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滿洲八期裡面提到的"牛錄"是什麼呀!
女真人狩獵時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個總領,總領稱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首領的意思),後來這個相當於狩獵小組組長的牛錄額真成為一級官名,牛錄成為最基層的組織。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都以牛錄為計算單位,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八旗制度。規定:每300人設一牛錄額真,五個牛錄設一甲喇(là)額真,五個甲喇設一固山額真。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制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漢語譯固山為「旗」。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後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牛錄是八旗制度的基層軍政組織,努爾哈赤政權的建立、發展,與之息息相關.因此,牛錄起源的具體時間,早為中外學術界所關注.由於現存文獻有闕,諸位學者莫衷一是.本文另闢蹊徑,從努兒哈赤政權基層軍政組織的起源入手,重新探討牛錄的起源問題.認為八旗牛錄制度的形成,並非是在某一具體的時間點,而是經過了"狩獵之牛錄"、"部落之牛錄"、"八旗之牛錄"三個發展階段,最終確立. 。
B. 八旗的來歷
八旗是清代滿族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15年)正式創立。1601年初建時僅三旗:黑旗、白旗、紅旗。1615年因「歸服益廣」將三旗析設為八: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合稱八旗,統率滿洲、蒙古、漢軍。
C. 八旗的由來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台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 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基礎上建立的。明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 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 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 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 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 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僅在軍事 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清 朝統一後,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 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 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 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 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 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 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 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人數也在10萬 左右。
滿洲人在入關之前『主要以畜牧業、游獵為 生。射馬射箭幾乎是成年男子必備本領。清太祖 努爾哈赤為軍事行動和狩獵的需要『創建了軍民 合一的八旗制度。騎射更成為每個旗人的必修 課。
清王朝入關以後,為不失祟尚武功、倡導騎 射之風,由清太宗皇太極確立大閱制度。順治年 間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閱典禮。屆時,皇帝全 副武裝,親自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士兵的武功 水平。參加大閱的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 軍隊則銨旗列隊,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 槍、騎射、布陣、雲梯等軍事項目。乾隆帝大閱 多在南苑舉行,人員多達數萬。 清朝皇帝除以大閱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 還用大閱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
D. 八旗子弟的來歷或出處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普通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達標為守兵,享有軍餉,以後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增加軍餉。
馬兵,戰兵和守兵是等級而不管你是否騎馬。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重裝部隊)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每牛錄只有幾十人。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
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字增加不多。滿洲八旗:共有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個部分。請注意上面的順序,並不是隨意寫的,而是滿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外一種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正藍,鑲白,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這在老沈陽城區的八旗駐防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藍旗,西方是正黃、鑲白旗,東方是正紅,鑲紅旗,南方是鑲黃、鑲藍旗。
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是這樣一種排法?這和滿洲八旗的形成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早憑父親遺留的13付鎧甲起兵,征服家鄉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隊(黑旗),後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部隊(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一旗(紅旗),以後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為貝勒或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以後由於權力斗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後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這個數字全是滿族牛錄,以下同),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他以兇猛著稱,皇太極曾以莽古爾泰殺死自己的母親來說明他的殘暴。正白旗(18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鑲白旗(15個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被一分為三:正紅旗(25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26個牛錄),旗主是代善長子岳托,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他被皇太極殺掉後旗主改為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努爾哈赤自己統帥的紅旗也分為二旗:正黃(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開始努爾哈赤自己親統兩黃旗,晚年將親統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個牛錄,其餘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
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帥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但這種溺愛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團結起來反對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9歲,一個8歲,哪裡是驍勇善戰,兇狠殘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准備以此旗給多爾袞。
努爾哈赤剛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於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個牛錄,並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反而是實力倒數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佔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正白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和鑲黃旗,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上司,他無法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不但不能奪,皇太極還當眾發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只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
前面的敘述已經提到這時的正黃和鑲黃旗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還不能南面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反而極力拉攏這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統領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後,成為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以後皇太極採用計策先後殺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是莽古爾泰,吞並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後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實力給自己的兒子豪格壯大實力,豪格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改動的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勢力。
皇太極死後的形勢險峻,多爾袞和豪格預備作殊死一搏來搶皇位,多爾袞實力強大,詭計多端佔有一定的實力優勢,但豪格兇悍敢戰一直是皇太極時期的第二勇將(第一勇將是阿濟格),也不是好欺負的。弱點是兩黃和正藍旗並不完全一致支持他,兩黃旗害怕豪格即位後再改換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損失,又受後宮皇後的壓力,只是強調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與皇後沒有血緣關系,他年歲比多爾袞大,皇後和皇後的侄女(庄妃)不願意豪格當政後,她們被關在冷宮養老,她們的態度決定了兩黃旗的態度。在劍拔弩張的選舉皇帝大會上老滑頭代善和濟爾哈朗始終態度模稜兩可,阿濟格和多鐸要推舉多爾袞,卻受到兩黃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濟爾哈朗推舉他,這是見二人不說話,氣憤的甩手而去,詭計多端的多爾袞卻抓住時機,推舉庄妃的兒子福臨即位。
從此多爾袞掌握了政權。他一直記恨八哥皇太極搶他的帝位,找機會殺了豪格出氣,並吞並了豪格的正藍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編為新的正白和鑲白旗,至於原來的鑲白旗則改名正藍旗由多鐸的兒子(這時多鐸已死了)做旗主,多爾袞和多鐸雖才略甚佳,軍政皆通,入關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檢,30多歲先後病死。兒皇帝福臨親政後清算多爾袞,但按照滿族風俗,如果沒有兒子,丈夫死後的軍隊歸妻子統帥,多爾袞沒有親生兒子,從多鐸的兒子中過繼的兒子被皇帝福臨給於否定,那他的軍隊當然歸正妻棗庄太後統帥,這一點將領們都認同,福臨是庄太後唯一的兒子,所以正白旗理所當然的成為上旗(皇上親自統帥),鑲白旗則還給豪格的兒子,你看小皇帝福臨很聰明的,否定多爾袞的繼子真是一舉多得。由於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從上所述,正黃旗並不是努爾哈赤親統的部隊。
E. 清朝八旗到底有什麼來歷呢
由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為大清開國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
八旗制度最初起源於滿洲(女真各部)的狩獵組織,因比較大規模的狩獵過程需要團隊協作和統一指揮,為了組織協調又以旗幟為號令,逐步演化成軍事組織。
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遍成蒙古八旗,到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八旗的編制,至此,八旗制度日臻完善,此後雖有部分調整,或人事任命,或單位合編,但基本結構大致都沿襲了原有的基礎。
八旗軍在為滿清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政權建立後,由於待遇優厚,日益頹廢,以致現在成了吃喝玩樂、游手好閑的代名詞。
F. 滿族八大旗的來歷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八旗詳解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G. 清朝八旗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H. 滿族八旗的來歷每旗的創始領袖是誰
http://www.ztgame.com.cn/html/20060406/114433703367.shtml
這個網址上寫得很詳細,(頁面也很好看)
一、八旗來歷的傳說:
過去有「從龍人關」之說,其實從龍人關說的是八條小龍。開始,這八條小龍並不團結,相互之間經常發生你爭我斗,逞強好勝。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們的事後,就召見天使說:「地上有人向我告狀,日頭和月亮總是在一起,這樣天天都是白天,半陰半陽的,人們感到很不舒服,總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莊稼也長不好了。」人們很著急,都要求把他們分開。你傳我的諭旨,命令八條小龍來完成。
這八條小龍知道命令後,都想立頭功,個個爭先恐後,這個來,那個去,搬月亮,挪日頭,不管費多大的勁兒,怎麼也弄不動,大家急得抓耳撓腮,一點好辦法也想不出來了。
正在無計可施時,龍王威風凜凜地來到他們面前,責問:「這么長的時間,你們為什麼沒有完成玉帝交給的任務?」
小龍紛紛搶著說:「日頭、月亮太沉了,我們都使出了吃奶的勁,整天都跟著月亮和日頭後頭跑,總是追不上,有時追上也是跑不動,有時跑到頭里也是攔不住,還是被它們撞到一邊去了。」
龍王問:「你們是怎麼去的?」
小龍們回答說:「我們是一個接一個去的。」
龍王聽後,大發雷霆,當即罵到,你們這幫笨蛋,都趕不上下界凡人,他們還知道,人心齊泰山移呢!如果你們團結起來,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們各拿一隻箭,用力一掰就斷了。如果把這8隻箭綁在一起,還能掰斷嗎?過去你們不能取勝,就是單個力量太弱的緣故。
小龍們一聽,恍然大悟,當即表示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結合在一起,正象漢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畫,實際上就是八條小龍組合而成。金字塔兩條龍頭合在一起,變成了金字頭上的尖,他們齊心協力,象個楔子,在日頭和月亮之間一拱,就真的把日頭和月亮給拱開了。日頭和月亮分開後,由於日頭跑得快,很就跑到頭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後邊。
這八條小龍完成了任務,也累得筋疲力盡,紛紛朝地上掉下去,此時,颳起一陣大風。說來也巧,不知道從哪裡刮來八塊顏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這八條小龍正巧每條龍落在一塊布上,它們不僅落在布上還張在了布上。
後來,後金國將這八塊帶有龍圖案的布當成了旗標,由於八條龍和八塊布的顏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龍落在黃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黃旗;藍色的小龍落在白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白旗;黃色的小龍落在紅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紅旗;樹皮色的小龍落在藍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藍旗。一條小龍,雖然落在黃布上,由於黃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黃旗;一條小龍,雖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白旗;一條小龍落到了紅布上,由於紅布外邊鑲了一條白邊,所以就叫鑲紅旗;另外一條小龍落在藍布上,也是由於外邊鑲了一條紅邊,所以叫鑲藍旗。這些旗上都有一條小龍,也都有與明字搏鬥的場面,還有雲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變:
年 代 地 點 人 物 設 旗 情 況
1601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初設正四旗:黃、白、紅、黑
1615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
同時增設鑲四旗即: 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1635年 盛京沈陽(天聰9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編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陽(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極 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1639年 盛京沈陽(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1643年 盛京沈陽(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 8×3=24旗×7500人/旗 18萬人
2、八旗的三級組織形式及人員兵力:
(1)八旗的基層組織官職——牛錄(佐領)額真
牛錄——滿語中是「箭」的意思。滿族(女真人),狩獵時集體出行,頭人負責所有的「箭」,因此在組織中將這組織的頭人,稱為牛錄額真。始於1601年,定編300人。
(2)八旗組織中的中層官職——甲喇(扎蘭、加蘭)也稱參領,額真。五牛錄編入—甲喇,一甲喇(扎蘭)=5牛錄(5×300)=1500人。
(3)八旗組織中的最高官職——旗主為固山額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3、八旗中的旗的區別:
(1)八旗中正、鑲旗的讀音:
八旗中有正、鑲區別,也稱「整」、「廂」旗,字面不難理解其意。正——整個、全部講;鑲——在原純色基礎上鑲的邊,也做「廂」.
(2)區別:正四旗龍首向右,龍腹內有五朵祥雲;鑲四旗龍首向左,龍腹內有三朵祥雲.
(3)旗的樣式:
1) 正四旗左右長7尺5寸,上下寬6尺,長方形;鑲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2) 八色龍旗,均做龍圖.鑲旗形成,只是加邊後,中間面積小,龍形小些。
3) 龍與旗色配合:黃旗配藍龍,白旗配藍龍,紅旗配黃龍,藍旗配紅龍。
4) 旗桿:長一丈五尺,朱紅色,龍頭向旗桿,桿端為鐵槍頭。
4、八旗顏色的含義:
女真人當時分成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當時的女真人將: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藍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鐵。鐵又先於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種顏色:紅、黃、白,藍。
稱:女真人靠天吃飯,靠天種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發展。
所以用:黃—代表土:白—代表水;紅—代表日;藍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對應藍、黃、白、紅。
5、上三旗與八旗旗主們及左右兩翼分設。
(1)進北京後的上三旗與下五旗
上三旗為「天子自將」,多歸皇帝自領,地位最高,人多勢眾,成為核心;它們是:正黃、鑲黃、正白,守衛皇城,挑取侍衛。擔任皇帝外出護衛,是親軍。
下五旗守衛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駐防護衛。它們是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1)1601年設立四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長子禇英統領;
正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
1615年擴為八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統領;
鑲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統領。
正、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侄子阿敏統領。
鑲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
(3)左右兩翼設置:
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 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
6、進駐北京後,滿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衛駐扎(京旗)、(禁旅八旗):
(1)北京城內城是方城,按方位顏色布防:
兩黃旗駐北方(駐德勝門、安定門);
兩白旗駐東方(東直門、朝陽門);
兩紅旗駐西方(西直門、阜成門);
兩藍旗駐南方(崇文門、宣武門).
(2)八旗軍隊位置按「五行陰陽」劃分:
兩黃旗駐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
兩白旗駐扎東方,東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兩紅旗駐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紅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兩藍旗駐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
東西南北,金木水火,黃白紅藍,一伸一抑、一張一合,順其自然的天理現象和崇拜。
I. 滿族八大旗的來歷是什麼
八旗是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軍。
1、八旗滿洲的由來:
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時期,由女真民族首領努爾哈赤統率,逐漸強大,於1616年建立了後金國。努爾哈赤把自己屬下的部民,按旗編制組成軍隊,先是四旗,即四種顏色的旗子。後來,人數增多,變為八旗,這便是八旗的由來。滿族人都編入旗內,都稱為旗民,也稱為在旗的。由於滿族全部編入旗下,所以,便出現了凡滿人都是旗人之說。
2、組織形式:
清朝八旗旗主印璽
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滿語:niru i ejen)。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jalan i ejen)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gūsa i ejen)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meiren i janggin)。
3、具體來歷解析:二十四旗
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又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清朝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八旗分類:
正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後、哲憫皇貴妃,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後,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歷史上的慈禧太後是鑲藍旗,後抬旗入鑲黃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多爾袞病逝後,順治就將正白旗納入上三旗,此後清代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後婉容(達斡爾族)都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旗和鑲黃旗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是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後(也稱東太後)也是,歷史上臭名遠揚的的慈禧太後(也稱西太後)是鑲藍旗,後抬旗入鑲黃旗。
4、建立:初四旗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
擴建為八旗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
上三下五八旗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鑲黃、正黃、正白(後由多爾袞將正白旗代替正藍旗成為上三旗)三旗,由皇帝自將,稱為上三旗,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鑲黃旗又稱頭旗。
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清軍入關以前,宗室亦分八旗。惟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稍後,皇權進一步加強,正黃旗與正白旗又歸皇帝統屬。入關以後,宗室王公皆分隸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撥入這五旗。再無入正黃與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實際上,上三旗與下五旗只是相對於包衣佐領而言的,而與皇族和普通旗人無關。皇室管家內務府三旗的包衣佐領,主要服務於宮廷。下五旗亦設包衣佐領,皆為王府所屬,各隨其主之旗。
順治七年(1650)底多爾袞死後,清世祖福臨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雍正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俗稱外佐領)和府屬佐領(俗稱內佐領)的隸屬關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僅能控制其府屬佐領。又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時,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八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
J. 滿族八旗由來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台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 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基礎上建立的。明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 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 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 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 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 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僅在軍事 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清 朝統一後,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 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 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 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 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 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 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 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人數也在10萬 左右。
滿洲人在入關之前『主要以畜牧業、游獵為 生。射馬射箭幾乎是成年男子必備本領。清太祖 努爾哈赤為軍事行動和狩獵的需要『創建了軍民 合一的八旗制度。騎射更成為每個旗人的必修 課。
清王朝入關以後,為不失祟尚武功、倡導騎 射之風,由清太宗皇太極確立大閱制度。順治年 間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閱典禮。屆時,皇帝全 副武裝,親自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士兵的武功 水平。參加大閱的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 軍隊則銨旗列隊,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 槍、騎射、布陣、雲梯等軍事項目。乾隆帝大閱 多在南苑舉行,人員多達數萬。 清朝皇帝除以大閱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 還用大閱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
參考資料:http://www.shaohome.com/bbs/TopicOther.asp?t=5&BoardID=5&id=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