ 六合區名字的由來
隋開皇四年(584年)改尉氏縣為六合縣,以境內有六合山而得名。
1949年屬皖北行署滁州專區,後旋即改屬蘇北行署泰州專區。1953年屬揚州。1956年屬鎮江。1957年屬揚州。1958年屬南京市。1962年屬揚州。1966年屬六合專區。1971年屬揚州。1975年屬南京市。
⑹ 那個城市的火車站不是以它的地名起的名字
盡管我國火車站名稱使用非標准地名的只是少數,從火車站名的字面上認讀,僅僅在個別字上存在差異,但卻造成了火車站名與當地標准地名的不相吻合,或者名不副實。表面上看這只是一件小事,其實在不經意中違反了國家關於地名的管理規定,也無形中傷害了旅客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行政訴訟。所以說,地名工作(包括鐵路站名的管理)無小事。目前,我國火車站名稱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行政區域名稱已改而當地火車站仍沿用舊名稱
由於行政區劃的變動,主要是縣改市和行政區域更名,使得原來的政區名稱變成舊名稱。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當地人民政府的匾牌早已煥然一新,而該地的火車站名稱卻依然如故,造成火車站名與當地地名的不統一。例如:
1954年山西省撤銷解縣,降為運城市解州鎮,目前火車站仍用解縣名稱。
1992年山東省鄒縣改為鄒城市,目前火車站仍用鄒縣名稱。
1992年江蘇省邳縣改為邳州市,目前火車站仍用邳縣名稱。
1992年遼寧省蓋縣改為蓋州市,目前火車站仍用蓋縣名稱。
1993年遼寧省錦縣改為凌海市,目前火車站仍用錦縣名稱。
1993年河北省完縣更名為順平縣,目前火車站仍用完縣名稱。
1993年河北省三河縣改為三河市,目前火車站仍用三河縣名稱。
1994年河南省林縣改為林州市,目前火車站仍用林縣名稱。
1994年吉林省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目前火車站仍用渾江名稱。
1997年北京市通縣改為通州區,目前火車站仍用通縣名稱。
1998年湖北省蒲圻市更名為赤壁市,目前火車站仍用蒲圻名稱。
需要說明的是,在行政區劃的調整過程中,曾經發生過至今仍有爭議的先例,其科學性值得商榷。與此相對應的是,當地的鐵路站名是否亦步亦趨地跟著更名,這個問題需要研究。
2.用行政區域的全名命名火車站
眾所周知,地名的基本特點是,專名指位、通名指類。也就是說,鐵路車站名稱可以由兩部分構成:指示地理坐標的當地專名和表示鐵路地名類別的「站」字。這是鐵路車站名稱的本質特點。但是,如果將火車站名的專名隨意擴大,把當地行政區域的通名亦包含在鐵路站名的專名之內,則會帶來兩種弊端:一是混淆了鐵路站名的專業特點;二是導致指位的專名失去部分作用。例如,北京站、天津站、濟南站等,都不使用通名「市」。目前,通過檢索《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和《鐵路車站站名代碼表》,可以查出有27 個鐵路站名將行政區域的通名連用在火車站名上。當然,這些將行政區域通名一起作為鐵路站名專名的現象,並非無緣無故,但仍有值得提出疑問的餘地。現一一分析說明如下:
陝西省白河縣站,是為區別吉林省安圖縣白河(鎮)站。
甘肅省白銀市站,是為區別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的白銀哈爾(村)站。
河北省大廠縣站,原名夏墊(鎮)站,是為區別山西省襄垣縣下店(鎮)站。
青海省大通縣站,是為區別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站。
山西省大同縣站,是為區別大同(市)站。
江蘇省東海縣站,是為區別黑龍江省雞東縣東海(鎮)站。
河北省興隆縣站,是為區別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站。
山東省東明縣站,是為區別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東明(鎮)站。
安徽省績溪縣站,是為區別黑龍江省雞西(市)站的混音。
安徽省界首市站,是為區別山東省泰安市界首(村)站。
江西省樂平縣站,是為區別貴州省麻江縣樂坪(村)站。
山西省柳林縣站,是為區別陝西省耀縣柳林(鎮)站。
河北省隆堯縣站,是為區別浙江省龍游(縣)站的混音。
河南省虞城縣站,是為區別山東省禹城(市)站的混音。
⑺ 六合區的由來
六合區,位於南京,屬於國家級江北新區。
其原名六合縣,2002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京市原六合縣與原大廠區合並成立新的六合區。
以上是六合區的由來。
我猜想你想問的是「六合」的由來吧:
六合,古稱棠邑,隋開皇四年(584年),因境內有定山(此山後改名六合山),定山有六峰,即寒山峰、鄧子峰、石人峰、芙蓉峰、妙高峰、雙雞峰,因六峰是環合的,因此改名為六合。
⑻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縣大廠一中回民中學2019級團委組織全稱是什麼
共青團某某中學團委。
⑼ 廊坊大廠縣有多少縣多少村村(注名)
大廠縣只有一個縣,就是大廠縣
大廠縣下轄2鎮3鄉105個行政村,總人口11.1萬,其中回族人口2.4萬,占該縣總人口的21.9%。
15分是很難換來105個村子的名單的
其他一些資料:
行政區劃
大廠回族自治縣始建於1955年,行政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是全國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幅員面積176平方公里,下轄2鎮3鄉105個行政村,總人口11.1萬,其中回族人口2.4萬,占該縣總人口的21.9%。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該縣以建設「人口小縣,經濟強縣」為目標,以一抓(項目)、二促(非公有制經濟、畜牧產業化)、三增(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為工作切入點,解放思想,創新進取,實現了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0年,該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4.4%,人均達到17207元;財政收入10006萬元,比上年增長15.8%,人均90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41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722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和9%。
區位優勢
該縣西距北京市區40公里,西北距首都國際機場38公里,東距秦皇島港250公里,南距天津港120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便利的交通條件。北京至秦皇島的電氣化鐵路、北京至哈爾濱的102國道橫貫縣境北部;北京至中國重工業城市沈陽的高速公路經過縣境南端;有一條省級公路北與102國道、南與北京到天津的快速公路相連;縣內縣、鄉、村之間柏油公路互聯成網。。
豐富的資源
該縣農業用地17.6萬畝,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豆類和各種蔬菜,被中國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無公害種植基地縣」。該縣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商品牛羊集散地和養殖、加工基地,牛羊年貿易量達120萬頭(只),牛羊年屠宰加工量100萬頭(只),年產牛羊肉8萬噸、骨8萬噸、血600噸、皮500萬平方尺。同時,該縣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境內有一條長約10公里,寬約1公里,深度為1000━3000米的淺地熱帶,現已開采利用的3200米深地熱井出水溫度 62.4度,可用於溫泉療養和各種熱能供應。
電力通訊
快捷的通訊網路。縣內有線通訊、移動通訊、郵政快遞等業務功能齊全,快捷有效,可辦理各類國際國內通訊、郵政業務。全縣省內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容量接近3萬門,北京市程式控制電話即將引入縣內。充足的電力資源。縣內擁有110千伏變電站一座,35千伏變電站三座,電力總容量71150千伏安。距該縣3公里處的國家重點工程三河電廠,總投資46億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可充分滿足用電需要。
特色行業
一是牛羊養殖及屠宰加工業。按照「規模膨脹,鏈條延伸」的發展思路,現已建成年飼養量萬頭以上牛羊養殖場2個、百頭以上牛羊養殖場300個,建成華安、福喜、福華、通達等牛羊屠宰加工龍頭企業16家,創出了京穆、伊鄉、華安、福華、通達、躍華及「大廠肥牛」等十幾個清真牛羊肉知名品牌,產品銷售網點遍布全國除新疆外的各省、市、自治區。二是機械製造業。擁有冶金機械、畜牧機械、食品機械等大中型機械製造企業近20家。國家中一型企業電機廠,主要從事各種重型機械及配件生產,獲得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主要產品有各種高頻焊管機、冷軋成型機、立體車庫、平移式車庫等十幾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華映食品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斬拌機、切片機、切菜機、面條機,達到部優標准,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三是服裝加工業。北京(大廠)潮海服裝公司、美國力偉集團投資的四達力偉制衣(大廠)有限公司等10餘家服裝加工企業,機器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年加工出口服裝超過 5000萬件。四是新材料製造及電子科技業。彩虹光碟有限公司利用德國90年代最先進的設備,年可復制光碟2600萬張,年產光碟盒7200萬盒,是全國唯一一家國家定點縣級光碟生產企業。此外,該縣企業還生產電子磁性材料、銅鎢合金觸頭、玻鎂防火板等新型工業、電子及裝飾材料。五是銅床製造業。京大、耀華、雅萌等企業可生產幾百種高檔銅床,享有「銅床之鄉」的美稱,產品暢銷中國各地,並遠銷中東及歐美國家。六是民族工藝品業。景泰蘭、金屬工藝品、骨雕、牙雕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享譽海內外。
科教文衛
民族教育、科技事業得到較快發展,1985年普及了初中教育。全縣完小30所,其中回民完小8所;初小55所,其中回民初小5所;普通回民中學2所;鄉鎮中學5所,其中回民中學2所;農業技術業余學校47所。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升學率,平均及格率列廊坊市前列。據統計,建國後至1996年全縣高中文化程度6600人,大專文化程度750人。科技隊伍不斷壯大,1996年,全縣被評上職稱的科技人員354人,其中副高級6 人、中級38人、初級310人。科技成果不斷推陳出新,涉及農業、工業、醫療等領域。1996年同三河等縣共同承辦的肉牛快速育肥及產業化開發被列為國家級項目。衛生、體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1996年,醫院達7所;其中縣級以上1所,衛生院6所,醫務人員308人。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地方病防治等成績顯著,位居廊坊市前列。鉛球、跳遠、三級跳、乒乓球、射擊等體育項目在省、市舉行的運動會上多次獲得個人、團體冠軍。
基礎設施
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主要交通樞紐,京秦電氣化鐵路、京哈國家一級公路橫貫縣境,有公路、鐵路通往各港口,南距天津新港150公里,東距唐山港170公里,秦皇島港200公里;水資源豐富,平均水資源總量達6200萬立方米。地下水水量水質較好,含鋁、鍺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可用於種植、取暖、醫療和飲料加工,得到合理的綜合開發與利用。電力供應充足,境內有11萬伏變電站兩座;7200門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全國及世界各地。新建成夏墊的民族工業園區,距北京市中心、首都機場僅38公里,區內實現「五通一平」,七年免徵所得稅。進區企業已達13家,6家企業已投產運營。集購物、住宿、餐飲、娛樂、地熱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項目一金鍵商貿服務中心正在抓緊建設,不久即可為區內外企業提供全面服務。因此,在這里投資等於在北京置業,是非常理想的投資場所。
大廠回族自治縣的由來
據傳,明嘉靖年間,海氏先祖海南悉由滄州遷居此地立村。因當地為明代較大牧馬場,俗稱大場,遂以此為村名;後大場又演變為大廠。1952年設大廠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大廠回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