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胡同名字的來歷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北京日益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
考其來源,最初的「胡同」這兩字的外面都包著個「行」字,指明聲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麼「胡同」之音又從何而來呢?漢語中此兩字的聲音全無講解呀!查查典籍,較早見到「胡同」的說法是在元曲雜劇,比如《張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磚塔胡同」的台詞,這說明「胡同」一詞產生在元代。所以《宛署雜記》考證道:「『胡同』本元人語,字中從『胡』從『同』,獸取胡人大同之意。」這說法不一定對,因為元人即蒙古人,不會稱自身為「胡人」,怎會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說法倒有些道理,今內蒙語的「浩特」變音寫成漢文「胡同」。蒙語「浩特」是城鎮之意,今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麼,蒙古人統治的元代,將蒙語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四、胡同與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聲,絳韻,古音胡貢反,本從共得聲,讀若『弄』,至後漢始讀今音,胡絳切。楚辭巷字作街。《詩經·鄭風·豐》:『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葉韻,讀弄音。弄出於楚辭,春秋楚國地方,即今兩湖、江蘇、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時,《南齊書》所載:『蕭鸞弒其君於西弄。』註:『弄,巷也。』西弄,即西巷,急讀為弄,緩讀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稱為胡同,上海人將『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近人程樹德說胡同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傳人中國,(見《國故談苑》卷二)實為誤解。」(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2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Ⅱ 北京胡同的取名有哪些來源
1.以形象標志來命名
好多胡同都是以一個較明顯的形象標志來命名的,這也表現出北京人的實在、直爽和風趣,象較寬的胡同,人們順嘴就叫成了「寬街」、窄的就叫「夾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窪的有「下窪子」、細長的叫「竹桿」、扁長的稱「扁擔」、一頭細一頭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還有以特殊標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樹胡同(今百順胡同)、鐵獅胡同等。此外,還有以當地特點或形狀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間,最顯眼、最突出的標志就要數城門、廟宇、牌樓、柵欄、水井、河流、橋梁廠,所以就出現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門內、外大街、前、後圓恩寺胡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大柵欄(老北京人讀成:大市臘)、水井胡同、三里河、銀錠橋胡同等胡同名稱。
3.樹木植物命名
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這些特別顯眼的標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4.方位命名
許多胡同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後、中等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戶胡同、後泥窪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語命名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上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井兒胡同等。
Ⅲ 北京胡同名字的由來
北京胡同名有多種來由:一是從名人來,如吳量大人胡同,史家胡同;二是從地形來,如雞爪胡同,八道彎胡同;三是從生意來,如糖坊、白紙坊、六鋪炕;四是從官府來,如本司胡同、東廠胡同,太僕寺街(太僕寺是政府機關);五是從寺廟來,如夕照寺街,凈土胡同;六是從水井名,如王府井,苦水井胡同;七是從學校來,如府學胡同;八是從建築來,如達智橋,磚塔胡同。
Ⅳ 胡同的來歷
史家胡同的來歷:
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
史家胡同,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京華、官學大院並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恢復原名。
該胡同建築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據老住戶講,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傅彩雲)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內。胡同內51號院為章士釗先生故居。章土釗辛亥革命後曾任教育總長,1949年曾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遂到香港。後又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後全家也來到北京。開始住在東四八條朱啟鈐家,由於兩家人口都比較多,居住比較擁擠。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探望章士釗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便親自出面解決章的住宅問題。章夫人選中了史家胡同51號院,是一個三進院。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章士釗去世後,由他的家屬居住。1984年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胡同內55號院,大門影壁上有磚刻和親王詩,兩邊還有對聯。
Ⅳ 一些北京胡同的名字和名字的由來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北京日益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
考其來源,最初的「胡同」這兩字的外面都包著個「行」字,指明聲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麼「胡同」之音又從何而來呢?漢語中此兩字的聲音全無講解呀!查查典籍,較早見到「胡同」的說法是在元曲雜劇,比如《張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磚塔胡同」的台詞,這說明「胡同」一詞產生在元代。所以《宛署雜記》考證道:「『胡同』本元人語,字中從『胡』從『同』,獸取胡人大同之意。」這說法不一定對,因為元人即蒙古人,不會稱自身為「胡人」,怎會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說法倒有些道理,今內蒙語的「浩特」變音寫成漢文「胡同」。蒙語「浩特」是城鎮之意,今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麼,蒙古人統治的元代,將蒙語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四、胡同與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聲,絳韻,古音胡貢反,本從共得聲,讀若『弄』,至後漢始讀今音,胡絳切。楚辭巷字作街。《詩經·鄭風·豐》:『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葉韻,讀弄音。弄出於楚辭,春秋楚國地方,即今兩湖、江蘇、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時,《南齊書》所載:『蕭鸞弒其君於西弄。』註:『弄,巷也。』西弄,即西巷,急讀為弄,緩讀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稱為胡同,上海人將『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近人程樹德說胡同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傳人中國
Ⅵ 胡同名稱有那些是什麼來歷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
其實,老北京人所說的「八大胡同」,並不專指這八條街巷,而是泛指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因為在這八條街巷之外的胡同里,還分布著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過當年,這八條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檔次」也比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老北京城的妓院分若乾等級。最早的妓院分布在內城,多是官妓。
現東四南大街路東有幾條胡同,曾是明朝官妓的所在地,如演樂胡同,是官妓樂隊演習奏樂之所。
內務部街在明清時叫勾欄胡同,是由妓女和藝人扶著欄桿賣唱演繹而來的。以後「勾欄」成為妓院的別稱。
明清時期,當官的和有錢的飲宴時要妓女陪酒、奏樂、演唱,叫做「叫條子」,在妓女一方,則叫「出條子」。
到了清末民初,妓院主要集中在前門外大街,一是因為這里離內城較近,官員們出城享樂比較方便;二是這里有火車站,南來北往的旅客多;三是前門外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業街,相當繁華;四是這一帶是戲園子、茶館、酒樓的集中地,吃喝玩樂,可自成一體。
據30年代末的一份統計資料,當時「八大胡同」入冊登記准予營業的妓院達117家,妓女有750多人,這只是正式「掛牌」的,還不算「野妓」和「暗娼」。
老北京的妓女分為「南班」與「北班」兩種,一般來說,「南班」的妓女主要是江南一帶的女子,檔次高一些,不但有色,而且有才。這樣的妓女陪的多是達官顯貴,如京城名妓賽金花、小鳳仙等。「北班」的妓女以黃河以北地區的女子為主,相貌好,但文化素養差一些。「八大胡同」的妓女以「南班」居多,故多為一、二等妓院。而其它地區的妓院,大多數是「北班」。當時在京城做官和經商的人多是南方人,因此,「八大胡同」成為這些達官貴人經常出入的地界。
「八大胡同」的檔次也不盡相同,百順胡同、陝西巷、胭脂胡同、韓家潭多為一等。一等妓院,也叫「清吟小班」,顧名思義,「清吟」以飲茶、談棋說戲為主,並非只有皮肉生意。出入「清吟小班」的嫖客多為有權勢的人,當然也有文人墨客。
石頭胡同的妓院多為二等,二等妓院也叫「茶室」。
王廣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以三等妓院居多。
一、二等妓院的名字以「院」、「館」、「閣」為主,三、四等妓院多以「室」、「班」、「樓」、「店」、「下處」命名。
走進現在的「八大胡同」,從一些老屋老樓的建築,你仍能體會到當年的風貌。
百順胡同最初曾設有太平會館、晉太會館。會館後來改為民居,據說李文藻進京朝見乾隆皇帝時,曾在這條胡同住過。如今這條胡同的老房保存得相對完好,當年從胡同西口依次排列的妓院有瀟湘館、美錦院、新鳳院、鳳鳴院、鑫雅閣、蒔花館、蘭香班、松竹館、泉香班、群芳院、美鳳院等。
韓家潭,現今叫韓家胡同,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著名戲劇家李漁(字笠翁)曾在此居住。「四大徽班」進京後,三慶班曾設在韓家潭,老北京的梨園公會就設在36號院。這條胡同多為「南班」妓院,有名的有環采閣、金美樓、滿春院、金鳳樓、燕春樓、美仙院、慶元春等20多家。
陝西巷當年的一等妓院有16家,其中清末名妓賽金花入主的怡香院最有名,現在這所妓院的房屋建築和布局保存較好。「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曾設在這條胡同里。
胭脂胡同,過去叫胭脂巷,北連百順胡同、南通珠市口西大街。胭脂胡同的一等妓院有10多家,其中蒔花館是一家三進帶跨院的大四合院,幾乎佔了半條胡同。據李金龍先生考證,明朝時,這個大院叫蘇家大院,有名的妓女蘇三(玉堂春)曾在此居住。其正門幾經變故,現在已是百順胡同居委會。
石頭胡同,南口在西珠市口大街,北口在鐵樹斜街,清末曾設有望江會館和龍岩會館,是二等妓院的聚集區。這條胡同比較長,有24家二等妓院,有名的有茶華樓、三福班、四海班、貴喜院、桂音班、雲良閣、金美客棧等。如今,幾乎都成了民居。
王廣福斜街,現在叫棕樹斜街,東連大、小李紗帽胡同,西接石頭胡同,這條胡同的房屋較為破舊。
從前,這里集中了三等妓院,有名的有久香茶室、聚千院、貴香院、雙金下處、全樂下處、月來店下處等。李紗帽胡同,原來分為大李紗帽、小李紗帽兩條胡同,現在已改為大力胡同和小力胡同。小李紗帽是「八大胡同」之一。這條胡同不大,總共有21個門牌號,但是在老北京,妓院就佔了近20個院子。這里的妓院主要是三等,有名的有雙鳳樓、鑫美樓、永全院、天順樓、泉生樓、連升店下處等。因這條胡同離一些戲園子和飯庄較近,所以也有幾所二等妓院。
朱家胡同,在早曾分為留守衛胡同和羊毛胡同,這條胡同有三等妓院20多家,有名的有怡春樓、陸生院、洪順下處等。與朱家胡同相連的清風巷、清風夾道、朱茅胡同、燕家胡同、西羊茅胡同等,在老北京也是三等、四等妓院和土窯子的聚集地,不過沒有「八大胡同」名氣大。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昔日紅粉飄香的煙花柳巷早已成為歷史遺跡,值得慶幸的是,由於「八大胡同」老房太多,改造起來很困難,所以京城危房改造還沒有涉足這里,所以在滿街大興土木的時候,它才能得以保留。
斑斑點點的角落仍在老老實實泄露它的秘密,在這個晴朗的秋末的上午,陽光穿過那幾百年仍揮之不去的煙塵,照亮了這些老房子。老屋不語,知道道不盡的,是滄桑。
Ⅶ 老北京胡同名字的由來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並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胡同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胡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胡同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胡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贊嘆:「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2
北京的胡同,看上去似乎都是灰牆灰瓦,一個模樣。其實不然,每條胡同都有個說頭兒,都有自己的故事,裡面有許許多多奇聞趣事。
北京的胡同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記下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漫步其中,到處都是名勝古跡,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網路全書,不少胡同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如今,隨著北京建設的飛速發展,京城的許多胡同逐漸被高樓大廈所替代,也有一些胡同得到保護,成為中外遊客觀光的一景。我們從新影廠拍攝的紀錄影片資料中,挑選出一些不同歷史時期的胡同畫面照片,供廣大網民朋友細細品味。
過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條,若把這些胡同連起來,長度不亞於萬里長城。
在眾多的胡同中,年代最久遠的就算三廟街胡同了,三廟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遼代,當時叫「檀州街」,北京城經過了幾百年的變遷,可三廟街胡同始終保持著900年前的姿態,靜靜地候在北京的一角,看著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觀著北京城一步步的演變,這個數百歲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見證。
北京的胡同寬窄不一,寬的敞亮,窄的幽深。最窄的胡同是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最窄處僅有40厘米,僅能容一個身材「苗條」的人通過。
北京有胡同大多直來直去,但也有彎曲迂徊的,北京新橋附近有個九道灣胡同,共有二十多個彎,若到這兒來訪親會友,這一忽左拐,一忽右拐,拐來拐去,待找到門了,也拐暈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您能在這條胡同里經受住了考驗,您準保不會在北京的胡同中迷路了。
北京胡同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蒼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徵,是北京古老文化的體現,現如今,國家非常重視北京胡同的文化發展,北京旅遊局在一些保護較好的胡同中,開辟出了游覽專線,旅遊者可乘坐舊式三輪車游覽胡同,還可到住在胡同里的百姓家作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這樣傳播到了全世界。
Ⅷ 胡同的名稱源於什麼
在蒙古語、突厥語、滿語中,水井一詞的發音與胡同非常接近,在歷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街道的代稱,由此產生了胡同一詞。但是有相關學者不贊同此觀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
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
(8)通州胡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北京以胡同眾多而著稱,民間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的說法。元《橋津志》記載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條火巷,二十九條胡同」。
明朝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約1170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約有459條;清朝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顯示,清朝時北京有街巷胡同2076條,其中直接稱為胡同的978條。
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記載,當時北京共有3200條胡同;1949年的統計顯示北京城區有名字的街巷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里71條,而習慣上,人們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巷、道、里統稱為胡同。
Ⅸ 胡同名稱的由來
胡同的由來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北京日益現代化現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
考其來源,最初的「胡同」這兩字的外面都包著個「行」字,指明聲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麼「胡同」之音又從何而來呢?漢語中此兩字的聲音全無講解呀!查查典籍,較早見到「胡同」的說法是在元曲雜劇,比如《張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磚塔胡同」的台詞,這說明「胡同」一詞產生在元代。所以《宛署雜記》考證道:「『胡同』本元人語,字中從『胡』從『同』,獸取胡人大同之意。」這說法不一定對,因為元人即蒙古人,不會稱自身為「胡人」,怎會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說法倒有些道理,今內蒙語的「浩特」變音寫成漢文「胡同」。蒙語「浩特」是城鎮之意,今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麼,蒙古人統治的元代,將蒙語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胡同景點介紹
什剎海
元朝初年,這片水域叫積水潭,它是大都漕運的終點,無數南來的船隊都在此靠岸。薩兆溈先生在《凈業覓蹤》說,那時兩岸「餅鋪飯館雲集,酒旗綿延數里」,「春雨清塵,桃李盛開,酒樓懸掛的酒旗,迎著東風招展。那青底紅字的酒旗,綿延達數里之遙」。可見,當時已是一片繁榮景象。
在明代,因湖邊有座什剎寺,這片水域隨之被稱作什剎海了。元代的漕河逐漸廢棄,積水潭日益內縮,慢慢形成彼此相連的三個小湖,往日船貨雲集的水陸碼頭,一變而成波光瀲灧的寧靜水鄉。當時的詩人李東陽在湖邊流連,興之所至,贊它為「城中第一佳水」。公安三袁也聯袂而來,在湖畔結社,飲酒,賞月,吟詩,留下一段佳話。
在清代,三個小湖分別被通俗地叫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前海、後海和西海。三海相連,南接北海、中海和南海,而中海和南海的東側,是紫禁城。不知是驕傲還是悲哀,紫禁城裡最後兩任皇帝,都出自後海東岸的醇親王府,大清帝國最後幾出慘烈的大戲,其實早在什剎海畔就拉開了序幕。
恭王府恭王府開放時間8:30-17:00,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號,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據說恭王府總面積為一百多畝。相當於中山公園,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過四合院組成,後為長160米的二層後罩樓。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漿砌築成的,非常堅固,山上置兩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過往缸中灌水的辦法來增加院中的濕度,過去整個假山上都長滿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為其母祝壽寫的「福」字碑,這是恭王府的「三絕」之一,,貫穿整修假山。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歷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估計全部財富約值白銀八億兩,相當於國庫十幾年的總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
胡同(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它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據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煙袋斜街"。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台階,門前豎一個木製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志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在煙袋斜街的東口路北有一家"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飯碗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這"雙盛泰"的大煙袋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中的頭號大煙袋了。
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煙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響,一直流傳到今天。
銀錠橋
銀錠橋位於西城區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景名為「銀錠觀山」。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仍以銀錠為名。
鼓樓
鼓樓位於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鍾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鍾」使全城有序可循。
1924年後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鍾擊鼓。
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築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於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各一座。北牆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共60級,然後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亦有9級,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
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築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築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台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佔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於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 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
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後,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 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當時,鍾、鼓二樓擊鼓撞鍾均以此為度,到了清代改用時辰香計時後,漏壺計時法方廢止。
麒麟碑,原在麒麟碑胡同,傳說是明代仇鸞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後因仇鸞勢敗,這塊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後。被移到鼓樓內。
1949年後,成為「東城區文化館」的館址,1984年對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
Ⅹ 北京八大胡同名字來歷
八大胡同"是老字型大小城遺留下來的一個地理名詞。它的具體位置在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以南一片地區,娼寮叢處,所謂 "八大埠"是也。
舊時那裡是被侮辱的婦女含淚賣笑的地方,是官僚政客、公子王孫的銷金窟。高陽的小說《八大胡同》就是 以此為背景寫出曹錕賄選總統的丑劇的。從前北京的妓院分多 少等,一二等為高級妓院,又叫"堂"和"大地方"。"八大胡 同"頭等和二等妓院較為集中,每家門前有塊小金字招牌,上 書堂名如"春福堂"、"盛安堂"或者再加上姓氏於堂名之下。
然而"八大胡同"究竟是哪八條胡同!恐怕說不全的居多。 八大胡同又名"八埠",是哪八條歷來說法不一。確切地說,應 該是指:石頭胡同、陝西巷、王廣福斜街、韓家潭、胭脂胡同、 百順胡同、皮條營、紗帽胡同。
在中國文化里歷來有用數字表示人、物、景等的習慣。比如在人的方面有"八仙"、"揚州八怪"、"天橋八大怪"、"唐宋 八大家"。物的方面有"八旗"、"八家鐵帽子王府"、北京商業 中的"八大祥"。景的方面多了,"燕京八景"、"杭州八景"、 "西安八景",過去全國市縣差不多都有"八景"。其實,"八"字 在這里是個虛數,只是表示其多,真正計算起來豈止"八"呢?
以"八旗"為例,"八旗"有"正"和"鑲"之別,還有滿、蒙、 漢等族八旗之別,遠不止"八"了。"八大胡同"也是如此。我 所說的大條胡同只是主要的胡同而已,但不限於八條。在這方 面《順天時報叢談》一書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透徹,是這樣寫的: "……八大埠者,如王廣福斜街、石頭胡同、陝西巷、韓家 潭、朱茅胡同、朱家胡同、胭脂胡同、燕家胡同、柏興胡同、留 守衛、小李紗帽胡同、火神廟、青風巷等,是以數計之,實不 止八,且在煤市街迄東尚有王皮胡同(俗謂之王八胡同、蔡家 胡同兩處,雖為少下等級之娼寮,然均俗所謂之大街北之娛樂 處所,此蓋以西珠市口大街為徑,用以區別雅俗耳。
由王廣福斜街迄西,大半為少有聲色之小班,其東則多為二三等茶室下 處,至該處地名如火神廟本名街,現廟已敗陋而名猶存。留守 衛則遼金時之禁兵營衛故址,至今仍紅樓碧戶,舞扇歌衫,未 可謂非該地之佳運。
"八大胡同"早已成為北京歷史的陳跡,如今變成普通的居 民住宅區,若要仔細尋覓,尚能依稀辨出昔日的格局風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