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龍口市地名的來歷,簡潔一點
龍口原來是黃縣一個鎮,1986年黃縣撤縣改市,黃縣更名為龍口市。龍口得名於龍口灣像龍頭。
『貳』 桐城市鄉鎮名稱的由來
周朝置桐國,唐初為同安縣,屬同安郡。去郡縣名稱中的「安」字,改同安郡為盛唐郡(後復為同安郡)、同安縣為桐城縣,此為桐城縣名之始,沿用至今!
新渡鎮 新渡鎮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因古時官設渡口於此,故名新渡。又名新安渡,新安!
青草鎮 青草鎮位於桐城市西南邊陲,地處桐、懷、潛縣(市)交界,舊稱「青草塥」,系古老商貿名鎮,曾有「小安慶」、「小上海」之美稱。故稱青草!
大關鎮 自三國時有古峽雄關之稱,宋、元、明、清時為桐城九鎮之一。始稱「北峽鎮」,清乾隆年間改稱「大關鎮」。
嬉子湖鎮 嬉子湖鎮地處桐城市東南,呈半島狀,三面環水,東鄰菜子湖、白兔湖,西鄰嬉子湖,故為嬉子湖鎮!
羅嶺鎮 以古鎮羅家嶺而得名,清乾隆時至民國初屬大宥鄉,民國31年(1942)改大宥鄉為羅黃鄉,建國初設羅嶺、大王、大王、石橋、華潭、梅鳳、西峰鄉,1956年合並為羅嶺、石橋華潭,1957合並為羅嶺鄉,1958年置羅嶺公社,1960年1月改稱羅嶺管理區,翌年12月重置羅嶺公社,1984 年公社為鄉,1997年撤鄉建鎮,為桐城市管轄,2005年5月28日,歸屬安慶市宜秀區。
孔城鎮 相傳自三國吳將呂蒙屯兵築城於此而得名。
呂亭鎮
〖呂亭〗城東邊的呂亭,古稱張家崗,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曾來此扎營建亭,故改名呂亭。呂蒙任東吳中郎將後,經常率軍轉戰四方,一次他從舒州往安慶進發,過了北峽關,進入張家崗,駐馬四望;北面青山逶迤,氣勢磅礴,南面原野廣袤,一碧萬頃,東接廬江、舒城,西通潛山、安慶,真乃屯兵養馬、布陣作戰的好地方。這一次他因軍務在身,只是嗟嘆一番,也就依依不捨地走了。赤壁之戰,他攆走曹軍以後,又一次來到張家崗,並就地安營紮寨,修建起一座路邊長亭,在長亭下還鑿起一方泉水池。這一亭一池,後來都成為過往行人歇息、解渴的最好場所。人們為了感謝呂大將軍,就將長亭稱作「呂亭」泉池稱作 「呂泉」。100多年後,南北朝期間的宋武帝,也看重這個地方,在此設置了「呂亭左縣」,圍繞四周修起了一道城池。到了明朝,開國不久的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3),又在這里設了驛站,稱「呂亭驛」。這樣,「呂亭」的名字,就載入地輿,世代相傳了。
這則傳說,敘說的是「呂亭」的由來,這里涉及到真實的古建築,以及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其人其事是否絕對真實姑且不論,但它所反映的三國至明朝初年這一段呂亭的歷史,到現在人們還把它當作事實,而「呂亭」的名字也延用至今,現在已成了桐城市的名鎮「呂亭鎮」。
『叄』 龍口地名的來歷
龍口市原名為黃縣,1986年9月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因原黃縣有龍口鎮而得名。
龍口市是山東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3′~120°44′,北緯37°27′~37°47′。位於山東省東北部,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灣南畔。東與蓬萊市毗鄰,南與棲霞市、招遠市接壤,西、北瀕渤海,隔海與天津、大連相望。龍口市總面積901平方千米。
(3)黃市鎮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抗日民主政府時,黃縣隸屬山東省北海區行政督查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黃縣屬山東省萊陽專署。
1958年10月萊陽專署改為煙台專署,黃縣屬之。同年11月蓬萊縣、黃縣、長島縣並為蓬萊縣,屬煙台專署。
1962年1月黃縣復還原治,仍屬煙台專署。1983年11月,屬煙台市。
1986年9月23日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由煙台市代管。
『肆』 有趣的城鎮名字的由來的故事
有趣的城鎮名字的由來
江西[贛]
贛州 因東有章水,西有貢水,市在二水之間,二水之名合為「贛」字,因以得名。
景德鎮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此地燒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樣,故改名「景德鎮」。
婺源 因位於婺水之源故名。
分宜 以分處宜春縣而得名。
橫峰 以縣北有橫峰山而得名。
浙江[浙]
杭州 傳說大禹治水時到了這里,舍航登陸,「航」「杭」同音,故叫「杭州」。
寧波 由於下屬有個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故名。因境內有甬江,故又簡稱「甬」。
紹興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升越州為府,以年號而得名「紹興」。
江蘇[蘇]
南京 因戰國時楚國在此築城置金陵邑,故名金陵。三國吳時稱建業,又叫石頭城。晉時稱健康。明肛稱南京。 清時為江寧府治,故簡稱「寧」。
蘇州 以姑蘇山而得名。
無錫 周、秦時盛產銅錫,至漢代,錫開采完,故名「無錫」。
揚中 因位於揚子江中故名。
連雲港 因位於雲台山和東西邊連島之間,取兩者之中的一字而命名。
淮陰 因地當古淮河之南故名。
江陰 因位於長江之南得名。
泗陽 位於古泗水之北故名。
溧陽 在古溧水之北得名。
海門 因地處長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而得名。
河南[豫]
開封 相傳春秋鄭庄公命築開封城,作為囤糧儲粟之地,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
修武 在商代名寧邑,周武王伐紂,由孟津渡河向東,到此遇雨,歇兵三日,即將寧邑改稱修武。
偃師 相傳周武王伐紂,功成旋師,至此築城,息偃戎師,故名偃師。
鄢陵 以古鄢陵塔而得名。
山西[晉]
河曲 因位於黃河轉彎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
介休 相傳春秋時晉侯介之推,不言祿,乃偕其母隱於介山至死不出。故名「介休」。
神池 以神池而得名。
聞喜 相傳漢武帝至此,聞南越破,乃置聞喜縣。
山東[魯]
濟南 因城在古濟水之南故名濟南。濟南自古有七十二泉,因而被譽為「泉城」。
煙台 明朝為海防要地,設烽台,防倭寇,故名煙台。
河北[冀]
河間 因處於水涸斷流的滹沱河上,子牙河在境內流過,縣城位於二河之間而得名。
圍場 舊名木蘭圍場(「木蘭」乃哨鹿之意),為清代統治者狩獵地,光緒初年即以「圍場」為名。
福建[閩]
福州 福州之名始於八世紀唐開元時,因州西北有福山而得名。又因市內多植榕樹而又稱「榕城」。
其他
合肥[皖] 以肥水出紫蓬山,分為兩支,流至此地後合二為一,故名「合肥」。
洱源[滇] 因位於洱海之源故名。
武漢[鄂] 武漢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武昌,東漢獻帝時,孫權取「因武而昌」之意而得名。漢口,以位於 漢水入江之口而得名。解放後1949年設武漢市。
貴陽[黔] 因明代先後為貴築司,貴築鄉,清代為貴築縣,因而貴陽簡稱「築」。
銀川[寧] 銀川地名來自對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渠道縱橫、田園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又稱寧夏城,簡稱「銀城」。
湟源[青] 因位於湟水之源故名。
重慶[川] 隋唐時名渝州故簡稱「渝」。宋代名恭州,是宋光宗趙淳未登位時的駐地,趙淳登位後將恭州 改名「重慶」。
昆明[滇] 因古滇族之一昆明族得名。
神農架[鄂] 相傳遠古時代神農,曾在此定居種田,遍嘗百草,采葯治病。由於山勢高峻,峭壁林立,即使 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能搭架而上,因此有「神農架」之名。
赤峰[蒙] 以境內有赤色孤峰而得名。
岫岩[遼] 「岫」指有穴的山,岫岩縣位於黃海之濱,因受海潮沖擊岩石形成許多洞穴,因此而得名。
無為[皖] 三國時,曹操與孫吳相爭,築城於此後因攻吳無功,乃名無為城。
黃陵[陝] 相傳城北橋山有黃帝衣冠冢,因以為名。
柳州[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謫居於此,為了紀念他,因以為名。
紀念革命先烈的地名:
中山市(廣東省) 原名香山縣,是1925年為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
靖宇縣(吉林省) 原名
『伍』 黃龍溪古鎮名字由來
黃龍溪古名"赤水",更具中《仁壽縣志》載:赤水和錦江匯流,江水清澈,古人說的黃龍溪流清江,藏著真龍。
黃龍溪古鎮位於成都市,歷史悠久,是有濃郁特色的旅遊型山水小城鎮,位於成都市雙流縣境內,是成都的重要旅遊資源之一。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黃龍溪,到處彌漫著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
(5)黃市鎮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黃龍溪古鎮位於成都市雙流區西南部邊緣,東經103°58』,北緯30°17』,距成都市區42公里,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
黃龍溪古鎮屬四川省歷史文化古鎮及省級旅遊風景區。古鎮不僅風光秀麗、環境優美,還是馳名中外的天然影視攝影基地。
古鎮主要特色是:古街、古樹、古廟、古水陸碼頭、古建築和古樸的民風民俗。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國家級環境優美小城鎮。素有「影視城」、「中國好萊塢」之稱。
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現有明清民居76套,一樓一底,傍水而築,臨江「吊腳樓」體現了古蜀民居「干欄」文化特色。
『陸』 安徽省界首市大黃鎮的來歷
你可以上界首論壇啊!論壇上有!
『柒』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7)黃市鎮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捌』 上黃鎮的上黃鎮名的由來
上黃鎮雄踞函山之北,洮湖東南,地勢東高西低,兼具崗地、平原、圩區,河流縱橫密布,土肥水厚,兼得湖山之美,累世民朴淳厚、人才輩出,盛產稻、麥、油菜籽、蠶和水產品,素稱魚米之鄉。古有「黃雀、山雞、白殼蝦」三寶著稱江南,今有「螃蟹之鄉」遠銷香港、東南亞。石灰石資源豐富,生產水泥、石灰和磚瓦等建築材料,常溧公路過境,帶動工農業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日新月異。在鎮南洋渚山發現4500萬年前中華曙猿、劍齒虎類等古脊椎動物化石,新近建有省級中華曙猿化石遺跡保護區。在鎮北浩如煙海的長盪湖,其魚籪蟹網為蘇南新興生態旅遊添景。
「上黃」以最早定居的黃兌姓氏為村名。黃兌本是福建省浦城永吉里鼎公之裔,北宋名相李綱時期進士,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隨康王趙構南渡建康,官金陵(現名南京)通判、朝散大夫,於南宋紹興年間率兄子仁海公睹力山山川秀麗、水深土厚,可以長子孫,擇水母、力山之麓而居。因黃姓子孫以先祖為榮,對「黃」姓標識而自尊,黃兌十分思念故土,自號其里曰「上黃」,距今已近900年了。
黃兌故鄉浦城縣,也有村名叫上黃處。這里「處」與溧陽村名常冠以 「里」同義,如溧陽有「城中河」,浦城則謂「南浦溪」。浦城縣的上黃處,亦即上黃鎮,風景秀麗、地勢險要,西4公里有福建與江西的界山「二渡關」,東5公里有福建與浙江界山楓嶺關,是李唐末年黃巢義軍的重要據點,茲後也是黃姓子民的集居地,至今已有1120年。上黃處往東10公里,則是浦城著名的浮蓋山,海拔1146米,山下的大雲寺是風景秀美的旅遊勝地。
黃兌卜居上黃,時值北宋初亡,時危勢逼,民不聊生。《兌公卜居圖》詩雲:「宦途息轍,志在山林;買田陽羨,坡老同心。洮湖之左,力山之陰;卜居其吉,土肥水深。宜耕宜釣,至樂時尋;於茲築室,抱膝長吟。姓以名里,啟後至今;詩畫澤遠,世嗣德音。」況且上黃鎮地處溧陽、宜興、金壇三縣交界,偏僻寧靜,同時為溧陽到常州的交通要沖,入則安居樂業,繁衍子孫,出則進取功名,顯族揚名,不失為人傑地靈、休生養息的平民寶地。黃兌子孫發達。三世孫四一公、奕公、四三公均為正八品承事郎。四世孫端友公因顯赫鄉里賞為迪功郎。五世孫紹定元年(1228年)解元黃羅中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黃登中淳祐己酉(1249年)與寶祐乙卯(1255年)兩科鄉進士。據《宜興縣志》記載,宋時上黃黃氏便是科甲聯纓、名振江南的泱泱名門望族,無愧於溧陽現境內最早定居的黃姓。
自有上黃以來,人民在這片美麗的故土上生息繁衍,歷經浩翰的千年歷史,幾經坎坷,歷盡磨難,有興有衰。元末至正年間,朱元璋佔領南京。他為了北伐中原,推翻元朝,首先在溧陽、宜興、常州等長盪湖一帶挑起戰事,終於用十年時間(公元1356-1367年)掃平了東南,活捉了盤踞在蘇州一帶的吳王張士誠。此役驚天地、泣鬼神,戰事連綿、異常殘酷,人民群眾深受滅頂之災,僅僅上黃黃氏就有泱泱七百餘口大族幾乎全部蒙難,僅有黃紹二在外鄉任教諭攜其子黃謙一倖免生還。今日上黃成為溧陽重鎮,與上黃黃氏的復始繁衍有著極大的關系。如今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回憶過去的苦難,也是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玖』 黃字的來歷及故事
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
黃氏源於嬴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黃姓祖先之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黃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並。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拾』 黃陂這個地名的來歷
黃陂地處武漢市北郊,歷史文化悠久。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三苗氏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區南的盤龍城,是長江流域迄今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當時不僅是一個地域性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這對於武漢三鎮城市的孕育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據舊志記載:今黃陂區境古為荊州之城。春秋屬黃國之地,楚成王滅黃歸楚。秦統一中國後,分楚為四郡,黃陂屬南郡。漢屬西陵。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拒吳侵軼,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鎮。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隋初改縣為鎮,後復為縣。唐初屬南司州,後州廢,屬黃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磯。元世祖至元12年還舊治,屬黃州路。明屬黃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中華民國初年,廢府改道,屬漢陽道。自民國21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鄂東行署。抗日戰爭時期,黃陂縣政府一度遷至縣東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縣北蔡店陳家畈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黃陂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陂縣屬孝感專員公署。1959年隨專區並入武漢市。1961年,恢復原區治。1983年10月,劃歸武漢市管轄。1995年縣治城關鎮更名為前川鎮。同年向上請示撤縣設區。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