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雲南臨滄鳳慶原來叫什麼名字
鳳慶,原名順寧,古稱蒲門、慶甸。位於東經99°31』—100°31』,北緯24°31』—25°02』,海拔在919—3098米之間,為低緯度高海拔的立體生態環境。瀾滄江橫穿其間,山巒起伏,層林疊嶂,原始密林茫茫蒼蒼,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樹成林成片。據文獻記載,鳳慶在商周時期,早期先民濮人就種茶、採茶、並將其作為葯用、祭祀、食用之中。
在《徐霞客游記》、《滇行目錄》、《滇南新語》、《滇海虞衡志》等書籍中都溯及鳳慶茶葉歷史。清朝末朝,順寧知府琦璘導民間大量種茶,制茶業得以空前發展,茶葉貿易商號亦順運而生。期間以曬青、緊壓、磚、沱、餅茶為商品,經緬甸、下關等地銷往藏區及南洋。1938年「滇 紅」誕生,是鳳慶茶史的重要里程碑。如今鳳慶茶園面積已達20餘萬畝,年產量8000多噸,產值上億元,茶葉產業已佔全縣國民經濟收入的半壁江山。
鳳慶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帶,是滇紅的誕生地,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城之一。
❷ 臨滄市歷史名酒
西鳳酒產於陝西鳳翔縣。鳳翔位於關中西部,故稱西鳳酒。據史書記載,唐代西鳳酒就有"甘泉佳釀,清冽醇馥"的美名。西鳳酒用的是柳林鎮的井水,水質清純甘冽。釀酒用的原料是就近產的高梁,並用60%的大麥和40%的碗豆做曲釀造。在釀造中,採用"多次發醇,多次取酒,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糖和礦物質,還兼有補氣血、潤肺等葯用功能,是人們喜愛的佳品。西鳳酒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就已列為珍品是我國八大名酒之一,現遠銷海內外。產品特點 清雅而不淡薄,濃郁而不釅膩,甘潤挺爽,諸味諧調,尾凈悠長。西鳳酒具有「鳳型」酒的獨特風格。它清而不淡,濃而不艷,酸、甜、苦、辣、香,諸味諧調,又不出頭。它把清香型和濃香型二者之優點融為一體,香與味、頭與尾和調一致,屬於復合香型的大麴白酒。西鳳酒的特點是:酒液無色,清澈透明,清芳甘潤、細致,入口甜潤、醇厚、豐滿,有水果香,尾凈味長,為喜飲烈性酒者所鍾愛。
❸ 臨滄日報的歷史沿革
2007年《臨滄日報》建報20周年,《臨滄日報》的發展又將上了一個新台階。《臨滄日報》風雨兼程20年,為邊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誕生:沐浴在改革的春風里
翻開臨滄日報社的歷史檔案, 1987年11月10日,在祖國西南邊疆的熱土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張黨委機關報誕生了,她的名字叫《臨滄報》。
在白手起家時走過周報、周二報、周三報崢嶸歲月之後,《臨滄日報》已經發展到今天正刊、副刊、周刊、晚刊競相爭艷、各展所長,天天出大報的格局。
從1987年創辦到2007年這20年,《臨滄日報》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臨滄日報》就像一隻從稚嫩走向成熟的雄鷹,正矯健翱翔在瀾滄江畔這片蔚藍的天空和廣袤的大地間,她邁出的鏗鏘足音,早已融入臨滄人民演奏的交響樂章,那種向上的力量讓人激情難抑。
20年來,《臨滄日報》見證著臨滄改革發展的每一次騰飛巨變,記錄著臨滄大地發生的每一個重大事件,弘揚著臨滄人民創造的臨滄精神。1988年「耿馬11·6大地震」,2004年臨滄撤地設市,還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臨滄日報》都忠實履行黨報的神聖職責,以須臾不可缺少的新聞力量去引導社會、服務大眾。
20年來,臨滄日報社一批又一批黨報新聞工作者,他們像戰士那樣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用手中的筆去戰斗。人們不會忘記,報紙創辦之初的艱辛,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人們不會忘記,幾乎每一個重要事件、重要任務、重要戰役,都有黨報工作者繁忙的身影;人們不會忘記,凡是急難險重的時刻、凡是人民群眾需要的時候,總有黨報記者沖在第一線。在臨滄日報社這支優秀的團隊里,每個年輕人手上都有老一輩傳下的接力棒,每個老同志心中都縈繞著對《臨滄日報》的永久記憶和情懷。
雄關漫道真如鐵。審視《臨滄日報》走過的路,讓讀者看到:這是一個艱辛創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是一個團結戰斗、不斷開拓創新的歷程,更是一個播種希望、收獲感動的歷程。他們每邁出一步,都是那樣的扎實有力;他們每經歷一次洗禮,都是那樣的不屈不撓;他們每戰勝一個困難,都是那樣的豪情滿懷;他們每取得一個成績,都是那樣的令人欽佩。這是一種榮譽,這榮譽是他們用汗水與心血澆灌的累累碩果,其業可仰、其功可志。
成長:徜徉在溫暖的感恩中
當然,《臨滄日報》從創辦至今,之所以能歷經風雨而終成彩虹,依靠的是黨的陽光雨露滋潤,依靠的是臨滄市委的堅強領導,依靠的是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依靠的是臨滄人民的厚愛和呵護。這是一條歷史的經驗和結論,它雄辯地證明:舍此依靠,《臨滄日報》將寸步難行,舍此依靠,《臨滄日報》將一事無成。所以,《臨滄日報》要衷心地感謝——感謝催生她、沐浴她的臨滄大地,感謝培養她、關懷她的各級黨委、政府,感謝呵護她、善待她的臨滄人民。《臨滄日報》要讓這份感動化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工作動力,更好地承擔起市委和臨滄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這不是承諾,但卻是臨滄日報人庄嚴的抉擇。
改革:躍舞在邊疆發展的最前沿
時光荏苒,萬象更新。今天的臨滄無論是經濟建設、社會事業,還是人民生活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片古老的土地已從偏僻、貧困、落後、鮮為人知,闊步走向開放、文明、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世人所矚目。《臨滄日報》也同全市其他行業一樣,新聞事業和新聞產業都有了較大較快的發展,特別是2004年臨滄撤地設市以來,臨滄日報社黨組按照市委「解放思想、為民辦報」的要求,帶領廣大編輯、記者,以創新的精神辦報,走出了一條「人才興報、質量立報、產業強報」的路子,四年邁出了四大步:
第一步,2004年7月將《臨滄日報·周末》改造成《臨滄日報·副刊》,不僅使報紙的內涵和外延擴大,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運用市場手段,引進人才於8月創辦了臨滄人自己的都市報《臨滄日報·瀾滄江晚刊》,這種創新舉措,受到市委領導的高度肯定和廣大讀者的歡迎。第二步,2005年針對報業發展形勢和報社面臨的困難,以發展新聞產業為重點,對正刊、副刊、晚刊的廣告經營實行「集中管理、競爭搞活、擴張增效」的運行模式,使廣告收入大幅增長,為尋求聚變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第三步,2006年報社以整合資源、完善管理為切入點,狠抓隊伍建設,全方位進行內部改革,建立起一套「指揮高效、管理科學、考核量化」的「采編合一」運行機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質量」,極大地調動了采編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辦報水平和報紙質量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第四步,2007年報社黨組一班人進一步解放思想,在人員、設備、經費以及工作條件都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以對臨滄人民的感恩之心,自加壓力,負重奮進,創辦了「直面社會、服務大眾」的《臨滄日報·新臨滄周刊》,實現了臨滄日報社天天出報紙的歷史性突破。
未來:誓為邊疆和諧添磚加瓦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經過老一輩、新一代黨報工作者20年不懈努力,《臨滄日報》已經樹立起權威、公正、服務的主流媒體形象,並日益顯示出巨大的政治優勢和社會凝聚力,《臨滄日報》以其不可替代的輿論引導力、新聞宣傳力,越來越有效地推動著臨滄各項事業向前發展,《臨滄日報》與黨同心同德、與讀者風雨同舟,正在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黨委滿意、讀者歡迎、市場接受」的報紙定位和奮斗目標,在人們的青睞和關注中,正在逐步變成現實。這是一個標志,一個歷史性的標志,它標志著《臨滄日報》已經邁進新的偉大征程。
但是對於歷史,誰也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將其窮盡,然而歷史卻總能讓人浮想聯翩、遐思無限。回眸過去,多少驚濤駭浪、多少跌宕起伏、多少艱辛努力、多少成功喜悅,都已變成曾經的奉獻、曾經的創造和曾經的輝煌。當歷史揭開新的一頁,對《臨滄日報》來說,盡管在前進的道路上還面臨著許多困難,有些甚至是制約發展的嚴重困難,但是沒有什麼能比「守土有責、不辱使命」更加重要、更加崇高、更加富有意義,她今天面對的任務更加艱巨,責任更加重大,機遇與挑戰、困難與希望、信心與憧憬,正在伴隨著臨滄日報人去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激勵臨滄日報人去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昨天的《臨滄日報》已成追憶,今天的《臨滄日報》正散發著芳香,明天的《臨滄日報》將沿著黨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在中共臨滄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建設主陣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超越的事業追求,努力把《臨滄日報》辦得更加可靠、更加可信、更加可讀、更加可親、更加可用,為臨滄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為邊疆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精神食糧。
❹ 雲南這些地名到底是怎麼起的
中國人向來對名字是極為看重的,甚至把這看做一個人的人生縮影。同理,地名也是件蠻嚴肅的事。中國很多老百姓都認為好的地名是能夠促進一個地方風調雨順快速發展的。
今天,最雲南君想要帶看看雲南各地的地名,都是如何產生的?
雲南
「雲南」,最早不是作為省名出現,而是以縣名出現的。
《雲南通志》載:「漢武年間,彩雲見於南中,譴吏跡之,雲南之名始於此。」《南詔野史》亦載:「彩雲現於龍興和鄉,縣在雲之南,故名雲南。」這個以「彩雲南」冠名的縣就在今滇西門戶祥雲縣境內。
從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雲南縣於今祥雲縣雲南驛鎮至今,已經2100多年。其間,蜀漢建興三年,改設雲南郡;南詔大理國時期,設雲南節度;元年間,設雲南行中書省,至此,「雲南」正式成為省級區劃的名稱。
由此可以看出,「雲南」也是全國三十多個省級行政區劃名稱中使用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個。特別有趣味的是,「雲南」不論以什麼級別行政區劃的名稱出現,「雲之南」、「彩雲之南」都是她的詩意別稱。正是這詩意別稱,形象地概括了並生動地展示了雲南大地的美麗、富饒、神奇、多彩,擴大了雲南在全國全世界的知名度。
昆明
「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昆明」並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昆明」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寫道:「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Q、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由此可見,「昆明」一詞是古代雲南一個少數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則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按此處置昆明縣,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鎮(今鹽源縣境)。
宋寶佑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昆明」一詞的含義,晉常琚解釋說:「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日叟。」這句話可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就字形言,昆為日比二字並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將日比一日進步也;明為日月二字並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發達將如日月之升恆也,昆明之取義如是??
嵩明
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曾會盟於此而得名。一說因蜀漢時諸葛亮南征,與當地部族會盟於秀嵩山麓,故名。又據《元史》:「嵩明,治沙扎卧城,烏蠻東氏所築。白蠻強盛,漢人徙雲,盟誓於此,因號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會處也。漢人立長州,蒙氏改長州為嵩盟部,段氏因之。」以部落為名。
呈貢
漢有呈貢故城,元置呈貢縣。呈貢,據傳段氏為雲南王,南路蠻夷率服時,由此地獻納貢物,因以「呈貢」名縣。一說系彝語「扯過」、「柴谷」的諧音,意為「稻灣」或「稻壩」。
晉寧
唐置晉寧縣。據《徐霞客游記》:「至唐武德中,以其為晉時寧州統會之地,置晉寧縣,此州名之所由始也。」
宜良
清置宜良縣,因紀良山而得名,元代將紀良訛為宜良。
安寧
據《安寧縣地誌資料調查書》:「唐武德元年(618年)東川人阿寧牧牛砥出鹽井,特改連然縣為阿寧州,阿與安音近,又改安寧。」唐設安寧縣。1998年設市。
祿勸
元置祿勸州。清代時改縣。1985年改為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路南
據《元史·地理志》:「路南州,夷名路甸」,「路」字可能是彝族古代落蒙部住地之略稱或他稱「倮」之轉音異寫。「甸」字在彝語意為平南、平地。元代命名路南州,或因其位於迤東路之南而得名。1913年設路南縣,1956年改為路南彝族自治縣。
東川
東川似與會川有關。據《元史·地理志》會川路載:「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於此。其地當征蠻之要沖,諸酋聽會之所,故名。」—說東川系少數民族語譯音。1958年設市。
昭通
東漢置朱提郡以來,南詔始稱烏蒙部,明置烏蒙府,清朝改土歸流,清雍正對昭通實行改土歸流後,統治者為了標榜其功績企圖青史留名便以更改地名為手段,並想藉此摧垮本地土著的心理防線。當時負責此事的雲貴總督鄂爾泰望文生義借機曲解烏蒙為「烏暗蒙敝」之意(據說烏蒙在彝語中有鮮花盛開之意),故請示雍正皇帝將烏蒙府改為昭通府。
巧家
《據巧家縣地名志》記載:「是初開辟時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帶,先年系渠領有,此士身歿,後人幾以此二字命其領土,設縣治時,亦即以此二字命名。」也有人說:「巧家」二字,是開辟初當地的彝族頭領「曲古都家」的簡稱「曲家」,後演變為「巧家」。
永善
名字由來: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鎮壓米貼彝民,改米貼(彝語為打仗出名的地方)為永善,意在安撫百姓,使其「棄惡從善,永為良民」。另一含義,據說是永善地處金沙江和關河之間,左右靠水,「二水」為「永」,聖哲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因此「永善」又有師法自然,向流水學習,從善如流之意。
鎮雄
古代烏蠻後裔阿統之子「芒布」居此,始號「芒布部」,嘉靖五年,明政府為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曾一度改土歸流,廢除芒部土司的世襲,改芒部土府為鎮雄府,設流官知府,嘉靖九年,迫於土官勢力的反抗,又取消流官知府,恢復土司制,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改鎮雄府為鎮雄軍民府。雍正六年(1728年),雲南總督鄂爾泰政府鎮雄,再次改土歸流,降鎮雄府為州,隸屬於昭通府。
曲靖
元憲宗六年,立磨彌部萬戶。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就這樣,曲靖這一滇東北邊地的地名,如雲霧一般,沿著烏蒙山,越過歷史的空間,飄落到了滇東腹地,一直使用到今天。
陸良
陸良歷史上曾名同勞、同樂。但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很長一段時期陸良大壩子的景象卻是荒涼悲愴。每逢雨水降落,洪水泛濫成災,陸良壩子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
古人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當時的大壩子,眼見之處皆荒涼,「六涼」之名即由此而來,到了明代和清代亦沿用此名。後來,人們覺得「六涼」二字作縣名不雅,太悲觀消極,故改名「陸良」。
玉溪
玉溪市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就置俞元縣,唐代設溫富州,元代設新興州。橫貫玉溪市區的珠江源頭——玉溪河(本地稱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1916年,玉溪因水得名,沿用至今。
易門
「易門」是彝族先民找水留下的地名,《元史地理志》載:「縣西有泉曰?⒃矗?河鋃鎰饕酌擰!幣蚶?飛弦妥迦褐讜詿訟匚韃咳荷街蟹⑾至艘還扇????矢蝕跡?轂傺呂┰矗?妓?氤兀?美匆?謾⒛鵓啤⒅貧劊??湮渡趺潰?⒖??引水,墾殖繁衍,聚邑而居,遂名其泉為「?⒃礎薄U饈嗆河鎘胍陀鍩旌系孛??陀鎩??蔽????⒃礎幣饢?興?吹牡胤劍?破滸幼游?⒚擰T?獵?哪?1267年)設?⒚徘Щ?????年(1275年)置易門縣。
保山
明置保山縣,因城西的太保山而得名,故名。太保山裡建有西南第二大的武侯祠,是為了紀念三國時的諸葛亮。
施甸
「施甸」這一縣名的由來與一個朝代的更替有關,明朝是一個精明的王朝,在奮力推翻元朝的同時,在對待雲南邊疆設治的問題上卻汲取了元朝的羈縻理念:以江為界,瀾滄江以東宜流不宜土而設「縣」治,怒江以西宜土不宜流而設「安撫司」,而在瀾滄江與怒江之間的區域則土流並治,設「長官司」分而治之。因此,在明洪武二十三年將「石甸」雅改為「施甸」,設長官司衙署,並延續至今。
麗江
清置麗江縣,據《雲南通志》:「江名麗水,源出吐蕃界,共龍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訛犁為麗。」故麗江一直是古名。
玉龍
縣域在戰國時期屬秦國邊地,楚庄?建滇國時屬滇國之地。西漢元鼎六年至東漢時期屬益州越?Q郡遂久縣。蜀漢建興三年劃歸雲南郡,1961年4月10日,被正式設立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屬麗江專區。2002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普洱
「普洱」為哈尼語,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明清時的普洱府含蓋了現在版納、普洱、臨滄的地域。普洱因茶得名,茶又因地得名,普洱茶的歷史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諸葛亮)的說法。
鎮沅
明置鎮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鎮沅江之意。一說,鎮沅為傣語'正也'轉音,意為'糧倉小城'。1913年設縣,1990年改為鎮沅彝哈尼拉祜縣。
臨滄
臨滄,古稱緬寧,臨滄是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瀾滄江為藏語拉楚,意思為「獐子河」。
大理
據史書記載,段思平建立政權之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改國號為「大理」。其目的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是「大治」的意思。還有一說大理系泰語,「大」意為「地」。另一說大理為撣語穩渡之意。
彌渡
有資料說,彌渡地名名稱是傳說遠古彌渡地區,水潦彌漫,船行其間經常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迷失渡口所稱「迷渡」。傳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途經彌渡時,被彌渡的美景、物產、人文所迷,小憩數日。一日游覽天生橋,進了「老君磨豆腐洞」,走啊走,山洞總也走不到盡頭,猴頭性起,金箍棒一搗鼓,師徒四人出來一看已經到了祥雲青華洞。從此,留下了青華洞「碗大一個天」的景觀。後到了西天,在和西天極樂國王談論大唐東土的風土人情時,說到東土大唐的彌渡,把彌渡贊譽為人間天堂,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那裡的人們勤勞勇敢,聰慧美麗,豪爽大方,熱情奔放,與你的極樂王國相媲美。
文山
因靠近文山東部的「東文山」而得名。清置文山縣。人稱為「滇東南大門」。東文山上的文筆塔建於康熙年間,叫拱翼學宮,曾有「雁塔秋風」之說,為文山舊八景之一。
普者黑
普者黑實為彝族的發音,意思是「盛滿魚蝦的湖」。名副其實,普者黑中心景區面積16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萬余畝,天然湖泊54個,河流15條,地下暗河總長達120公里,有孤峰312座,大小溶洞83個,荷花面積近萬畝。年平均濕度為77%,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為當地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紅河
紅河境內的元江,因河流大部分流經熱帶紅土區,水中混有紅土顆粒,略呈紅色,故名紅河。
蒙自
公認的原因是蒙自縣城西面有目則山而得名。目則山又名蒙自山、麒麟山、蓮花山,離縣城約15公里(現為個舊市轄區)。該山由於山勢高聳,傍晚日落,霞光萬丈,舊志中稱「目則雲霞」。
彝語稱目則山為「母祖白莫」,目則為彝語「母祖」的轉音,意為天的最高處,「白莫」即山峰的意思。「母祖白莫」即峰插雲端的大山。「母祖」經漢語翻譯為「目則」,而「目則」在常年的使用中又演化為「蒙自」。
蒙自之名最初是由《元史·地理志》記載:「縣境有山,名目則,漢語訛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築,即今縣治。」
雲南省設有地級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8個。其下管轄的市轄區12個、縣級市9個、縣7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29個。
你知道你所在地方的名稱來頭嗎?一個城市,一個村落,一條街道,都有可能在名字里藏了一個秘密!
歡迎在下方評論告訴最雲南君喔!
內容:內容來源於最雲南媒體聯盟拾雲南
❺ 雲南臨滄市【耿馬】這名字怎麼來的誰知道
耿馬的意思是騰飛的天馬,是滇國時期就在使用的了,年頭太遠了
❻ 臨滄市歷史名人
人名人物生平胡瑛臨滄市雲縣茂蘭大丙邊人,清光緒末年畢業於雲南優級師范學堂俸光順臨滄市,雲縣大寨忙蚌村人,傣族,肄業於西南聯大和昆明師范學院中文系魯光榮魯光榮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永德班卡街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承頭集資,聘請劍川趙文政等工匠建班卡文筆塔、青龍橋。蔣世芳蔣丗芳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施甸姚關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應永德紳士張文清之聘於勐板文曲教私塾。西襪里西襪里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耿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她從小習藝練武,武藝超群,崇禎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悶擺尚幼。罕華基罕華基是耿馬人,傣族,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耿馬宣撫司21世土司官,精通傣文、漢文。俸秀齋俸秀齋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城人,傣族,1915年保山省立中學畢業,加人雲南陸軍教導大隊,後調臨安縣第二混成部隊任少尉候差等職。刀自昌刀自昌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雙江勐庫人,傣族。1929年,在勐庫設立私塾,從事教育,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雙江縣第一個少數民族小學教師。何奇珍何奇珍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雙江大吉寨人,拉祜族。小學畢業後於1935年任基督教傳教士,後在戶東、大吉任小學教師。黃子雲黃子雲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鳳翔鎮人,清光緒年間人省武備學堂,後轉完全科兩級師范,畢業後參加辛亥雲南光復起義。
❼ 臨滄的歷史沿革
商朝
臨滄稱為「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獻珠寶、短狗等特產。武王十三年春,睽參與伐封,會於孟津。
秦、西漢,今臨滄地市屬哀牢國地,出現永康岩畫。
《山海經》首次記述耿馬縣孟定為「壽麻」地。
西漢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滇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雲縣屬益州郡轄。
由於築通「五尺道」,雲南開始了和內地的聯系。鐵器和其他物資從四川進入雲南,促進了雲南邊疆社會經濟的發展。
西漢時期,益州郡的設置,使滇東北和滇池地區的人們在農業方面學會牛耕、灌溉;在工業方面學會銅、錫、銀的開發和加工等先進的生產技術。雖然僅是運用手工方式進行生產,但卻開闊了邊疆人民的視野,提高了產品的產量,使滇中、滇西、滇東北的一些壩區逐步向奴隸制生產方式過渡。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中後,便在雲南勸課農桑,大興屯田,發展生產,使今曲靖地區成為當時雲南的經濟文化發展中心。
東漢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藐請求歸附漢王朝。漢王朝以哀牢王轄地設哀牢(今騰沖、龍陵和德宏州、臨滄地區)、博南(今永平)二縣,割益州西部六縣為瀾滄郡,後改為永昌郡,治不韋(保山)。
建興三年(225),鎮康縣在永壽境,屬永昌郡轄。出現鍬形鑄犁及牛耕。
同年,諸葛亮「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南征,「師至白崖」,追擊孟獲。「獲因南走慶甸(今鳳慶縣)」。
三國
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市。
兩晉
西晉元康九年(299),永昌郡治南移永壽(今耿馬)縣,歷時43年[東晉咸康八年(公元342)止]。
從西晉一直到唐朝中期,雲南始終處於社會動盪、連年爭戰中。到了南詔、大理國時期,才逐漸穩定下來。當時南詔是一個奴隸制政權,作為雲南的統治政權,南詔把種族奴隸制——「佃人制」推行到各地。如征服「西爨」後,即把滇池地區的居民移遷到保山、大理一帶,降為生產奴隸(佃人)。奴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四川擄掠來的工匠,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對雲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使用奴隸成為南詔統治的基礎。南詔末期,洱海地區已基本完成了奴隸制向封建領主制的轉化。
唐朝時期
大理國實行封建分封制,農奴主利用分封和佔有的土地建立庄園,強迫農奴無償地在庄園耕作,並負擔沉重的勞役、兵役和苛捐雜稅。不過,由於當時農奴還有人身自由和屬於自己的少量土地,所以生產積極性比較高。大理國歷時300多年,政治穩定,與中原地區的交流不斷增強,社會經濟也得到了較大發展。
高宗麟德元年(664),唐王朝設劍南道姚州都督府(今姚安縣境),雲縣、鳳慶屬其轄地。
五代十國
南詔時期,以十敗為一區域,加七節度、二都督共十個區域,鳳慶地屬永昌節度管轄的唐封川一帶。南詔時期(748-895),在永康設拓南城,歸永昌節度。
大理國前期,鳳慶地仍屬永昌節度,為蒲蠻孟柞地。
大理國後期,鳳慶稱慶甸,隸屬永昌府,將南詔時期的拓南城改為鎮康城。紹聖三年(1096),鎮康分屬金齒鎮的鎮康城和永昌府的慶甸。
元代初
洱海一帶基本保持著封建農奴制,而滇池地區封建地主經濟則得到較快發展,到了元朝末期,封建地主經濟已佔主要地位。元王朝在雲南省修建松花壩及六河堤,第一次對滇池進行綜合治理。此外,大規模地組織軍隊和百姓在今昆明、曲靖、楚雄、紅河、大理、保山6個地方實行屯田,由此出現了自耕農的私有土地和個體農民所有制。這些個體農民擺脫了封建農奴制的人身依附關系,除直接向政府交納賦稅處,還可享有土地上的其他收入。元朝以後,雲南社會經濟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行了「兵自為食」的衛所屯田制度。
元朝
憲宗四年(1254),元兵克昆明,遂定雲南諸郡,蠻部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皆設土官,歸大理金齒都元帥統轄。
至元八年(1271),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鎮康置東路安撫使。至元十二年(1275),賽典赤改東路安撫司為鎮康路安撫使。
至元十五年(1278),鎮康路安撫司改為宣撫司,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
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將罕的斤破金齒。二十四年(1287),金齒孟定甸官俺嫂、孟纏甸阿受、夫魯寨木拜率民25000人降。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孟定路。至元三十一年(1294),置孟定路軍民總管府,以金齒歸附官阿魯為孟定路總管,佩虎符。
至元二十三年(1286),撤鎮康安撫司並入大理等處宣撫司。
大德、至大年間(1298-1311),梁王派蘇慶任鎮康軍民總管府同知。
泰定二年(1325),順寧(鳳慶)部落首領孟氏,請求內附。木邦兵侵入鎮康縣境,土司泥囊率眾抵抗七月,土官泥囊叛變,奉詔後出降。
泰定三年(1326)三月,孟定路東南置謀粘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廢。
泰定四年(1327)十一月,置順寧土府,以孟氏為土知府,左氏為土同知,屬大理路,並賜姓氏。文宗天歷元年(1328),設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及大侯長官司。
❽ 歷史上雲南臨滄有一個叫羅紹文的縣長嗎
可以去臨滄政府相關網站咨詢查詢一下
❾ 臨滄的七大特徵是什麼
臨滄的七大特徵,除了地理環境、水利水文資源、氣候獨特、礦產資源豐富的特徵外,還有「世界佤鄉」、「滇紅」之鄉、 "南方絲綢之路"等顯著特徵。
(一)地理環境方面,地勢高差大。臨滄市屬橫斷山系怒山山脈的南延部份,系滇西縱谷區,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境內最高點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點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對高差達2979米。
(二)水利水文資源。臨滄市內水資源豐富,河流分屬瀾滄江、怒江兩大水系,其主要支流有羅閘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棒河和永康河。臨滄是亞洲獨具特色的水電基地。瀾滄江境內流程232公里,屬瀾滄江至湄公河次區域的中間地帶,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國家和省規劃已建成的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均在臨滄境內。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在全國乃至亞洲尚屬獨有。
(三)氣候條件方面,有「亞洲恆溫城」美稱。臨滄屬亞熱帶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四季溫差不大,干濕季分明,垂直變化突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亞洲恆溫城」之美稱,年平均氣溫16.8—17.7℃。
(四)礦產資源豐富。臨滄已探明的主要礦種有16種53個礦屬。貴金屬含量高,稀有金屬儲量大,鍺在煤中含量居全國之冠;非金屬硅藻土、高嶺土、稀土藏量和品位排全國前列。
(五)「世界佤鄉」 。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全區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臨滄被譽為「世界佤鄉」。
(六)「滇紅」之鄉。臨滄是雲南紅茶即滇紅的主要產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同時被譽為「天下茶倉」。
(七) "南方絲綢之路"。 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也是歷代「西南絲茶古道」,因此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
❿ 臨滄 五老山 名字的由來
傳說因為酷似五位仙人座以論道而得名
老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臨滄縣城東約15公里處,系臨滄大雪山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域。山以五座山峰遠觀如老人列坐閑談而名,主峰海拔2583米,年平均氣溫17.2℃,年降雨量1164毫米,相對濕度72%。植被為典型的常綠闊葉林,間有部分雲南松。植物種類喬木樹種100多種30多科,生長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水青樹、野茶樹、青果樹等10餘種。野生花卉有雲南山茶、杜鵑、蘭花,野生葯材有杜仲、厚朴、黃芩、龍膽草、雪山一枝篙等百餘種。珍稀動物有貓頭鷹、猴面鷹、茶花雞、啄木鳥、杜鵑鳥、太陽鳥、白腹錦雞、紅嘴相思鳥、野豬、豪豬、野貓、野兔、獼猴、黑眉錦蛇等,被譽為動植物繁衍棲息的自由王國。山中自然景觀山勢峻拔,溝谷縱橫,林中遍布流泉飛瀑,山崖藤羅密布。陽春三月,山野杜鵑如火如荼。夏秋陰雲凝聚時山間白霧翻騰,山峰如雲海仙島。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山色蒼翠欲滴,山腰白雲如天然玉帶。夕陽西下,餘光返照,層林生輝。山中金竹林大疊水從懸崖峭壁飛流而下,形成高30米寬3米多的巨大水簾,身臨其境使人驚心動魄。