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鹿邑縣的得名是怎樣起源的
鹿邑古稱「苦」(hu)、「真源」、「谷陽」、「仙源」、「衛真」等。在歷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頒詔欽改鹿邑縣名,唐高宗於乾封元年(666年)下詔改縣名為真源,寓鹿邑為真理(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武則天稱帝後尊李母為先天太後,於載初元年(689年)下詔改真源為仙源,意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則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謁後,下詔改縣名為衛真,以表明他比別的朝代更捍衛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隋朝開皇18年,與之相鄰的武平縣內因「麋鹿甚多,常聞鹿鳴」而已經將縣名改為鹿邑縣。《許志》曰:「元初避水東遷,今地並衛真,仍曰鹿邑,而舊鹿邑廢。」區劃設置十分明了:衛真和鹿邑兩縣合並後,縣名沿用「鹿邑」,治所遷至「衛真」。自元朝開始,縣名沿用至今。
鹿邑,河南省直管縣,古稱鳴鹿、真源、苦縣、谷陽、仙源,位於河南省的東部豫皖交界處。東臨安徽省亳州市,西接淮陽縣,北靠柘城縣,南望鄲城縣。鹿邑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故里,2011年11月,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報中國文聯審批、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備案,命名河南省鹿邑縣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並建立「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旅遊
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里,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
著名景點:太清宮太極殿、望月井、銘碑、丹桂古柏、隱山遺址、先天太後之贊碑、道德經注碑、洞霄宮、聖母殿、娃娃殿、賴鄉溝等。
明道宮
明道宮位於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始建於漢代(公元743年),興盛於唐宋。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傳道講學的紀念性建築群。
著名景點:伊人宛在坊、升仙橋、猶龍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升仙台等。
㈡ 你覺得洛寧這個名字如何
挺不錯的,洛寧,安靜隨和。
㈢ 洛寧縣城有倉頡像的起源和原因
聽說是倉頡的陵墓,不過共有8個城市自說申請,這仍是個迷團,
㈣ 為什麼洛陽市的名字叫洛陽
如下:
㈤ 河南省以前叫什麼名字
河南省以前叫:中原、中州、中土、豫州
河南省,簡稱「豫」,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鄭州,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界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河南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千米。
河南省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地勢西高東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構成;地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
河南省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
(5)洛寧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州是河南的古稱,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萬里母親河黃河中下游,千里太行山脈、伏牛山脈、桐柏山脈、大別山脈東麓,山水河嶽壯美、綿長相連,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
中土指漢地中部或中原王朝,也叫中原、中華、中夏、華夏、諸華。古指中原地區,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ㄧ,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地域概念,意為國之中,天地之中。
華夏民族的祖先根據天文、地理、和風水學的概念,認為位於中嶽嵩山山麓的中原河南登封,位居天下居中的位置。
豫州,中國古代地理區域名,指的是漢籍《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㈥ 河南地名的由來
一、與水有關的命名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們在選擇定居地時,首先考慮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縣市有27個。命名的規律如下:
1.因治所與河湖等水體的相對位置,依「水北為陽,水南為陰」的原則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為陽」得名的縣市有:洛陽,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陽,在宜水之北。濮陽,在濮水之北。舞陽,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陽,在北汝河之北。淮陽,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陽,在泌水(今泌陽河)之北。湯陰縣,得名於縣城在湯水之南,「水南為陰」,故名。汝南縣,得名於縣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還有內黃縣,漢高帝九年(前198年)置縣時,因當時習慣上以黃河以南為外,以北為內,黃河以南有外黃縣,此地遂取名內黃縣。有些縣市由於治所遷移,地理環境已經變化,但名稱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陽,得名於原縣治(今武陟縣沁陽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陽市區卻在沁河之南。滎陽,在秦代置縣時,以縣城(今鄭州市邙山區古滎)在滎澤之北而得名,北魏縣治徙大柵城(今市區老城),滎澤已不存在,滎陽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於河流發源地或濱臨河川命名。濟源,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以地處濟水(今濟河)之源命名。欒川縣,北宋置,以鸞水(今伊河)源於此,得名鸞川,後「鸞」演為「欒」。伊川縣,因縣境地處伊河川地,故名。洛寧縣,隋稱永寧縣,1914年以地臨洛水(今洛河)改稱洛寧。臨潁縣,西漢因地臨潁河設縣取名。淮濱縣,1952年得名於地處淮河之濱。
3.因河流流經縣境命名。如:浚縣境內有浚水(衛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縣境內有淇水(今淇河),范縣境內古有范水,睢縣境內有睢水,漯河市境內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匯流形成河灣,內多螺坑,清代稱漯河),淅川境內有淅水,唐河縣境內唐河縱貫,扶溝縣境內有洧水溝,潢川縣境內有小潢河。
二、與山有關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縣市有11個。其命名:
1.名稱直接使用轄區內的山名。如:平頂山市內有平頂山,魯山縣內有魯山,確山縣內有確山,桐柏縣內有桐柏山,方城縣內有方城山。
2.取境內山名的一部分。羅山縣名出自境內的小羅山,光山縣名出自境內的浮光山,中牟縣名來自境內的牟山(今已無存)。新密市,西漢置密縣,因縣境西南有密岵山,縣名源此。1995年縣改市時,因城區東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縣市的相對位置。南陽,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縣因地處嵩山之西,境內外方山傳為嵩山起點,故名。
三、與地形、位置、交通有關的命名
河南地處中原,地形多樣,位置重要,交通便利。這種地理形勢在一些縣市名稱的由來及含義中也有所反映。因地形、位置得名的有:鞏義市,原秦置鞏縣,因南依嵩山,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西有黑石關,山河四塞,鞏固不拔,故以鞏名縣,1991年改市。陝縣,秦置,因這里四面環山,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陝原為界,分陝而治,故名。夏邑縣,金代改下邑縣名而來,下邑因其地勢窪下得名。平輿縣,西漢置,傳古代這里的摯國人根據地勢平坦的特點,造出了四輪車,稱「輿」,後人稱此地為平輿,因而得縣名。鄢陵縣,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西峽縣,因縣治位於「入秦孔道,扼楚咽喉」的西峽口而得名。三門峽市名,取自黃河中的峽谷三門峽。因水陸交通得名的有:孟津、延津二縣,名稱均來自黃河渡口。津即渡口。《尚書·禹貢》注,在孟置津,謂之孟津。北宋改酸棗縣為延津縣,因境內原有黃河渡口延津得名。通許縣,北宋以地鄰東京(今開封)通往許昌的大道,取名通許。駐馬店市,因明代曾在此設置驛站,故名。
㈦ 洛寧梅姓起源
梅姓起源參考之一
梅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梅姓出自子姓。殷商時候有梅國,是殷的同姓封國。殷王太丁分封他的弟弟於梅國(今安徽毫縣東南),後來太丁有封了他為伯爵,於是世稱梅伯。梅伯是位忠於國家、愛護百姓的王族,但後來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統治的時候,由於紂王的殘暴荒淫,導致國家敗壞,百姓苦難。梅伯關心民生疾苦,看到殷商如此,心急如焚。梅伯曾多次勸說紂王改邪歸正,而紂王竟惱羞成怒並因此用殘酷的刑法將梅伯折磨至死。後來周武王起兵,打敗紂王奪得天下,周武王很尊重梅伯的為人,追加給梅伯的稱號叫忠侯,並優待梅伯的子孫後代。而梅伯的子孫為了紀念梅伯,就以封地為姓氏,並且世代姓梅。在古代,梅姓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 梅堯臣,北宋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他認為寫詩應注重政治內容,在寫作技巧上要重視細致深入。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力求平淡,對轉變當時靡麗的詩風影響很大。
姓氏:梅
祖籍:汝南
祖宗:梅伯
郡望:汝南郡 華萼堂
分類:以國為氏
歷史名人
最早的梅姓名人就是十分有名氣的高士梅福,宋、明這際,較有地位、名聲的梅姓人士很多,如梅詢、梅堯臣、梅旋等人,都是備受後世推崇的文人學者;又如曾助岳飛討賊有功的梅成和,明初靖難之變時盡忠維護建文帝的大臣梅殷等,也是受人敬仰的人物。清代畫家梅清、天文數學家梅文鼎、古文學家梅曾亮等,都是很在影響的文人、學者
姓氏來源
根據明代宋濂所著的《梅府君墓誌銘》記載,梅姓出自子姓,始祖是梅伯,在殷商時被紂王所滅,周武王伐紂滅商以後,封梅伯的孫子黃梅,號稱忠侯,後代從此就以梅為氏。而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梅姓出自子姓,殷王太子受封於梅,稱為梅伯,後代以國為氏。另一支梅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古代南蠻之地有梅姓,在魏志中記載,北狄族奠長中有梅姓。望族居於汝南郡,即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
【梅】梅 MEI
一、姓氏來源 梅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居136位,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人口約佔全國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梅姓起源有三:一為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後裔。殷商時,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亳縣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到商紂王時,紂荒淫無道,梅伯數進諫均不聽,反遭紂王廢黜,後遭紂殺戮。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梅伯的後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封地為姓,稱梅氏。二為漢時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三為清滿族八旗姓梅佳氏者,改為梅姓。 梅氏的郡望為汝南郡,世稱汝南世第。汝南郡,漢高祖時設置,其地相當於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區。 梅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二、梅姓名人 梅蘭芳:現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出生京劇世家,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裝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 梅派 。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 梅文鼎:宣城人,清代天文數學家。以學識為康熙賞識。他曾系統地考察古今中外歷法,指出《明史》歷志初稿謬誤五十餘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達八十餘種,富有科學價值。 梅堯臣:宣城人,國子監直講,北宋文學家。與歐陽修為同僚,切磋詩文,推動了宋初的古文運動。其詩平淡樸素,含意深刻。與蘇舜欽齊名,人稱 「蘇梅 」。 梅詢,年少時即好學,尤愛詩詞,官至許昌知州。喜焚香,每日清晨必焚香兩爐,罩住香爐,灌香盈袖,坐後方開,濃香滿室,人稱梅香。 梅郎中:清代詩書畫家。善詩書畫,時稱 三絕 。有《畫帶園集》。 梅 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為人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 梅月雙清 」之譽。 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任南昌尉),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 當代有京劇表演家梅葆玖,香港著名藝人梅艷芳。
㈧ 為什麼洛陽市的名字叫洛陽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歷史沿革】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㈨ 洛陽的來歷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歷史沿革】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行政區劃】
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總面積15208平方公里, 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8%, 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2007年末洛陽總人口650.45萬人。
【工業科技】
大中型骨幹工業企業集中,是洛陽的一大特色。現有5000多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等6大支柱產業和東方紅拖拉機、洛陽浮法玻璃、大陽摩托、HJD04程式控制交換機、白馬棉紗、牡丹銅材等一大批國際國內名牌產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省級14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投資100億元,正在全力實施16戶企業、48個項目的「1648」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加快發展石油化纖、煤電鋁一體化、電子信息3大新興優勢產業。「十五」末全市工業銷售收入可達1000億元左右。洛陽科技實力雄厚,拖研所、軸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個部屬科研所每年都推出眾多的高科技成果。現有「兩院」院士5名,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0%。九五」期間全市科技成果1280項,其中國家級43項,「省部級483項,技術交易額年均3億元以上。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省級軟體園各1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企業美國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已入駐創業。全市被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46個,高新技術產品295種。
【城市建設】
近年來,洛陽市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龍頭,相繼實施了以「建設7路5橋1園、整治3個景點、搞好3項公益設施」為主要內容的「75133」工程,以綠、亮、凈、美、暢為主要內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區建設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文明景區、文明城市」工程,,大規模改造了城市進出口道路和市區路網,興建了東西長達14公里、綠地147萬平方米、水面148萬平方米的洛河風景游覽區,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處理、管道煤氣、集中供熱等公共設施,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形象品位明顯提升。「十五」時期,全市按照「以洛河為軸線、南北對應發展」的城市布局,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掀起了以新區開發和現有城區改造為重點的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老市區各項建設順利推進。以「兩創」為重點,現有城區改造先後投資174億元,實施了6批共194個項目。王城大道縱貫市區南北,城市出入口交通便捷通暢;周山森林公園、龍門山森林公園、小浪底森林公園、上清宮森林公園等四大森林公園作為「天然氧吧」在日夜不停地為城市供氧;16公里長的洛浦公園宛如一條五彩飄逸的絲帶在河洛大地上飄揚;經過治理的洛河、伊河、澗河、中州渠變得水清、路暢、岸綠、燈明。洛陽城市建成面積已達105平方公里,市區道路總長近300公里。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庭院綠化、道路綠化、廣場景點綠化等綠化工程成效顯著,建成了牡丹廣場、洛浦公園。青年宮廣場、中亞廣場等一批公共綠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人均公共綠地7平方米,已通過國家園林城市驗收。城市綜合管理不斷加強市容市貌整潔暢亮。目前,洛陽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實現洛河南北對應發展為目標,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保護,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實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統一。
新區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截止2005年底,新區已累計完成投資180億元。市政道路累計開工48條、75公里,竣工35條、47公里,並配套建設了水、電、熱、氣、通訊等設施。新區園林綠化面積達210萬平方米。房建工程累計開工605棟487萬平方米,竣工323棟234萬平方米。 市四大班子遷入新區辦公,體育館、游泳館建成投用,洛龍區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區、高層次人才小區等項目建成投用。
【物產資源】
洛陽物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采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欒川縣。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餘種,天然葯物理學480餘種。水資源也很豐富,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廛河、澗河等河流和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
【綜合實力】
2007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95.5億元,增長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增長3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1.6億元,增長34.6%,其中工業投資457.3億元,增長5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7.9億元,增長18.5%,增幅創2000年以來新高;外貿出口突破10億美元,增長3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93.6億元,實現利稅287.7億元、利潤181.3億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雙雙保持兩位數增長,實際增速分別達到10%和12.3%。
【農村經濟】
洛陽農業結構調整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林果、中葯材、煙葉、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奶業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洛陽境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樹、油桐等;有經濟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蘋果、柿子等。還是重要的葯材產地,種類多達1480餘種。洛陽是河南小麥重要產區,偃師的小麥栽培技術馳名全國,畝產高達千斤以上。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葉、油料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主要有偃師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黃河鯉魚,新安的柿子和櫻桃,洛寧綠竹和獼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譽海內,分別被國家確定為山羊和大尾牛生產基地縣。
【洛陽市花】
「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名園代出,別饒幽趣,國色天香,艷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陽園囿,數以百計,或鳳閣龍樓,上連霄漢;或剔透玲瓏,奼紫嫣紅。歷代文人騷客,潑墨古剎,揮毫岩壁,為古城增添詩情畫意。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艷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後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周恩來總理曾經說牡丹應當是國花。
推薦於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